正文 與心同行,與美同現,與愛同在(2 / 3)

這種反諷的、跳躍的、敘述的、想象的表現方式,不同於後現代的冷和黑色幽默,後現代的很多東西都是展示那種不動聲色的黑色幽默等等。沙克的一些詩中還保持著早期(20年前的整個1980年代)寫作的痕跡,帶有一些現代詩人的味道,冷中有熱,有一份熱切,有一份關切,裏麵包含了人文關懷和悲憫,讀起來的確是很讓人感動。他有不少這樣的詩,他在《翻過21世紀扉頁》中寫到:“犧牲成為責任,向良心逼近/害怕也沒有用/滾大了的雪球滾了過來”,實際上他在說,人在一步一步走向新的世紀的時候,需要犧牲和良心,整個的世界都需要犧牲和良心,他提到了這種最高檔的東西,最高定位的標準,充滿了清醒的甚至苦楚的人文關切。我把他這本書看成是,21世紀一個詩人整體的感情軌跡和思想軌跡。麵對這個時代,詩人的宣言是什麼呢?他是不妥協的,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說:“我準備了B型血液/不接受任何禮物”(《年底有靈感來訪》)。他說“21世紀零年代消化不良,不願進入冬眠”(《21世紀零年代不願進入冬眠》),他還說“閉上眼,忍受那點硌痛”(《沙粒進入了眼睛》),你說他閉上眼得過且過也好,你說他看透了一切也好,我卻認為,他作為一個詩人,他用一係列的錯位,包括時空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暫,追求的迷茫和逃避的空虛,置身人群的孤獨和躲進孤獨的荒誕等等,表現一個詩人在21世紀破碎的、混亂的、尷尬的但是又在生長前進的一種生存狀態。他有自己對社會責任感的有力發言。

我過去寫過一首詩,內容是談詩的,有這樣的句子:“它映出了一個人熱的心和冷的影子,它在生活中下陷,無助地抓住了語言”,如果把它送給沙克的話,我覺得挺形象的。沙克的詩,既是個人的,也是所有人的,它賦予思索、感情以及美,以詩意的形態。這說明什麼呢?當一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發生方向性的多元化的轉變的時候,詩人的迷茫、反抗,就是深刻的話語。詩人替人們首先感受到原有價值觀的破碎和迷失,這是詩人的功能和職責,而這種詩意性格的純粹,正好體現了詩人的價值,就是他的獨特性和鮮活性,寫沒人寫過的,寫不與別人重複的東西,就顯得格外的珍貴。

以上說的是沙克詩歌在感情態度及表達手法上的一大特點。

沙克具有在普通生活中發現詩意的能力。如今,詩意的消失是一種時代的病,使這個時代在某些程度上令人無法回味,無法呼吸,大量的信息不斷地遮蓋著現實,使人困頓麻木,不知道如何適應和選擇。應該說,社會與生活的飛速發展,需要人們慢下來體味,需要心智和安寧。而在當前,注重智慧的詩是不多的,智慧和聰明不一樣,有的詩寫得非常聰明,它很滑,乍看會覺得這首詩有意思,但是經不住推敲。沙克的許多詩值得反複咀嚼,可以歸結為智慧的詩,這取決於他的思想、學識、修養、社會責任感等等。他關注日常生活,平視而不是俯視這個社會,他在尋找大量信息背後的生存空間,代表了中青年寫作者更為自由的、寬鬆的、直接的堅守。他是沉靜的從容的,不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不是為了發表而寫作,他淡化著、“模糊著”寫作的具體的功利性的目的。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詩人堅守的東西和現實的東西既矛盾又兼容又分離,在矛盾與對峙中發現詩意,發現生活當中柔軟的東西,沙克的詩裏有不少是這樣的描述。“一個水泡/承受不了壓力/從水底上浮//……迅速變大/水泡裏的巨大不安/阻止不住它膨脹”(《柔美的,細膩的,可愛的》),還有這樣的詩句,“京郊的雪在我手裏空了/腳下一灘濕濕的雲/泥沙的所有擔當在裏麵”(《抓一把小雪在手裏》),處處表現美和愛,表現詩意的本質。沙克能在平凡生活中發現詩意,正是詩人綜合能力的特別重要的體現。

一首好詩不是告訴人們生活破碎的信息,而是展示這種破碎的過程,就像我說到的那首詩《一本書的命》,從頭到尾沒有人碰它就被送回造紙廠,展現一種現實或一個現象的破碎過程,把心和感情撕碎給人看,這才是重要的。這種不動聲色的疼,展示現實人生和詩化生活之間是多麼的不同。他的詩裏為什麼會出現那些奇詭的想象力呢,我覺得可以這麼解釋,現實人生和詩化生活有著巨大的距離和反差,他充滿了白日夢,他用白日夢來想象,來填補,它隻能是錯位的、非規律的,然而這正是人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