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季寤:季孫意如之子,季桓子之弟。公汙極:公彌曾孫,季桓子族子。公彌字汙,其後以公汙為氏。公山不狃:季氏家臣。2叔孫輒:叔孫氏之庶子。3叔仲誌:叔孫昭伯(叔仲帶)之孫。4因:就,依。5三桓:孟孫、叔孫、季孫。三家皆出於桓公,故稱三桓。6更:取代,替代。季氏:季桓子(季孫斯)。7叔孫氏:叔孫州仇。8孟氏:孟懿子(仲孫何忌)。9順祀:即經文“從祀”之意。指仍以閔公置於僖公之上。祈:求福。10辛卯:二日。11禘(dì):合祀群公之禮。禘本應在太廟進行,此時因降僖公於閔公之下,故特改在僖公之廟舉行。12壬辰:三日。13蒲圃:地名,在魯東門之外。14戒:命,敕命。都車:都邑之車。15癸巳:四日。陽虎擬於壬辰之夜殺季孫,此日以都車攻孟孫、叔孫。16公斂處父:孟氏家臣,時為成邑之宰。17季氏戒都車:陽虎戒都車,而托季氏之名,故處父雲“季氏”。18諸:之乎。19處父欲以兵救孟氏,以壬辰(癸巳前一天)為期。20林楚:季氏家臣。21虞人:掌山澤之官。鈹(pī):兵器名。劍屬,兩麵有刃,而以刀鞘裝之。22陽越:陽虎之堂弟。23咋:暫,突然。24良:良臣。25後:晚。26征:召,招致。27主:古代卿大夫稱主。28愛:吝惜。29懼不免主:懼不能免主於死。30圉人:奴隸。31公期:孟氏支子。
32怒:奮。馬:原本作“焉”,據《四部叢刊》本改。33闔門:
閉門。34武叔:叔孫州仇。35上東門:魯東城之北門。
36棘下:地名,在魯城內。37說(tuō):通“脫”。38五父之衢:道路名。在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五裏。39征:通“跦”。緩。40嘻:歎詞。表示驚懼。41公斂陽:處父之名。42欲因亂殺季氏,強孟氏。43歸季桓子於季氏。44“子言”句:遍告廟而飲酒,表示不懼怕。子言:季寤。辨:通“遍”。周遍。舍爵:安置酒杯。45晅:魯地,在今山東寧陽縣北。陽關:魯地,在今山東泰安市東南六十裏。
鄭駟歂嗣子大叔為政1.
1駟歂(chuǎn):駟乞之子。子大叔:遊吉。為明年殺鄧析張本。
經
九年春1,王正月。
夏四月戊申2,鄭伯躉卒。
得寶玉、大弓3.
六月,葬鄭獻公。
秋,齊侯、衛侯次於五氏4.
秦伯卒5.
冬,葬秦哀公。
1九年:公元前501年。2戊申:二十二日。3指寶玉:夏後氏之璜。大弓:指封父之繁弱。寶玉、大弓皆周天子賜予魯公伯禽之物,為魯之國寶,上年為陽虎所盜。4五氏:晉地,在今河北邯鄲市西。5未與魯同盟,故不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