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3 / 3)

淚光盈盈,燭光閃閃,全中國、全世界的人們都在深深地緬懷災難中離去的人們,為他們的天堂之路走得順利而祈禱,為他們的靈魂能在天堂快樂而祝福。

麵對窗外靜靜流淌的渠江,我也以自己的一雙淚眼遙望天際,含悲提筆,寫下這段文字,默默祝願不知姓名的逝者們在天堂裏能夠忘卻那場突如其來的噩夢,靜靜地安息!

(二)

作為生者,我們是幸運的。

天地之間,我們躲過了那場大自然帶來的劫難,繼續在這個星球上生活。相比逝者的長眠,我們也曾在痛苦中掙紮,在悲哀中煎熬,或許我們今後也可能感受到逝者所未能體驗到的更強烈的痛苦,然而,我們畢竟留在了這個世界,我們還將為逝者的未竟事業繼續奮鬥。

在房屋的廢墟上,在崩裂的大山裏,在災難帶來的饑渴前,在成千上萬次不可預測的餘震中,我們每一位生者無不悲喜交集,感慨萬分。昔日苦苦追求的功名利祿,在每一個活著的人心中都不顯得那樣重要了,曆經天地間的大災大難,人們方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在與死亡進行一番血腥較量之後,我們才感受到功名利祿的淺薄,真正體味到人間真情的溫暖,才感覺到活著就是幸福的快樂。當廢墟中每一個幸存者在一陣陣歡呼聲中被救出之時,他可能感受到一種什麼呢?是幸運,是迷茫,是苦痛?但是,他最終肯定會為自己生命的存在而欣慰。

麵對這場巨大的災難,災區人民經曆了一次生與死的考驗,更讓中華民族每個人的心靈得到了一次升華:私欲在這裏無地自容,浮躁在這裏趨於平和,虛無在這裏漸漸充實,驕狂在這裏變得冷靜,懦弱在這裏堅強起來。突如其來的災難,讓人們猛然間領悟到了許多過去不屑一顧的道理。“5·12”地震發生以來的這些天,互聯網上、手機短信裏廣泛流傳著一段文字:“汶川地震,生死轉換於頃刻,窮人與富人同行,少年與老年攜手,恩人與仇人同去,平民與官員共趨,抹平了恩怨情仇,埋葬了利祿功名。當生命邂逅死亡,頓感生命脆弱,親情彌珍。更使世人明白:得到別得意忘形,失去別怨天尤人;順時要善待別人,逆時要善待自己,累了就自己歇歇……”無疑,這是一位在災難中真正體會到世事真諦的哲人所撰。

其實這樣簡單的道理並非我們不曾想過,並非不懂,隻不過在滾滾紅塵之中,在功名利祿之前,我們迷失了自己。當大難來臨,生死關頭,猛然間才突然感到我們的信念應當是什麼,我們的追求應當是什麼,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留下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當怎樣去繼承踐行。我不是一個自然主義者,不是要讓每一個人都去做消極厭世的懦夫,沉醉於那種“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庸碌生活。但是,在生與死的麵前,我不懷疑一個人應當有自己的選擇,應當有自己的追求。關鍵在於,我們必須明白 “天下之患,莫大於不知其然而然”的道理,明白“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的道理。唐代詩人張祜曾說過,“生前此路已迷失,寂寞孤魂何處遊”,這其中的韻味難道不值得我們這些生者細細地思量嗎?

(三)

汶川地震,災難深重,危害巨大,然而,無情天災卻激起了一個偉大民族的空前自強精神。淚在流,血在淌,親人的遺體還未安葬,從中央到地方,從普通百姓到軍隊將士,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熱情便如澎湃的黃河之水高漲起來:“中國,加油!四川,雄起!”這質樸的口號表達出了十三億中國人民麵對空前自然災難英勇不屈的心理。

“5·12”以後,我深深地感到自己一直生活在一種悲壯的氣氛中,我的耳邊似乎一直回蕩著《國歌》的旋律,人們相見,彼此共同的話語就是表達對災區人民的牽掛。大災帶給人們的是苦難,但是,它也給了我們民族空前的凝聚力和溫馨的親情愛意。這些天來,我總愛漫步街頭,感受在自然大災麵前人們在想什麼,在做什麼。大街小巷飄蕩著《讓世界充滿愛》《愛的奉獻》這些耳熟能詳的歌聲,千家萬戶的人們隻要有空就圍聚在電視機前,飽含熱淚地觀看災情直播。那閃閃的淚光,那情不自禁的欷歔,讓我體會到了什麼叫血濃於水,什麼叫血脈相連。胸前飄著紅領巾的少年、白發蒼蒼的老人、收入微薄的農民工、腰纏萬貫的富豪……大家不約而同地來到捐款箱前,慷慨地將自己的心意放進裏麵。一百、兩百、三萬、五萬……向災區人民獻上自己的一份愛心。這真誠自願的愛心,讓我的胸間時時洋溢著無比的激動。

這些天,我聽到最多的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天災無情人有情”,“汶川人民的痛苦就是我們自己的痛苦,汶川人民的災難,就是我們自己的災難”。巨大災難的打擊,非但沒有摧毀人們的意誌,卻讓五湖四海人們的心貼得更緊,情感融彙得更深。我的許多朋友都很想到災區去做誌願者。他們中有的去了,有的沒能去成。去了的,在艱難的環境中飽經了艱難困苦,無怨無悔;未去的,為自己沒能親臨災區為災區人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深感遺憾。這一切,沒有虛假,沒有矯情,完全出自內心。從耄耋老者,到牙牙學語的孩童——人人都懷有一種真誠的愛心,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默默地表達著自己心底的真摯感情。

天災麵前,悲情讓人欷歔不已,而為了減少災區人民的苦難,更有許多動人故事在我們身邊發生,被人們動情地傳誦。在小平家鄉廣安,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有著一頭長長的秀發,曾引來不少收購商出高價購買,但都遭到她的拒絕。地震之後,這位婦女看見災區人民在遭難,總想為災區捐一點錢,但是家庭並不富裕的她到哪裏去找這筆錢呢?她想到了自己的秀發,這是她從少女時代就蓄留、多年來特別珍愛的一頭秀發。為了向災區人民表達自己的一點心意,這位農村婦女毅然拿起剪刀,剪下了這頭秀發賣給了收購商,然後將所得的三百元錢全部捐給了災區。丈夫最理解她的心情,問她,心疼嗎?婦女說,這比起災區家破人亡的慘景,我這頭發不算啥!尤其令我感慨萬分的,也是一件真實的事情。國殤第一天,北京東城區法院在審理一個案件時,當雙方當事人向地震死難者默哀三分鍾後,原本爭得麵紅耳赤的原告與被告突然表示願意和解。他們說:“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我們為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鬧上法庭給國家添麻煩,實在不應該。”聽了這些故事,我們還有什麼可說的呢?我們隻有感動,隻有在心底向這些深明大義的普通百姓表示我們的深深敬意。

(四)

一次災難,就是一次寶貴的學習體驗;一次災難,更是一次對人生的莊嚴洗禮。每當想起溫家寶總理第二次視察北川中學看望學校師生,在黑板上所寫的“多難興邦”四個字時,我心中就不由湧起對這位六十六歲老人發自內心的崇敬。在大災麵前,這位老人是那樣鞠躬盡瘁,在地震爆發的第一時間就飛到了災區,迅速地組織搶救。在遍地瓦礫,餘震不斷的救災現場,看著電視裏播出的畫麵,我突然在心裏問自己,此時此刻,總理在思考什麼呢?不用說,他在思考如何搶救人民的生命,將災害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他同時也肯定在思考這次地震將會給我們這個民族帶來什麼影響。當他把“多難興邦”四個字書寫在黑板上,我的判斷得到了證實,他確實是要讓北川中學的孩子們在驟然而至的巨大災難麵前樹立起與災難作鬥爭的思想,我更感到他是希望我們這個民族的每一個人都能在這場與嚴重自然災害的抗爭中,樹立起我們民族的自信心,增添與無情天災鬥爭的力量。

無疑,在與自然的鬥爭中,我們還會遇到許許多多的艱難險阻,然而,隻要有了這種信心,有了這種意誌,有了這種力量,我們還有什麼可畏懼的呢?古人說,“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對此話,無論人們如何理解,我總愛將它看著是人類與大自然勇敢鬥爭精神的體現,是人類為自己的生存不懈努力的體現。

就在我寫作這篇文章的時候,又一次餘震發生了,我再次感覺到了大地的搖晃。樓上樓下人聲鼎沸,已被餘震反複折騰得驚恐萬狀的人們紛紛逃離,而我卻沒有驚慌,更沒逃離,我想仔細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威力,體會在這種威力前,人究竟有多大忍耐承受的能力。我的這種想法或許幼稚可笑,但當時確實如此。此刻,我突然想起了幾千年前孟子說過的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這話是講人才需在困境中磨煉才能成長起來,今天再來細細品味這話,我似乎體會到了它更加深刻的內涵。鳳凰浴火,置死地而後生,死之慘烈,生也燦爛。一個民族又何嚐不是這樣,“多難興邦”,已為曆史所證明。翻開中華民族的史冊,我們可以看到,每一次重大社會或者自然的變故,確實常常給我們帶來深重的災難。但是,災難又使我們這個不屈的民族在痛苦中涅槃,獲得新生,災難又使我們的社會得到更大更好的發展。溫總理對災區孩子講的那句話“活著就要好好活”,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偉大的力量,受到一種充滿人情的鼓勵。這又使我想到在汶川大地震現場,胡錦濤同誌揮舞著緊握的拳頭高呼:“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那情景是多麼振奮人心。

是的,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天災,讓我們的家園損毀,家破人亡;天災,讓我們的美好生活變得艱難。但是,隻要有了這種萬眾一心,眾誌成城的無畏精神,什麼樣的困難不可以克服?什麼樣的艱辛不可以逾越?什麼樣的人間奇跡不可以創造出來?當災區人民在臨時找來的包裝紙片上寫下“感謝”二字時,我真切地領悟到我們多年來聽得太多太多,說得太多太多的這個詞,在今天實在蘊涵了太深太深的道理,這是災區人民發自內心深處的強烈呼聲。

國家已經開始了災區的規劃重建工作,各方麵都在有條不紊地迅速行動起來,我的朋友們也將很快奔赴災區去支援那裏的重建。可以相信,不需太久,一個嶄新的新汶川就會在今天的廢墟上屹立起來,而經過這次地震的四川人民和中華兒女,將會變得更加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