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2 / 3)

有人說,“一個湖泊、一個沙窩就是一個生物圈,就是一個創造生命奇跡的故事。” 我很讚同這個評價,事實就是如此。記得昨天在沙山上,居然看到了一隻黑色的小甲蟲,在沙海中迅速地爬行,當時我心中不禁為之一顫,暗自驚歎這小蟲子生命的偉大。

人、羊、駱駝、飛鳥、蟲子,都在這裏快樂地生活著。尤其在這人跡罕至的大漠之中,牧民們祖祖輩輩與沙漠和諧相處,沙漠也回報給他們以理想的生存環境,人與自然的長期磨合創造了深刻的綠色理念,也創造了人與自然相安如初的大漠生態文化,讓我再次體會到偉大生命的源泉何在。前天,在中央電視台一個電視新聞節目裏,我看到一個報道,說是沙漠的老百姓一改那種與沙漠對抗的做法,利用沙漠現有環境建起了塑料大棚,栽種蔬菜,不但解決了沙漠化的治理問題,還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增加了收入。我很欣慰,如果這樣有效,無疑我們又有了一條有效解決沙漠化的途徑。

當我們告別大漠戈壁時,我對沙漠已經有了觀念上的改變。這裏已經不再是人跡罕至的地方了,大開發的腳步已經讓這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寬闊平坦的柏油路上奔馳著一輛輛大貨車,許多地方高大的廣告牌讓我們體會到了這裏的未來。一座座廠房拔地而起,高壓線路也在向四麵八方延伸。公路兩邊的綠化防沙林也在培育之中。但是,我也在擔憂,隨著人類的腳步向沙漠邁進,這裏又會不會出現新的矛盾呢?

大漠奇觀

專門跑沙漠接送旅遊者的吉普車載著我們一行人駛進內蒙和甘肅交界的巴丹吉林沙漠。這裏一個沙丘連著一個沙丘,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連綿不絕,有的坡度很高,有的坡度很低,陡的有五六十度,緩的也有三四十度。我們坐在車上看不見路,隻是看見滿目的黃沙,駕駛員是當地人,對沙漠中的“路”很熟,吉普車在他的手中就如遊樂場的過山車,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飛快地奔馳。時而衝上沙丘的頂峰,又在瞬間掉入深深的沙穀,膽小的女同誌們被這驚險的場麵嚇得哇哇尖叫。但是當地的朋友說,不用害怕,他們都是常年在沙漠中載著遊客進出沙漠的駕車老手,哪裏是路,哪裏不能去心裏有數。但是看著前麵的車在陡峭的沙丘上歪著身子,卷起滾滾沙塵飛速行進,我們心裏還是暗自捏著一把汗水。車隊就在這陣陣尖叫聲中,在這驚心動魄的駕技展示中“飛”到了我們的宿營地巴丹吉林湖畔。

巴丹吉林沙漠的名字很有趣,我查了一下資料,“巴丹”是根據人名“巴岱”而來,據說這個叫巴岱的人,幾百年前曾在這裏居住。“吉林”是蒙語數詞“六十”之意,是說這裏最初有六十來個湖泊。資料介紹,巴丹吉林沙漠曾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全國最美麗的沙漠,其入選理由是,這裏有著“奇峰、鳴沙、秀湖、神泉”四絕,集合了沙漠的瑰麗與神奇。確實,我在沙漠中細細觀察,這裏的沙峰,一座連著一座,又陡又高。我們開始還以為登上沙峰很容易,其實不然,前幾步還沒啥,但多走幾步問題就來了,每上一步總要向後退半步,越用力越退得厲害,比登一般的山要難得多。許多人還沒走到多高就已經氣喘籲籲了。不過,憑著對沙漠的向往,我堅持爬上了沙峰。站在沙峰之上,我被沙漠的奇觀驚歎了,隻見眼前一道沙脊猶如一道銳利的刀刃蜿蜒在我們的眼前。說銳利,是因為那風把沙丘的脊背打磨得就如薄薄的刀刃;說蜿蜒,那是因為那沙脊形成了一道柔柔的弧線。大自然的風力鬼斧神工般把這巨大的沙丘變得就如一個精致無比的藝術品,我們誰都不願意去把那漂亮的弧線損壞。那些驚歎不已的朋友們一個一個排列坐在一起,擺著姿勢拍照。沙丘綿延,一座高似一座,距離遙遠,實在無時間登攀。眾人便在沙丘上盡情撒歡。展示自己身段的魅力,表現自己無拘無束的神態。趁著他們歡樂,我卻在心裏尋找著自己的感受,欣賞著這大自然的神奇美景。遺憾的是,今天不是豔陽天。陰沉沉的天缺少一般拍攝沙漠所應有的光影效果,使得拍出來的照片缺少對比和層次,灰蒙蒙的天色也讓沙丘少了藍天白雲的陪襯。

傍晚,眾人吃完飯相約去攀登一座沙山。這山很高,當地人用粗粗的木頭和碩大的鐵鏈做了一個有近兩百步的雲梯搭在沙山的山脊上,他們稱之為天梯,順著這天梯,可以從山這邊攀上去又可下到山那邊。大家小心翼翼地順著這天梯登上了沙山的最高處。其實,這山還不是最高的,但是,站在這山上我們可以看到,數不清的沙山層層疊疊地一下湧現在我們的眼前。突然,天際一道雲層裏透出一線霞光照耀在沙山上,繼而雲層裏的光線越來越強,把整個天空照得通紅通紅,而這色彩又很有層次,遠遠近近就如一幅由同種色構成的木刻畫。本已有些灰暗的沙海頓時亮了起來。原本不知要觀看沙漠晚霞,我沒帶相機。隻好借來別人的卡片機趕快抓拍了幾張,留下這難忘的一刻。沙漠裏的霞光,來得快消失得也快,不一會兒,那夕陽就掉到遠遠的沙山背後去了。但是,那映照在遠近沙丘上的霞光和色彩,那壯觀的一刻卻留在了我的心裏。那景象讓我想起了毛澤東著名的詩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我忽然覺得這詩句似乎就是為今天所見的沙漠奇景而寫的。大漠在晚霞的照耀下是那樣壯觀,那樣震撼,那樣迷人。可惜這景色就那麼一會兒便消失了,天色也暗了下來。我盼望著明天能拍到沙漠日出,不過這個願望沒能實現。第二天早上雲層太厚,陽光未能出來。大家都說有些遺憾。就在我們驅車回去時,卻遇到了好天氣,藍天白雲,豔陽高照,一座座沙山在陽光下展示出了吸引人的魅力。我們幾個攝影愛好者連忙請求司機停下車來,抓緊時間哢嚓哢嚓拍下了眼前的沙漠奇觀。不過畢竟不是自駕遊,很多美景雖然能看見,卻還是不能自由地去拍到,遊客車是不能過久地滿足我們的要求的,它必須走。我隻有在飛馳的車上一手拉著安全帶,一手拿著相機對著窗外的沙海拍攝、拍攝,盡量多留下一點那美麗的景色。我在心裏想,如果有機會,我還會再來這沙漠的,那時,我將帶上攝影器材,騎上駱駝在浩瀚的沙漠裏進行一次穿越,或許我會看見更多更多我們一生也許都難以見到的美麗景色。

悲情“5·12”

關於北川的記憶(組章)

“5·12”汶川大地震卅天祭

(一)

山崩地裂,塵煙滾滾。

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中國曆史的紀念碑上將永遠鐫刻下這串讓全人類都刻骨銘心的數字。許多年後的人們如果看見這串數字,他們也會為這段曆史肝腸寸斷,淚如雨下——就在這一瞬間,近十萬四川人的生命,近十萬個鮮活的生命,便在這山搖地動間永遠逝去。此時此刻,我不願太多地去描繪彼時彼刻逝者們是如何在轉瞬間掙紮著被推入地獄之門,我不願再去回顧那成百上千的祖國花朵是如何花瓣零落,紅銷香散,那廢墟裏痛苦的掙紮,那困境中求生的渴望,那瓦礫中張開的手臂,那撕心裂肺的哭喊,生離死別就在這轉瞬之間,每一個華夏兒女無不為之心碎,為之落淚,讓人恨不得仰天長嘯,痛不欲生。

我們已經無法改變天災帶給我們的這種悲慘結局,我們更不可能讓可憐的遇難者死而複生,大自然的殘酷有時超乎我們的想象,人定勝天的美夢並非我們人類說了就行。生命的脆弱與大自然的不可抗拒,至少在目前乃至今後無法預估的時間裏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杜甫說過,“蒼天變化誰料得,萬事反複何所無。”當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隨著地震的塵煙而消逝在那遙遠的天堂時,我們似乎隻有滿懷悲憤地麵對蒼天無奈歎息。汶川,我的許多朋友曾經讚不絕口的那片山清水秀、風光綺麗、風情迷人的世外桃源,而今,已成為人類又一傷心之處,成為千萬不幸逝者的長眠之地。

麵對逝者,無論男女老少,無論尊卑貴賤,我們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是那樣真切地懷念他們,視他們為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兒女。他們的痛是我們的痛,他們的苦是我們的苦,悲哀之中,我們恨不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回那些花季孩童的生命。我們不會忘記逝者,他們是不幸的,他們曾經和我們一樣,在同一個天地間擁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享受著自己的幸福。然而現在,他們已經不可能在人世間找到自己的快樂了,隻有天堂,我們想象中的天堂成了他們最後的歸宿。

5月19日至5月21日,是我們的共和國為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難的同胞們舉行的三天隆重國殤,也是有史以來我們的民族第一次為死難的普通百姓舉行隆重國殤。三天國殤,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個民族的空前肅穆悲壯,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莊嚴深沉——當五星紅旗徐徐降至半旗,低垂於藍天白雲之下,我的內心受到了一種空前的震撼,這震撼比八級地震更強烈、更持久:長城內外,大江兩岸,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大地倏然寂靜下來。汽笛嗚咽,青山肅穆,長空無風,江海息波,車船停駛,路人駐足,舉國哀悼,悲淚長流。每一個中國人在這一刻都感受到了一種力量,一種無法抗拒、無法言喻的內在力量。大悲無聲,這大悲顯示出中華兒女的無比柔情,也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回歸。而更讓我感動的是,在這場災難中,我看到了我們的國家對屬於她的兒女們的尊重,看見了人類共有的情感在這三天國殤中是何等平等莊重地體現在我們的同胞身上,因而更讓我們對這個古老國度的文明又邁出了新的一步而產生出空前的感動與熱愛。

逝者無言,若九泉之下有知,他們會為此而動容;生者有情,他們會為自己國家的柔情而驕傲,並將會無怨無悔地為這個國家獻出自己的一切。三天國殤,讓我們感受到了偉大民族力量的凝聚,看到了中華民族複興的燦爛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