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陳天尺戲曲活動的社會意義(1 / 3)

第五章 陳天尺戲曲活動的社會意義

引言

一部文學作品,它不是獨立地存在的。它是一個承載作者本人以及社會現實的載體,更是一個連接作者和社會、讀者和作者的紐帶。一部文學作品的文學價值與地位,它不僅表現在作品本身,更應該體現在超越作品本身那些更深刻的意義上。筆者認為一部作品的成功與否,除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外,很大程度上在作品之外,例如作品如何體現作者的創作理念、創作目的,給讀者以何種的情感體驗、反應什麼樣的人性特征、折射著何種社會風貌以及社會意義等。

第一節 陳天尺劇作的社會價值

陳天尺劇作在情節結構、人物形象、藝術手法以及語言等方麵有著多方麵的特征,在清末民國時期文壇有著較為重要的地位。

首先,陳天尺的劇作給觀眾帶來一種與劇中人物相似或是相同的情感經曆和情感體驗。

一個成功的劇本之所以讓觀眾喜歡,一方麵是由於滿足了觀眾娛樂欣賞的需要,另一方麵則是很多劇本的演出可以給觀眾帶來一種與劇中人物相似或是相同的情感體驗。例如《病玉緣傳奇》中,邱麗玉小姐是從小長在深閨的大家閨秀,與封建社會的那些出身高貴或是家富殷實的小姐們一樣,很少與外界接觸,尤其是異性。待到年方二八情竇初開的年齡,要是有異性青年男子進入她的生活,則很容易動了芳心。對於劇本中的邱麗玉來說,若是沒有過渡麻瘋疾病這一緣由,可能她也會和封建社會中眾多女子一樣,待到談婚論嫁之時,方可真正接觸到除自己父親兄長之外的異性。正是那樣的情景下,當她一見到陳綺的時候就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他,陳綺離去後,她不顧一切和陳綺團聚。這種深閨的幽怨與苦悶,是多少被封建思想禁錮和束縛的女子的切身體會;這種真正的自由向往更是多少女子渴望和期盼的愛情啊!這種為愛而生為愛而死的壯舉讓多少人讀來感到痛徹淋漓,讓人感動之極。所以說,在邱麗玉的身上不僅有她自己的性格特征,更承載著封建社會中無數女子的影子,她的舉動是多少受封建禮教束縛的女子所期盼的,她和陳綺的愛是多少深閨女子所渴望的。所以說,她的情感和經曆會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再如陳綺這個人物形象,陳綺形象的設置雖然並不像很多傳統戲曲那樣在趕考路上與女主角相遇,仍有點相似的是,他在生母去世,繼母虐待的情況下離家尋訪舅舅,最落魄的時候遇到了邱麗玉小姐。此時的陳綺同樣是一個落魄書生,在他離開粵地之後決意考取功名,他與麗玉小姐的愛情同樣是在他考取功名之後得以繼續。這些相似的經曆與大部分傳統愛情戲曲有著相似性,人物有著同樣的情感經曆。在第三章論述劇本情節結構和人物形象的時候,筆者就針對這一現象做過簡單的論述。就是說自古以來,戲曲演繹的故事中,劇中人物在自身的劇情中有著自己的性格特征,也有著很多傳統戲曲中類似題材的人物共性特征。恰恰這些共性特征正是我們民族某些元素或是社會現實在戲曲文化中的再現。以愛情題材的戲曲為例來說,落魄書生與大家小姐的愛情故事在許多劇本中都曾出現,陳天尺的《病玉緣傳奇》亦屬於這類題材。那麼理所當然地,落魄書生與大家小姐共同掙脫封建思想的束縛,為追求自由愛情不惜舍棄功名利祿,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來換取自由愛情的行為在許許多多的劇本中都曾出現。所以我們會看到《琵琶記》、《瀟湘雨》以及《病玉緣傳奇》等這些精彩的劇目。在我國古代,不論是哪個朝代,科舉製度對大眾生活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落魄書生寒窗苦讀以及被封建思想禁錮束縛的青年女子在他們的現實生活中,再熟悉不過。舞台上演出的劇情幾乎就是台下很大一部分人生活和精神狀態的真實再現。也就是說,陳天尺的劇作《病玉緣傳奇》和以往其他成功的愛情題材戲曲一樣,在很大程度上,折射著當時的社會現象,同樣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鳴。陳綺與麻瘋女的愛情故事在題材、男女主人公遭際上都對傳統題材有所發展。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它的文學價值也就在於對傳統的繼承以及在繼承的基礎上自身的創新和發展。

其次,陳天尺劇作中寄寓著他要宣揚的道德觀、社會價值觀,對統治階級寄予了希望。在第一章的生平著述考證中,筆者就已經提到,陳天尺一生跨了晚清與民國兩個曆史時期。青少年時期,處於清朝末期,清政府統治受到內外威脅。剛過而立之年,清廷被推翻,社會政治紛爭此起彼伏,外敵入侵,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筆者通過采訪陳天尺兒子及其嫡孫得知,處於當時社會的陳天尺,雖然與芸芸眾生一樣隻是一個在政治風雲變幻莫測的社會中掙紮的一份子,但他卻始終力行著他內心的堅持和信念。一方麵他積極參加同盟會,在為爭取民主和自由盡著自己的微薄之力;在日據期間,寧死不做漢奸。另一方麵,他將自己的滿腔熱血、政治抱負以及對改革社會風氣的熱切希望一點點浸在了自己的作品中。先看《孟諧傳奇》六個小短劇,前麵筆者已經提到,劇作家的這六個短劇全部取材於《孟子》。我們都知道,《孟子》大都是孟子闡述治國策略、社會風氣改革以及個人信仰信念等。從陳天尺選材的角度來看,是想借這些故事諷刺社會,以期達到改良社會風氣的目的。《攘雞》一劇表達社會風氣、人品道德江河日下,梁上君不以偷雞摸狗之事為恥,反而恥笑勸人為善者。《食鵝》和《搏虎》兩劇,劇作家以此來表達社會對有信仰有堅持人士的貶抑與嘲諷。陳天尺以這些故事來諷喻當時的社會,期望通過這些幽默諷刺劇來喚起大眾的良知以及引起統治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