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引導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在當代中國,隻有鄧小平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我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就是要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正確的擇業觀和創業觀、堅定的信念和與此相適應的職業道德規範。因此,我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離不開鄧小平理論的指導思想。

(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誌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加深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江澤民同誌於2000年2月25日在廣東省考察工作時,從全麵總結黨的曆史經驗和如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出發,首次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行了比較全麵的闡述。他指出,總結我們黨七十多年的曆史,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這就是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曆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並通過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實現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鬥。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主要包含三個方麵:一是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二是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體現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三是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緊密結合時代發展的新形勢、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實踐,在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上形成了富有獨創性的理論成果。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五)科學發展觀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新的發展要求,集中全黨智慧,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最早是胡錦濤同誌於2003年7月28日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來的。他說:“我們講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裏的發展絕不隻是指經濟增長,而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麵發展。我們要更好地堅持全麵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更加自覺地堅持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堅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中央領導同誌在講話中第一次提出科學發展觀。同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在黨的文件中正式提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思想和部署,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科學發展觀是推進我國各項事業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寫入黨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之一。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最新成果,是我們黨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深入分析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總結我國發展實踐,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站在曆史和時代的高度,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深刻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一係列重大問題。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發展對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決定性意義,發展是當代中國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靠發展來不斷鞏固和前進的,隻有緊緊抓住和搞好發展,才能從根本上把握人民的願望,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把握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關鍵。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以人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眾,在當代中國就是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勞動者為主體,包括社會各階層人民在內的中國最廣大人民。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始終堅持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發揮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具有豐富的內涵,全麵是指發展要有全麵性、整體性,不僅經濟發展,而且各個方麵都要發展;協調是指發展要有協調性、均衡性,各個方麵、各個環節的發展要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可持續是指發展要有持久性、連續性,不僅當前要發展,而且要保證長遠發展。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麵相協調,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統籌兼顧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是我們處理各方麵矛盾和問題必須堅持的重大戰略方針,也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科學有效的工作方法。統籌兼顧就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係,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麵積極性,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在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中,隻有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麵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才能有效抵禦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和侵蝕,在紛繁複雜的社會變化麵前不迷失方向。如果忽視或者放棄了這種指導思想,各種錯誤思潮就會泛濫,西方價值觀念就會乘虛而入,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就會受到衝擊,我們的民族文化和傳統就可能被消解,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規範就會受到幹擾、迷失方向。因此,在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

第二節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原則

職業道德教育作為高職院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是一項複雜、係統的工程,它涉及教育目標、原則、內容、方法等諸多方麵的問題。在職業道德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的原則是職業道德教育的基本問題。所謂原則就是指人們觀察問題、處理問題所依據的法則或標準,它與科學發展水平、人們的認識能力密切相關。職業道德教育的原則是職業道德教育中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是職業道德教育工作者製定教育目標、運用教育方法、選擇教育途徑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貫穿於職業道德教育的全過程。由於人們的認識、對經驗的概括程度、時代要求不一樣,職業道德教育的原則也就不同。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原則就是高職院校根據職業道德教育的需要製定教學活動的基本準則,它反映了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客觀規律,是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所必須遵守的基本要求。

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主要有以下原則:

一、加強職業道德修養與提高職業技能相結合

一個優秀的高技能型人才,不僅應掌握較高的職業技能,具有紮實的專業功底,而且必須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專業教育不能隻培養學生掌握專業技能,還應讓學生盡早了解專業所需的職業素養,這樣才能培養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質。高職院校的學生在畢業後從事職業勞動中,隻有不斷提高對職業道德的認識,規範自身的道德行為,才能充分調動和發揮自身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有所作為。高職院校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由於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是一項綜合任務,它要求每位教師都要把職業道德教育滲透到本學科的教學中去,使學生時時刻刻都感受到職業道德教育的存在和影響,從而使學生在提高職業技能的同時加強了自身職業道德修養。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工作者在進行職業道德教育過程中把職業道德教育內容滲透到職業技能訓練中去,結合學生的職業技能教育情況傳授相關職業道德的基本知識和規範要求,使學生明確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掌握本專業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從而提高職業道德素養。加強學生職業技能訓練,既是職業院校學生專業學習的需要,也是職業道德養成過程必不可少的環節。如:以某高職院校汽車運用技術專業的職業道德教育為例,學院通過汽車專業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改革,建立基於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學習站。學習站按照汽車維修站(4S店)的真實情境建設。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給學生講授如何擺放工具、操作安全注意事項、規範操作流程等內容,使其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其次,通過分組實訓,以小組平均成績作為該組每位成員的考核成績,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互助性,使他們在學習中相互幫助,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最後,模擬企業的真實工作情境,學生以師傅的職業態度和行為為榜樣,在“做中學,學中做”的職業技能訓練中,不斷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通過在學習站的職業技能訓練,促進了學生職業思想、職業行為和職業習慣的形成,使學生在熟練掌握安全規範操作規程和生產組織管理知識的同時,養成熱愛專業、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並具備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精神和責任意識,從而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二、學校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

學校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各類學校內所接受的各種教育活動。學校教育製度是我國教育製度的主要部分。1902年,清朝政府頒布的《欽定學堂章程》,亦稱“壬寅學製”,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係統完備的現代學製。新中國成立以後,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了《關於改革學製的決定》,製定了新中國第一個學校教育製度,它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學校教育製度的確立。學校教育製度是根據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而係統實施的,是個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由於學校教育具有完善的保障機製、經過充分論證和實踐可行的教學計劃以及充足的教育資源,表現出組織的嚴密性、內容的係統性和形式的穩定性等優勢,因而承擔了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務。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哲學社會科學課和專業課教師,黨政幹部和共青團幹部,輔導員、班主任和其他行政後勤工作人員等專兼職職業道德教育工作者在學校通過課堂講授、廣播和網絡的宣傳、主題班會和社團活動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工作。如在新生入學時增加職業道德的教育,使學生一跨入學校就重視職業道德的養成;在專業介紹和專業宣傳時加強職業道德的介紹,使學生熱愛所學專業,加強對所學專業的認同感和認知度。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陣地,也是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建設的主要途徑。2006年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統編教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將職業道德教育提到了相當重要的地位,在第六章《培育職業精神樹立家庭美德》專門設置了兩節內容,介紹職業道德基本要求,教育高職院校學生培養職業道德素質,並正確分析當前我國的就業形勢,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與創業觀,鼓勵他們在艱苦中鍛煉,在實踐中成才。在學生麵臨就業時,學校可通過開辟職業指導專欄、組織學生參觀人才市場和實習基地、邀請創業成功校友來校作創業報告等形式,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幫助他們充分認識和了解社會職業,牢固樹立“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就業信念。通過學校係統的職業道德教育,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

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教育還遠遠不夠,還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學校要充分調動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職業道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依靠他們發自內心的信念進行自我職業道德教育。自我教育可分為學生個體的自我教育和有組織引導的群體自我教育。個體自我教育是指高職院校學生個人通過自我反省、自我總結、自我批評等方式提高自身職業道德修養的方法。群體自我教育是指高職院校班級、協會等某一集體內部的互幫互教活動。這兩種自我教育形式都有很多具體的方式,如:個體自我教育可以通過學生寫職業道德學習心得體會、找出與所學專業涉及行業要求的職業道德規範的差距等形式;群體自我教育可以開展以“職業道德之我見”為主題的班會活動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自我教育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提高自我認識能力、自我控製能力、自我調節能力的過程,是高職院校學生在道德修養上自覺能動性的表現。職業道德教育是否有效,最終體現在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上。自我教育並非放任自流,也不是降低標準,而是在職業道德教育者的啟發、引導下開始,沿著教育目的指示的方向進行的。學校教育與自我教育,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隻有經過學校教育,才能培養和發展高職院校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隻有培養出高職院校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檢驗和提高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實現教育的目的。因此,在職業道德教育工作中,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資格,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在教育的方法上,應把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改變為平等、民主、開放式的教學,尊重和開發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主動係統地學習有關職業道德理論知識,在社會實踐中自覺地按照應承擔的社會道德義務進行自我監控和自我矯正,從而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