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搞好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是擺在我們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麵前的一項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隻有明確了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才能使職業道德教育具有正確的發展方向和具體的行動綱領。我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並具有適合自身的教育原則。

第一節高職院校職業道德

教育的指導思想以什麼樣的理論為指導,以什麼樣的思想為行動綱領是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麵臨的首要問題。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決定著我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方向。在當代中國,隻有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麵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才能正確把握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本質要求和根本方向。

一、指導思想的內涵

指導思想是由“指導”和“思想”兩個詞組成。指導就是指示教導,指點引導。漢荀悅所著《漢紀·宣帝紀一》中有:“囚人不勝痛,則飾妄辭以示之;吏治者利其然,則指導以明之。”《漢書·路溫舒傳》作“則指道以明之”。“思”者,上為“田”,下為“心”,“心之田”;“想”者,上為“相”,下為“心”,“心之相”。

“思”,顧名思義就是思考,思考是人們經過大腦的邏輯思維後而產生的對大自然、人類社會的種種判斷。而在人們大腦中產生的這種判斷我們稱之為“想”。思想既有著古樸的意解,也有著現時代的意義,就是人們在腦中產生了對某事、某物產生的判斷、思考在產生某種具有記載的時候我們稱之為思想。思想即理性認識,相對於感性認識而存在,是對於感性認識加工的結果。用現代科學進行解釋,思想就是大腦細胞的活動,大腦細胞的活動產生電流,電流產生電磁場,電磁場對其磁場範圍之內物質的電子發生作用,從而改變物質電子的變化,進而促進物質的改變。思想如何,你對事物的判斷就如何。思想是我們一直捉摸不透的東西,而按照信息論假說來講,思想其實就是一種信息。大腦中的某些特定分子摩擦碰撞,引起了某些信息子的規則排布,在三維空間中的表現就是產生電流,引起腦細胞的活動,這便是思想的本質。現實中我們所謂的思想還要有另一個因素,那就是需要通過一個完整複雜的調節機製將其表達出來,這個調節機製對於人類來說便是神經係統,因此隻有我們人類才能將複雜的思想表達出來。

指導思想是指做某件或某類事情所遵循的思想、觀點或理論體係,也稱行動指南。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指導思想就是指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工作者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行動指南,即所遵循的思想、觀點或理論體係。

二、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指導思想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有製的主體地位,人民民主的政權性質,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隻能以馬克思主義作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指導地位,不是個別人也不是一個黨的主觀意誌決定的,而是曆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馬克思主義指引我們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仍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當今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下,如果我們放棄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就是自陷困境、自毀長城,這是行不通的。指導思想多元化的實質是取消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是黨和人民團結一致、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思想保證。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中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全麵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緊密結合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麵發展為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2001年我國頒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全麵貫徹江澤民同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重在建設、以人為本,在全民族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我國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框架下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指導思想為理論體係開展的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教育活動。高職院校所進行的職業道德教育,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屬於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體係,這就必然要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因此,我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指導思想應完全遵循以上指導思想。

(一)馬克思列寧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簡稱馬列主義或馬列,是指由列寧發展起來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工人運動實踐基礎上創立的理論體係,它是19世紀40年代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和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吸收和改造了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特別是18世紀中葉和19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馬克思主義是博大精深的理論體係,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的世界觀,是工人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階級爭取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它是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特別是19世紀歐洲重大社會科學成果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簡單來說,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說,即人的解放學。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後,他們的繼承者繼續把馬克思主義推向前進。1917年,列寧把馬克思主義同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領導俄國無產階級進行了十月革命,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帝國主義理論,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製定了關於建立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學說。他還總結了蘇維埃俄國的實踐經驗,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使馬克思主義進到一個新階段——列寧主義階段。

馬克思列寧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規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確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的共產主義最高理想,隻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社會主義製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曆史過程。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走中國人民自願選擇的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必將取得最終的勝利。中國共產黨是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建立起來的黨,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一個與時俱進的理論體係。正是由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體係與中國共產黨的階級性和先進性是一致的,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選擇自己的指導思想時,隻能選擇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我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是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的以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基本規範等為主要內容的教育,因此我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指導。

(二)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中國共產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黨,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開始了全新的中國革命。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把中國革命實踐中的一係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王稼祥於1943年在《解放日報》上發表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提出的,該文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1945年劉少奇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首次對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內涵作了界定。黨的七大通過的新黨章確定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的形成經過了一個長期的實踐和理論提升期。從北伐戰爭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是毛澤東思想開始形成時期。在這一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了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的理論,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創造性地提出了一係列適合中國國情的原則。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和抗日戰爭時期是毛澤東思想發展並達到成熟的時期。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曆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它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央的統治地位。在抗日戰爭中,毛澤東引導全黨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開展了解放思想的整風運動,係統總結了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正確認識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規律,特別是毛澤東係統而完整闡述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精辟論證的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政策和策略,對指導中國革命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這標誌著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是毛澤東思想的繼續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毛澤東及時提出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理論,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一係列理論方針政策。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

毛澤東思想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第一是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毛澤東從近代中國的曆史和社會狀況出發,研究中國革命的特點和中國革命的規律,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的思想,創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第二是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依據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所創造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治條件,采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方針,實行逐步改造生產資料私有製的具體政策,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占世界人口近1/4的、經濟文化落後的大國中建立社會主義製度的艱難任務。第三是關於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毛澤東係統地解決了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如何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性質的、具有嚴格紀律的、同人民群眾保持親密聯係的新型軍隊的問題。第四是關於政策和策略。毛澤東精辟地論證了革命鬥爭中政策和策略問題的極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是革命政黨一切實際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必須根據政治形勢、階級關係和實際情況及其變化製定黨的政策,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第五是關於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毛澤東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要實行政治和經濟的統一、政治和技術的統一等許多具有長遠意義的重要思想。第六是關於黨的建設。毛澤東特別注重從思想上建黨,提出黨員不但要在組織上入黨,而且要在思想上入黨等等。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鬥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以後,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毛澤東思想被確定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曆史的必然,是由它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曆史地位和偉大作用決定的。毛澤東思想過去是我們事業取得巨大勝利的指導思想,今後仍是指導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高職院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指導思想。

(三)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理論,是以鄧小平為主要創立者、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大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獲得的與蘇聯模式不同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誌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新中國成立後正反兩方麵的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全黨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從形成到發展,經曆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1978—1982年為第一階段,是提出基本理論命題的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二大前夕,是這一理論的準備和初步提出的階段。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標誌著黨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勝利完成。決議係統總結了新中國成立32年來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提出了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道路的十點經驗。這十點經驗,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雛形。1982—1987年為第二階段,是構建基本理論輪廓的時期,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1987年黨的十三大係統闡述了鄧小平理論的基本輪廓,明確提出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概括和全麵闡述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確定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六條具有長遠意義的指導方針,並明確提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至此,我們黨已經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有了比較充分的論述,標誌著鄧小平理論的初步形成。1987—1992年為第三個階段,是理論走向成熟,確立體係的時期。黨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鄧小平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豐富的階段。特別是鄧小平同誌1992年初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科學地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實踐經驗,鮮明地回答了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思想理論問題,從而使鄧小平理論的主線和輪廓更加清晰。1992—1997年為第四個階段,是理論進一步得到豐富和發展的時期。黨的十四大報告從更寬廣的視野和更高的理論層次,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一步作出科學的概括。黨的十五大是鄧小平理論正式確立命名的階段。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和使用了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概念,進一步闡明了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並且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明確寫進了黨章。這標誌著鄧小平理論的正式確立和命名。

鄧小平理論,闡明了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對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提出了強調走自己的路,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上,提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強調這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曆史階段;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上,強調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上,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問題上,強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步驟問題上,提出基本實現現代化分三步走;在中國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上,強調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必須依靠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必須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必須依靠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在祖國統一的問題上,提出“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創造性構想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作出了科學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