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職業道德是一個古老而又全新的話題。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職業道德有不同的內涵,人們對其也有不同的理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職業道德的內涵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因此,從曆史的角度去考察職業道德的產生與發展是研究當代職業道德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
第一節職業道德的產生與發展
職業道德是一個伴隨著人們勞動生產過程而產生的概念。職業道德的產生與發展與我們所從事職業活動的產生與發展息息相關。
一、道德及職業道德概述
道德和職業道德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人類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生存和發展,為了維護生產、生活的正常進行和社會生活的穩定,人們必須對相互之間的關係進行必要的調節,對個人的行為進行必要的約束。道德和職業道德便是這種調節、約束的重要手段。
(一)道德
道德是僅次於政治、法律的社會意識形態。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階級,會形成不同的道德觀念。當今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除了依法治國外,還需要以德治國。需要以道德的力量來引導、維持和調節社會。《管子·牧民》中有這樣四句話:“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寫道:“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勝才謂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兩千多年前,中國法家學派的偉大智者韓非已認識到了道德的力量。道德是維係一個國家的偉大力量,是社會和諧發展的興邦之力,是家庭安寧和睦的安民之力,是個人健康成才的成功之力,也是人類共同家園的共生之力。
1.道德的定義
道德是“道”和“德”兩詞的合成。在我國古代,“道”、“德”原本分開使用。“道”指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法則,引申為道路。人之道既是人所應當遵循的具有必然性的規律與法則,也意味著做人的道理。“德”義近於“得”,有“獲得”之義。老子認為,道是天地運行的根本規律,天地萬物都生於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見《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認為,萬物規律的總和就是道,道既是宇宙的本體,也是宇宙的起點。道生出天地萬物,又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在道家看來,道是一個不可名狀的東西。道可以被人們感受到的特征,或者所衍生出來對人類社會起作用的屬性,就是德。德是道的派生物,是道的形式,體現的是道的本質。道生萬物,德養萬物。德分為上德和下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見《老子》第三十八章。“在老子看來,真正意義上的德是人感覺不到的,如陽光、大氣和水,隨時滋養我們,以致我們常常忘記它們的存在。我們日常講的德是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如今天出門時自己的手機、錢包丟了,走投無路的時候有人幫我們,給我們錢乘車回家,或者打個電話通知家裏人。”曹勝高.國學之道.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1,145將道德二字聯係起來作為一個概念使用,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荀子,他在《勸學》中說:“故學之乎禮而止矣,夫是謂道德之極。”他認為求學問應該以達到禮為止境,達到禮就算達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著名學者曹勝高認為,道者,天理也;德者,人心也。所謂道德,就是合乎天道的人類行為規範。
縱觀人們對道德的理解,道德就是指人們的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準,是一定社會、階級向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係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範。道德既是一種善惡評價,又是一種行為規範,它既表現為道德心理和意識現象,也表現為道德行為和活動現象。
2.道德的特征和作用
道德屬於社會意識形態,它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生產關係決定著道德的性質。道德作為規範人們行為的準則,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麵價值取向,起著引導、促進人們向善的功能。正是因為有了道德的力量,我們的社會才變得溫馨和諧。道德有著明顯的特征:一是具有較強的穩固性。在社會變革中,當舊的經濟基礎被打破以後,與之相適應的新的上層建築未能及時建立起來,這時就需要依靠變化速度較慢的道德來約束,以維持社會的穩定。二是具有特殊的規範性。道德是用來調整法律難以調整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格局和秩序是道德締造的,道德比法律管得更寬更廣,它靠社會輿論和個人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的力量來維護。三是具有廣泛的社會性。道德是社會穩定的基本力量,道德的狀況是衡量社會文明水平和幸福指數的普遍標準。四是具有特殊的層次性。不同的社會領域有著不同的道德體係,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婚姻家庭道德等。
道德是群體生活的一種反映,是群體生活的調節劑和黏合劑。道德對社會的發展可以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一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人類要生存,社會要進步,穩定是一個必要的條件,而道德規範人的行為,可以鞭打邪惡、抑製混亂,促使社會穩定。二是具有調節作用。道德可以使人們正確認識自身和他人、集體、國家之間的關係,明確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幫助人們提高覺悟,正確選擇行為方式和人生道路,以維護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三是具有教育作用。道德通過輿論、傳統、習慣、人的良心發現等方式教育人,培養人們良好的個人道德意識、品質和行為,使人們心甘情願地遵守和服從一定的道德準則。
(二)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由“職業”和“道德”組成的合成詞,包含了“職業”和“道德”兩重概念。因此,隻有正確理解和把握“職業”和“道德”兩詞的深刻內涵,才能很好地掌握職業道德的概念。
1.職業
職業是隨著人類社會進步和勞動分工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的結果,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體製和產業結構。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為了自身生存和社會發展,絕大部分都要長期從事一項專門的社會工作,並以此作為謀生的主要手段。
(1)職業的定義
職業是人類社會分工的結果,也是維護社會秩序、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要素。職業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本,是人的社會化和人的社會需求客觀化的有機統一。
對於什麼是職業,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美國社會學家塞爾茲認為,職業是一個人為了不斷取得個人收入而連續從事的具有市場價值的特殊活動,這種活動決定著從業者的社會地位。塞爾茲還指出,職業的範疇是技術性、經濟性和社會性。美國學者泰勒在其名著《職業社會學》一書中指出,職業的社會概念,可以解釋為一套成為模式的與特殊工作經驗有關的人群關係。這種成為模式的工作關係的整合,促進了職業結構的發展和職業意識形態的顯現。羅雙平認為:“從詞義學角度分析,‘職業’一詞由‘職’與‘業’二字構成。所謂‘職’,包含著社會職責、天職、權利與義務的意思;所謂‘業’,包含著從事業務、事業、事情、獨特性工作的意思。所謂‘職業’,是指人們從事的相對穩定的、有收入的、社會性的專門類別的工作。它是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經濟狀況、文化水平、行為模式、思想情操的綜合反映,也是一個人的權利、義務、利益和職責,從而是一個人社會地位的一般性表征。”羅雙平.職業選擇與事業導航.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27-28王易、邱吉認為:“職業的通俗表述就是人們所從事的工作。職業一詞,是由‘職’和‘業’組成的。‘職’含有職責、權利、義務的意思;‘業’含有業務、事業和專業的意思。‘職業’合起來理解,是指為了滿足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從事承擔特定社會責任、具有特定義務的相對穩定的工種。”王易,邱吉.職業道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3《新華詞典》解釋“職業”為:“個人在社會中所從事的並以其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
可見,職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生活互通有無的一種分工,同時又是人們謀生的手段。職業通常又稱崗位。職業是穩定的、有報酬的、分門別類的社會勞動。現代社會的人可能不止從事一份工作,但是職業隻有一個。如高職院校的教師可能有幾份社會兼職,但這幾份兼職都是由高職院校教師這一職業引發的,如果高職院校教師這一職業不存在了,兼職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辭去高職院校教師這一職業專職,從事原來的兼職工作,職業也就變了。一個人有幾份工作並不等於就有幾個職業。人們通過這種職業活動不斷地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因此,職業既是人們個人利益和自我價值實現的主要途徑,也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主要因素。
(2)職業的分類及特點
職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社會分工是指人類從事各種勞動的社會劃分及其獨立化、專業化。社會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礎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沒有社會分工,就不會有各種不同的職業。隨著社會的進步、職業分工的發展,職業的分類也在不斷發展。我國於1999年5月正式頒布的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家統計局聯合組織編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將我國職業歸為8個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職業。8個大類分別為:一是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二是專業技術人員;三是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四是商業、服務業人員;五是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六是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七是軍人;八是其他從業者。
人類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職業,有些職業會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衰落甚至消失,如翻瓦匠、修鋼筆的、賣涼開水的、剃頭匠等;而有些職業又會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應運而生,如數控機床裝調維修工、寵物健康護理員、經紀人、臨時代駕員等。
作為伴隨人類生存而存在的職業,始終具有鮮明的職業特點。一是具有曆史性。職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在原始社會初期,隻有氏族內部根據年齡、性別差異而形成的自然分工,工作的形式都極為簡單,沒有專業性的生產勞動,因此,這時的生產勞動無職業可言。到原始社會後期,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和社會交換逐漸發展起來,畜牧業和農業的分離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社會大分工,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出現,專門從事生產工具製造的手工業逐漸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從而出現了農業和手工業相分離的人類曆史上第二次社會大分工,這次社會大分工出現了專門以交換為目的商品生產。適應商品生產和交換發展的需要,社會中開始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商人階層,於是又有了人類曆史上的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經過以上三次社會大分工,人類社會有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形成了一些具有專門業務的特殊勞動方式,人們被固定在相應的一定職業範圍內,從而形成了職業。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著社會的行業和職業,生產力越發達,社會化程度越高,社會分工越精細,社會職業就越多。因此,職業具有鮮明的曆史性。二是具有社會性。職業既是個人謀生的手段,又是個人獲得社會承認、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要途徑。三是具有複雜多樣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我國目前共有1838個職業,每一個職業都有其自身獨特性,而有些職業之間相互又有關聯性。因此,職業又呈現出複雜多樣性。
2.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的一個重要方麵,對社會曆史發展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職業道德體現在職業勞動和其服務對象之間的各種行為中,涵蓋了廣泛的社會生活領域,比其他道德更直接、更持久地影響人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職業道德是職業對社會所擔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直接影響著社會風氣和社會發展。它是從業者在職業活動範圍內應當遵守的與其職業活動相適應的行為規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第16條規定,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從業者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係。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增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對從業者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要求越來越高。具體點說,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係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既是對本職人員在職業活動中行為的要求,同時又是職業對社會所擔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
二、職業道德的產生與發展
職業道德是在社會分工的前提下、漫長的曆史進程中產生的。當社會上出現相對固定的職業時,職業道德也隨之而產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職業道德也不斷豐富和發展。
(一)職業道德的萌芽期(原始社會末期)
人們的職業生活實踐是職業道德產生的基礎。在原始社會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人們靠采集、狩獵為生,原始人群內部隻存在按性別和年齡劃分的自然分工,沒有社會分工,也沒有專門的職業,更不會產生職業道德。
由於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在原始社會後期,出現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即農業與畜牧業分工。到了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即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由於有了農業、手工業、畜牧業等職業分工,特別是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自然形成了兩類從事不同職業的勞動者。農業生產者在田間地頭種植穀物、蔬菜、水果,為手工業者提供生存所需的食品;而手工業者則在自己的作坊中生產金屬工具、陶瓷用品和紡織品等,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日常生活用品。他們分別過著不同方式的勞作生活,進行著不同性質的職業實踐活動,承擔著不同的職業責任,因而也就具有各自不同的職業特征和職業利益,形成了不同的職業活動關係,逐漸有了規範各自實踐活動的職業道德要求,產生了能夠調節職業活動和職業關係的行為規範,這樣,職業道德在原始社會末期就開始萌芽了。
由於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一方麵要對付疾病等自身存在的內部困難,另一麵還要對付凶猛野獸、嚴寒等自然災害帶來的外部困難。因此客觀上要求人們必須團結協作、共同奮鬥才能戰勝這些困難,求得生存。在奮鬥和鬥爭中,人們逐漸形成了團結協作、頑強勇敢、勤勞節儉、舍生忘死、樸素的集體觀念和公平分配等美德。在我國古代,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神農嚐百草、大禹治水等傳說,就是這些美德的再現。當然,這些僅僅是某些與職業有關的道德習俗和風尚,還沒有形成規範的職業道德。
(二)職業道德的形成期(奴隸社會)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由於生產力水平提高,鐵器工具的使用,使得生產的剩餘物品慢慢多起來。這時,社會已能養活一部分專門從事藝術、科學、商業活動和公共事務管理的勞動者。隨著生產的發展,出現了更加深刻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即農業和商業,以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這次社會大分工使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有了商業、政治、軍事、教育、醫療等各領域的職業。我國戰國時期成書的《周禮·考工記》中記載“國有六職”,即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農夫、婦幼。這些特定的職業不但要求人們具備特定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要求人們具備特定的道德觀念、情感和品質。
由於階級的出現,人類曆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產生了。於是,不僅出現了調整階級關係的階級道德,而且還出現了調整行業和職業關係的職業道德。各種職業為了維護職業利益和信譽,適應社會的需要,根據一般社會道德的基本要求,逐漸形成了職業道德規範。在古代文獻中,早有關於職業道德規範的記載。例如,公元前6世紀的中國古代兵書《孫子兵法·計》中,就有“將者,智、信、仁、勇、嚴也”的描述。“智、信、仁、勇、嚴”這五德被中國古代兵家稱為將之德。與職業分工相對應的一些重要領域的職業道德在奴隸社會已經形成,特別是像教師、官吏等傳統職業的職業道德,在奴隸社會已經有明確表述。如《論語》中記載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恥下問”等就是關於教師的職業道德;《周禮·考工記》中提出的“敬德保民”就是對官吏的道德要求。對手工業者和商業活動參與者提出的職業道德要求是貨真價實、和氣生財、反對欺詐,《周禮·地官司徒》中指出,“凡市偽飭之禁,在民者十有二,在商者十有二,在賈者十有二,在工者十有二”。對醫生提出的“疏五過”、“征四失”、“坐起有常”、“出入有行”,要求醫生講醫德,就是對醫生的職業道德要求。
在古希臘奴隸社會,職業道德也得到明確闡述。古代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柏拉圖,在他的著作《理想國》中談道,哲學家的道德是“智慧”,武士的道德是“勇敢”,自由民的道德是“節製”。這裏的“智慧”、“勇敢”、“節製”有職業道德的意義,或者說是階級道德在不同職業中的體現。
在奴隸社會職業道德已經初步形成,此時的職業道德較原始社會末期的萌芽狀態有了明顯進步和提高,並在一定程度上把職業道德發展成為相對獨立的意識形態。這種相對獨立的意識形態作為階級社會中人類職業道德的第一個曆史形態,在人類職業道德的曆史發展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對原始社會傳統道德的繼承和發揚,又為職業道德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這一時期的職業道德由於階級的局限性和曆史的局限性,還需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三)職業道德的發展期(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
職業道德在封建社會得到初步發展。在封建社會,由於生產進一步發展並出現了一些大城市,如我國唐代的京城長安,居民達30餘萬戶,僅東市就有幾千個店鋪,220種行業。從元朝開始,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就再也未分裂過。明清時期城市發展中最顯著的特征是在一些商品經濟較發達地區,湧現大量工商業市鎮。它們不同於以往由封建統治者出於統治目的而設的王都州府縣城,而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按職能類型,這些市鎮可分為手工業型和商業型兩大類。手工業市鎮又可分絲織手工業、製茶葉、製糖業、製煙葉、製瓷業、礦業等不同類型。有些手工業市鎮往往同時也是商業中心。隨著封建城市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分工和職業分化。清末國學大師章太炎曾把我國封建社會的職業總結為16種,即農人、工人、稗販、坐賈、學究、藝士、通人、行伍、胥徒、幕客、職商、京朝官、方麵官、軍官、差除官、雇譯人。
由於職業分工的發展,職業道德的形式在封建社會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在封建社會中期,屠宰、釀酒、紡織等行業大都建立了行業幫會,這些行業幫會都製定了各種不同的職業規則和規章製度。在行幫內部的師徒之間、學徒之間、行幫會員同整個社會成員之間形成了一些協調相互關係的職業道德準則。在傳統行業,如醫生、教師、官吏和軍人等職業中產生了許多進步的思想。如唐代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太醫精誠篇》中提出了醫生的職業道德是“若有疾厄來求救等,不得問貧富貴,長幼姘豈,怨善親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唐代文學家、哲學家韓愈在《師說》裏提到教師應該“傳道、授業、解惑”。明代兵部尚書於清端提出的封建官吏道德修養的六條標準,被稱為“親民官自省六戒”,其內容有“勤撫恤、慎刑法、絕賄賂、杜私派、嚴征收、崇節儉”,要求為官從政者必須要忠君愛國、剛直不阿、清正廉明,社會上也形成了對為官從政者進行強大輿論監督和評價的良好風氣。其他關於文藝等方麵的職業道德,在我國曆史文獻中也有不少記載。這些情況說明,職業分工及相應的職業道德,在封建社會已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
封建社會的職業道德比奴隸社會的職業道德內容更豐富、行業性特征更突出、表現形式更加多樣,這一時期是職業道德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但這一時期的職業道德由於被打上了深深的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烙印,因此具有兩重性的特點:一方麵,人們在長期艱難的勞動生活中,養成了勤勞節儉、團結互助、買賣公平、富有人道和憎惡剝削壓迫等優良道德品質;另一方麵,由於當時勞動者地位低下和自給自足的生產條件的限製,決定了這一時期的職業道德具有自私狹隘、安於本分、隻顧眼前利益、貪圖小惠、安於官令的特點,從而抑製了創新和發展。在封建社會,許多職業以世襲方式留存下來,還有的技術和工藝隻傳男不傳女,從而形成了職業道德的家長製特征。這種職業道德的內容無法隨著曆史的進步和發展而得到及時的改進和更新。
到資本主義社會,職業道德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這是因為從18世紀開始,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一係列技術革命引起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以機器大生產代替手工勞動,以機器大工業代替手工業的工業革命,進入了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時期,資本主義工業快速發展。工業革命不僅催生了新機器、新設備及新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如汽車、輪船、鐵路、電燈、電報等,新的職業空前增多,而且也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人們重新認識先前的職業道德並著手規範新興行業的職業道德,從而使傳統職業道德和新興職業道德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各種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社會分工和生產內部的分工越來越明確、具體,形成了更大規模的職業活動。在人和人的道德關係中,不但保持了工人、農民、商人、學者、醫生、軍人等傳統職業及其職業道德規範,而且出現了諸如律師、工程師、新聞記者、職業經理等新的職業,並形成了新的職業道德規範,有上百種乃至上千種。在資本主義社會,不僅先前已有的將德、官德、醫德、師德等職業道德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而且出現了許多以往社會中所沒有的職業道德,如新聞道德、律師道德、科學道德、作家道德、體育道德等等。在新聞領域,工業革命過後,新聞傳播活動範圍不斷擴大,同時也出現了相互矛盾、相互幹擾以及不守信用、不擇手段等不良現象。為了調整新聞傳播活動中有關各方麵的關係,一些新聞機構、團體分別製定《記者守則》、《報業信條》等作為新聞工作者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行為準則。1874年瑞典政論家俱樂部成立後製定職業守則,作為各報業行為指導綱領。1923年美國報紙編輯人協會製定的《新聞規約》,是西方第一個由新聞同業製定的自律規約,要求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規範是“公正”、“真實”、“保持正直和獨立”、“尊重職業秘密”等。隨著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律師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律師的醜聞也不斷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方如美國紐約的律師開始成立地方性律師組織,以維護和改進律師職業的聲譽和尊嚴。1836年,馬裏蘭大學教授大衛·霍夫曼在《關於職業舉止的50個決議》中,總結了律師界最為重要的道德傳統,即涉及道德問題,也涉及禮節問題。後來美國律師協會於1908年通過了《職業道德準則》,來規範律師的行為。
資本主義社會的職業道德規範不管在種類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比以往任何一個社會形態的職業道德有了更充分的發展。一些職業道德規範更加接近或已經完全具有了現代意義上的職業道德的含義。但是,由於資本主義社會仍然是以私有製為經濟基礎,各種職業道德要受到資本主義利己主義、個人主義道德原則的影響,因而仍帶有很大的局限性。資產階級一切活動的基本點就是最大限度地剝削無產階級,榨取剩餘價值。這使得無論在法律、新聞還是商業等行業的職業道德,大多都是為有錢人和資產階級服務。反映到意識形態上,就是個人主義,其極端表現,就是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在實踐中表現為唯利是圖、爾虞我詐、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等現象。也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性質,決定了某些職業道德的虛偽性,需要時提倡它,不需要時就踐踏它。這些現象隻有在建設社會主義職業道德中去批判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