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為中江農民增收作出了貢獻。學生入學後第三年全部帶薪頂崗實

習,從反饋信息看,每人每月收入為1000元至2000元不等,大多數學生

在實習期間就能每個月向家裏寄回1000多元。我校畢業生收入超過縣人

均勞務收入。

3.1.3 職教師資隊伍素質提高

(1)形成了一支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教師隊伍。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表2 教師隊伍數量及質量改製前後對比表

項目改製前改製後

教職工總數216人436人

專業課教師占全校教師的百分比30%

80%

外聘專業實習指導教師4人87人

獲得中級工以上教師比例17%

72%

學校送培專業課骨幹教師市級16人國家級19人,省級21人,市級32人

(2)校本教材的編寫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培養了教師

的科研意識,2006—2008年,我校寫出了有一定價值的教育教學論文160

餘篇,其中在省級、國家級刊物發表或獲獎文章達100餘篇。

3.2 課題影響

(1)學校品牌不斷升值,兩年時間實現了兩次跨越:從“省重”到

“省示範”再到“國重”,打造了聲名遠播的職教改革“中江模式”。

(2)四川省職業教育改革現場會、四川省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現場

會、四川省市區教育局局長培訓班德陽職業教育情況介紹會等先後在我

校舉行,安徽、福建、河南、上海等省、市教育考查團到校考察。《中

國教育報》、《四川日報》、《教育導報》、《德陽日報》、《求是》

雜誌、四川新聞網、四川教育網、德陽教育網等新聞媒體分別對中江職

中的辦學經驗給予了真實報道,指出中江職中的發展之路與辦學特色。

552

七至九年級英語學科主體性教學實驗研究

(德陽市教學成果三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中江縣禦河中學校

主研人員:文紅兵 廖春梅 陳素英 唐 剛

嚴紹斌

1 問題的提出

1.1 使用《Go for it》新目標英語教材的需要

《Go for it》新目標英語一改傳統英語教材重語言知識傳授、輕交際

能力培養的傾向,編排體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模式,注重

學習者的自由、個性選擇,通過啟發創造性、經驗學習、情感陶冶、發

展個性、體現人的價值,促進學習者自我實現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真

正體現了在玩中學習語言,在學習中玩的教學理念。

1.2 我校英語教學現狀

對我校初2006級300名學生進行學習英語有關情況調查後得知:能在

課前主動預習的學生隻占33%,上課能積極發言的、能主動或較主動參與

到課堂活動當中的學生隻占22%—57%。這非常清楚地表明了我校學生主

體參與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程度仍然很低,主體參與意識淡薄。英語課

堂教學活動的主角仍然是教師,學生仍然是在被動吸收知識。

三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2 課題研究的主要原則和方法

(1)課題研究的主要原則:理論聯係實際原則;全麵性原則;持續

性原則。

(2)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調查研究法;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

法;經驗總結法。

3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如何在英語教學中使學生的主體性得以有效發揮的理論、方法

研究;

(2)我校英語主體性教學的課堂模式。

4 課題研究達到的目標

(1)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使學生能大膽參與英語

教學活動。

(2)形成我校英語教學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麵的教學特色。初步形成

以學生活動為主體,以學生活動為主線的“情景導入、明確目標——自

學質疑、點撥精講——語言應用、激勵反饋——參照目標、自我總結”

的課堂教學模式。

(3)課題研究提高了我校英語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形成了一批

有價值的教學科研論文。

(4)通過對該課題的研究全麵提升我校英語整體教學水平。

5 課題研究的主要成果

5.1 理論成果

(1)發揚教學民主是主體性教學的前提。

554

(2)主體性教學的立足點必須由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

“學”。

5.2 技術性成果

在課堂教學改革、探討過程中,根據新教材的編排特點,我們課題

組逐步確立了“情景導入、明確目標——自學質疑、點撥精講——語言

應用、激勵反饋——參照目標、自我總結”的基本教學流程。

(1)情景導入、明確目標

課題組在實驗教學中主要運用以下幾種方式創設問題情景:①通過

簡筆畫或掛圖創設問題情景;②通過提問法來創設情景;③通過講故事

創設情景;④運用多媒體播放動畫演示創設問題情景。

(2)自學質疑、點撥精講

要求學生根據學習目標的要求,依據課本內容進行自學,同時教師

給予幫助和引導。可同桌為一組,根據需要也可前後左右每四人為一組

進行自學。學生對自學中不懂的地方提出質疑,互相討論;討論也不能

解決的問題,留待老師點撥解決。

質疑可以是多種形式,如個人質疑,同桌和小組質疑等,一定要保555

證學生提問的空間。

教師點撥精講不光要講知識點,而且主要講學習方法、思維方法,

進行學法的指導。

(3)語言應用、激勵反饋

語言應用就是組織學生通過當堂訓練達到鞏固所學、減少遺忘的目

的,訓練時間在10分鍾左右,內容是當堂剛學的,要達到掌握基礎、略

有拓展提高的效果。老師要組織、引導學生並參與學生活動,同時對學

生進行監控和評價。

語言應用方法多種多樣,有夥伴式的、小組式的、群體式的。組織

學生語言應用要注意以下幾點: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合作技能;教師的及

時評價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教師要參與學生的小組活動。

(4)參照目標、概括總結

課堂結束之前約5分鍾左右,教師要檢查學生是否達到了學習的目

三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的,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小結。

6 課題研究的主要效益

6.1 學生方麵

學生的主體參與、主動發展意識已明顯加強。課堂教學活動氣氛活

躍,成效顯著。學生願學、樂學、會學並能求新。

6.2 教師方麵

在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同時

教師在研究和實施主體性教學過程中,教學觀念得到了徹底更新,體現

出了以下幾個轉變:

(1)教學思想的轉變——變以英語為主為以人為本;

(2)教學主體的轉變——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

(3)教學目標的轉變——變以傳授知識為主為以培養能力為主;

(4)評價體係的轉變——變單一性評價為形成性、終結性相結合的

評價體係。

6.3 我校英語教學的整體水平得到提升

該課題開展以來,每期期末統考各年級成績均名列全縣前茅,中考

成績優秀。我校的英語教學質量得到了縣教育主管部門及縣內同行的好

評,先後已有龍台、柏樹、馮店、雙龍等鄉鎮中學的英語老師來我校進

行教學研討活動。

7 討論與思考

(1)在“大班額”教學中,如何更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

性,讓每個學生每節課都能積極參加課堂教學活動,是值得繼續研究的

556 問題。

(2)英語教師該怎樣更好地體現教師的指導作用,該如何更好地利

用手中的教材和學校現有的教學設備來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

極性,這也值得進一步探討。

三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外出農民工留守兒童教育途徑研究

(德陽市教學成果三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綿竹市什地學校

主研人員:張宗喜 鄧代平 曹 強

王顯豔 黃明彥

1 問題的提出

我們對全校留守兒童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存在下列問題:

(1)留守兒童人數多。我校是一所鄉鎮學校,共有27個班,留守兒

童多達436人,占學生總數的33.4%,而且成動態增長趨勢。

(2)外出農民工更多的是考慮如何掙錢,對於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並沒有做好充分的安排。

(3)留守兒童在家由爺爺、奶奶或親戚照管,甚至個別無人照管、

放任自流,成長環境不容樂觀。

(4)留守兒童由於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缺失,無法享受正常的親

情關愛,這不單單是學校教育問題了,它已演變成為社會問題。

558

2 研究的主要成果

2.1 理論認識性成果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增強了做好留守兒童教育與管理工作的緊

迫感。

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是維護農村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

要求,也是全麵推行素質教育、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的現實需要,具有責

無旁貸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

(2)在教育研究中,對留守兒童的性格特點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3)教師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途徑與方法有了全麵的認識。

①怎樣解決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問題,已不單是學校問題,而是

社會問題,它必須依靠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形成合力來解決。

②根據留守兒童的性格特點,教師認為留守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的

養成,關鍵在於平時生活中對他們進行行之有效的引導教育,需反複強

化使之習慣成自然。

2.2 技術性成果

2.2.1 摸準信息,建立留守兒童檔案

確保對留守兒童現狀做到五個清楚:一是清楚留守兒童的姓名、性

別、年齡;二是清楚留守兒童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三是清楚留守兒

童的病史狀況;四是清楚留守兒童父母的務工地、聯係方式;五是清楚

留守兒童監護人的姓名、地址、聯係方式。

2.2.2 建立留守兒童“希望之家”

在政府關心與社會各部門的積極配合與幫助下,學校為留守兒童建

立了“希望之家”,提供了愛心電話,配備了電腦、電視等現代化設

施,安置了“心理谘詢箱”,便於老師及時對他們進行開導和教育。

2.2.3 開展留守兒童“一幫一”活動

建立由鎮機關、村組各級幹部、學校黨員幹部、班主任及退休教師

和全鎮各單位青年誌願者組成的“一幫一”隊伍。全鎮已結成130對留守

三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兒童“一幫一”幫扶對子。

2.2.4 實行留守兒童三個優先

(1)學習上優先輔導和幫助;

(2)生活上優先關心和照顧;

(3)活動上優先參與和指導。

2.2.5 多渠道溝通

學校要通過不同的途徑與留守兒童本人、父母以及監護人進行溝

通。

(1)開展談心活動。

(2)開展家訪活動。

(3)建立家長學校。

(4)暢通通訊渠道。老師們都有一份留守兒童通訊錄,可隨時與他

們溝通。

2.2.6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2.2.7 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

定期對400多位監護人進行培訓教育,為監護人能更多地介入留守兒

童的學習、生活與心理健康創造條件。其次,每年在過年前,對返鄉家

長進行培訓,現已培訓1000餘人次。

2.2.8 開展留守兒童才藝展示活動

2.2.9 給予留守兒童經濟上的援助

2.2.10 幫助留守兒童遠離不宜場所,固守心靈淨土

3 研究的效果

(1)促進了社會對留守兒童的廣泛關注、關心和關愛。留守兒童

教育已是當下農村基礎教育中一個重要環節,隻有得到全社會的共同

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態和學習狀態才能得到明顯改善。學校的研究為社

會、政府實施的關愛行動提供了依據,促進了關愛留守兒童的廣度和深

度,促使關愛行動長期進行。

(2)教師科研能力進一步提高,教育責任感進一步增強。教師在研

560

究過程中不斷學習、實踐、總結、反思,促進了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

有多篇經驗論文獲獎或發表。教師以“愛”為教育靈魂,以學生的和諧

發展為教育目標。

(3)留守兒童的自信心、自主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情感更加豐

富。通過開展各種針對性的活動,許多留守兒童在活動中不僅增長了知

識,鍛煉了能力,而且增強了自信心,學會了自理自護,懂得了自強不

息和感恩,學習也變得更加努力勤奮。

(4)形成了校、家、社會留守兒童教育網絡。在課題研究中,學校

作為教育研究的主體,得到了當地政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人士的大力

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家長的一致好評,也加強了家、校、社會的聯係,

並逐步形成了教育合力。

(5)留守兒童茁壯成長。在學校教師和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下,留

守兒童健康成長。楊狄、苟敬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理想的學校,他們是在

“希望之家”中成長起來的典型代表。綿竹電視台“新聞出擊”欄目對

苟敬做過《留守兒童與媽媽》的專題報道,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6)留守兒童推進會深受好評。由於什地學校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做

得紮實,初見成效,綿竹市委市政府於2007年在什地學校召開了綿竹市561

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推進會。會上各級領導對什地學校留守兒童的關愛工

作予以肯定,各學校領導參觀“希望之家”後讚不絕口,推動了全市關

愛留守兒童的工作的開展。

(7)德陽市團委組織的“留守兒童尋找親人”夏令營活動,什地中

學學生青苗被推薦參加。青苗同學能夠作為綿竹市唯一的代表參加此次

夏令營,很大程度上得力於什地學校關愛留守兒童紮實的工作。

三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