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要求學生能把分數換算成小數;到六年級時要
求學生把分數換算成小數,再把小數換算成百分數;在學比例時,還
要求學生掌握比值與分數的關係。為了溝通這四個數學知識點之間的關
係,我們想到了用撲克中的梅花、黑桃、紅桃、方塊來代表這四個數學
知識點,做成數學撲克,讓傳統的撲克遊戲服務於數學教學,使學生在
輕鬆愉快的活動中去學數學、用數學。於是我們用了三年時間進行了課
題研究——“數學遊戲撲克實驗研究”。
2 研究成果
2.1 數學遊戲撲克的設置
我們選用了常用分數、小數、百分數、比例各13個,取代撲克的1到
542 13,在分數係列撲克的中間設有表示分數意義的圖案,另外三個係列則
分別設有小學學過的幾何圖形、計算公式、進率、定理、定義等,把小
數、分數、百分數和比例的相關知識整合在一副撲克中,共54張。
2.2 數學遊戲撲克的玩法
可以通過常見的“鬥地主”“爭上遊”“幹瞪眼”等遊戲的形式來
玩遊戲。玩撲克時可大管小,如0.5可管0.4同時也可管2/5,這樣既能同
係列比較大小,也將四個係列混合比較了大小。也可配對,例如:0.25同
1:4配成一對,0.75、75%、3/4還可以配成炸彈……這樣學生很快便熟
悉了這四個係列數的互相換算。在拿牌看牌時,看到中間設計的分數意
義的圖案可以一下反映出這個分數的意義,看到中間的幾何圖案可看用
字母表示的各部分名稱,上下就有用這些字母組成的計算公式,起到複
習幾何知識的作用。采用比較的方式對進率係列進行編排,例如在同一
張牌上麵出現1米=10分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
米……讓學生在比較中記憶。
3 研究效果
五(三)班第一次試做、試玩數學遊戲撲克,學生立馬對其產生了
濃厚興趣。在實驗研究中,試用一學期後,中、差生成績明顯提高,期
末數學統考全班平均成績在全年級排名中上升三個位次。進入六年級後
繼續跟蹤,並將六(四)班也列為實驗班。在縣畢業統考中,兩個班的
數學平均成績雙雙獲得全縣一等獎,為我校該年度教學質量檢測取得縣
二等獎作出了較大的貢獻。2006年9月開始,在我校六年級全體學生中進
行實驗,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在玩中學、學中玩,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
趣。2006年我校六年級數學教學質量獲縣一等獎。學生普遍提高了學習
成績及自身素質,學生的學習行為等綜合能力得到了長足發展,學生有
了更高的學習積極性,學校的教學質量有了更大的進步,得到了政府和
教育行政部門的認可,受到了家長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同時,本課題從2004年立項以來,課題成果先後獲得以下獎項:課
題組長劉華安輔導六(四)班學生趙川做的《六年級數學遊戲撲克》獲
三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德陽市青少年創新大賽一等獎、四川省第二十一屆青少年創新大賽二等
獎;劉華安製作的《五年級數學撲克》於2006年6月獲得羅江縣教具製作
一等獎。
近年來,數學遊戲撲克在我校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有效的方式。同時師生們也在進一
步研究數學遊戲撲克的創新與應用,以便更好地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
544
農村初中學生課外活動方法與途徑探究
(德陽市教學成果三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廣漢市金輪鎮中學校
主研人員:王明全 王萬春 卿立述 等
1 問題背景
(1)目前部分學業成績不佳的學生缺少展示自我的舞台,得不到認
同,情緒低落,對學校、班級缺乏歸屬感,厭學情緒嚴重。
(2)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更新觀念,豐富教育教學方法,拓展育人途
徑。這種認識,在我校師生當中還不夠深入,有待加強。
(3)學校地處偏遠鄉鎮。部分學生或將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但是他們對新型農民應該具備的素質、新農村的發展趨勢缺乏認識。
2 研究成果
通過五年多的努力,我校探索出一套由校內活動和校外活動組成的
兩大係列的活動途徑,並摸索積累了一些方法和組織技巧,取得了較好
的育人效應。
三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2.1 校外係列活動
2.1.1 活動途徑
(1)以培養自主、合作、探究意識為目的的綜合實踐活動,如參觀
考察家禽孵抱大戶等。
(2)以明確農村發展趨勢為主要目的的參觀訪問活動,如調查參觀
農村“行業+協會”的運行模式及成效等。
(3)培養熱愛家鄉的參觀活動。
2.1.2 活動方法及操作細節
(1)活動時間要合理。校外活動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不適宜太
頻繁;為保證活動的吸引力和效果,活動間隔又不宜過長。每年計劃八
次左右,每次活動時間為半天。
(2)活動內容選擇要精當,要盡力為完成目標創造條件,盡可能利
用本地的社會資源。
(3)活動前要製訂明確的活動目標,讓學生在活動前明確自己要參
加的活動的目標是什麼。
(4)活動的組織要嚴密。要成立學生校外活動組織管理領導小組,
明確職責與分工。活動開展時,教師按照方案各司其職,活動結束後召
開總結會,表彰表現突出、成果顯著的活動小組。
2.2 校內係列活動
2.2.1 活動途徑
(1)堅持開展傳統大型活動,如元旦師生同樂活動,五四演講比賽
等。
(2)不斷開發更新周期性活動,包括籃球、乒乓球、軍棋比賽、象
棋比賽、小品、演講、朗誦比賽等。
(3)創造性地完成上級布置的臨時活動。
2.2.2 活動方法及操作細節
(1)明確活動目標。教師明確活動是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培養其自信心及集體主義精神,融洽師生之間的感情。因此要特別注意
546
以下兩點:①注重翻新傳統活動,在活動中突出學生的自主特色。如師
生同樂活動,活動各環節全部由學生組織完成;師生情感在活動中明顯
增強。②所有活動要注重麵向全體。讓每個成員在活動中都有事可做,
有表現自己、為班級作貢獻的機會和舞台。
(2)時間和內容安排符合學校工作規律、學生身心特點。每周一般
安排兩個下午進行課外活動,做到周周有小活動,月月有大活動。在重
要時段,則天天安排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學校生活的豐富多
彩。
(3)組織要嚴密。學校成立活動組織管理小組,由分管校長任組
長,教導處、學生會負責人和各年級組組長任組員。每學期開學前完成
學期校內校外活動的大致計劃框架;開學一周,完成學期活動項目征集
篩選,初步確定每周的活動時間;接下來製訂活動組織實施細則與活動
規程,而後培訓相關教師學生,正式開展活動。
3 研究效果
3.1 促進了學生全麵發展
(1)學生思想素質得到全麵發展。
校外活動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識,為學生綜合
運用課堂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搭建了平台。使許多同學尤其是
學習成績一般乃至後進的同學有了展示自我、樹立自信的舞台。
(2)學生綜合素質明顯提高。
通過學校係列活動的開展,學生學習、藝術、體育等各方麵素質較
之以前有了質的飛躍。
(3)學生的鞏固率顯著提高。
活動的蓬勃開展,合理占用了學生的剩餘精力,使他們培養起健康
的興趣愛好,有效削弱了網絡遊戲、賭博等不良誘惑對學生的吸引力。
學生鞏固率從95%左右上升到近幾年來連續保持的100%。
(4)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三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通過開展係列活動,學生有效緩解了學習壓力,有更多方式與機會
與老師、同學交流,同時他們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性格得到全麵自由
健康的發展。
3.2 提高了教師的綜合素質
(1)教師轉變了教學觀念。
研究教師在近五年的研究過程中翻閱了大量書籍、資料,參加了多
種形式的培訓,進行了多次教育實踐和總結提煉,認識到了教育方式的
多樣性,教師的教育理念發生了轉變。
(2)教師的教育教學和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學校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學習培訓活動,使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意識
增強,教育教學理論實踐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3)具有良好師德的師資隊伍逐漸壯大。
通過開展活動,許多教師對自己的學生有了更全麵的認識和更深入
的了解。師生感情在活動中得到加強,關愛學生、幫助學生成為教師更
加自覺的行為。
3.3 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效益
通過開展課題研究,學校較好地解決了“優生拔尖、差生控輟”的
難題,學校課外活動的蓬勃開展目前已經成為我校特色。學校畢業生在
升入高一級學校後均以良好的表現贏得不錯的口碑,提高了學校的知名
度。
3.4 課題研究成果得到了相關職能部門和社會的高度認可和推廣
該課題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果,使不少與我校情況類似的學校了解
到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來解決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如怎樣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如何增強學校對學生的吸引力,學生厭學、輟學
問題的解決方法等。
548
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學校運行機製研究
(德陽市教學成果三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中江縣職業中專學校
主研人員:劉文廣 黃 誌 張正武 彭 瑜
張 平
1 問題的提出
中江縣職業中專學校於2004年8月由原省重一職中、市重永太職中、549
凱江職中整合而成。當時學校僅有職高學生1200餘人。學校的辦學模式
由普教加技能訓練模式經過“物理反應”演變而來,即在運行機製上拘
泥於傳統普通教育的辦學模式,忽視了專業課程建設,學校專業教師
缺乏、實訓設施不足、教材內容陳舊、辦學運行機製僵化,缺乏麵向市
場、麵向行業、麵向企業的靈活辦學機製,專業技能訓練比較薄弱,人
事和分配製度改革滯後,這些問題造成了學校招生難、學生就業難的局
麵。
2 課題研究的成果
2.1 理論性認識成果
通過市場調查、問卷調研,從解決“招生”“就業”問題出發,對
三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中等職業學校內部運行機製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建立健全了中
職學校的經營性管理機構及科學、合理、實用的內部管理製度,進而在
研究中認識到:學校辦學體製的創新是前提機製,以學校內部管理機構
的合理設置、教職工激勵製度的有效形成、“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
育課程的合理設置、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教學方法的恰當選用、對
學生素質與能力的正確評價等為動力機製,以“德高技精”的“雙師
型”教師隊伍建設、精細化的經營管理、教學實訓設備的充足投入為保
障機製,最終形成了“進口旺、出口暢”的良好辦學運行機製。
辦學思想突破應試教育的框架,明確服務經濟的目標;教師隊伍突
破知識人觀念,注重培養職業人;教學模式突破學科體係束縛,遵循能
力體係需要;教學管理突破學校式教學管理,營造專業化職業環境;辦
學模式突破學校圍牆局限,擴大服務社會功能。所有創新的內部運行機
製都能圍繞中江當地經濟、“三農”問題服務,圍繞學生能夠創業與立
業、就業與再就業、專業對口就業與優化雙向擇業的辦學目標服務。
2.2 技術性成果
研究中形成的《中職學生職業傾向測試調查報告》獲得2007年德陽
市科研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一等獎。主研人員撰寫的論文《校企結合
初探》於2007年10月15日在《教育導報》上發表,於2008年10月獲得德
陽市科研成果一等獎;《綜合一體化教學模式在電子專業中的運用》
於2007年10月1日在《中國教育報》上發表;《在項目教學中如何培養
中職學生的職業能力》獲得中國職教學會教學工作委員會2008年教學改
革論文評比二等獎,並於2009年3月在《職業教育研究》雜誌上公開發
表。通過研究,形成了“以就業為導向”的項目課程建設體係的相關
資料——《專業教學標準》《項目課程教學標準》《項目教材編寫方
案》;編寫出了校本教材:《電子產品生產》《焊接工藝與實訓》《旅
遊導遊英語口語》《餐廳服務英語》《數控車床編程與操作實訓指導》
《CorelDRAW基礎與案例》等。
550
3 課題研究的效果及影響
3.1 課題研究的效果
3.1.1 學校的辦學機製運行正常,中職教育良性發展
(1)建立健全了學校內部經營管理機製、目標管理機製、教育質量
綜合評估機製、教學質量監控機製、教育資源投入機製、畢業生就業準
入機製。
(2)學校的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
辦學條件的改善與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可從下表得到說明。
表1 辦學條件、教育教學質量改製前後對比表
項目改製前改製後
校園麵積60餘畝300畝
教學、實作、生活用房及
校園環境資金投入
1千萬元左右1億元左右
實訓設備價值80萬元左右1100萬元左右
運動場不合格水泥場地合格塑膠運動場
專業建設市級名牌專業1個
市級骨幹專業3個,省級重
點專業1個
學校品牌建設省級重點中職學校
省級示範中職學校、國家
級重點中職學校
三等獎
3.1.2 辦學效益顯著提高
實現了“招得進、留得住、能就業”的辦學效益。近三年年招生
3000多人,2009年9月學生人數逾10000人,畢業生連續三年就業率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