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0
三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置。學校裏科技小發明、小製作的風氣日漸形成。
2.1.3 學生的科學意識得到提高
在本組課題的實施和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讓學生清
楚了看來很“神”的一些現象。如“鬼火”的成因,巫婆的手伸入“滾
燙的油鍋”而不燙手的原因。
2.1.4 學生學習理、化、生三科的興趣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課題組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每年度采用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了解
學生學習興趣的變化,並據此及時調整創設情境的方式方法,調動學生
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1.5 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變化
2.2 教師方麵
2.2.1 教師教學觀念及教學水平的變化
(1)教學行為方麵:教師的課堂教學形式豐富、多樣,氣氛活躍,
師生關係融洽,課堂教學效率高,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探
究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2)教案設計方麵:形成了情境化的教案,在教案中體現情境創設
的方法。
(3)由於情境創設的需要,我組教師製作了很多多媒體素材,多媒
體製作及操作能力有了較大提高。
2.2.2 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積極性和科研能力有所提高
本組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近年來,教師在各種
教育教學論文競賽中屢獲殊榮。
2.2.3 學校方麵
校內形成了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良好氛圍,學校的教研教改活動逐
步推進,向縱深方向發展。語文組、英語組、數學組先後成立了教育教
學科研小組,教學與科研的良好結合,使學校的教學質量連續八年穩居
德陽市同類學校第一位,升學率不斷攀高,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同
時,學校被評為“綿竹市教育科研示範學校”。
532
利用遠程教育資源,促進鄉村文化建設
(德陽市教學成果三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什邡市教科所
什邡市民主初級中學校
主研人員:李智洪 楊 濤 胡遠波 陽大軍
白文洪
1 課題研究的意義
十六大以來,國家陸續出台了一係列方針和政策,解決“三農”問
題成為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麵,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
院的關心和推動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進展迅速。加之,師
古鎮政府、師古鎮父老鄉親對學校發展一貫如是的關愛、支持,我校理
所當然應當承擔起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三農”服務的責任,促進鄉村
文化的建設。
本課題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的豐富資源,運用網絡實現信息資源
共享,提高農村村民的文化素質,促進鄉村文化和諧發展,提升教育反
哺社會的能力,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重大的現實意義與實踐價值。
2 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旨在充分高效地利用好這些現代教育資源,拓寬農民培訓的
三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方式和途徑,切實提升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從而促進鄉村文化建設,進
而促進學習型社區和和諧社區的構建。
圖1 鄉村文化建設的內容和途徑
(1)農村實用科技培訓;
(2)農民教育培訓體係的構建;
(3)農民精神境界的提升。
3 課題研究的效益
經過三年的艱辛工作,課題組完成了研究計劃,達到了實驗研究的
預期目的,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
3.1 理論成果
現代遠程教育發展的重點應強化以教學為中心,以現代多種技術為
媒介,注重教育質量的提升。我們認為:
3.1.1 建立高效、完善的學習支持服務係統是當前鄉村遠程教育發
展中的一個迫切任務
(1)要建立完善的輔導製度。
(2)要建立網上社區。
(3)要強化圖書館為遠程學員服務的功能。
(4)要強化村級教學站的學習輔導谘詢功能。
(5)要適當安排麵授環節。安排一定的(少量的)麵授或集中學
習,以麵授形式或借助於校園設施,解決學員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534
3.1.2 除為學生提供與學習有關的支持服務外,還應同時考慮學生
所需要的其他服務,比如管理服務、後勤服務等
3.2 技術成果
(1)形成了農村遠程教育培訓管理體係。成立師古鎮宏達中學課題
組,李智洪任組長,劉利斌、陽義明任副組長,師古鎮政府社會服務中
心提供培訓人員、培訓意象,什邡市教科所、電教站提供理論指導和技
術支持的管理機構。
圖2 農村遠程教育培訓管理體係
(2)探索了師古鎮農村遠程教育培訓內容和目標。
(3)研究出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促進鄉村文化建設”的培訓模
式。課題組成員和鎮技術員不定期下鄉回訪,形成了“農民點菜,課題
組整理,技術員下廚,政府買單監督”的農村遠程教育培訓新模式。
(4)形成了一係列促進鄉村文化建設的方法措施。
(5)形成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促進鄉村文化建設”的地方培訓
教材。
三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4 實驗研究的效果
4.1 課題組先後進行了四期集中培訓
通過印發學習材料、現場示範、答疑、上機操作、嚴格考勤,由政
府對參加培訓的村給予適當補助等形式,幫助村級操作員掌握遠程教育
知識。
4.2 把教育培訓活動與農時季節結合起來
各站點充分結合當地群眾生產規律和農時季節調整播放內容,適時
到各村播放點為廣大群眾播放一些春耕生產、病蟲害防治等內容的科技
節目。
4.3 把教育培訓活動與增進幹群關係結合起來
全鎮包村幹部充分利用下鄉時機宣傳黨和國家的支農惠農政策,帶
領群眾學習法律法規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關知識。
4.4 把教育培訓活動與解放思想大討論結合起來
通過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轉變幹部作風等一係列活動,依托遠程
教育這一平台,廣泛培訓農村黨員幹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提高了廣
大農村黨員幹部的政策理論水平。
4.5 創新形式
該鎮根據農時季節和農民生產生活特點,積極創新教學方式,按照
因村、因人製宜的原則,通過在各村設立信息發布欄,在群眾集中的地
方張貼遠程教育課程表及科技信息,形成“農民點菜,課題組整理,技
術員下廚,政府買單監督”靈活務實的培訓形式,滿足了廣大農民群眾
的需求,增強了教學效果。
536
4.6 分類指導
針對農民群眾的文化層次、知識需求和年齡特點,分門別類地組織
了不同的學習內容。
據統計,課題研究開展三年以來,有力地推動了鎮果業協會、養殖
協會的健康發展,使全鎮60%的農民群眾至少掌握了一門致富本領,1000
多名群眾依托遠程教育網絡發家致富。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共發展
鮮黃梨1500畝,口口脆西瓜200畝,季節蔬菜3000畝,食用菌986萬袋;
新發展種鴨80組,稻鴨20000隻,商品豬34500頭;完成拋秧13200畝,占
水稻總麵積的97%以上。實驗研究開展以來,全鎮開展大型村組籃球比
賽、村部舞蹈培訓等文體活動8次,舉辦各種宣傳專欄14期。鎮廣播站常
年開辦“一周要聞、法律之窗、農業科技、致富信息、中共黨史、家庭
與生活”等廣播欄目。村村通的網絡使農民在閑暇時間也能不斷學習充
實自己。村村舞蹈隊、籃球隊的組建,引導農民走向健康向上的娛樂方
式。全鎮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從2006年的6.86億元上升到2008年的
11.6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從2006年的4227元升至2008年5038元,成
為德陽市農村鄉鎮高速發展的一麵旗幟。
並且,通過課題開展,農村社會保障和政治文明建設等其他各項工
程也都取得了新進展。
三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班級建設與管理研究
(德陽市教學成果三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羅江縣東升學校
主研人員:雷 靜 嚴從富 石田璞 羅家紅
桑 君
1 課題的提出
21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全麵推進素質教育。而班級
建設與管理則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關鍵環節。班級建設與管理工作做好
了,才能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而長期以來,班級管理不是管得過死,
就是放得過鬆,致使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等各方麵的才華無
法充分展示出來。即使在課改風風火火推行的今天,班級建設與管理仍
然有許多問題。比如:在管理方麵,重視經驗型管理,忽視科學性管
理。部分班主任在班級建設與管理活動中過分憑經驗、憑自己的主觀意
願來管理班級,采用“管、卡、壓”的管理手段,而能根據學生特點和
遵循班級建設與管理規律,采用合理的、科學的管理方法的班主任較
少,從而導致班級建設與管理低效。在家校建設方麵,家庭和班級建設
與管理不協調。由於我國當前正處於經濟轉型期,許多青壯年均離開自
己的成長地,外出工作。留守的往往是老的老,少的少,隔代撫養現象
十分常見,這就造成許多父母沒有肩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很少關心孩
538 子在校的學習情況,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教育孩子負有的責任。
這就直接影響了班主任對班級管理的成效。在思想品德方麵,部分班主
任片麵追求升學率,忽視學生的品德培養,等等。
因此,為切實做好班級建設與管理工作,為了學校的生存與發展,
結合時代要求,學校提出了“新課程下的班級建設與管理實踐研究”這
一課題,旨在探索一條適合新時期班級建設與管理的新路子。
2 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果
經過兩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完成了既定的研究任務,達到了預期目
標,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2.1 理論成果
(1)課題的研究,轉變了教師的觀念,提高了教師對班級管理的認
識。
(2)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參研教師的班級建設與管理水平,使教師
的班級管理觀念得以根本性的轉變,方法得以改進。
(3)在研究過程中陸續產生了許多相關的理論文章,為探索班級539
建設與管理提供了寶貴經驗。有的文章在全校全縣交流、有的文章在教
育刊物上發表,還有的文章在參加上級科研論文評選中獲得等級獎。雷
靜、羅家紅、黎倫文等撰寫的經驗文章均獲不同等級獎。《班級建設與
管理研究》獲德陽市第二屆教學成果三等獎。據不完全統計,全校教師
撰寫的科研論文獲獎的不少於50篇。
2.2 技術成果
(1)初步編寫出了《學會學習 學會生活 學會做人》班級學習資
料。班級學習資料更具我校特色,更加符合我校實際,既有利於教師的
學習與掌握,也更有利於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既符合學生的實際,也有
利於學生的學習。
(2)初步探索和設計出了班級學習內容和學習途徑。初一主要學習
《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爭做文明的中學生。初二
三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主要鞏固學生既有的品德基礎,讓學生學會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學會合
理安排時間,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初步形成法製觀念,初步具有辨別
真、善、美的能力。初三主要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科學的人
生觀、世界觀,做“四有”和具有健全人格及較強適應能力的中學生。
(3)初步探索出了班級活動的內容和途徑。主要進行常規實踐活動
(包括規範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科
學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自覺守紀、民主與法製等教育)和特色實
踐活動(包括法製教育活動,足球、籃球興趣特長培養活動等)。
(4)初步探索出了班級建設與管理評價的途徑與方法。在實踐中以
自我評價為主,以班集體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為輔,構成多維評
價體係。各種評價每學期一次。然後按照自我評價、家庭評價、集體評
價的分值按照“0.6X+0.3Y+0.1Z”的公式計算出綜合分,再結合班主任、
科任教師的意見給學生定品德等級和學期評語,其中190分以上為優秀,150—189分為良好,150分以下為中等。
(5)初步探索出了班級星級評比內容與方法。我們在研究中,
把“星級”分為五級:即“五星級”“四星級”“三星級”“二星
級”“一星級”,星級越高越好。
3 課題研究取得的效果
(1)課題的研究使學生的思想修養得到明顯提高,形成了正確的人
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學生能充分認識自我、展示自我,同時,形成
團結互助的班集體精神,集體主人翁意識顯著增強;學生的品德素養普
遍提高,具有一定的辨別是非的品德能力。學生的活動能力顯著增強,
具有較強的活動能力。
(2)課題的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思想素質和綜合能力,教科研能力有
了質的飛躍。
(3)課題的研究促進了家長觀念的轉變,極大地提高了家長的素
質,幫助家長樹立起了正確的教育觀、成才觀。
(4)課題研究提高了我校的辦學效益。兩年來,學校先後榮獲“全
540
國紅領巾優秀俱樂部”“縣德育工作先進學校”“縣素質教育先進單
位”“縣教育局教育督導評估先進單位”“縣教學質量先進單位”;學
校連年被縣委、縣政府表彰為“羅江縣文明單位”“羅江縣衛生先進單
位”“安全文明單位”。兩年的課題研究使學校的辦學效益得到了明顯
提高。
三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小學數學遊戲撲克實驗研究
(德陽市教學成果三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羅江縣金山鎮第一小學校
主研人員:劉華安 彭國義 李 蓉 黃 平
樊吉俊
1 問題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