齡、生理、心理等特點,分別設置以下實踐活動主題,當然活動形式不
是一成還變的,隻是活動主題有所側重。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表3 培養小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途徑
參與年級活動主題活動目標
1—2年級
①誇誇自己
②我會洗紅領巾
③我有一雙白白的手
④我們都是好朋友
⑤我為媽媽捶捶腿
⑥我為媽媽端杯茶
⑦我是安全宣傳員
培養學生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提高
學生生活自理能力,使學生講衛生,孝敬
父母,能與同學友好相處,有安全意識,
知道自己的事情應當自己做,明白自己做
的意義。
3—4年級
①我能行
②誇誇同學
③我給家人煮頓飯
④我為集體添光彩
⑤當好小主人
⑥做文明小公民
能努力做好每件事,不怕困難;善於調整
自己的情緒,以平和的心對待人和事;了
解同學,選擇適合自己的夥伴共同學習、
活動;恰當地展示自己;能和同學和睦相
處,團結互助;做安全文明小公民。
5—6年級
①交個好朋友
②暢想未來
③做個小交警
④認識自己
⑤青春期小常識
⑥環保小衛士
⑦直麵挫折
⑧奉獻一份愛
能與同學和睦相處,團結互助,共同做好
某件事或完成某項任務;能與他人交流,
語言得體、舉止適度;相信自己,能主
動、自覺地把事情做好;接受挫折教育,
樹立遠大誌向,積極進取;擁有一份愛
心;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增強環保意識。
(3)警校共育,增強學生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4)學科滲透。
①思品與社會、語文學科側重明辨是非,認識自我,開闊胸襟,樂
觀堅強,平和待人,樹立理想,自信自尊等品質的培養。
②生活與勞動、體育學科側重生活自理,了解安全常識,健康身
體,鍛煉意誌,調控情緒,承擔責任,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等能力的培
養。
③數學、信息技術學科側重合作互助,啟迪心智,融洽情感,麵對
挫折等能力的培養。
④英語、藝術(即音樂與美術)學科側重展示個性,靈活協調,認
372 識自我,尊重他人,舉止得體,提高氣質,交流交往等能力的培養。
3 研究效果
3.1 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的意識明顯增強
(1)學生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提高;
(2)交通安全意識明顯增強;
(3)學生情緒調控能力增強;
(4)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增強。
3.2 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水平
全校教師樹立了高度重視培養小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理念,確立了
科學的學生觀、教育觀、質量觀。通過課題研究,教師養成了以書為
本、以大師為本,在研究狀態下的工作方式,大大地提高科研水平。學
校教師論文發表或獲獎60餘篇(見附表)。
3.3 促進了學校辦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1)學校構建了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教學評價體係;
(2)學校建立了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學習評價體係。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丘陵地區初中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策略研究
(德陽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德陽市旌陽區通江學校
主研人員:黃澤榮 周紀明 陳曉紅 彭洪國
龍安玉
1 問題分析
我校地處丘陵,辦學條件相對艱苦,因種種原因,老百姓對子女學
業關心不夠,學生流失較為嚴重。為了解決農村學生輟學嚴重的難題,
我們開展了《山區學生流失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的課題研究,經過四
年的艱辛努力,探索出了控製學生流失的對策,實現了學生輟學率連續
十年為零,雖然學生“進得來,留得住”了,但部分學生對學習卻毫無
興趣,不想學、不願學,來到學校也隻是混日子,整天無所事事;盡管
老師耐心教育、開導,卻收效甚微。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部分丘陵地區的學生淳樸,肯吃
苦,學習上也很用功、努力,但其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卻不會學,特別是
對課改下學習方式的變化很不適應,被動接受、機械重複記憶、反複練
習的學習方式仍然普遍存在,仍是大多數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學生隻
注重知識的掌握,特別在意考試的分數,而不太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
與方法。許多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也是起早貪黑地完成老師布置的課
374 業;而老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大部分仍停留在對學生做題方法的指
導上,注重知識的傳遞,一遇到考試臨近,自然還是覺得題海戰術見
效,製約了學生學習的思維發展和學習方式的轉變,造成學生學習效率
低下,效果差。
學生主觀上是想學的、樂學的,而實際上又不知怎樣學。究其原
因,有學生的、教師的、家長的,更主要的是因為傳統教育模式、教育
方法、教育評價以及教育管理製約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學生
隻知道學校、教室、課堂就是學習的戰場,這樣將自己封閉起來,遠離
火熱的生活和多彩的社會,眼界日趨狹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難以形
成,思維能力難以發展。
為了改變這種令人堪憂的,不適合當今科技高速發展和國際競爭日
益激烈的社會大環境的學習方式,我校開展“丘陵地區初中學生學習
方式轉變的策略研究”,積極探索適應新課程改革發展需要的轉變學生
學習方式的組織管理、方法途徑、運行機製、評價體係,堅持以學生為
本,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和能力。
2 研究成果
課題組通過對學生、家長、教師全方位的調查了解,以及對大量典
型個案的分析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2.1 學生學習方式、學習方法以及學習能力的現狀調查和分析
了解到了學生學習的一些問題。學生對於一般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方
法已有一定的掌握,但還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學習時遇到困難也
不會主動探究問題的根源,同時在學習時缺乏與他人合作的意識。針對
這種情況,我們要使學生獨立解答問題,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自己想辦
法,通過獨立探索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並且在必要的時候能夠想到
與他人合作,以此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的意識,從而為“丘陵地
區初中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策略研究”提供依據,使我們的課題研究更
切合實際,更有說服力。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2.2 形成了初中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管理體係
建立健全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管理製度,使該工作製度化、規範
化,進而內化為教師、學生及家長的自覺行動。加強領導,促進學生學
習方式轉變。健全製度,保障學生學習方式轉變。
2.3 形成了初中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科學方法
2.3.1 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構建新型師生關係
師生學習共同體的構建不僅統一了師生共同發展的利益,而且融洽
了師生關係。課堂不僅成為教師工作、學生學習的地方,而且成為教師
和學生生活和成長的地方,成為教師、學生合作雙贏的精神家園。教師
重新為自己定位,不再高高在上,也不再獨斷獨行,而是學會了關愛與
尊重,關心學生個性差異,尊重學生人格,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課堂上,教師也不再是主體了,而是
課堂重要的參與者,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路人和指導者。教師更親切
了,語言也更有感染力了,這樣,學生把教師當成知心朋友,教師的教
學也就更有成效。
2.3.2 把“講堂”變“學堂”
通過新課程改革實驗,不僅教師的教育觀念更新了,更為可喜的是
教師的教育方式轉變了,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把“講堂”變成了
“學堂”,實現了培養“考生”向培養“學生”的轉變,體現了課堂教
學中學生的主體性。
2.3.3 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對教師的情感能使學生間接產生學習的興趣,初中學生往往喜
歡哪位老師就喜歡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就能更加積極主動學習。愛玩
是學生的天性,抓住這個特點讓學生在“玩”中“學”,發揮、擴大玩
的優勢。任課教師大膽改革教學方法,勇於創新。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
與認知規律,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快、充滿趣味的學習氛圍,消
除學生心中的學習壓力,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是快樂有趣的,從
而達到想學、愛學、好學的境界。
376
2.3.4 實行小班教學
我校結合學生自然減員的實際,推行了小班教學模式,每個教學
班的學生都在40人以下。這種小班教學順應了素質教育的需要,它為學
生提供了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氛圍,讓受教育者能比較充分地享受教育資
源。小班教學,教師教學細致,教學反饋快、準,使教學更具有針對
性,能使學生的求知能力、做事能力、共同生活能力、生存和發展能力
得到更好的培養。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主動找學生給予輔導,學生
也能隨時找老師請教,從而學生真正做到了四個轉變:一是由“要我
學”轉變為“我要學”,二是由“學會”轉變為“會學”,三是由“傳
統學習”轉變為“創新學習”,四是由“書本知識”轉變為“實踐能
力”。小班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
人。小班教學有利於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合作精神。小班教學保障互動
教學的實施,發揮群體效應;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適當及時的評
價。這些優勢在數學教學中得到了充分發揮,並且收到了顯著的教學效
果。
2.3.5 訓練學習能力
對於學生來說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就是聽、說、讀、寫、計算、思考377
等學習課業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學會學習,是每個教師的重
要教學任務。因此,我們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從以下方麵著手,對學
生進行學習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抓教材處理,抓知識形
成,抓學習節奏,抓問題暴露,抓課堂練習,抓好練習課、複習課、測
試分析課的教學,抓解題指導,抓思維方法的訓練。通過這些訓練,有
效地促進了學生學習,培養了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2.3.6 改革評價方式
改變隻重學習結果,忽略學生學習過程的陳舊、偏激做法,把學習
過程作為評價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是新課程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在評
價維度上有創新:學生自評、同學互評、老師評價、家長評價、班級評
價、學校評價,並將“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納入學校對教師期末和年終
考核的重要內容。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3 研究效果
3.1 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了、學習興趣濃了,自主、合作、探究學
習之風形成了,學習效率提高了
通過課題研究的實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方式轉變
了。通過課改實驗的實施,我校各學科課堂教學基本上成為學生主動、
合作、探究、交流學習的課堂。我們的學生初步學會了探究、合作、參
與、體驗,促進了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的整體發展。學生會學了。學生愛玩的天性得以發揮,過去是盲目地
玩,現在是在“玩”中“學”,在自主中探究,在合作中交流,興趣濃
了,學習自覺性強了,學習能力提高了,各方麵的能力發展了,學習質
量提高了。
3.2 全體教師更新了教育觀念,樹立了新的學生觀、人才觀和質量
觀,提高了教學水平
教師自覺加強教育理論和方法的學習,徹底改變了課堂教學就是
“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傳統教學模式,把過去
“怎樣教”變成讓學生“怎樣學”,主動利用各種優質教育資源服務教
學,特別是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服務教學,千方百計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條
件,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教學效
益,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學
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科學學習方法的形成及學習能力的提高,培養
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能力,把新課程下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當做自己義
不容辭的光榮職責。
3.3 家長的素質提高了,家庭教育的科學性增強了
家長掌握了更多的科學教育、管理子女的方法,轉變了人才觀念,
能指導子女在家庭中進行自主學習,促進子女在家庭中受到良好的家庭
378 教育;自覺主動配合學校共同教育好子女,促進子女健康、全麵發展,
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環境。
3.4 學校教學質量顯著提高,辦學水平明顯提升
學校以教育科研為先導,堅持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學,推動
了學校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辦學水平明
顯提升。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幼兒交往與合作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
(德陽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什邡市第二幼兒園
主研人員:張 軍 陳 穎 魯 萍 吳守蓉
黃永豔
1 問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之間的接觸和聯係日益增多,但完善
的社會服務,封閉的居住環境,以獨生子女為主的家庭結構,使幼兒缺
少了遊戲合作夥伴,電視機、電腦等占用甚至取代了孩子與夥伴共同遊
戲的時間,導致幼兒缺乏交往意識與合作能力,容易形成封閉的心理,
變得孤僻、冷漠、自私、膽小、忍耐性差、不懂得相互謙讓、事事處處
以自我為中心。為此,2005年3月,我們對在園400餘名幼兒的同伴交往
和同伴合作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1)有些家長隻重視孩子早期智力開發和特長培養,不重視對孩子
進行社會化教育,有不少幼兒懼怕陌生的環境,不願與老師、小朋友接
觸交往,過分依戀家人。
(2)家長過分溺愛孩子,事事包辦代替,害怕自己的孩子在與同伴
的交往中吃虧,不願意放手讓孩子與人交往。
(3)遊戲活動中幼兒缺乏合作的意識,不會協商、不會分工與交
380 流,發生矛盾時,常以告狀或攻擊來解決,遇到困難往往求助老師而不
知從同伴那裏尋求幫助,同伴遇到困難時也沒有意識去幫助解決。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新《綱要》”)在
社會領域中提出:“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與分享,有同情
心”,“引導幼兒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體驗與教師、同伴等共同生活的
樂趣,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養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
態度,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新《綱要》從社會關係的緯度提出
了幼兒與他人的關係是樂群、互助、合作、分享、同情,幼兒與群體的
關係是遵守規則、愛護公物與環境,幼兒與社會的關係是社會職業、家
鄉、祖國、世界文化。新《綱要》提出的認識、情感態度和行為技能的
問題,有助於對幼兒進行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能幫助幼兒形成
良好的心理,使其逐步生成個性和社會性。
綜上所述,2005年4月,我們確定開展了“幼兒交往與合作能力的培
養策略”課題研究工作,著力解決以下問題:
(1)培養幼兒和同伴交往與合作的技能,形成活潑、開朗、健談的
個性,協調自己與他人的行為,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束縛;促進幼兒自
我意識和健康人格的發展,激發幼兒與同伴交往合作的積極態度。
(2)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培養其教育科研能力,使其真正成為幼381
兒學習的支持者和合作者。
(3)轉變家長觀念,形成有效的家園教育合力。
2 主要成果
2.1 認識性成果
2.1.1 建立幼兒交往與合作目標體係是幼兒交往與合作教育的關鍵
課題組從情緒、願望、語言、規則、分工、互助、協商等七個方麵
設立培養目標,建立幼兒交往與合作能力培養的目標體係,並按各年齡
班的不同特點和接受能力將目標進行分解,不同年齡的孩子分別達到不
同層次的要求,使課題研究更具可操作性。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表1 幼兒交往與合作能力目標體係
各 年 齡 班 目 標
小 班中 班大 班
情
緒
喜歡來幼兒園,喜歡和
小朋友在一起。
情緒積極愉快,樂意參
加集體活動。
與老師、小朋友在一起
感到快樂,開朗樂觀,
能原諒、接納別人,有
初步的集體榮譽感。
願
望
能在老師、家長和大孩
子的引導帶領下,積極
愉快地參與各種活動。
願意參與交往合作活
動,能感受與他人分享
交往合作的快樂,珍惜
交往合作成果。
喜歡參加交往合作活
動,有良好的人際關
係,能控製自己的情緒
和行為,能理解他人的
情緒情感。
語
言
會用簡單的禮貌用語與
老師、父母和同伴打招
呼。
能大膽用語言表達自己
與別人不同的愛好、想
法和感受,能發起交往
並接受同伴的合作建
議。
會主動用語言發起交
往,尊重別人的意願,
並愉快地接受同伴的合
作提議。
規
則
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在
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遵守
交往合作規則,體驗規
則的作用,有初步的規
則意識。
在老師的引導下,遵守
遊戲、學習和生活規
則,有一定的規則意
識,能初步控製自己的
情緒和行為。
遵守共同製訂的規則,
為實現預期目標而調整
自己的行為,必要的情
況下會作出適當的讓
步。
分
工
能在老師的幫助下,根
據活動目標分工開展活
動。
在老師的引導下,根據
活動需要進行簡單的分
工。
能進行比較明確的分
工,並能圍繞主題按分
工開展活動。
互
助
在老師的引導下,初步
學習分享,感受與同伴
共同活動的樂趣,遇到
挫折、困難不害怕,會
向同伴或成人求助。
能與同伴交流溝通,能
理解他人的觀點,能向
同伴提供幫助,能接受
同伴或成人的幫助。
主動與他人溝通,主動
向同伴提供幫助,並會
接受同伴或成人的幫
助。
協
商
能在老師的引導下,根
據活動主題和他人的建
議開展活動。
在老師的引導下,與同
伴共同製訂活動主題,
遇到問題或矛盾能積極
思考,嚐試著解決矛
盾。
根據主題的需要對自己
或他人的提議進行比
較、選擇、取舍等,會
初步解決矛盾,並能針
對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
或看法,與同伴共同協
商,在共同活動中努力
完成自己的任務。
382
這個目標體係是課題組作出前測和後測的依據,由此分析孩子的弱
勢和進步,也從中分析出教師教育行為中的不足,使教師的行為更加適
宜,更加有效。
2.1.2 指導幼兒交往合作,不同年齡班應采用不同的方法
小班幼兒的思維、理解以直覺行動為主;中班幼兒的思維、理解以
形象思維為主;大班幼兒社會化情感得到了發展。
2.1.3 幼兒交往與合作能力的培養做到家園同步,為其創設良好的
交往與合作環境
課題組采取幼兒園、家庭雙軌並行的方法,指導家庭開展交往與合
作的活動,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也能學習到交往與合作技巧,給予他們
自我解決問題的空間,使幼兒的交往與合作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家園活動:咚咚隆咚鏘家長開放日活動:卷炮仗
2.2 技術性成果
2.2.1 幼兒交往與合作教育環境的創設
幼兒園是幼兒集體生活的地方,課題組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幫助幼
兒建立寬鬆和諧的同伴關係,為幼兒創設交往與合作的環境(物質環
境、精神環境),使他們在這一環境中養成交往與合作的意識。
二等獎
教學樓走廊師生共同布置的活動室牆壁遊戲區投放的材料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2.2.2 幼兒交往合作的方法
(1)與幼兒談心,拉近幼兒與教師的距離,及時利用身邊表現好的
孩子作榜樣示範;
(2)適時為幼兒創造交往與合作條件,使其在實踐過程中學習交往
與合作經驗和技能;
(3)及時強化、鼓勵幼兒主動進行交往與合作的行為;
(4)爭取家園配合,當幼兒的表現有進步的時候,及時向家長反
映,當著孩子和家長的麵對其進行表揚,促進幼兒向交往與合作好的方
麵發展。
2.2.3 幼兒交往與合作的途徑
(1)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交往與合作的能力。
我們一起抬參觀郵政局地震後板房晨間接待
(2)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幼兒交往與合作的能力。
課題組在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時,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交往與合作教育
內容,根據各年齡段交往與合作的培養目標,準備適宜的操作材料和教
具,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
主題活動:傘主題活動:交通樂園社會活動:參觀超市
384
(3)在遊戲活動中培養幼兒交往與合作的能力。
遊戲:好朋友遊戲:美味廚房區角:娃娃家
3 取得的教育教學改革效益
3.1 探索出培養幼兒交往與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在課題研究中,幼兒交往與合作意識得以樹立,交往與合作技能得
以提高,交往與合作的成功愉悅得以體驗,交往與合作的欲望得以激
發。
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是活動的參與者。課題組在個案記錄中發現,
幼兒由教師、家長指派參加活動→與家長、教師協商參與活動→自己385
有參與活動的願望,但需要家長、教師的指導→主動參與交往與合作活
動。幼兒交往與合作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現在:
(1)幼兒學會了合作與謙讓;
(2)幼兒學會了分享;
(3)幼兒學會了主動交往的語言;
(4)規則意識的樹立,培養了幼兒良好的品德行為。
3.2 促進了幼兒情緒情感及認識能力的發展
交往與合作帶給幼兒豐富的情緒情感體驗,對幼兒自我情感的體驗
及健康情感的發展大有好處。通過三個階段的研究與探索,經過前、後
兩次測查,包括情緒、願望、語言、規則、分工、互助和協商等七個方
麵,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在交往與合作行為方麵的合作與進步。對幼兒進
行測查,最後結果對比如下: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表2 幼兒交往合作行為測查表
前
測後
測
一般較好好一般較好好
大
班
情緒27%
73%
--42%
58%
願望65%
35%
--67%
33%
語言22%
78%
--72%
28%
規則32%
68%
--67%
33%
分工43%
57%
--75%
25%
互助38%
54%
8%
-56%
44%
協商35%
65%
--72%
28%
中
班
情緒52%
39%
9%
-70%
30%
願望24%
67%
9%
-82%
18%
語言15%
76%
9%
-94%
6%
規則64%
36%
-33%
67%
-
分工67%
33%
-21%
70%
9%
互助48%
48%
4%
12%
70%
18%
協商69%
27%
4%
21%
62%
17%
小
班
情緒45%
32%
-36%
64%
-
願望86%
--68%
32%
-
語言89%
--75%
25%
-
規則43%
--50%
18%
-
分工39%
--71%
18%
-
互助25%
--79%
11%
-
協商14%
--79%
11%
-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在課題組教師和家長的引領下,幼兒在原有水
平上獲得提高,特別是具有了積極主動的交往合作意識與願望,掌握了
一定的交往與合作策略和技巧,在交往與合作遊戲中學習協商,既促進
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也促進了幼兒人際交往水平、情感態度等
方麵的提高和發展。
交往與合作促進了幼兒認識能力的發展。一方麵幼兒內心需要同伴
386
與之玩耍,想主動找同伴玩耍;另一方麵,“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勢
使幼兒在與同伴的交往中連連受挫,不斷產生矛盾。通過教師的正確引
導,幼兒在一次次的矛盾過程中,慢慢地從朦朧到清晰地意識到與同伴
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一點一滴地學會了與人相處所需要的寬容、謙
讓、共享與合作,並漸漸能設身處地為同伴著想,由此他們的交往能力
和認識能力得到了不斷的發展。
3.3 豐富和充實了幼兒園的活動課程,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質
課題的研究實施促進了幼兒園園本課程的研發,使園本課程更符合
實際,更富有特色與個性。通過開展課題,教師學會觀察、學習反思。
活動的過程為觀察→反思→采取適時的策略→反思,教師嚐試用全新的
思維觀念來與家長配合,共同指導幼兒,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質。
4 課題研究完成後的反思
幼兒交往與合作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持續、長期的研究過程,不能
因為課題的結題而終止活動的開展,我們將幼兒的終身發展作為教育的387
重要目標。對離園後升入小學的孩子的後續追蹤調查,而不同氣質和性
格的幼兒如何參與交往,強調交往與合作是否會影響幼兒的競爭意識和
個性化發展,如何繼續引導在地震中受到驚嚇或失去父母的孩子走出陰
影……這些都是我們研究活動的深入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