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的重要依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測試結果和評分成績,
318 既是檢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實施效果的重要指標,也是對青少
年身體健康狀況進行追蹤調查研究的寶貴資料。各級學校要及時進行評
價和統計分析,以便從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製訂措施,不斷加強學
生體質健康的調查研究,促進學校體育的科學化。
1.2 現實依據
(1)關於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認識問題;
(2)教師備課、上課缺乏學情分析的問題;
(3)關於測試的實際操作問題;
(4)傳統評價的弊端;
(5)測試數據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保存和運用問題。
2 相關研究述評
(1)“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智能服務係統”的數據收集功能優勢明
顯,但費用較高。為了使《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順利實施,我們隻
有走創新之路,找到既能準確地完成數據采集,又能節約辦學經費的科
學、方便、實效、安全的數據采集途徑。
(2)“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管理係統”的優點在於完善的學
生評估體係。作為基層學校的體育工作,我們應該了解全國學生的整體
體質健康水平,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管理係統”設置了一定
的權限,不方便學生查詢,不利於學校對學生的健康管理。那麼,我們
為什麼不可以結合學生、教師、學校的情況,建立學生健康管理庫,這
樣學生就可以查詢自己的各項體質健康數據及評估、同一年齡段學生的
健康狀況、教師教學建議等,這更能喚起學生的健康意識、改變學生不
良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激勵學生進行鍛煉,切實提高學生的身體素
質。另外,“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管理係統”與《體育與健康課
程標準》結合不緊密。主要表現為:該係統缺少依據學生體質健康情況
指導教師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課時的安排以及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
學校行政管理價值上是空白。
怎樣緊緊圍繞《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作出更科學、規範、安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全、便民的評價?如何運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分析結果來調動
學生自主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如何將國家
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分析結果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相結合來引
導教師備課和上課?本課題就是我校課題組成員針對這一係列問題所提
出的。
3 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目標
3.1 研究的主要內容
(1)研究“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運用軟件”;
(2)運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運用軟件”引導教師備課、
上課。
3.2 研究的目標
(1)開發“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運用軟件”,滿足學校學
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數據收集、整理、分析、保存、運用和查詢等功能要
求。
(2)利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運用軟件”,運用學生體
質健康數據信息分析結果,喚起學生的健康意識,改變學生不良的生活
習慣和生活方式,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進行鍛煉,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
慣,在注重體育鍛煉的實效性的基礎上,切實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3)利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運用軟件”,根據學生體質
健康數據分析結果,結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引導教師備課。
(4)利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運用軟件”,實現學生測試
數據。通過學校局域網進行數據的錄入和學生信息的查詢,切實提高學
生、教師的計算機操作水平。
(5)通過研究,促進《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在基層學校(特別
是農村學校)的實施。
320
4 研究成果與建議
第一階段成果:開發“《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小學)》體育與健
康成績評價軟件”以及配套的操作說明一套。開發平台:Excel。
4.1 問題與反思
(1)Excel開發平台在數據的處理上是一對一的橫向過程,在數據綜
合的縱向分析上存在缺陷,不能進行有效的分析。
(2)如果軟件要完成學生的評語係統,反映學生身體健康狀況的
橫向、縱向對比,具備教師根據學生的總體與個體身體健康狀況進行備
課和上課等功能,就應結合體育教育教學、課題成果的需要設計新的軟
件。
第二階段成果:開發“《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初中)》體育與
健康數據管理軟件”以及配套的操作說明一套(具體成果與操作略)。
4.2 結論與建議
(1)追求“讓被評價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評價結果”是“《國家學生321
體質健康標準(初中)》體育與健康數據管理軟件”的最高目標;突顯
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的人文精神,強調評價體係要促
進學生的全方麵發展與提高是“《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初中)》體
育與健康數據管理軟件”的最終目標。
(2)電子評價體係基本實現了成績評價工作的智能化。本評價體係
適用於所有無“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智能服務係統”的初級中學、小學。
(3)要進行體育與健康成績評價體係的創新,教師本身就必須具備
創造精神。因此,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依靠創新精神,以高度的責任
心、強烈的創造意識投入到研究中去。
(4)體育與健康評價的改革與創新並非是對傳統體育的全麵否定,
要在繼承與發揚的基礎上進行改革與創新。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5 研究效益
5.1 減輕體育教師折算學生成績的工作量
為了說明這一效果,課題組做了一個對比試驗。
運用傳統方法進行成績折算:在收集學生測試數據後,經過對比查
表、成績換算,再對應查分,最後成績彙總,算一個學生成績的時間是
15分鍾左右,一位體育教師算300名學生成績,所需的時間是4500分鍾
(75小時)。
運用本軟件進行成績折算:在收集學生測試數據後,錄入一個學生
數據隻需1分鍾,在錄入300名學生的數據後,隻需點擊“總分”,所有
學生的成績便計算完畢,總用時300分鍾(5小時)。
結論:
(1)傳統方法折算成績的時間是運用本軟件方法的15倍;
(2)傳統方法折算成績是人工操作,其過程容易出現數據換算錯
誤、對應查分張冠李戴等情況。
5.2 提高體育教師備課、上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本軟件與《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有機結合,把《體育與健康課程
標準》課時安排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學生平均成績75分(也是
我校學生實際情況)設為標準值,在計算出各班成績後,點擊“課時建
議”,學期各項課時安排就會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課時安排”
的基礎上得出新的課時安排。
相同方法,還可以將全體學生的單項項目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
準》相比較,對還未達標的學生提出練習建議。
結論:這樣時刻把學生體質健康數據與教師的備課和上課緊密結
合,就能在第一時間掌握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並有效地落實到具體工作
中,提高了教師備課、上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322
5.3 喚起學生的健康意識,改變學生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進行鍛煉,使學生每天堅持一小時
本軟件設計了在學校局域網內進行數據錄入和學生成績查詢係統。
教師在錄入學生數據後,就會根據學生的數據,參照《國家學生體質健
康標準》學生平均成績75分這個標準提出練習建議。這個建議是教師在
設計該軟件時,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不同項目、不同等級進
行評價的。
5.4 學校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數據收集、整理、分析、保存、運用
和查詢等功能產生了明顯的教育改革效果
5.5 推廣與運用
(1)從周邊學校運用本課題成果到在全市範圍內推廣,促進《國家
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在基層學校的實施,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門以及領導
的關心和支持,進一步提高了學校辦學知名度;從學校的現場活動到市
級的演練操作,得到了全市同行的讚許,提升了主研人員的研究地位;
323
指導初三學生體育考試,每屆學生的體考成績得到了廣大家長的認可。
(2)2006年5月12日,“綿竹市《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方法”
現場會在我校舉行,初步實現了本課題科研成果的推廣。
(3)2007年3月12日,綿竹市齊福學校教科室、綿竹市教育信息與
裝備中心信息部把本課題的技術成果在綿竹教育網的劍南論壇上(下載
地址是:http://bbs.mzsjy.com/up/pem.zip)進行推廣。
(4)2007年12月6日,課題組主研人員之一張傳建在綿竹市南軒中
學舉辦的“2007年綿竹教育城域網綜合平台學籍管理應用培訓會”中,
對本課題技術成果“《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初中)》體育與健康數
據管理軟件”進行了操作培訓,同時,把技術成果在全市推廣運用。
(5)2008年4月25日,教育局抽調了本課題組王倫平、張傳建兩位
主研人員協助教育局運用本課題軟件進行初中2008級學生體育考試成績
折算。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農村中學課外體育活動的發展策略
(德陽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什邡市教科所
什邡市雙盛初級中學
主研人員: 徐興洪 尹華軍 陳嗣良 李開華
任正芬
1 課題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和社會不斷發展,體育學科得到了重視,特別是新的課程
標準頒布後,課內外體育活動越來越注重質量和實效。但是,學校體育
教學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由於片麵追求升學率,不乏“學校體育說起來
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學校,也不乏置學生健康而不顧,
隻追求高升學率的地區。學生的體育健康狀況令人擔憂。
長期以來,我校堅持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率先在我市初級中學中開
展了大課間活動,並在時間、人力、經費等方麵給予了較大的支持。但
從一段時間的實踐觀察來看,體育活動還存在諸多問題。其一,由於部
分班主任和科任教師沒有轉變觀念,隻抓升學率,體育活動重形式而輕
質量,從表麵上看每天都在開展活動,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效果並不理
想。其二,由於課外體育活動內容設計單一,組織形式單調,沒有注重
學生的個體差異,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另
324
外,性別差異較大,男女生活動比例失調,特別是一些球類活動,參加
的女生寥寥無幾。其三,由於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傳統體育課堂教學
形式不能很好地為活動服務,並且由於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
通過活動,學生的技術動作和鍛煉習慣沒有得到強化。這些問題都與新
課標“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以學生發展為中心,
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思想背道而馳,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實效性要求
相差甚遠。因此,針對我校實際辦學的需要,以及在開展課外體育活動
中存在的問題,對課外體育活動進行探索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2 研究內容
2.1 完善學校管理功能
有助於管理者摸索出規範管理、民主管理、自我管理的辦學之路,
利於學生走具有個性特色的發展之路。
2.2 將課外體育活動與健身性、娛樂性、競爭性有機結合
以大課間體育活動為主體形式,將“快樂體育”“成功體育”“健325
康教育”引入活動中的每一個環節,以開展遊戲、趣味活動等形式落
實。這種安排能夠活躍學校氛圍,從而激發學生鍛煉的興趣,培養鍛煉
的習慣。
2.3 將課外體育活動與體育文化、衛生保健知識等相結合
利用全民健身月活動這一契機,學校組織學生對各項比賽進行宣傳
動員,形成合理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強化學
生的體育意識。
2.4 課外體育活動以全員參與為目的,開發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
項目
更新活動項目的設計,跟上時代的步伐,盡量安排更多更新的項
目,使活動形式變得多元化,適合全員參與。在傳統項目的基礎上,開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發呼啦圈、保齡球、柔力球等運動項目,組織學校定向運動、校園吉尼
斯等既能進行對抗比賽,又能自娛自樂的新興項目。在組織比賽的時
候,為烘托氣氛,各班可組織拉拉隊進行表演,學生都能在活動中扮演
不同的角色,體驗到成功和快樂。還可以根據性別特點開發相應的運動
項目。
2.5 將課外體育活動與家庭、社會的群體活動相結合
把學校體育活動與廣大學生家長、社會聯係起來,讓學生的家庭也
來關心、參與學校體育活動,推動社會對學校體育的關注和重視,營造
良好的學校體育氛圍。同時,學校還可與村鎮、企事業單位聯合舉辦既
有觀賞性又有娛樂性的群眾性體育活動。
2.6 逐步推行學校體育俱樂部,實現學生自我管理
學校體育俱樂部是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和愛好組建的,最能體現學
生的個性,培養和完善學生的性格,並讓學生學會相互約束和自我管
理,不斷提高運動技術水平,保證學生能夠輕鬆參與其他課外體育活
動,同時可以發現體育苗子,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
3 主要成果
3.1 理論成果
3.1.1 班主任和科任教師既是體育活動的參加者,也是管理者
我校教師熱愛體育活動,在業餘時間參加了市羽毛球協會、乒乓球
協會、武術協會、籃球俱樂部,不自覺地帶動了一大批學生參與到體育
活動中來。課外體育活動有了教師的指導,既讓學生有所得,也保證了
學生在運動中的安全。
3.1.2 課外體育活動中的點麵結合
我校的校籃球隊和田徑隊更多是在班級課外體育活動中進行訓練
326 的,所以班級課外體育活動肩負著提高全體學生身體素質和培優兩重任
務。首先注意選才,選出一批在體育方麵有特長的學生,讓他們參加校
隊的訓練;其次,平時注意因材施教,班主任培養他們養成鍛煉的習
慣。
3.1.3 體育育人是課外體育活動的宗旨
課外體育活動可以借助我校長期傳承下來的良好氛圍發揮它的育人
功能。
3.1.4 體育活動與校風校貌建設關係密切
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學校良好的校風、校貌。在腦力勞動與體育
活動交替的過程中,抑製與興奮不斷地刺激學生的大腦,學習效率得到
了很大的提高,品學兼優的學生大量湧現,建成了我校良好的校風、校
貌,也使教師找到了教育的源泉。
3.1.5 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並遷移到學習與做人中
課外體育活動和學校德育工作密不可分、相輔相成。課外體育活動
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挫折與成功的體驗中體會到協作、規
則、包容、堅韌的可貴;另外,如自信、專注、耐心、細心等非智力因
素也會在運動中體會到,長期的運動,會使這些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產生
有益且深遠的影響。
3.1.6 協會進學校
為更好地開展課外體育活動,我校將市武術協會、乒乓球協會、羽
毛球協會、籃球俱樂部等請進學校來,提高老師的理論水平和技術水
平,改變學生認為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就是“玩”的觀念,並從協會
會員身上學到優秀的意誌品質和體育精神。
3.2 技術成果
3.2.1 建立了以班主任為主的組織與開展體育活動的教師隊伍,這
是開展體育活動的組織保證
課外體育活動是溝通師生感情、建立相容師生關係的橋梁。重視課
外體育活動是班主任創建班級特色、增強班級凝聚力的重要途徑。班主
任為課外體育活動主要的組織、實施、管理者。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3.2.2 針對農村中學的實際,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活動,激發學生興
趣,營造體育活動的氛圍
如學校組織多種形式的比賽,促進體育活動的開展。
3.2.3 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和特長發展以及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
課題研究提高了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充分
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主動活動的意識明顯增強,身體素質得到提
高,身體機能、形態呈發展趨勢。近年來學校組隊參加上級組織的各種
比賽,成績顯著。
3.2.4 注重在課外體育活動中育人,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
學校進行的一切活動都應從育人出發,班主任對學生進行課外體育
活動管理時,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對學生進行行為規範、品德意誌同心
理、學習思考、學生整體素質等方麵的培養進行班集體建設。
3.2.5 加強管理、注重考評、形成製度,規範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的
開展
學校製定了課外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製度不僅讓學校的活動有章可
循,也保證了學生的活動時間和活動質量。
4 研究效果
4.1 課外體育活動改變了校風校貌
(1)課外體育活動使校園變得生機勃勃,形成了拚搏競爭、爭創優
秀班集體的好氛圍,改變了校風,也改變了學校的精神麵貌。
(2)課外體育活動改變了學生的精神麵貌,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
力。新生入學的軍訓首先整頓發型、穿著,這樣不僅方便學生參加課外
體育活動,同樣也使他們顯得陽光、朝氣蓬勃。
課外活動使學生從沉重的學習壓力中走出來,轉移了學生的注意
力,在跳繩、羽毛球、田徑、籃球中獲得愉悅的體驗。課外體育活動促
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328
4.2 課外體育活動提高了學校的管理水平
我校將課外體育活動的考核、評比納入學校常規工作中,豐富了管
理的內容,學校通過行政會、教師會、班主任聯係會等不斷總結經驗,
提升管理水平。
4.3 課外體育活動提高了學校的體育競技水平
實施課外體育活動以來,學校的校田徑隊在市中學生田徑比賽、籃
球比賽中團體總分年年名列前茅;在每年我市的體育中考中,我校的體
育考試成績也名列前茅。
4.4 課外體育活動促進了學生個人成長
(1)課外體育活動促進了學生發育,塑造了健美的體魄,培養了學
生的自尊、自信心。
(2)課外體育活動培養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學生在運動與觀摩中體會到生命和交流的價值,在激烈的對抗中學
會了尊重和包容對手。自信、專注、耐心、細心、勇敢、頑強等非智力
329
因素漸漸在他們身上產生,並遷移到學習和做人中。
4.5 課外體育活動豐富了教師的職業生活
我校教師不僅是課外體育活動的管理者,也是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
者。通過組織並參與課外體育活動,教師走進了學生的心靈,潛移默化
地影響學生,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教師找到了職業
的快樂。
協會進學校帶動了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也使教師進入協會,
這樣使教師既鍛煉了身體,又豐富了業餘文化生活,提高了教師的生活
質量,能夠以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精力走進學校、走向課堂。
4.6 課外體育活動讓家長、社區滿意
開展課外體育活動這幾年,家長的觀念發生了變化,不再隻是一味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讓孩子讀死書,也不再認為幹農活便是體育活動。社區居委在我校座談
中指出,我校學生在社區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與企業和政府部門進行籃
球賽,並且懂禮貌、守秩序、富有公益心。
5 問題與思考
(1)在提高學生思想認識的基礎上,如何引導學生做到思想與行動
的真正統一?
(2)體育活動形式枯燥,活動內容單一是學生不願參加活動的重要
原因。
(3)由於地處農村,學校受場地、器材的限製,學生自由選擇、發
展的活動空間還很有限。
330
中學地理信息加工教學模式研究
(德陽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德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主研人員: 李永全 饒 萍 朱乾芳 張繼芳
黃升淩
1 課題研究的背景
在信息時代到來的今天,信息資源成為當今社會的特殊資源。社會331
信息化提出了普遍提高國民信息素養的要求,信息加工能力是信息素養
的核心。所謂信息加工能力,是指個體在主動選擇和運用信息及信息手
段方麵的基本素質。國際上的地理課程對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的培養給予
了較高程度的關注,這對我國的地理學科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學習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使學生具備地理信息的加工能
力、了解和體驗地理研究的過程、初步掌握地理科學的研究方法、形成
一定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著眼學生科學與人文和諧發展的地理課程
目標的基本定位。為適應素質教育要求,在中學地理新課標中對培養學
生獲取、加工、存儲、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有著明確的要求。這是學生
在中學以至終生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存儲信息、應用信息解決新問題
的基礎能力。
目前中學地理教學大多仍采用傳統教學,靠死記硬背學習地理知
識,通過機械訓練獲得一些地理技能,缺乏較高層次的地理學科能力,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無法靈活、創造性地解決實際生活和現代化建設中碰到的種種地理問
題。
隨著中小學教育改革實驗研究的逐步深入,信息加工與學科教學相
結合的試驗,以及構建新型教學模式適應教學改革的研究越來越多。但
將信息加工教學模式與地理學科進行結合的研究在國內還未曾見過,因
此本課題在新課程地理教學改革中具有創新性。
2 課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地理信息加工教學模式:地理信息是關於那些直接或間接涉及相對
於地球某個點的現象的信息,又稱為空間信息。主要由自然地理信息
中的地貌、水係、植被以及社會地理信息中的居民地、生產地、交通、
境界、特殊地物、地名等要素構成。信息加工教學模式依據信息加工理
論,把教學看做是一種創造性的信息加工過程,著眼於知識的獲得和智
力的發展。地理信息加工教學模式是通過教師設計的教學模式,創造機
會讓學生參與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地圖、
圖表、圖片、圖解以及文字材料,通過實地觀察、觀測、調查訪問等形
式去獲得資料,進行地理探究,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完善學生綜合的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加工教學模式與傳統理論教學不同,十分強調內部的加工過
程,把人腦設想為由各個具有不同功能的構造體構成,把學習過程比擬
為信息流的加工過程,把教學視為向學生傳遞應當學習的信息的教育活
動。
我國的初中和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應培養學生的地理信息加
工能力。《初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提出:“……初步學會簡單的
地理觀測,調查統計以及運用其他手段獲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初步學會根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地理信息,歸納其地理特征。”《普通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提出:“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
種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嚐試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
332 理、分析,並把地理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從中可以看出,地理
信息加工能力是學科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
力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
綜上所述,加強地理信息加工教學,通過教學中對學生地理信息加
工能力的培養,最終達到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這既有利於提高地理課堂
教學的效率,又能培養有益於學生生活、有益於學生終生發展的能力,
對學生將來廣泛獲取信息、加工信息、運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具有重要
的意義。
3 課題研究的成果與效果
3.1 研究成果的創新性
在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最重要的核心問題是教學模式的建立。
通過課題組成員的集體探究,多次實踐、反思與總結,最終形成了
“搜——問——探——述”的地理信息加工教學模式,其著眼點是強化
地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強調學生對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的探究。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對知識的主動建構過程,同時學333
生要主動地構建對外部信息的解釋係統。深化教學改革就要打破以講
授、灌輸為主線的教學套路,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師生互動、探究創
新為主線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現代化建設要求的創造性人
才。“搜——問——探——述”的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行
為,更多的是以人本主義思想為基礎,強調“以學為中心”,教學的設
計是以教育對象的認知心理、認知特點、認知途徑、認知要求為依據,
提供展現各種知識的界麵讓學生選擇學習。由認知心理學和創造心理學
的理論可知,無論是地理知識體係的構建,還是地理問題的探究,都要
重視學生的內心體驗與主動參與,通過創設與教材內容有關的情境,利
用各種條件,把學生帶入情境,讓他們在情境中捕捉各種信息,產生各
種疑問,加工、分析地理信息,引導他們探求新知,開發潛能。讓學生
在“搜——問——探——述”的指引下,分析地理問題,提高師生交流
與生生交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學習能力。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1)“搜”:獲取和解讀信息的過程,即獲取各種素材所提供的信
息,提煉信息的有效內容和價值,對其進行分析與整合,並能組織和應
用相關學科信息形成綜合性的信息解讀。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通過準確分析與把握學生的情況,充
分利用學生擁有的教材、地圖冊、試題等提供的文字信息、圖像信息、
表格信息等,並引導學生調動其頭腦中已經存儲的各種知識信息,發揮
學生固有的知識信息的積極影響,提高學生學習、練習、考試過程中的
信息提取效率。
在搜索方法上,在最初的新課學習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直接搜
索的能力,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問題、布置任務,引領指導學生
獨立自主地直接從文字材料、數據表格及各種圖形中找出明確的信息要
素,如地理名詞及其概念,理論要點,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分布狀
況,地理事件發生的時間,地理數據信息等。通過長期的訓練,培養學
生閱讀分析教材文字、把握關鍵字句,觀察總結地理現象,捕捉關鍵地
理信息的敏銳能力。當學生有一定的訓練基礎後,還可以進一步在教學
中設計一些誘導其深入思考的問題,讓學生不隻是能把握表麵信息,而
且能發現隱含信息,總結相關的地理規律,追溯地理原理。按照布魯納
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的觀點:學習某門學科不是要學生把一些結果牢記
下來,而是讓他參與把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通過這種搜索信息與主動
發現的學習,幫助學生逐步學會自主地探尋科學知識,並總結形成概
念、規律,才能讓學生真正地學會學習。
(2)“問”:問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交流最常見的開始形式,師生之
間的問答是師生之間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
人生的過程。
教師提問是傳授知識的必要手段,也是教師用以吸引學生注意力、
訓練其思維的有效途徑。教師為一堂課設計出好問題的前提是教師能良
好地把握教材的知識體係和學生的認知心理。教師的提問可以是引導學
生活動的意向表達,更多的時候是利用連鎖性的層層遞進的提問引導學
生思考與探究問題,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和自覺探索發現知識的能力。
有效教學的目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
334
望,提高其分析問題、批評性思維能力。因此,在課堂中學生的提問更
為重要,也更有價值,更能反映學生的欠缺和需求,體現學生的主動性
和能動性。要“突出學生主體”,就必須要加快學生主動提問的步伐,
以求更好地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精神。愛因斯坦曾指出:提
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技
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
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在有限的地理課堂
教學中,學生提出問題將比教師提出問題更為有效。學生能提出一個真
正好的問題,勝於解答教師給出的十個問題。學生提出問題,學生來解
答,將更使他們興奮。在詢問與解答的過程中,師生之間可以進行平等
的商討或交流。兩者之間的關係不再是灌輸與被灌輸,征服與被征服,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平等、民主、充滿愛心的雙向交流。
(3)“探”:即探索研究、探尋追究。這種教學法是一種有係統、
有組織的教學,其目的在於利用循序漸進的設置問題技巧及設計周密的
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明確的認知概念、客觀的處事態度、獨立的思考能
力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念。
學生是學習、認識發展的主體,知識的獲得、能力和品行的形成,335
歸根結底必須依靠學生自身的主觀努力,隻有通過自主探究獲取的知
識,學生才能真正記憶牢固、理解深刻,並且容易和其原有的知識融合
形成新的知識結構體係,有利於靈活運用。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首先,要牢固樹立學生是學習的
主人的意識,摒棄傳統的灌輸教學方法;其次,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
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地理信息、材料和數字資料,設置探索性的問題;第
三,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
自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第四,要為學生的
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第五,要教
給學生一些常用的探究方法,並鼓勵學生要有敢於質疑權威的勇氣和追
求真理的態度,促使學生人格健全發展,素質全麵提高。
通過課題組成員的實踐研究,目前已經摸索出以下的探究教學方
法:比較分析法、發現質疑法、成因探究法、規律歸納法、類似延伸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法、綜合分析法等。
(4)“述”:就是利用具有地理學科特點的語言文字,準確地、清
楚地、邏輯嚴密地進行描述或闡釋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的特征、原理等
方麵的能力。也可以說是將自己的實踐經驗和決策思想,運用文字表達
方式,使其係統化、科學化、條理化的一種能力。
在幾年的研究中,課題組形成並總結了一係列能有效提高學生地理
表述能力的教學方法:①立足全麵係統的學科知識體係構建,強調文字
表述的程序性;②注重內部語言與外部語言的轉化;③注意避免書麵語
言表達的口語化;④注重教學語言邏輯性的訓練與示範;⑤注重措辭準
確嚴密的地理學科術語的使用;⑥少用或不用錯別字。
3.2 課題研究的效果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與教學實踐,提高了參研教師的理論水平和
教學能力。
此次課題研究組織了主要研究人員對與本課題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
進行了長時間的學習和研討,提高了參研教師的理論水平,並在研究過
程中提高了參研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
(2)探究信息加工教學模式與地理學科教學的整合,通過比較教學
獲得實踐經驗並形成相關的理想模式,進行教學推廣,從而改善中學地
理課堂教學,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
從德陽二中高2011級三個平行班級的教學效果對比中,可以看出使
用地理信息加工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效果是比較明顯的。
教學效果對比表
二班
(對照班)
三班
(對照班)
四班
(試驗班)
市平均成績
半期考試班級
平均分
52.69
52.13
57.91
期末全市統考
班級平均分
47.48
50.09
60.02
51.1
注:所選三個班級的高中入口情況為平行班,其中二、三班采用傳
336
統課堂教學模式,四班采用地理信息加工教學模式。三個班的周課時均
為兩節,所用教材與教輔資料相同。
(3)通過教師周密地設計教學模式,科學地組織課堂教學,創造
機會讓學生參與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
用,引導學生利用地圖、圖表、圖片、圖解以及進行實地觀察、觀測、
調查訪問等形式去獲得資料,進行地理探究,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地理信
息加工能力,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使
學生的學習能在投入少的情況下取得良好的成績,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
信心、興趣、學習能力,並有利於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學會運用
信息加工能力解決實際問題。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利用成長記錄袋對學生進行動態評價的研究
(德陽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德陽市東汽小學
主研人員:葉淑輝 範梅芳 盧曉娟 陳明豔
1 課題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義
1.1 傳統學習評價的局限性
目前,小學生學業評價中,考試成績仍被視為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
唯一指標,且考試成績多用百分製來表示。對於這種以量化的分數作為
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唯一標準的表現形式,具體現狀調查分析如下:
問題之一:量化傾向嚴重,評價功能單一。在長期的小學教學實踐
中,隻運用紙筆測試形式來考核學生學業成績,考核結果僅是單一的量
化分數,隻重視考試結果,不重視分析每個學生的試卷,更談不上對學
生的學習過程和發展進步在質性方麵的描述性評價,忽視了評價促進學
生發展的功能。
問題之二:學生學業評價窄化。以考試分數作為追求的目標和決策
的依據,致使人們把教學安排和考試評價過多地傾注在認知領域中那些
容易用紙筆測驗的、簡單的知識技能,對於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
技能領域的其他高級心智技能則不重視,不加以評價。
問題之三:注重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忽視對學習過程的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