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6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明,堅決表示應該批評;但對網絡黑客,僅有61%的學生選擇應該批評。
(4)科學應用觀念薄弱,較少聯係現實生活。超出30%的學生麵對
環境汙染想過改善,但沒有提出具體措施,也從未行動。即使在植樹節
種下幾棵樹,以後也沒有照顧,成活率不高。
1.2 在實際培養農村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過程中,培養途徑較單一
(1)重視課內培養,忽略了課外培養,很少布置諸如觀察、製作、
實驗、社會調查和課外閱讀等實踐性作業,學生很少上網查資料。
(2)重視校內培養,往往忽視了校外培養,如參觀科技展覽、在家
裏進行科技實踐、觀看科普電影電視、進行小製作等。
(3)重視科學課中培養,忽略其他課中培養。如沒有重視在信息課
上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方法、在數學課上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在語文
課上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思想。
(4)重視科學知識的傳授,常常忽視了科學能力、科學精神的培
養。
(5)重視講解,忽視實踐。孩子們更多的是在課堂上接受老師的
講授,缺少對事物的直接接觸和動手操作,往往難以真正掌握認識客觀
事物的基本過程、關聯程序以及各個步驟,難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難以發展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技能。並且,老師很少提供科學實踐機
會,很少開展種植和養殖活動,孩子們感受不到科學的光輝和力量。
2 研究措施
幾年來通過對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途徑和方法的探索,我們做到
了以下幾點:
2.1 加強管理,構建培養活動的管理體係
建立了農村小學生科學素養培養機構,構建小學生科學素養培養途
徑研究活動的管理體係,使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活動科學化、日常
276 化。
(1)成立了“小學生科學素養培養”領導小組及工作機構。
組建一支由校長任組長,班主任及青年教師全部參加的培養小學生
科學素養的優質教師隊伍。隊伍充滿了活力,是一支具備高素養的教師
群體。
(2)培養工作做到製度化、常態化,堅持做到十個“一”。
每期至少召開一次工作會;每學期進行一次總結;每半月進行一次
黑板報宣傳;每年舉辦一次科學知識競賽;每學期更換一次科技走廊;
每學期舉辦一次科技手抄報展;校報《春苗》每期至少登一則科普知
識,進行一次有獎答題;每學期出版一期《我學科學》報;中、高段學
生每期進行科技知識摘抄積累;每年的12月份舉行一次全校學生優秀科
幻畫展及獲獎作品展。
2.2 確立農村小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目標體係
(1)確立科學道德觀念。了解科學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負麵效
應,確立保護自然,保護地球和平發展的思想;確立科學責任感,懂得
必須使科學技術真正造福於人類。
(2)傳授科學知識。加強新科學知識教育,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範277
圍,打好紮實的知識基礎。
(3)培養科學方法。讓學生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創新學習。會
科學地思考,科學地提出問題,科學地感知問題,通過推理解決問題並
檢驗結論的可靠性。
(4)確立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堅信科學是真實可信的,不斷發展
的;初步具有懷疑和批判、探究和創新的精神;初步懂得對科學知識要
執著追求,對偽科學、邪教要無情韃撻;初步具有探索解決問題的意識
和習慣。
2.3 明確科學課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主渠道作用
(1)增強教育者的科學教育觀念。通過學習,優質課展示,聽專家
講座、培訓等多種形式,促進教學者教學決策水平的提高。
(2)教學中高度重視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利用觀察土壤、空氣、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物體的沉浮等,告訴學生科學追求的是真知;給學生講著名科學家不畏
權威的故事,如哥白尼挑戰神權,創立日心說的故事,讓學生知道如果
迷信權威,那麼人類的曆史將停步不前。
(3)以實驗中的觀察為載體,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
再認識”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首先抓觀察能力的培養,引導學
生通過耳聞、目睹、手摸、鼻嗅、舌嚐去接受各種信息,用腦積極思
考、分析、了解事物,教會學生在對比中看,通過比較找出不同事物和
現象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如觀察鴨與雞、兔與貓的異同點,分別得
出鳥類和哺育動物的特征。
(4)在探究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探究性學習是科學學習的核
心,探究前提供能讓思維積極活動的材料,讓學生運用視覺、聽覺、嗅
覺等多種感官去了解事物。探究時運用設置懸念、觀察實物、實驗、講
故事、觀看錄像、描述、做遊戲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
觀察某種現象發現問題、自己提出問題。探究後注意結論的展現,培養
創造能力。
2.4 學科教學中注意對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培養
(1)教材是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好資源。充分利用語文課本中的
科學課文、數學教材中的種植草皮等習題,拓寬學生的眼界,加深學生
的科學文化底蘊,對學生進行情感與態度培養。
(2)實踐是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根據學科的特點,結
合所處的環境和周邊的自然資源,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課外科學實踐活
動,利用家庭優勢進行小飼養,認真寫觀察日記,及時與同學交流,比
較總結出科學結論。
2.5 課外培養,拓展培養新途徑
課外注意營造濃厚的科學文化氛圍。利用黑板報、校報《春苗》、
學生自辦科技手抄報,開辦《奇思妙想》《你知道嗎》《有獎答題》等
科普欄目,促進學生和家長共同參加,加深對科普知識的理解,潛移默
278 化地對學生進行教育;通過觀看科普影視,讀科普書籍,讓學生在學習
中多想、多問、多看、摘抄,特別重視對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的培
養;利用科學知識競賽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合作精神。
2.6 實踐操作、科技實踐活動是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
注重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科技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中心,製作豐富多
彩的科技作品。開辟學校種植實踐基地,提供實踐場所,培養學生的勞
動能力和觀察力。2007年9月,學校開發了一塊近300平方米的試驗田,
分給每個班,學生以班為單位進行管理、觀察,每個班親自進行栽種,
並寫出了許多觀察日記。學生記錄玉米生長過程的多篇觀察日記在四川
省教科所網站上發表。提供展示平台,讓學生的創新思想得以展示,科
幻畫展,校報《春苗》《我愛科學》給學生提供了多個展示平台。
2.7 形成了小學生科學素養的評價體係
評價中以形成性評價為主,采用多元評價方式,實施激勵性的科學
素養綜合評價。評價做到四個轉變:從目標達成度評價向形成性評價轉
變;從一元式評價向多元化評價轉變;從知識性評價向科學素養評價轉
變,在進行科學素養評價時既要考查學生對科學概念與事實的理解,又279
要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探究的方法與能力、科學的行為
與習慣等多方麵的變化與進步;從鑒別性評價向激勵性評價轉變,評價
者盡量發掘被評價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的優點,采用較為模糊的評價
表述結果,用一些實質性的評語進行激勵評價,以激勵學生的內部學習
動機,使學生增強自信心,找到進一步學習和提高的目標。
3 研究效果
3.1 學生的科學素養顯著提高
(1)學生動手參與實踐活動,體驗科學知識在身邊。為了解仙人球
的生存條件,曾昊同學親自栽植,通過對仙人球在不同陽光照射、不同
水分環境中的生長狀況的認識,並通過上網查資料,才弄清了仙人球的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生存條件。
(2)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調查研究方法和科學學習方法。六
(一)班學了《隻有一個地球》後,老師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業,讓學
生利用課餘時間圍繞“怎樣保護環境”這一主題,從“聽爺爺講過去的
壽豐鎮”“我所見到的壽豐鎮”“20年以後的壽豐鎮”三個方麵開展調
查、研究,並寫出一份調查研究報告。兩周後,全班55位學生都完成了
這份報告,大部分同學的報告內容充實、形式多樣:有傳說、有真實故
事,有舉例、有議論、有抒情,有的地方還配上了和內容相關的圖畫。
(3)學生的問題意識增強,學科學的主動性得到很大提高,學習興
趣更加濃厚。
(4)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明顯增強。同學們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設想、設計,如自動垃圾桶、自
動黑板刷等;學生設計出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公益廣告,還有22幅
(個)優秀科幻畫、科技項目參加市青少年科創比賽並獲獎。
3.2 課題的開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1)教師課堂教學方式逐步變革。教師的教學觀念有了進一步的轉
變。教學中,教師充分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以學生為合作夥伴,變知
識的傳授者為學習的參與者,變課堂的主宰者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變
簡單演示為學生自主實踐。
(2)教師的教學觀變得更加全麵,時刻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3)教師的科學素養與教學技能明顯提高。兩年來,教師共撰寫
優秀論文、案例、教學設計、研究論文共40餘篇,有4篇論文獲省教育廳
一、二、三等獎,30多篇文章獲市、區等級獎。
3.3 課題的開展開發濃厚的科技校園文化資源
科技教育為兒童插上創新的翅膀。學校注重科技教育,以“麵向全
體,全麵提升科學素養”為科技教育核心,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
讓學生參與到科技實踐活動中去,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創造,在創造中收
280 獲成功。科技實踐基地,展示學校“科學發展、和諧並舉”的辦學思
想,通過種植、寫觀察日記並上傳互聯網,形成了學科學、用科學的風
尚。時時更新的科技走廊是學校的一道靚麗風景。學生更喜歡動手辦黑
板報、科技手抄報;學生更喜歡課外閱讀,課餘時間常常在一起交流彼
此的觀感。校報《春苗》《我愛科學》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搭
建了展示的平台,打造了濃厚的校園科技文化。
總之,通過對農村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方法和途徑的研究,學
生、教師、學校都發生了積極的變化。當然,培養工作任重而道遠,我
們隻有通過不斷努力,才能促使全民族的科學素養得到提高。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初中生物課外活動探究性教學途徑與方法研究
(德陽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什邡市外國語學校
主研人員:陽 芳 蘇世華 曾昌學 劉 東
劉龍光
1 本研究主要解決的問題
當前初中生物課程改革已全麵展開,其中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倡
導探究性教學”,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改變
學生的學習方式。“初中生物課外活動探究性教學途徑與方法研究”課
題的提出和開展順應了中學生物教學改革的潮流,符合現代教育的新理
念,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主要用於解決目前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普
遍問題。
(1)《生物課程標準》把“科學探究”列為生物教學內容目標和第
一主題,但要將其貫穿於整個生物教學之中,就迫切需要形成針對不同
教學內容的探究方式,而許多生命活動的探究需要一個複雜的過程,課
堂上由於受時間、條件等諸多因素限製,滿足不了探究的需求,常使探
究活動流於形式。如果能夠充分利用課外的有利條件,發揮學生的主動
性、創造性,將課內外活動有機結合,使探究活動落到實處,便可取得
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2)生物課外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在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
282
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能力等方麵起著重
要作用。而調查表明,不少學校初中課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存在著一些
不容忽視的問題。第一,活動課的內容隨心所欲,沒有通盤考慮課程體
係,又沒有精心設計活動方案,具有盲目性,收不到實效。第二,活動
課程被盲目地窄化理解為單純的動手活動,存在過分偏重動手、缺少動
腦的現象,做什麼、怎麼做完全由老師決定,學生隻是按照老師所說的
方法操作,極少有機會提出研究問題和假設、設計實驗方案,課外活動
看起來熱火朝天,但真正的科學訓練並不多,因此有必要以課改精神指
導我們對課外活動內容和形式進行探索。
(3)我校是一所寄宿製學校,學生在校時間較長,且對課外活動興
趣濃厚,希望開展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活動;再加上學校設施較齊備,
有獨立的實驗室、網絡教室。所以,充分利用學校資源、教材資源,學
生家庭、社區資源,對生物課外活動探究性教學方法與途徑進行研究十
分必要。
(4)根據本課題組搜集的資料分析:目前各地對生物教學中的科
學探究運用的研究主要有兩方麵:一是多從理論上和客觀上探討,二是
針對生物實驗操作中的探究能力的探討。本課題組認為,前者是從理論283
上和客觀上闡述了科學探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生物教學需要達到
的最終目的;後者隻是針對生物學中的實驗教學提出了通用的方法和技
能,通過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點,樹立科學精神。而探究性學
習還應更高地體現在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習形式、具體教學實踐
中,最終在整個生物教學的運用中全麵體現出科學探究本質方麵的教
育。
通過查詢我市兩屆教學成果集及網絡調查發現:目前專門針對初中
生物課外活動探究性教學的研究還是空白,因此開展此方麵的研究,
構建符合生物教學實際的、操作性較強的生物課外活動探究性教學的具
體內容、教學方法、手段和模式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課題的研
究,建立了一些經典的課外探究活動案例,使探究性學習真正體現於生
物教學之中,有利於提高生物教學效果。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2 本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果
2.1 初中生物課外活動的組織策略
2.1.1 初中生物課外活動探究性教學的內容確定
(1)來源於教材。
生物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把
生物學知識的“生成過程”等探究內容展現出來。
①讓驗證性實驗上升為探究性實驗,增加實驗的探究性。
如《用顯微鏡觀察永久裝片》《菜豆和玉米種子結構的觀察》都采
用問題探究性教學。
②變演示實驗為邊講邊探究實驗,使學生有自己動手實驗和同步發
展思維的機會。
③開發設計實驗習題,通過某些問題的探究性實驗教學,幫助學生
實現知識的深化拓展。
如《探究土壤酸堿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相
互商討提出自己的方案,師生共同討論、完善實驗方案,實施過程中遇
到問題再不斷修正,去探究、去發現,真正體驗和領悟到科學探究的樂
趣。
④跨學科教學內容上的整合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土壤酸堿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實例中,要用到化學知識,
如用PH試紙測試土壤酸堿度等;在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
例中可與地理學科知識相整合。這種跨學科教學內容的整合與探究為學
生的主動學習提供了條件。
⑤把因課堂時間所限無法完成的探究實驗確定為生物課外活動內
容。
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中有許多探究性實驗由於時間所限無法在
課堂內完成,可改在課外活動時間進行,如《探究雞的繞道取食》《探
究菜青蟲的取食情況》《昆蟲的通訊行為》等。
284
(2)來源於學生。
①探究活動的內容更多關注學生的興趣。
通過四次問卷調查表明,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主要集中在生物學知
識貼近生活以及有機會動手操作實驗、設計活動。因此,確定活動課內
容時要更多關注學生的興趣,因為隻有學生樂於參與並積極投入,才有
可能達到活動課的預期目的。
②挖掘學生生活經驗中的探究場。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如對身邊動植物的觀察、飼養動
物、栽培植物的經曆,通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生物科學信息等,都是重
要的探究資源,而且這筆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3)來源於學校、社區和學生家庭。
①充分利用學校的課程資源。
②利用社區的課程資源。
③利用學生家庭中的課程資源。
④增強學生自行設計實驗的能力,這是優化探究活動內容的核心。
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驗室白天對學生實行全麵開放,在給定
的範圍內,學生自行設定實驗目標、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準備工作、完285
成實驗並分析處理實驗結果。由於學生思路活躍,在實驗中表現出的創
新性想法,對指導老師本身也很有啟示作用。
2.1.2 初中生物課外活動探究性教學的組織形式
(1)校內課外活動探究。
①全班集體探究;
②小組合作探究;
③個人自主探究。
(2)校外課外活動的探究。
主要是參觀類、栽培、飼養類,這些活動需要的時間較長,應充分
利用學生家庭、社區資源。
總之,生物課外活動的組織可采取課內與課外結合;校內與校外結
合;平時與假期結合;小組合作與個人探究相結合,其中尤以小組合作
探究的方法最為常用。我校每周星期二下午選修課的50分鍾為固定的生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物課外活動時間,從七年級各班感興趣的學生中篩選7-8名學生組成興
趣班進行課外活動。為使生物課外活動探究性教學取得更好實效,一定
要加強與學校政教處、班主任和其他學科教師的配合,如飼養、參觀調
查活動與我校“學生綜合實踐日”活動相結合等。
2.2 初中生物課外活動探究性教學的指導策略
(1)要明確探究活動的目標和側重點;
(2)要把握科學探究活動的梯度;
(3)要把握科學探究活動的密度;
(4)要把握科學探究活動的力度;
(5)要把握科學探究活動的速度;
(6)精心設計探究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7)要辯證地發揮教師在探究活動中的指導作用;
(8)要在探究性教學中注重“求真”;
(9)要加強探究活動中的安全教育。
2.3 初中生物課外活動探究性教學的評價策略
(1)要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的評價。
對學生的生物探究能力的評價應結合教學實際進行發展性評價,由
於探究活動的類型多樣,探究方法多樣,每項探究的側重點不同,評價
時要重點考查各類活動的具體內容。
(2)學生探究能力的評價要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
主要評價方式有: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家長評價,三種評價方式
結合進行。
(3)重視在探究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口頭評價。
(4)從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來進行評價。
2.4 初中生物課外活動探究性教學的方法與途徑
首先將初中生物課外活動分為九類:收集資料類、調查類、參觀
286 類、驗證性實驗類、探究性實驗類、製作類、栽培類、飼養類及其他。
2.4.1 收集資料類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收集信息→處理信息→表達交流→拓展深
化
具體方法
:
(1)增加閱讀量,自主收集信息,加強方法指導;
(2)上網查詢,收集並處理信息;
(3)在生活中收集信息
。
案例:《關注艾滋病
》
2.4.2 調查類
查詢、收集和整理信息階段→調查階段→分析探究階段→表達交流→
拓展深化
案例:《班級近視眼患病率的調查》《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山區生物化石標本的采集及蕨類植物的調查》
2.4.3 參觀類
查詢、收集和整理信息階段→參觀階段→分析探究階段→表達交流→
拓展深化
案例:《參觀養雞場》《參觀養鴨場》《參觀中日友誼林》《參觀
四川省科技館》
2.4.4 驗證性實驗:問題探究性教學
預習→質疑→師生討論→學生實驗→師生小結→實驗改進
案例:《用顯微鏡觀察永久裝片》《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結構的觀
察》
2.4.5 探究性實驗
探究性實驗:“引導、發現”式教學,主要側重引導學生作出假
設,製訂並完善探究計劃。
基本程序:創設情境→引導分析、作出假設→製訂計劃、實驗探究→
師生總結、反饋提高。
案例:《探究土壤濕度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探究土壤酸堿度對植
物生長的影響》《紅葉顯綠的實驗》《探究蚯蚓剛毛在運動中的作用》
2.4.6 製作類
查詢、收集和整理信息階段→製作準備→製作階段→分析探究階段→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表達交流→拓展深化
案例:《植物臘葉標本的製作》《自製酸奶實驗》《葉脈書簽的製
作比賽》
2.4.7 栽培類
查詢、收集和整理信息階段→操作階段→分析探究階段→表達交流→
拓展深化
案例:《菊花的扡插》《豆科植物的一生》《校園植物鳶尾花的無
土栽培》
2.4.8 飼養類
查詢、收集和整理信息階段→飼養階段→分析探究階段→表達交流
→拓展深
化
案例:《飼養家兔》《飼養小雞
》
2.4.9 其他
每班每月一次的綜合實踐活動及一年一度的科技藝體節等各種活
動,如用各種材料製作插花的比賽等。
3 課題研究取得的教育教學效果
3.1 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1)探究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2)培養了學生的調查能力;
(3)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4)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5)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6)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7)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8)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團結協作的精神;
(9)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10)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勞動及衛生習慣。
288
3.2 提高了教師的實踐能力
(1)促進了教師對探究性學習的理解,提高了教師組織探究性教學
的實踐能力;
(2)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高了教師的研究能力;
(3)促進了教研員的研究指導水平,提高了教研員的專業引領能
力。
3.3 促進了生物課堂變化,提高了教學效果
(1)課堂教學目標變了;
(2)課堂教學活起來了;
(3)課堂教學效果更好了;
(4)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推動了我校各學科教學質量的大幅度
提升;
(5)初中生物課外活動的開展進一步豐富、發展、彰顯了我校的治
學特色;
(6)課題研究成果在全市生物教師中交流推廣,獲得好評。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與方法研究
(德陽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旌陽區景福初級中學
主研人員:鄧昌榮 吳昌彬 餘世剛 胡禮強
為了確保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促進學生全麵發展,我校在2005年3
月開展了“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與方法研究”,該研究項目
於2006年被批準為旌陽區普教科研課題。經過三年的實踐研究,拓展了
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種途徑,促進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完成了預定的研究工作,達到了預期的研究目標,取得了明顯的研究效
果。
1 課題背景
當今世界的激烈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未來的人才要求具備
全麵發展的高素質,不僅包括高尚的道德情操、豐富的科學文化素養、
強健的體魄,而且還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2 相關政策、理論及研究述評
初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
290 展、社會閱曆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麵對社會競爭的壓力,
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麵,會遇到各
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
“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與方法研究”課題就是根據心理
學原理,在科學分析學生各種心理現象的基礎上,根據農村初中學生心
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知識、方法和技術,采取有效的措
施,進行研究和探索。心理學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以及國內外發
展性心理輔導的有關研究成果為本課題提供了理論依據。
3 課題界定
3.1 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原則與方法,對受教育者進行心理健
康知識性教育、谘詢性教育和良好的行為訓練。
3.2 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與方法研究
針對農村初中學生這一群體的心理問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291
標、內容、原則,拓展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種途徑,促進學
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4 研究內容
(1)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成因研究;
(2)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研究;
(3)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研究;
(4)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則研究;
(5)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與方法研究;
(6)農村初中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5 研究成果
5.1 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成因分析
(1)農村初中學生的心理現狀分析。
第一,教育價值觀。調查顯示,大部分初中學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
育價值觀。第二,學習態度。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
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第三,學習
目的。調查結果表明,對於初中畢業後的打算,55%的學生選擇讀高中
或中專,18%的學生選擇就業,27%的學生還沒有考慮。
(2)當前農村初中學生的心理狀況成因分析。
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心理狀況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正在健康地成
長;但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麵,不容忽視。第一,市場經濟發展的影
響;第二,國家教育改革的影響;第三,農村教育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的
影響;第四,家庭教育的影響。
5.2 確立了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體係
提高農村初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
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5.3 建立了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係
(1)學習心理教育:智力健康教育、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教育、考
試心理的調適和訓練、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的教育等。
(2)健全人格教育:培養良好的性格,建立科學的人生觀與價值
觀,學會自我調適。
(3)青春心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審美心理教育。
(4)健康情感教育:培養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形成穩定平衡
的心境;了解感情活動產生、發展、形成、表達的規律,初步培養健康
高尚的情感;學習並掌握情緒疏導方法,培養幽默感等。
(5)堅強意誌教育:培養學生堅強的意誌;創設一定教育情境,培
292
養學生的耐挫能力等。
(6)人際適應教育: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愉悅地接納自己;胳膊
學生形成博愛意識與行為;教會學生正確地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打扮
得體、舉止文雅;學習各種社交技能。
(7)反應適度教育:正視現實,接受現實;認識挫折的雙重性;增
強學生的自製力;提供多種情境,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樹立積極
的人生態度,樂觀向上、不斷進取。
5.4 形成了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則
①科學性原則;②麵向全體,承認差異的原則;③重在保健,促進
發展的原則;④尊重、共情、自立自強的原則;⑤可操作性原則;⑥係
統性原則。
5.5 拓展了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1)開好心理健康教育課。
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我們在無經驗、
無教材、無專業心理教師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適合農村特色和學校特293
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課,設置課時,列入課表,納入教導處統一管理。
(2)搞好心理谘詢。
在明確心理谘詢性質的基礎上,我們確定了學校心理谘詢的四項主
要內容:①以教育發展為中心的谘詢內容;②以校園指導為中心的谘詢
內容;③以心理衛生為中心的谘詢內容;④以心理治療為中心的谘詢內
容。
(3)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單單停留在一個方麵,它應多角度向
其他方麵滲透,融入到政治、思想品德、地理、體育、音樂、美術等各
學科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原則
和方法,在教會學生知識、訓練學生技能、發展學生創造力的同時,維
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從而使學生形成健全人格。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4)積極開通學校與家庭同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對家長的指導重點在轉變其教育觀念與教育態度,幫助其掌握正確
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采取以下措施:①定期為家長開設專題講座;②教
師與家長及時溝通,對存在某些發展性問題的學生要重點家訪;③建立
家校聯係冊,與家長保持比較密切的聯係,及時在家校間傳遞學生的有
關情況。
(5)在班級管理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班級為一個有著一定規章製度的群體,班主任利用這一群體有效地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①建立自主合作的管理模式;②在處理學生間的
矛盾時,著重分析學生的深層心理;③在心理輔導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
育;④在環境布置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6 研究效果
6.1 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在近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們主要從人際交往、學習方
法、自我認識、學會與父母相處、如何麵對挫折等方麵開設了心理健康
教育活動課,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顯著提高,同時,學生能運用自己所
學的心理健康知識來進行自我調節,積極地參與心理谘詢。學生對心理
健康活動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表1 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前測、後測對比統計表
調查項目前測後測
關注心理健康27%
98%
有心理問題28%
8%
6.2 學校全體教師都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通過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看到了學生的
變化,從中獲益匪淺;其他學科教師也嚐試性地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
294
健康教育,一方麵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另一方麵也提高了教師的心
理教育技能。
表2 全校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認同度前、後測對比統計表
調查項目前測後測
需要29%
95%
對學生有作用60%
100%
等同於德育教育56%
5%
6.3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家長的廣泛認可
根據我們與學生家長的交流,我們欣慰地了解到學生在家中的一些
變化:變得勤快了,更有禮貌了,也較以前願意跟父母溝通了。家長對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表3 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認同度前、後測對比統計表
調查項目前測後測
有開展的必要49%
95%
關注學生的分數85%
75%
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45%
90%
二等獎
6.4 切實轉變了校風、班風和學風
我們針對個別中學生早戀的現象,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對學生進
行引導,指導學生正確地與異性交往。通過這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一
方麵學生能把更多目光和精力放在學習上,另一方麵減少了不良現象的
發生。教師普遍反映班風和學風有了很大的轉變,學校的政教室也反映
校風有了明顯的改觀,學生對學習、生活中的不良現象有了更加理性的
認識,減少了校園中攀比、打架等現象的發生,切實轉變了校風、班風
和學風。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7 問題與思考
7.1 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水平不高,實踐研究能力不強,影響
課題研究的深入;
(2)缺乏對所做的工作進行全麵分析、整理、提煉的能力,影響課
題研究的綜合效果。
7.2 今後的思考
(1)專業心理學人才在農村初中教師中所占比例很少,學校心理學
人才的缺乏,已成為學校進一步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阻礙。
(2)現代大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值特別高。由
於教育評價體係未真正改變,部分老師和家長以分數論成敗。針對這些
情況,廣大教師應該樹立並實踐“成長比分數更重要”的教育理念,拿
出切實可行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成長。
296
幼兒互助意識和行為培養的研究
(德陽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德陽市第一幼兒園
主研人員:羅 蓉 劉 坤 袁 麗 田樂鳳
劉亞歐
1 研究背景
“你幫我來梳梳頭,我幫你來扣紐扣,團結友愛手拉手,我們都是297
好朋友。”稚嫩的童音在幼兒園裏回蕩。
行動遲緩的凱凱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在哭泣,而站在旁邊的兩個小
朋友卻在笑話他;
幾個孩子在飲水機旁搶著接水,個子小的孩子被擠在旁邊,水灑了
一地,接到水的孩子在得意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