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習、複習、總結和探究性學習,並將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結論撰寫

成小論文進行交流。如:張聖琦的《預習中的“讀”“想”“做”》、

歐陽愛琳的《感受數學——ok》、吳東的《閱讀“畫立體圖形——由立

體圖形到視圖”》等等,均展示了學生數學閱讀中的快樂和收獲,體現

出學生對數學語言的把握和寫作能力的提升。

3.3 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研讀能力,問題意識、探索意識進一步增強

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僅愛上了閱讀,而且善於在閱讀中思考、質疑、

探索。如一位學生獨立閱讀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後提出:“資料

上均稱它們為‘三線八角’。可當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時才是

八角;若不特殊時三線明明可構成12個角,為什麼書上偏偏說是‘三線

八角’呢?”在探索學習後,學生又獨立得出結論:當被截線、截線不

互相轉換時是三線八角。

又如學生閱讀有關三角形重要線段材料時提出:書中指出三角形中

位線平行於第三邊,且等於第三邊的一半。若過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做射

線與中位線相交,也必與第三邊相交。這樣可以得到,構成中位線上的

點和第三邊上的點一樣多。但為什麼中位線的長隻是第三邊的一半呢?

學生的提問多麼奇妙!事實上,這已涉及高等數學的相關知識。數學的

發展史不就是不斷猜想、驗證的曆史嗎?

3.4 學生自學能力增強,學習效率明顯提高

研究初期,很多教師認為閱讀法教學太費時,甚至對研究有抵觸情

緒。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嚐到了甜頭,主動加入到課題

研究的步調中來。事實證明,閱讀能力的提高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學

能力,比起教師整天苦口婆心地重複講解、反複強調的效率要高得多,

而且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也起著深遠的作用。

如:學生課前獨立閱讀有理數加法第一節內容時,將其分析總結

為五個方麵:在數軸上進行有理數加法

代數中的有理數加法

有理數加法法則

220

有理數加法的一般步驟

有理數加法法則

運用

揭示習題結論中出現的規律。學生通過

這樣的課前預習,大大提高了預習質量,為課堂教學做了充分的準備,

課堂效率大幅度提高。

3.5 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其他學科學習產生了積極影響

較強的自學能力,是學生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的關鍵,而閱讀能力,

是自學能力的核心。數學閱讀教學不僅影響數學學科學習,而且培養

了學生閱讀意識和初步自學能力,形成了積極預習、主動學習的良好學

習習慣。這些習慣使學生自覺不自覺地廣泛應用於其他科目(特別是理

科)學習中,從而影響了學生的整個學習係統。實踐表明,實驗班的學

生除了數學素養有了很大提升外,其他學科教師也反映學生學習習慣和

方法、語言理解與表達等明顯優於其他學生,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成績。

3.6 教師教學方法更加靈活多樣,教學效果進一步提高

大量的研討交流活動給大家提供了學習實踐機會和範本,使大家深

刻理解“四步閱讀法”教學的理念,更加積極地探索適合自己課堂的閱221

讀法教學。如課例《菱形的判定》,由老方法“複習性質→講述判定→

練習總結”改為:“學生閱讀,找出性質和判定方法→學生展示判定方

法證明過程→練習→學生再閱讀總結”。把研討交流的“話語權”完

全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方法更多

樣、更靈活,課堂教學效果進一步提高。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利用三星堆古文化資源,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研究

(德陽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廣漢市實驗小學校

主研人員: 陳明德 李國明 王道茂 顧 潔

羅清會

針對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主要以名人、領袖畫像和名言警句為宣傳內

容,缺乏本土個性,校園文化生活形式單一、內容單調、氛圍沉悶等現

狀,我們引三星堆入校園,開展了“利用三星堆古文化資源,豐富校園

文化生活的研究”,取得很好的成效。

1 研究成果

1.1 確立了利用三星堆古文化資源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基本理念

(1)師生共育理念

以整體協調的人才觀念,著眼於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優化完整的人格

形成,著眼於學生身、心、感官等的協調發展,著眼於大校園文化的有

機結合與協調並進,給每一位學生以等同的機會,努力提高每一位學生

的綜合素質。師生共同參與,優化育人的環境,為精神文明陣地構築了

一道堡壘。

222

(2)分層推進理念

以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為依據,分層次進行教學活動,低段學生

以順口溜的形式吟誦三星堆;中高段的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述說三星

堆。在作品的表達上,低段學生以簡筆畫、蠟筆畫、手工、剪紙等為

主,中段學生以水彩畫、書法、歌舞等為主,高段學生以詩歌、散文等

文字作品為主。

(3)全麵育人理念

以全麵提高素質的質量觀,麵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

認識、了解、宣傳三星堆文明的活動中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

性,重視學生良好個性的塑造和創造力、審美力、適應力的提高,全麵

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4)尊重個性理念

以個體發展的教育價值觀指導工作,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尊重學生

個性,不幹涉學生的活動,放手讓學生充分發揮其個性和主觀能動性。

(5)享受體驗觀念

在認識、了解宣傳三星堆文明的活動中,學生搜集各種資料,自己

動手動腦創編自己喜愛並給人帶來愉悅享受的各類作品,用自己的親身223

實踐體驗活動的樂趣。

1.2 挖掘出了三星堆古文化資源的教育元素

(1)愛國主義教育元素;

(2)禮儀教育元素;

(3)審美教育元素;

(4)勞作文化教育元素。

1.3 形成了利用三星堆古文化資源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研究方法

以五種方法為基礎的方法體係,為我們利用三星堆古文化資源豐富

校園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證。

(1)觀察法。通過細致地觀察學生的動手、語言表達、人際交往、

收集和處理信息等,發現問題,及時地進行教育、引導,這是最常用的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也最重要的方法。觀察法可促使我們反思、整改方案,修正可能出現的

偏差。觀察法主要應用於課外活動中。

(2)調查法。通過問卷、訪問等形式,調查了解學生狀況,針對存

在的問題實施有效教育,組織部分學生和建議家長帶領子女到三星堆博

物館參觀,加深學生的理解,增強教育感染力。

(3)情境法。先創設情境,再進行講述點撥,克服了單純說教的

枯燥。在特定的情境中講述三星堆的故事、傳說、神話,開啟學生的心

智,達到教育的目的。

(4)評價法。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評價。除了給予學生正確的引

導外,還引入了競爭激勵機製,既對知識進行評價,還要對綜合能力給

予評價,如繪畫、書法、手抄報、作文等比賽,更要進行橫向和縱向比

較,達到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

(5)表演法。不論是課本劇、童話劇,還是小品、舞蹈等,學生圍

繞三星堆文明這一主題,自配角色,自己演出。

1.4 探索出利用三星堆古文化資源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研究措施

以認識、了解、宣傳三星堆文化為主線,采取多種措施,開展豐富

多彩的校園活動。

(1)看。有組織、有計劃地讓學生觀看《三星堆》《三星魂》等專

題資料片以及學生活動錄像,參觀三星堆圖片展覽,定時收看中央電視

台和地市電視台播放有關三星堆的專題報道,到三星堆博物館參觀。

(2)做。主要通過舉辦以三星堆為主題的分年級段的作文競賽、手

抄報、書法、繪畫、剪紙、麵具、電腦、黑板報、家庭報等形式的比賽

活動,使學生認識三星堆、了解三星堆。

(3)演。開展形式多樣的表演,展現三星堆文明的風采。主要通過

專題班會、隊會、自編歌舞、小品、兒歌、順口溜、彙報演出、專題展板

等。

(4)賞。讓學生欣賞自己製作、自己主演的音像作品:歌曲磁帶、

CD專輯、光盤、活動錄像等內容。

224

1.5 開辟了利用三星堆古文化資源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徑

(1)美化環境,讓牆壁說話,增添校園文化氣息。專門開辟出“三

星堆藝術長廊”,讓牆壁“說話”。牆壁上懸掛的一幅幅展現三星堆人

們高超的冶煉技術和精密鑄造工藝的精美圖片,對學生的愛國熱情起著

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

(2)發揮第二課堂教育功能,使校園文化豐富多彩。興趣是求知的

先導。學校在開展的書法、繪畫、電腦、寫作等興趣小組活動中特別增

設了三星堆的內容,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了解、發掘和享受三星堆文

明的精神營養。

(3)開展各項專題活動,完善育人功能的滲透,唱響愛國主義主旋

律。利用三星堆古文化資源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是德育的有效途徑。

通過開展係列專題文化活動,如主題隊會、兒童節、國慶節、每周一

歌、年級隊會、學校藝術節等,既營造了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使學生

在活動中受到愛國主義精神的感染與熏陶,同時,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

充分發揮,滿足了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

1.6 編寫出了適合於小學生年齡特征的校本教材

(1)《三星堆的猜想》,適合中高段學生閱讀

(2)《三星頌》(順口溜,注音版),適合低段學生閱讀

2 取得的效果

2.1 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了學生健康成長

通過課題研究,學生不但秉承了人文美德,激發了濃濃的鄉情和強

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時還激發了學習興趣,轉變了學習態度,增強了自

主性,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

2.1.1 提高了學生的思想素質

(1)增強了學生民族自豪感。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通過係列活動,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了學

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如教學校本教材《古老的三星堆》一課,從

“發現過程”入手,到“通過出土文物透視其文化內涵”,再到“三星

堆文明的衰落”。通過探索曆史本來麵目,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曆史的

悠久和輝煌,激發愛國熱情。

(2)增進了學生的家鄉情。

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學生更進一步了解了家鄉的風土人情、曆史

變革與發展,增長了見識。學習校本教材有關“三星堆水資源存在的問

題”時,學生通過討論,列舉了近幾年大量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中,造

成了嚴重汙染的實例。學習校本教材“三星堆古國的消亡”一課時,學

生結合當地實際和自己所見所聞,列舉身邊違反自然規律,遭受大自然

報複的反麵事例。通過活動,學生們增強了振興當地經濟和改變家鄉麵

貌的使命和責任感,增進了家鄉情。

(3)陶冶了學生愛國情操,強化了愛國熱情。

豐富多彩的活動,陶冶了學生愛國情操,強化了愛國熱情。一方有

難、八方支援是愛國精神的具體體現。我校雖然在地震中受到較大的影

響,但廣大師生的愛國熱情並未因特大地震的發生而減退,紛紛伸出援

手、慷慨解囊,以不同的方式獻出愛心。學校共計捐款70000餘元,捐物

4980餘件。學生誌願者張夢竹等20餘人在衣物募捐點幫忙分類、打包,

更有學生及家長把自購的食品直接送往地震災區;教師誌願者王麗等主

動到傷員救治點幫著抬傷員、搭帳篷,到群眾安置點幫忙。

2.1.2 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學校以素質教育要求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教師本著“會做的

事情主動做,不太會做的事情主動試著做,不會做的事情主動學著做”

的精神,以小組學習的形式,對學生進行三星堆勞作文化教育,提高了

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如學習校本教材“世界第九大奇跡”一課,課前

要求分組收集相關信息。有的製作了埃及法老的麵具,有的辦了“三星

堆手抄報”,有的演唱歌曲《三星堆的太陽》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得到了提高,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

226

2.1.3 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根據學

生的年齡,教師提出不同的要求,組織各種活動,為學生創新搭建有效

的平台。諸如麵具作品、電腦繪圖、頭像剪紙、作文、手抄報等比賽活

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潛力,創新意識得到培養,創新能力得到

提高。

2.1.4 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提高人的素質,最根本的問題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的情感

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淨化,品格得到完善。針對“追星熱”,通過專題

教育活動——三星堆的美,使學生明白除了歌星、影星更有著科學星、

政治星等無數的“明星”。他們都有著勤奮努力、拚搏向上、堅持不懈

等優秀品質。學生情操得到陶冶,審美素質得到發展,審美能力得到提

高。

2.1.5 提高了學生的禮儀素養

“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而不生,事無禮而不成,國無禮則不

寧”。通過三星堆禮儀教育,學生的禮儀素養得到提高。每周的升旗儀

式上,同學們展示著禮儀風采:校服整齊、統一,護旗隊整齊有序,旗227

手動作規範,全校師生莊嚴肅穆,同學們行標準隊禮,老師們行莊重的

注目禮,齊唱國歌慷慨激昂。

2.2 提高了教師的科研能力和理論水平

通過課題研究,教師的理論水平得到提升,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形

成《教師論文集》一集,20餘篇論文發表於省、市級刊物。一支科研型

的教師隊伍已初具規模。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小學體育遊戲教學的研究

(德陽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什邡市實驗小學

主研人員:王美培 鄧永奎 肖遊強 葉恩寧

曾加萍

1 研究背景

21世紀是一個競爭更加激烈、變化更加迅速、創新層出不窮的時

代,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節奏對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更高更全麵的要

求,諸如健康的體魄、靈活的頭腦、充沛的精力、勇敢的精神、創新的

能力等等,而體育鍛煉對這些素質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然而,我國基礎教育長期以來難以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創造性教

學和創新性學習十分欠缺。多年來,實驗小學的體育在傳統觀念的影響

下,過多地強調學生的近期效益,把競技運動技術的傳授作為體育教育

的主要目的,為了比賽和達標,通常忽略了大多數學生的真正要求;把

體育教育的意義從“育人”降為單純的“傳技”,把“傳技”放在首

位,過分強調動作規範,使體育教學帶有過多的強製性,忽視或壓抑了

學生個性心理素質的培養與發展。為此我們決定開展“小學體育遊戲教

學的研究”,旨在改善教師機械教學、學生機械學習的教學現狀。

228

2 研究的主要成果

2.1 認識成果

通過三年多的實驗,經過一係列的調查、觀察、分析、討論,課題

組達成了以下共識:

(1)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創新。

現在的學生渴望自我展示,遊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應該根據學生

的需求情況而定。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非常喜歡上體育課的有180

人,占70%;非常喜歡體育遊戲的有220人,占85.6%;非常喜歡體育老

師安排的遊戲內容的有158人,占66.6%。而非常希望在體育課上做自己

做的遊戲的有149人,占56.4%;希望的有56人,占21.7%,二者合計為

78.1%,明顯高於喜歡體育老師安排的遊戲內容。由此可見,對教材內容

的遊戲化改造和教學方法的探索更新具有緊迫性。

(2)教師的導學和準確點評是實驗過程成敗的關鍵。

由於現在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當集體利益

和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學生容易產生消極情緒或抵觸的行為;由於小229

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有限,學生的創編容易出現錯誤或不安全因素,因此

在課前、課中、課後及時對學生的行為進行點評、指導就成了必不可少

的一項工作。點評、指導中,既要維護學生的遊戲興趣,保護他們的自

尊與個性,又要糾正學生不正確的想法和行為。這是影響實驗操作過程

質量的重要因素。

(3)在課改形式下,體育教師應該轉變觀念,以學生為中心,采用

適宜的教學原則、方法構建和諧、積極、快樂的課堂氛圍。

教師為適應新的課程標準的實施,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麵的轉變:由

注重“三基”向重視健康觀念的轉變;由階段體育的意識向終身體育的

意識轉變;由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由學生的管

理者轉化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

(4)通過課題研究能達到科研強師、強校的目的。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體育教師群體得到培養和鍛煉,增強了科研能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力、撰寫論文能力和教學技能。體育教師中有2人為四川省體育課改培訓

會獻課,獲比賽一等獎,1人獲德陽市體育教學技能比賽一等獎;有10多

篇論文分獲國家、省、市、各種等級獎勵和發表。

(5)通過課題研究能完善學校體育軟件、硬件設施。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學校投資到場地、器材、資料的資金在萬元以

上,為體育組配置了電腦、影碟機、電視機;購置了一些相關的教學、

科研用書;體育組自製了部分遊戲用器材,充實了教學設施,為課題研

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了物資保障。

2.2 技術成果

通過係列的調查我們了解了我校學生的大致情況,以及實驗班和常

規班的差異,有利於指導我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1)課題組通過一年多的實踐研究並結合學校體育教學,將體育遊

戲進行了綜合分類。將遊戲分為:集中注意力遊戲、活動性遊戲、放鬆

遊戲、室內體育遊戲、野外遊戲五大類。這種分類主要是以體育課的結

構模式為基礎,前三類分別適用於教學的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

分;室內體育遊戲及野外遊戲,分別適用雨天室內體育課和野外活動。

在五大類的子係統中,再按遊戲的形式分類。

(2)課題組結合體育節開展了“什邡市實驗小學體育遊戲創編大

賽”。創編大賽共收到3000餘份稿件,師生參與率達100%,家長參與

率達90%以上。體育組將遊戲評選後,進行了細致的修訂,並結合課堂

教學進行了改進,最終形成了《什邡市實驗小學校本體育遊戲集》。此

教材適用於廣大小學生,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生理、心理特點,涵蓋了

大多數常用易行的遊戲內容。校本教材的編製不僅充實了小學體育遊戲

教材內容,而且挖掘了教師的潛能,進一步豐富了校本資源。在結合體

育節開展體育遊戲創編大賽後,師生和家長感觸多,不少家長來電、來

信感謝學校開展如此有意義的活動,不僅讓他們的孩子喜歡上了體育鍛

煉,更讓他們本人找回了逝去的童年快樂時光;同時也有家長給我們提

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這既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更對我們今後的研

230 究提供了幫助。

(3)製定活動方案。課題組根據課題的需要和學校的活動安排,製

定了《什邡市實驗小學科學創編體育遊戲比賽規程》、“什邡市實驗小

學體育遊戲實踐教學反饋建議表”、《什邡市實驗小學生活自理周·體

育遊戲活動方案》。這些方案、表格的製訂,促使我們更好地研究課

題,使課題的操作性得以增強。

3 研究成效

3.1 激發並培養了學生的體育興趣

通過參加體育遊戲及創編,師生們體會到遊戲的樂趣,極大地調動

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效率,促進了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發

展,使學生身心腦獲得了協調配合的體驗,提高了學生觀察、分析和運

用能力,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體育鍛煉的興趣。

3.2 開辟了新的德育途徑,學生的創造力和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通過體驗體育遊戲的團結協作、竭力求勝,從而培養學生不怕困231

難,勇敢頑強,團結互助,熱愛集體,勇於拚搏的良好品質;通過對遊

戲的修改、創編,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新品質、創造力都有了不同程

度的提高,為學生搭建了鍛煉才幹的舞台。學生通過實踐,創新能力得

到培養和發揮,個性得到和諧發展。

3.3 豐富了校園文化

學校是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各類活動的主戰場,應當讓健康向上的

活動占領學生的空間。學校通過體育遊戲,陶冶學生情操,培養了學

生敢於爭先、永不言敗的進取精神,並有效地營造了“樂信”的校園文

化,賦予了我校校園文化強有力的生命力。

3.4 學生的組織紀律性、身體素質得到普遍提高

課題實施的後,學生的體育興趣被激發,有了強烈的鍛煉欲望,所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以組織紀律有了很大的改觀。學生的身體素質有了明顯提高,以往大型

集會難免有同學因體質差堅持不了而出現病症的情況,近兩年基本沒有

發生,學生的體育成績和體質健康標準成績都呈上升趨勢。

3.5 為教師搭建了施展才幹的舞台

通過對該項目的研究,全體體育教師係統地學習了體育遊戲的教學

原則、類別劃分、創編原則、教法方法,增長了新的知識點,實現學校

培養教師的願望,進而推動了學用結合的熱潮。

4 幾點思考和體會

通過三年來的實踐和探索,學校對如何進行小學體育遊戲的教學,

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有如下幾點思考和體會。

(1)學校體育工作及訓練不能麵麵俱到,應該結合實際,抓住突破

口,從而以點帶麵,形成有特色的學校體育工作局麵,有效地提高學校

體育工作實效。

(2)要實施並研究此項工作,要求教師要有不斷學習和奉獻的精

神。具有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研究成功的重要保證,所以承擔這一工作

的教師首先要熱愛這個崗位,能吃苦、肯投入、樂於奉獻,同時要有合

作精神。隻有具備了過硬的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才能完成研究任務。

(3)要在教學工作中具有創新意識。有創新才有進步,指導要有

靈活性、創新性,善於橫向交流,縱向比較,積累經驗。教學過程始終

要有好狀態,用真愛感染學生,真正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

以行”,以此培養學生的“六會”能力(會看、會聽、會想、會寫、會

做、會說)。

(4)要課題的影響擴大,讓更多的家長、學生、老師主動積極地參

與,就要尋找更多的活動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並在活動中不斷

改進、完善課題方案。

幾年的實戰結果表明,“小學體育遊戲教學的研究”體現了以學生

232 發展為目標的評價觀,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主體觀和麵向全體的全員觀;

它尊重學生個性特長,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總而言之,新的體育

遊戲教學模式的建立,既能促進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又有利於教師業務

水平的提高;既講究信度、效度,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特殊性;既

測試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又檢查學生非智力的因素;既使學生身心愉

悅,又擴大學生的知識麵;既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體現鍛煉的實

效。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農村留守學生關愛機製實踐研究

(德陽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德陽市旌陽區柏隆鎮初級中學

主研人員:陳遠才 楊 宏 何長銀 呂 東

曾鳳興

2008年5月12日晚,178名留守學生圍聚在學校臨時搭建的大帳篷

裏,他們的父母沒在身邊,親友也因為地震一時無法趕到學校。學校全

體教師始終陪伴著他們,風刮來大家緊握支架,雨襲來大家一起抵擋,

老師輕聲地安慰著他們:孩子們,不要怕,我們就是你們的父母,你們

就是我們的孩子!

大災顯大愛。我們對留守學生的關愛不僅僅是在關鍵時刻的細心嗬

護,而是滲透在留守學生成長的方方麵麵。我們建立了“黨委領導、政

府主導、學校牽頭、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運行機製,確立了“建家

一般學校、做父母般老師、當兄妹般同學”的教育理念,形成了“讓每

個留守學生都得到關愛,讓每個人都來關愛留守學生,關愛留守學生的

每一個方麵”的關愛策略,創新了心靈嗬護、自尊自強、環境熏陶、評

價激勵的係列關愛方法。2007年6月,學校榮獲“2006年度四川省留守學

生關愛先進集體”;2007年10月《農村留守學生關愛問題研究》榮獲德

陽市市政府優秀科技論文一等獎;2009年12月《農村留守學生關愛機製

實踐研究》榮獲德陽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234

1 課題背景:留守學生亟須嗬護

1.1 這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群體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孩子就被留在

家裏,隔代監護、請人代理監護、無人監護成為留守學生麵臨的家庭

生活現實。我校2005年、2006年、2007年對留守學生基本情況進行了調

查,結果顯示,學校共有學生2811人,其中留守學生人數占1590人,達

全校學生總數的56.6%。這些留守學生中,單親外出的有1040人,占留守

學生總數的65.4%;雙親外出的有550人,占留守學生總數的34.6%。雙親

外出的家庭中,祖輩隔代監護的有466人,占留守學生總數的29.3%;親

友監護的有59人,占留守學生總數的3.7%;而無人監護的有25人,占留守

學生總數的1.6%,即每100個留守學生中,就有兩個處於無人監護的狀況。

1.2 讓留守學生和同齡人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已成為一個亟待解

決的現實問題

三年來我們對學校留守學生在校學習和思想品德狀況進行了詳細調235

查,留守學生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由於家庭與學校、社會各界配合

不夠密切,造成學生組織紀律和法律意識淡薄、集體觀念淡薄、抗挫折

能力弱等,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性格孤僻、自私、親情觀念淡薄、感

情脆弱、自暴自棄、自覺性差、自製力弱;部分留守學生由於親情缺

失,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不願意與外界

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

等個性特征。留守學生關愛的缺失,直接影響了他們思想品德、行為習

慣、學習成績、生活品質、心理發展。

1.3 不完美的愛的和弦

在對留守學生的關愛中,學校做了很多工作,但整個社會尚未形成

關愛工作的合力。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2 課題成果:構建了無縫隙留守學生關愛工作

運行機製

2.1 “建家一般學校,做父母般老師,當兄妹般同學”,讓留守學

生享受家的溫暖

(1)建一個家,關愛所有的留守學生。學校專門為留守學生建立了

親情電話、網絡、電子郵箱、電子信箱聯係製度,讓留守學生感受家一

樣的溫暖。

(2)老師像父母一樣關心關懷留守學生。老師為每一位留守學生建

立了親情電話聯係卡,班主任每月至少與留守學生的家長通電話一次,

定期與家長交流留守學生在學校的生活、學習、行為習慣等方麵的情

況,並做好記錄,及時解決留守學生麵臨的困難。

(3)學生之間建立了平等、互助,共進、共創的同學情誼。與同學

的平等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了自尊和自信,很多同學都積極參與到班

集體的活動之中,同學友誼增強了,自信增加了,生活也更陽光了。

2.2 形成了“讓每個留守學生都得到關愛,讓每個人都來關愛留守

學生,關愛留守學生的每一個方麵”的關愛策略

為讓每一位留守學生得到廣泛關注和細致的關懷幫扶,學校開展了

“大手拉小手”活動,組織學校老師為貧困留守學生捐款,幫扶貧困留

守學生。學校每一位教師都與家庭困難的留守學生結成對子,有的教師

還與多名留守學生結成對子;非留守學生家庭也與留守學生結成對子;

政府、學校通過重大節日、慶祝活動為貧困留守學生送去了慰問品和慰

問金。這種多方關愛策略,讓留守學生充分感受學校和社會的真情。

2.3 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學校牽頭、部門聯動、社會參

與”的留守學生關愛機製

(1)黨委、政府主動出擊。柏隆鎮黨委、政府把關愛農村留守學

236 生工作作為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加強領導,主動出

擊,建立了由鎮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學校牽頭,婦聯、街道辦、村兩

委會、村民小組、派處所等共同參與的關愛留守學生工作小組,製定了

關愛留守學生工作例會製度,定期研究留守學生關愛工作。

(2)學校義不容辭。學校建立了關愛留守學生領導小組和研究小

組,把留守學生工作納入了學校的工作計劃,修訂了學校規章管理製

度,將關愛工作作為學校考核的重要依據,使關愛留守學生工作成為學

校發展的重要工作。

(3)部門全員參與。鎮黨委、政府積極組織各部門共同關注留守學

生工作,協調民政、婦聯、團委、街道居委會、村兩委會、派出所、青

年誌願者等共同參與。

(4)社會輿論積極引導。學校通過與多家媒體建立信息聯係,為關

愛留守學生工作進行輿論。通過“四川關愛留守學生在線”“四川誌願

服務網”“四川共青團網”“德陽教育網”等網站的宣傳報道,引發了

社會各界對留守學生的關注,使留守學生得到無縫隙的關心和愛護。

2.4 總結了“心靈嗬護、自尊自強、環境熏陶、評價激勵”的關愛

方法

237

(1)走進學生心靈,做留守學生的知心朋友。留守學生的心理脆

弱、孤獨,需要特別的關愛與嗬護。教師在平時教育交流中,注意傾

聽他們的意見和見解,仔細觀察分析他們的成長曆程、家庭的環境、喜

好、特長,準確地把握他們的思想形成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教

育。

(2)引導留守學生自尊、自強,學會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教師幫

助留守學生認真分析自己的問題、優勢、劣勢,確立自己的奮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