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考驗著這群遠離父母的孩子。在短暫的慌亂之後,學校老師和“學203

生安全小衛士”迅速就近到達各樓道口組織疏散,所有學生保護好頭部

躬身快跑。短短3分鍾內,全體學生安全到達學校操場;10分鍾後,1759

個孩子都安然無恙地撤離到安全地帶——學校附近的濱江生態走廊,創

造了我校建校史上的一個奇跡。這奇跡有力地證明了我校“寄宿小學生

自主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課題實驗取得了顯著成效。

1 問題的提出:精心養護中的寄宿小學生還需要什麼

我校是一所民辦公助體製的學校,是該地區第一所實行寄宿製的小

學。辦學以來,學校在探索中前進,取得了一係列的成績,獲得了良好

的社會聲譽,短短兩年時間就由創辦時的18個教學班迅速發展到45個,

學生1880人(其中寄宿生1066人,占全校學生總數的56.7%),學校呈現

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社會、家長對學校的信任度也越來越高,寄宿生在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兩年內增長了497人。但是,學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和寄宿人數的增長也更

加明顯地暴露出了學生在寄宿生活中的諸多問題。

(1)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一年級的問卷調查顯示,294名寄宿生

中,有267人不會疊被子,占調查人數的90.8%;251人不會係鞋帶,占調

查人數的85.4%;117人不會穿衣服,占調查人數的39.5%。此外,學生

整理內務的能力及衛生習慣也較差。

(2)自我保護意識缺乏。我們對二年級78名寄宿學生進行了抽樣調

查,調查結果顯示,本學期內,有12名同學參加課外活動時由於安全意

識淡薄出現過輕微的安全小事故,占調查人數的15.3%;有71名同學在擁

擠的樓道內曾有過追逐打鬧的行為,占調查人數的91%;有69名寄宿學

生表示願意跟隨比較熟悉的人出校門,占調查人數的88.5%。

(3)自主交往能力有待提高:我們對三年級的68名寄宿生進行了抽

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32名孩子更願意向父母傾訴自己的心裏話,

而不願意與同學、老師傾訴,占調查人數的47.1%;有17名孩子因感覺在

寄宿生活中缺少朋友而對住校生活產生厭倦,占調查人數的25%;19名孩

子因為在寄宿生活中不能很好地與同學交往、協調而產生過摩擦,占調

查人數的27.9%。

以上調查從不同層麵反映出我校寄宿學生自主能力較差,這也是我

們這所寄宿製學校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首先,培養學生的自主

能力是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學生自主能力太差,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求

知、生活、交往等,這將不利於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其次,培養學生

的自主能力是學校發展的需要。作為寄宿製學校,寄宿生自主能力直接

折射出學校辦學的成敗,主宰著社會、家長對學校的評價,影響著辦學

效益,進而影響著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再者,從長遠看,培養學生的自

主能力是社會對人才的需要。雖然我校僅是一所小學,但卻承擔著我校

學生終身發展的奠基工程。瞬息萬變的社會發展需要的是新型的建設人

才,而不是溫室中的花朵,學生缺乏自主能力,就是缺少了一張投身激

烈競爭社會的入場券。

綜上所述,培養寄宿學生自主能力是擺在我們麵前迫切需要解決的

204 重大問題。我們課題組通過反複討論,於2006年提出了“寄宿小學生自

主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這一課題。

2 實施措施:在寄宿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2.1 在環境創設中激發寄宿學生的自主意識

校園環境文化是通過感染、模仿、從眾、認同的心理機製,以“外

顯內隱”的行為模式感染著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道德行為,潛移默化

地引發著學生對某種價值的追求,製約著學生的行為,使學生養成良好

的行為習慣,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暗示、感染,引起個人

心理和行為的變化。為了更好地營造有利於學生自主能力提高的學校環

境,我們在研究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開辟寄宿生活動陣地。

根據學校條件因地製宜地開辟寄宿生健身園、知心小屋、閱覽室、

英語角、影視廳、棋藝室等。在特定的活動時段,寄宿生健身園由體育

組老師輪流監護指導,知心小屋由“知心姐姐”接待,閱覽室由圖書管

理員組織,英語角由英語老師參與指導,影視廳微機老師輪流放映。寄205

宿生活動園地的開辟,豐富了寄宿生的生活,讓他們感受到家庭般的溫

馨,促使寄宿生身心健康發展。

(2)建設寄宿生文化長廊。

寄宿生文化長廊的地點選建在教學部綠化長廊,其目的在於展示寄

宿生精彩的校園文化生活。由美術組負責,每學期更換一次內容,內容

為寄宿活動的照片、寄宿學生晚間活動美術作品、寄宿學生社會綜合實

踐活動照片等。

(3)建立寄宿生宣傳專欄。

我校在生活部一樓及各寢室外牆處均設有宣傳欄對寄宿學生進行健

康知識宣傳,表彰自理小明星,調動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該專欄由

校醫謝長隆負責,每學期更換一次內容;寢室外牆宣傳欄由各樓層組長

負責,每周更換一期內容。健康知識宣傳欄內容為健康小知識,寢室外

牆宣傳欄內容為生活老師溫馨寄語及表彰周自主管理小明星、月自主管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理小明星。寄宿生宣傳專欄內容力求溫馨、活潑、實用而有激勵性。

(4)設置寄宿生教育園地。

寄宿教育園地設置於各班教室後牆。寄宿教育園地由副班主任負

責,每月更換一期內容。每期內容是每月的寄宿教育重點和“四自”的

評比展示。寄宿教育園地的布置力求生動、活潑、新穎有吸引力。寄宿

部每月抽查並記錄情況,納入副班主任的工作評價。寄宿教育園地設置

的目的在於激勵學生上進,充分展示寄宿教育成果,為學生提高“四

自”能力創設良好氛圍。

以上環境構建對寄宿學生產生了凝聚、激勵、熏陶的作用。

2.2 在課程開發中培養寄宿學生的基本技能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環境創設”能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激

發學生的潛在能力。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我們也發現學生的自主意識雖

然得以增強,但卻缺乏支撐這種意識的相關知識和基本技能:如低段學

生為了評上“生活自理小明星”,進食過量過快而引起消化不良;部分

學生為了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飯後立刻到操場參加劇烈運動;部分學生

在參與自主管理的過程中,因方法不當而與同學發生摩擦……

針對以上問題,課題組成員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認為要更好地

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除了激發他們的自主意識以外,還應使其掌握一

定的知識技能。為此,我們開發了培養寄宿學生自主能力的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開發分為三個年段:低段(一、二年級)寄宿學生剛離開

父母,生活自理能力亟待提高,課程側重於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此基礎上,中段(三、四年級)寄宿學生需強化紀律意識,提高自我

約束和自我保護能力,課程內容側重於行為自尊和健康自強兩個方麵;

為了更好地與中學學習生活接軌,對高段(五、六年級)寄宿學生側重

於學習自主能力的培養。

課程開發一年多來,我們實施了以食品安全、合理膳食、衛生習

慣、運動防護、緊急疏散、同伴交往、文明禮儀、自習常規、學習方法

等為內容的校本課程。在實施後期,我們對寄宿學生進行了衛生安全測

206 試,學生衛生安全知識較為紮實全麵,91%的同學達到85分以上。走在校

園內,學生禮貌而又大方地向老師問好的人數明顯增多,學生排隊回寢

室和就餐更加文明有序。

2.3 在活動實踐中提升寄宿學生的自主能力

在前期研究過程中,通過環境創設和課程開發和實施這些環節的實

施,學生的自主意識明顯增強,相關知識得以完善,基本技能初步形

成。為進一步深化課題研究,課題組認為,我們還應為寄宿生提供豐富

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寄宿生的自主能力在活動中得以內化、鞏固和提

升。

為此,我們開展了“長輩不在我身邊”“軍事遊行”“紅色之

旅——英雄故鄉行”“紅色預警,有序撤離”“內務大比拚”“成長在

五月”“低年級‘彩蝶飛’教育活動”“迎奧運,文明禮儀伴我行”等

一係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其中“放眼藍天,摘一片白雲當翅膀——社會

綜合實踐活動”參加第二十三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榮獲全國三等

獎、省市一等獎。“擁抱新綠,放飛夢想——社會綜合實踐活動退耕還

林情況調查”參加第二十一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榮獲全省二等獎、

市縣一等獎。

在以上活動中,學生通過參與策劃、參與實施,意誌品質得到了磨

煉,交往能力得以提高,合作精神得以培養,自理能力得以提升。

3 課題研究的效果

3.1 激發了學生自主管理意識

在課題實施的近四年時間裏,實驗教師通過校園寄宿文化建設、寄

宿生校本課程實施、寄宿活動實踐、寄宿生座談會等形式,力求激發寄

宿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提高自主管理能力。實踐證明,

校園文化建設對於激發寄宿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效果最為明顯。學生在

校園文化的熏陶、暗示、感染下,自主意識得以喚醒,人人爭當生活和

學習上的小主人。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3.2 提高了學生自主交往能力

為豐富寄宿生課餘生活,在活動中提高寄宿小學生的自主交往能

力,學校因地製宜地開辟了寄宿生健身園、知心小屋、閱覽室、英語

角、影視廳、棋藝室等。晚活動時間,學生能自主安排課餘生活,能協

調在活動中與同學的關係,能主動地與周圍人交流溝通,學生的自主交

往能力得到了較大提高。

3.3 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學校老師的積極引導下,寄宿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大大提高,

我們觀察發現,絕大多數寄宿小學生能較好地自主安排晚自習的學習

時間和學習內容,遇到學習困難時能主動查閱工具書或是向老師同學請

教;學生小幹部能主動地進行自習時間的學習管理,在自主學習上的表

現優於通校學生。

在地震停課期間,寄宿學生在家大都能自覺主動學習,通過網絡同

老師進行學習上的交流。雖然停課將近兩個月,但在全縣的畢業會考

中,我校畢業班的優生率、合格率、平均分遠遠高於城區其他學校,本

校寄宿學生的優生率、合格率、平均分也高於通校學生。

208

培養學生多元智能的中學文化環境建設研究

(四川省教學成果三等獎、德陽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四川省綿竹中學

主研人員: 蒲曉蓉 楊遠金 龔誌華 馮道金

周 玲

2008年“5·12”特大地震摧毀了我們美麗的家園,但是摧毀不了我

校師生戰勝災難的堅強意誌,摧毀不了我們堅如磐石的精神家園。這得

益於我校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多元智能的中學文化環境建設。

1 本研究成果主要解決的問題

我校是一所地處農村、有著百年曆史的國家級重點中學,學生大多

來至鄉村,很難受到文化氛圍的熏陶,家長把學生送到學校的目的就是

考大學,以此改變命運。鑒於此,學校長期堅持,在文化環境建設方麵

投入不少精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試圖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

結果收效甚微,學生的多元智能沒有很好地得到培養,創新精神沒有得

到發展。

於是我們思考:中學文化環境建設怎樣由各自獨立的零碎小塊變成

具有合力的文化環境建設係統?怎樣在不斷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多元文

化需求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和張揚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2 成果主要內容

2.1 聚斂合力,營造培養學生多元智能的文化場

(1)緊扣“立誌立身,實學實行”的辦學思想。

“立誌立身,實學實行”是我校的辦學思想。“立誌立身”要求我

們在教育中把樹立遠大誌向與修身養性、學會做人有機結合起來。“立

誌立身,實學實行”是我校文化環境建設之魂。我們認為中學文化環境

是中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特定的文化環境和氛圍,主要指隱性的精神環

境,它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人性、個性、

品德、學識等綜合素質的形成。

(2)營造係統的文化場。

學校文化,用克萊德·克拉克洪的話來說,即學校大多數人不約而

同的做事方式以及“對多發問題的一套標準化適應方式”,也就是一

致的內隱規矩和內隱概念。用我們的話來說,學校文化就是師生所表現

出來的對待物質、行為、製度、精神的態度和方式,一種習慣化的態度

和方式,一種共同遵循的行為理念。學校文化總體上屬於隱性教育,

對人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中學文化環境從文化學角度來說就是文化

場。中學文化環境建設就是營造一個係統的文化磁場,這個場由培養學

生多元智能的“科學場”“文學場”“藝術場”“體育場”“本土文化

場”“德育場”“心育場”七個子係統組成,是以科學節、文學節、藝

術節、體育節、本土文化研究性學習、德育活動、心育活動等為載體的

文化場。

(3)指向多元智能的培養目標。

具體來講,通過“科學場”的構建和科學節活動的實施,培養學生

的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通過“藝術場”的營

建和藝術節活動的實施,來培養學生的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

空間智能、自然觀察智能;通過“文學場”的營建和文學節活動的開

展,培養學生的語言智能;通過“體育場”的營建和體育節活動的開

210 展,培養學生的身體——運動智能;通過“本土文化場”的營建和本土

文化研究與學習,培養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為本土文

化提供有價值的創造和服務的能力;通過“德育場”和“心育場”的營

建及相關活動,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智能和自我認識智能。

2.2 完善培養學生多元智能的文化環境建設保障係統

中學文化環境建設保障係統包括物質保障係統、活動保障係統、製

度保障係統、管理保障係統和教師文化建設保障係統。

物質保障係統指中學文化環境建設所需的各種硬件物質條件,如物

化的校園環境、圖書資料、信息技術網絡、各類活動設備器材等。

製度保障係統指中學文化環境建設必須有一整套製度,必須長期堅

持。如中學文化環境建設活動的策劃更新、總結完善製度,組織、管理

製度,多元評價製度等。這些製度既是規範,更是導引。

為了發揮評價的導向、調控、診斷、激勵等作用,我們製訂了評價

方案,讓評價方案成為中學文化環境建設的指南,切實做好中學文化環

境建設評價保障。

2.3 用教師多元文化帶動、引領學生多元文化,充分發揮教師在學

211

校文化環境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我們采用如下一些措施和方法來加強教師多元文化建設,從而帶

動、引領學生多元文化:

(1)教師組織、參與學生的文化活動,做到與學生活動同步共融,

起到示範與引領作用。

我校學生的文化活動集中體現為“四節”,即科學節、藝術節、文

學節、體育節,學生是“四節”活動的主體,但教師在活動中也起到了

組織、指導、協調和合作夥伴的作用。同時,我校每年在高一、高二年

級都要組織社會調查,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社會,觀察生活,回校後指

導學生思考社調中遇到的問題並寫出社會調查論文。

(2)充分發揮教師在文化環境建設中主導作用。

我們認為培養學生多元智能的文化環境建設應以國家規定的課程實

施為重要依托,因而對培養學生多元智能的文化環境建設活動的指導,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其主陣地在課內學科教學,主要包括知識學習指導、學習方法指導、學

習心理指導。當然,課外文化活動中的指導也不可或缺,主要包括活動

導向、活動中的創造、創新目標設置、技能技巧指導和心理調節等。

2.4 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設施,提升學生的文化積澱

作為百年名校,學校有回瀾塔、止止亭、月波古井,本身就具有深

厚的文化底蘊,學校在規劃建設的時候也盡量凸顯文化氣息,修建文化

長廊,在顯眼的位置樹立體現本校辦學理念的標牌,在走廊、教室、閱

覽室、科技樓、藝術樓以及食堂、寢室等生活區懸掛張貼我校學生的優

秀書畫作品……這些對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張揚學生的藝術創造個性、

培養學生多元智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 教育教學改革取得的效益

3.1 學生多元智能培養,碩果累累

(1)科學場活動成果。2005年至2007年,我校學生參加四川省青

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屢獲大獎:“無有害生物栽培的介質”獲得一等獎;

“明示說明書的可密包裝盒”等7個項目獲得省二等獎;“電池型螺絲

刀”等7項獲得省三等獎。

(2)藝術場活動成果。藝術之花的盛開,引來了四川省電視台的注

目,其品牌欄目《陽光地帶》曾在我校現場拍攝。2005年,我校有著美

術特長的米文飛同學成了當年德陽市考入清華的藝術生。在我校,多數

學生都掌握了一門以上藝術技能。近幾年來,我校考入藝術院校的學生

近200人。2007年我校學生參加全國美術大賽分別有1人獲得金、銀獎,

有4位獲銅獎。藝體特長生升入高等院校的比例逐年攀升。我校在高一不

招收特長生,但是新生進校後,都會選擇各種興趣小組,經過幾年的熏

陶和訓練,藝術修養得到全麵提升,很多同學會根據自己的情況填報誌

願。

(3)體育場活動成果。2000年我校女子籃球隊參加地區中學生籃

212

球賽獲得第一名,女子足球隊參加全國中學生聯賽獲第三名。2001年,

女子足球隊參加省“雙星杯”青少年女子足球錦標賽獲第二名,參加省

“奧樂力杯”第九屆運動會獲第二名;女子排球隊參加地區中學生聯賽

獲第二名。2002年我校女子足球隊參加省“雙星杯”青少年足球賽獲第

二名;男、女學生籃球隊、足球隊參加地區第十五屆中學生聯賽獲二等

獎。2004年,我校女足勇奪省第一名、全國第三名的優異成績。2007年

參加“華陽煤業杯”大眾健美操比賽,獲中學組規定操和自編操第一

名。

(4)文學場活動成果。2004年,我校組織學生參加省“謳歌祖國,

讚美家鄉”大型征文活動,有1名學生獲得一等獎,4名學生獲得優秀

獎。2005年,我校文學社學生參加全國重點學校語文聯合考試(奧賽)

有17人獲三等獎、優秀獎;3名學生參加省“創新杯”中小學普通話大賽

獲縣賽區二等獎;學生參加縣“綿竹杯”“爭做國民表率,敢為社會棟

梁”演講比賽獲一等獎。

3.2 中學文化環境建設激發了教師的參與意識和研究意識,豐富和

活化了教師群體文化素養

伴隨著學校文化環境建設,教師在學校文化精神的認同、參與、研

究方麵的熱情得到了激發,教師的文化活動與學生文化活動同步、共

融,師生共同營造有益於身心的生活空間,共同為學校文化提供有價值

的創造和服務。學校教師的主人翁意識增強,他們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

德修養在“5·12”大地震後得到了彰顯。教師形成對綿竹中學文化精神

的認同感,傳承並彰顯本校的深厚文化。我們編寫了《綿竹中學百年文

化概覽》《走進綿竹年畫》《劍南春酒文化研究》教師讀本,讓教師對

本土文化特別是學校文化有深厚的情感。開展“莫讓青史讓前賢”的主

題演講、“建小家,愛大家”、“綿竹中學文化沙龍”、“綿竹中學文

化論壇”等活動,讓教師認同並傳承綿竹中學文化精神。

3.3 學校文化環境建設,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終身受益

學生在培養多元智能的中學文化環境建設活動中的自主性,主要表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現在學生有較強的自我支配和自我控製意識:學生們參加各項活動項

目,由於感興趣,因此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他們也能想法克服,用堅

強的意誌支配自己的行動。在自我支配方麵,學生們靠自我支配大腦,

靠自我支配思想,學會了總結與反思;學生們靠自我支配感情,不會受

情緒影響而中止活動;學生們靠自我支配行動,靠自我支配身體,學會

了“欲形諸於外,須先寓於內”。震後,部分學生到寧夏育才中學借

讀,有學生不適應那裏的生活,於是想打退堂鼓。經過帶隊老師的耐心

教育,學生打消了念頭,慢慢地適應過來,並且和當地師生關係密切,

充分尊重當地的生活習慣,贏得了育才中學的一致好評。

3.4 通過學校培養學生多元智能的文化環境建設,逐步樹立了我校

的文化品牌,並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我校先後被評為省科技教育示範學校、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省中

小學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省心理教育示範學校。國家體育總局授予我校

“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稱號;全國中學生文學社團活動課題研究基地,

曾榮獲“全國中學生社團活動示範單位”稱號;文學社的刊物《青鳥》

獲得了“全國中學生文學社示範報刊”稱號。對我校的培養學生多元智

能的文化環境建設,社會人士和家長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214

初中數學“四步”閱讀法教學實踐研究

(德陽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德陽市教科所

德陽外國語學校

主研人員:黃 勇 何 萍 劉正平 鄧 勇

繆永堅 蔣明華 丁學鋒 陳 勇

王瑞益 劉聖軍 韓興瓊 江建華

高麗平 劉 楓 王永善 侯春林

韋德華 王道貴

1 研究背景

數學是一種語言。語言的學習離不開閱讀。數學語言具有高度抽象

性、簡潔性、精確性和嚴謹性,文字、圖形、符號語言轉換頻繁,材料

的呈現主要是歸納和演繹,邏輯推理嚴密。因此,數學閱讀不能盲目照

搬文科閱讀方法。隨著科技的進步,僅具語文閱讀能力的人已明顯地顯

露出其能力的不足。人們需要具有包括外語、數學、科技閱讀能力在內

的綜合閱讀能力。重視數學閱讀是學生智力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適應

社會、終身發展的需要。

通過問卷等調研活動我們了解到,我市數學閱讀教學中主要存在的

問題有:

多數學生沒有數學閱讀習慣,即使對數學教材,也很少有學生認真

二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閱讀;學生缺乏正確的數學閱讀方法,分不清數學閱讀與語文閱讀的區

別與聯係,閱讀淺嚐輒止;學生數學語言轉換能力及閱讀理解能力差,

在解決數學閱讀理解等新題型時常感到束手無策;學生缺乏數學閱讀興

趣。大部分學生能夠認識數學閱讀的重要性,但由於數學閱讀資料的可

讀性及高度的抽象性等原因,學生數學閱讀的興趣不高;有不少教師認

為閱讀僅僅是語文教學的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僅注意數式的演算步

驟,而忽略對數學語言的解讀。部分教師雖然意識到數學閱讀教學的重

要性,但對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閱讀教

學仍感到迷茫。

2 研究的主要措施

2.1 課堂引領,教師示範,構建數學“四步”閱讀法基本模式

閱讀的本質特征表明:通過閱讀獲取知識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

段:感知、理解、掌握、創新。我們據此將數學閱讀按“粗讀、細讀、

精讀、拓展”四步劃分:

粗讀——快速閱讀,把握大意,建立初步印象。

細讀——仔細閱讀,理順思路,進一步使概念清晰化。

精讀——總結提煉,探索發現,解決問題,形成能力。

拓展——由此及彼,質疑、創新。

教學中,我們結合課例大膽嚐試和探索四步閱讀基本教學方法,幫

助學生逐步從不會讀到會讀,從被動閱讀轉變為主動閱讀,使學生具備

進行數學閱讀的條件,為學生自主閱讀掃清障礙,打下堅實基礎。

當然,數學“四步”閱讀法教學並非機械閱讀教學模式,根據教學

內容及課型的不同,各環節的時間比例和導讀方式也不同,甚至可以有

大幅度的增減。如對章節前導言的閱讀,隻需采用粗讀,讓學生大致了

解本章將學的主要內容或應用;對於重要的性質、定理等內容,可將四

個環節分布在幾節課中完成,每節課僅完成其中的某些或某個環節;而

216 對於一節課中的多個知識點,也可多次實施以上四個環節進行閱讀。教

學過程中,各環節教學內容可視情況有交叉、混合,甚至某些環節可以

融合、省略。

2.2 根據學生發展情況實施分層次個性化要求

實踐表明,學生原有認知水平、閱讀理解能力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

影響閱讀教學的要求和實效。教學中,需根據學生發展情況實施分層次

個性化要求。通過三年探索實踐,我們初步將閱讀能力培養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①導讀階段(閱讀的初級階段)。引導學生閱讀,給出詳細的

導讀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幫助掃清障礙,使學生逐步

學會提出問題。②獨立閱讀階段(閱讀中級階段)。該階段中學生閱讀

時教者不提供閱讀提綱,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不限製學

生的思維和考慮問題的角度。③閱讀交流階段(閱讀的高級階段)。該

階段在獨立閱讀基礎上開展集體閱讀,合作學習,提供辨析平台,增大

交流量,增強合作意識,培養團隊精神,提高學習效率。

2.3 重視數學語言轉換能力的培養

數學材料中的語言,是文本、符號、圖形語言的交融。數學閱讀重217

在理解領會,而實現領會目的的行為之一,就是“內部語言轉化”,即

把閱讀交流內容轉化為易於接受的語言形式。因此重視數學語言的轉化

訓練才能為學生的閱讀奠定基礎。例如:

①文本語言:“

a

是正數”,轉化為符號語言為:“

a >

0 ”,轉化

為圖形語言為:

二等獎

②文本語言:“直角三角形ABC

”轉化為符號語言為:“Rt

ABC

”,轉化為圖形語言為: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③文本語言:“CD

是直角三角形ABC

斜邊上的高”

轉化為符號語言為:在△ABC

中,∠

C =

90° ,

CD ⊥

AB

於點

D

,轉化為圖形語言為:

④文本語言:“

a

b

的平方差等於

a

b

兩數和與

a

b

兩數差的

積。”轉化為符號語言是:a2

.

b2 =(

a +

b)

( a .

b),轉化為圖形語言

為:

當學生掌握數學語言的轉化後,又可要求聯想相關知識,如②③聯

想邊的關係、角的關係、邊角之間的關係,③④產生的恒等式、定理及

其使用條件等等。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選擇閱讀材料,使學生更好地實

現語言的相互轉換。

2.4 以活動為載體,全方位滲透閱讀意識

如開展讀書活動,為學生收集編寫閱讀材料,推薦合適的閱讀書籍

如波利亞的數學名著《怎樣解題》、張景中的《數學家的眼光》、張遠

南的《偶然中的必然》等,使學生通過“讀”學習數學新知識,感知數

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開展閱讀型題目比賽,比賽題目中故意設置一些

易錯、易疏忽的信息陷阱,使學生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及數學閱讀中必

須細心謹慎的特點。在教室中開辟閱讀園地,鼓勵學生通過閱讀推薦好

題,展示巧思妙解,進行疑難征集,撰寫閱讀體會、感想、日記、小論

文等,提高學生語言表達、交流能力。

2.5 引入多種評價形式,檢查閱讀效果,強化閱讀意識

評價方式主要有:①自查與集體評價相結合。學生獨立閱讀後集體

218

辨析,在辨析中自查閱讀效果,自省閱讀方法。②組與組之間互評。閱

讀材料屬概念、複習內容或知識綜合性較強時可采取。③書麵評價。通

過閱讀專題檢測或考試中加入閱讀型題目等方式進行。④教師評價。用

於指導方法,肯定閱讀成效,促進閱讀活動的良好開展。⑤家長評價。

對於需要查閱資料並收集整理的大作業,可請家長從態度、情感方麵給

予評價。

3 研究的效果

3.1 學生閱讀興趣不斷提高,閱讀習慣逐漸形成

從研究前後測比較可以發現: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識更加深刻;閱

讀興趣和信心提高;自主學習、主動閱讀的學生比例成倍增加;喜歡做

數學應用題的學生比例由36%增到74%。應用題檢測中,學生成績也有了

明顯提高。

分數段100~90

89~80

79~70

69~60

59~50

50分以下

學生比例24.5%

31.1%

22.1%

13.4%

6.8%

8%

學生在周記中寫到:“剛開始,老師讓我們閱讀數學書,我們都不

願意。大家都自學了,還要老師幹什麼?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閱讀

還有這麼多奧妙。數學書裏那些短短的語句還包括這麼多東西……”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更喜歡數學課了。我買了幾本課外書準

備自己學習一下。我相信,按照我的學習方法,我的數學成績一定會很

快提高的……”

“閱讀,使我眼界更加開闊,收獲更加豐富,它將是我學習的良師

益友。”

3.2 學生數學語言理解與交流能力明顯提升

大量的閱讀,使學生有更多機會與書本標準語言交流,學生理解與

交流能力、寫作能力明顯提高,許多學生能自覺運用閱讀方法進行預

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