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農村成校利用培訓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

實踐研究

——綿竹市玉泉學校成校利用縫紉培訓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個案

(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德陽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課題承擔單位:綿竹市玉泉學校

主研人員:彭幫賦 劉洪英 邱富全 張龍富

楊維軍

1 主要解決的問題

一方麵,當前四川省農村成人教育學校發展困難重重。農村成校如

何麵對現實,走出低穀,是擺在廣大農村成人教育工作者麵前的一個重

要課題。另一方麵,目前,我國農村人口多、耕地少,勞動力過剩,農

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迫在眉睫。加強技能培訓,大力提升農民素質是解決

當前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的前提和保障。

玉泉鎮是一個有2萬多農業人口,具有悠久曆史的服裝生產加工大

鎮。20世紀90年代中期,玉泉鎮服裝生產加工企業異軍突起,當時有規

模的服裝生產廠家就有4家,僅這4家服裝生產加工廠就能容納縫紉工近

500人;同時,每年還有近100家個體戶奔赴全國各地設點定做羽絨服等

服裝。

於是,我校結合玉泉鎮服裝加工這一支柱產業,開展了以縫紉培訓

一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為主的實用技術培訓,並於2006年11月立項進行了四川省級課題《農村

成校利用培訓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實踐研究——綿竹市玉泉學校成校

利用縫紉培訓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個案》的研究。

2 主要成果

2.1 認識性成果

2.1.1 農村成校有效開展培訓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策略應為:圍

繞產業搞培訓,就地培訓、就地轉移的策略

(1)圍繞產業搞培訓的策略。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鎮服裝生產加工企業蓬勃發展,並迅速成為

我鎮主要產業和特色產業。迅速發展的服裝生產企業急需縫紉、裁剪技

術工人。我校根據這一需求,圍繞縫紉產業及時開展了縫紉技術培訓工

作。

(2)就地培訓、就地轉移的策略。

我校在我鎮建立了培訓基地,培訓服裝企業所需要的技術工人,且

采用“培訓—就業”一條龍服務模式,讓培訓的農民學員在當地的企業

工作,增收致富。

曙光村的賀琳參加我校與楚峰羽絨製衣公司的聯合培訓後到該廠上

班,當年就掙得工資6000餘元。江寧村的肖見琴通過培訓,自己到外地

開鋪定做羽絨服,半年時間獲利20000多元。得到實惠的學員們高興地

說:“成校舉辦培訓班,我們真正得到實惠了。”

2.1.2 農村成校開展農村剩餘勞動力培訓轉移工作應遵循以市場需

求為導向,讓農民掌握實用技術為目的,全麵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為宗

旨的原則

我鎮成校培訓以我鎮的主要縫紉產業所需來確定培訓的內容,以

我鎮農民迫切需要的縫紉技術為主要實用技術來培訓,讓參加培訓的

農民在轉移中既掌握技術,又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增強職業素養和法

律意識,養成良好的勞動生活習慣,從而達到全麵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的目的。

2.1.3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村成校隻有順應當前農村勞動

力轉移的趨勢,正確定位,及時轉變工作重心,積極主動與政府相關職

能部門配合,才能求得成校的生存和發展

《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

議》響亮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主題,要求培養“有文化、

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全國農民工培

訓規劃》指出:“製定有效的農民工培訓激勵政策,鼓勵農民工主動參

加培訓,鼓勵用人單位主動組織農民工參加培訓,鼓勵各級各類教育機

構開展農民工培訓。”《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成人教育的若幹意

見》(教職成〔2002〕13號)指出:“農村成人教育要……積極開展鄉

鎮企業職工崗位培訓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要因地製宜,積極

創造條件,采用聯合辦學、遠程教育等多種方式”。

麵對這種形勢,我校成校的工作重點立即轉移到培訓農村剩餘勞動

力上,學校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積極配合,及時送培教師,並以當地服

裝企業需要的縫紉技術工為培訓重點,培訓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我鎮

黨委政府專門委托鎮勞動就業服務中心分管農村剩餘勞動力培訓轉移工

作,協助學校辦好服裝縫紉、裁剪培訓班。同時還安排村委組織核實村

內的剩餘勞動力(尤其是女性),按照家庭剩餘勞動力的多少,家庭困

難的程度,分期分批地組織動員參加縫紉工的培訓,對有特殊困難的學

員給予適當的經濟補貼。

2.2 技術性成果

2.2.1 探索出轉移培訓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五種就業模式

(1)留廠式就業。培訓結束後,學員根據自願可直接在培訓基地就

業。此種就業模式占就業學員的1/3。

(2)分配式就業。培訓結束後,學員由成校推薦到製衣廠就業。

(3)訂單式就業。學員培訓前就與企業簽訂用工合同,培訓合格後

在該企業就業。

(4)自主式就業。培訓結束後,學員可自行選擇廠家就業,或自己

一等獎

2006~2009

德陽市教育教學成果集

外出設點定做服裝創業。

(5)資助式就業。對培訓後願意自主創業又缺少資金的學員,由成

校牽頭,聯合辦學廠家為其投入資金或提供服裝原材料,鼓勵學員外出

創業。

這些就業後的學員,學校還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及時做好信息反

饋工作,以提高培訓就業的實效性。

我校充分利用本鎮縫紉生產企業多的優勢,開展“校企聯合”培

訓,實現了“培訓—就業”一條龍培訓服務模式。

2005年,學校開始與鎮內楚峰羽絨製衣公司聯合舉辦服裝縫紉、裁

剪培訓班。2007年又與鎮內誠興製衣公司、太湖公司聯合舉辦服裝縫

紉、裁剪班,學員培訓結業後,就業率達100%。

玉泉鎮聖母泉村張文麗通過培訓,打工兩年後自主創業,開設了服

裝加工廠,目前與學校聯合培訓縫紉工人,為培訓後的工人提供創業投

資機會。經聯合培訓後的學員自主創業達200餘家。

2.2.2 探索出農村成校有效開展技術培訓的模式

(1)形成了切實可行的技術培訓實施方案。

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遵循

學習專業技術的特點、農民的特點和市場的需求,成校培訓應建立較為

科學的實施方案,主要包括指導思想、培訓目標和內容、培訓方法、轉

移方法、管理措施及實施策略等。在課程學習上,學校對參培的農民實

施必修與選修製度,必修的課程為《法規與職業素養》《衛生保健》和

《縫紉》,其選修的課程主要是《裁剪》和《服裝設計與欣賞》;在學

習的時間上,采用隨到隨學,學好為止的方式;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以

適應市場需求為目的的教學管理方法,即以農民培訓後能就業為目標的

管理方法。

學校在培訓中發現,部分農民在法律法規常識和職業道德素養方麵

較為薄弱,部分女學員衛生保健知識欠缺。對此,學校在培訓中專門

增加了“法律法規與職業素養”和“衛生保健”課程,以增強學員在生

活工作中的自我保護意識、法律法規常識、職業道德素養和衛生保健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