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格爾《美學》,朱光潛譯,第三卷(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德)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德)埃德蒙德?胡塞爾《現象學的方法》,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
(法)勒內?基拉爾《雙重束縛:文學、摹仿及人類學文集》,劉舒、陳明珠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美)馬丁?傑伊《法蘭克福學派史(1923-1950)》,單世聯譯,陳立勝校,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美)弗雷德裏克?R?卡爾《現代與現代主義:藝術家的主權1885-1925》,陳永國、傅景川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英)丹尼?卡瓦拉羅《文化理論關鍵詞》,張衛東、張生、趙順宏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道格拉斯?凱爾納、斯蒂文?貝斯特《後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張誌斌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德)康德《論優美感和崇高感》,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德)康德《判斷力批判》,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英)斯特凡?柯裏尼編《詮釋與過度詮釋》,王宇根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美)莫瑞?克裏格《批評旅途:六十年代之後》,李自修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英)保羅?克羅塞《批判美學與後現代主義》,鍾國仕、莫其遜等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法)保羅?利科《活的隱喻》,汪堂家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美)查爾斯?魯亞斯《美國作家訪談錄》,粟旺等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年。
(美)布魯斯?羅賓斯《知識分子:美學、政治與學術》,王文斌、陸如鋼、陳玉涓、林波譯,王文斌校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英)弗朗西斯?馬爾赫恩編《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劉象愚、陳永國、馬海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審美之維》,李小兵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美)赫伯特?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對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學探討》,黃勇、薛民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
(德)馬克思《資本論》,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馬麗?沃納?瑪利亞《攝影與攝影批評家:1839年至1900年間的文化史》,郝紅蔚、倪洋譯,馬傳喜譯校,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
(德)托馬斯?曼《魔山》,楊武能,洪天富、鄭壽康、王蔭祺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年。
(美)W.J.T.米歇爾《圖像理論》,陳永國、胡文征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英)安吉拉?默克羅比《後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田曉菲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德)尼采《曙光》,田立年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
(德)弗裏德裏希?尼采《權力意誌:重估一切價值的嚐試》,張念東、淩素心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
(法)莫裏斯?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薑誌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美)羅伯特?皮平《黑格爾的觀念論——自意識的滿足》,陳虎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齊澤克《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季廣茂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
(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齊澤克《有人說過集權主義嗎?》,宋文偉、侯萍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齊澤克《幻想的瘟疫》,胡雨譚、葉肖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齊澤克《敏感的主體——政治本體論的缺席中心》,應奇、陳麗微、孟軍、李勇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齊澤克、(英)格林?戴裏《與齊澤克對話》,孫曉坤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法)讓-保羅?薩特《薩特文學論文集》,施康強等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
(美)愛德華?W?薩義德《知識分子論》,單德興譯,陸建德校,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美)愛德華?W?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李琨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美)愛德華?W?薩義德《人文主義與民主批評》,朱生堅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法)列維_斯特勞斯《憂鬱的熱帶》,王誌明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
(英)阿蘭?斯威伍德《大眾文化的神話》,馮建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美)梯利《西方哲學史》,伍德增補,葛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
(英)雷蒙?威廉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劉建基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美)薇思瓦納珊編《權力、政治與文化:薩義德訪談錄》,單德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於曉、陳維綱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
(美)雷納?韋勒克《近代文學批評史》,楊自伍譯,第五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
(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評的觀念:法蘭克福學派、存在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張國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英)彼得?沃森《20世紀思想史》,朱進東、陸月宏、胡發貴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
(美)林賽?沃特斯《美學權威主義批判》,昂智慧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加)謝少波《抵抗的文化政治學》,陳永國、汪民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美)拉塞爾?雅各比《最後的知識分子》,洪潔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詩學》,陳中梅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英)特裏?伊格爾頓《美學意識形態》,王傑等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英)特裏?伊格爾頓《曆史中的政治、哲學、愛欲》,馬海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英)特裏?伊格爾頓《沃爾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評》,郭國良、陸漢臻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年。
(美)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陳清僑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
(美)弗雷德裏克?詹姆遜《政治無意識:作為社會象征行為的敘事》,王逢振、陳永國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美)弗雷德裏克?詹姆遜《文化專向》,胡亞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2.中文專著、編著
陳永國《文化的政治闡釋學:後現代語境中的詹姆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方珊《形式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年。
方生《後結構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馮憲光《“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年。
傅謹《感性美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宮寶榮《法國戲劇百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郭軍、曹雷雨主編《論瓦爾特?本雅明:現代性、寓言和語言的種子》,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黃發玉《紐約文化探微》,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
劉達臨《世界性史圖鑒》,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陸揚、王毅《文化研究導論》,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欒棟《感性學發微——美學與醜學的合題》,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羅崗、顧錚主編《視覺文化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羅崗、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沈語冰《北歐電影哲人:英格瑪?伯格曼》,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沈語冰《20世紀藝術批評》,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年。
陶東風主編《文化研究精粹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參見王曉英、楊靖主編《她世界:西方女性文學百部名著賞析》,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
汪民安主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汪民安、陳永國主編《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吳瓊、杜予主編《上帝的眼睛:攝影的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瓊主編《視覺文化的奇觀:視覺文化總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炫《否定主義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項曉敏《零度寫作與人的自由——羅蘭?巴爾特美學思想研究》,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薛湧《美國是如何培養精英的》,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顏翔林《懷疑論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楊大春《感性的詩學:梅洛-龐蒂與法國哲學主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尤戰生《流行的代價: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介明《唯美敘事:王爾德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
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一兵、胡大平《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曆史邏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章光和《住在巴特、桑塔格、本雅明的照片裏》,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趙澧、徐京安編《唯美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趙憲章編《西方形式美學——關於形式的美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周憲編譯《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周憲《20世紀西方美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周憲《審美現代性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周憲主編《文化現代性與美學問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周憲主編《文化現代性精粹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周小儀《唯美主義與消費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3.論文及其它
(美國)傑拉爾德?格拉夫《文學對自己的反叛—一現代社會的文學思考》,雷音譯,載《外國文學》1994年第3期。
康慨《這個“弱智”和“庸人”的時代》,載《中國新聞周刊》2006年1月2日。
李礫《闡釋/詮釋》,載《外國文學》2005年第2期。
劉月新《論文學釋義範式的嬗變》,載《名作欣賞》2000年第5期。
潘知常《從再現到表現——在闡釋中理解當代審美觀念》,載《東方論壇》1998第1期。
彭富春《身體與身體美學》,載《哲學研究》2004年第4期。
萬俊《繼承與反叛:六十年代美國通俗小說述評》,載《淮南師專學報》2000年第4期。
張榮翼《反對解釋的受眾——當代審美文化特征的描述》,載《文藝評論》1998年第3期。
鄒操《釋義的危機》,載《美苑》2006年第2期。二、英文部分
Arnold, Mathew. Culture and Anarch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1994.
Eagleton, Terry.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83.
Kimball, Roger. The Long March: How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f the 1960s Changed America. California: Encounter Book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