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疾病的附魅與祛魅——為紀念蘇珊?桑塔格而作》,載《醫學與哲學》2005年第7期。

王秋海《“矯飾”與前衛——解讀蘇珊?桑塔格的〈“矯飾”筆記〉》,載《文藝研究》2004年第2期。

王秋海《重構現實主義——解讀桑塔格的〈火山情人〉》,載《外國文學》2005年第1期。

王秋海《桑塔格:“激進”語境下的美國實驗派作家》,載《外國文學》2005年第1期。

王秋海《形式與曆史的契合——桑塔格對“法西斯主義美學”的批判》,載《當代外國文學》2005年第3期。

王曉群《美國著名作家和批評家蘇珊?桑塔格病逝》,載《國外理論動態》2005年第3期。

王予霞《“反對釋義”的理論與實踐——桑塔格和她的〈我等之輩〉》,載《外國文學評論》1998年第4期。

王予霞《反對釋義與錯位的感受——桑塔格批評理論探究之三》,載《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王予霞《文化詩學視野中的〈火山情人〉》,載《外國文學評論》2002年第4期。

王予霞《影像與恐怖——對恐怖主義的文化思考》,載《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

吳錫平《反抗隱喻的病痛》,載《中國圖書評論》2005年第3期。

姚君偉《聽桑塔格講那思想家的故事——〈在土星的標誌下〉譯後》,載《名家名作評論》2005年第6期。

張承誌《他人的尊嚴》,載《天涯》2005年第2期。

張檸《被肢解的女性和批評家》,載《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第2期。

趙武平《她始終在旁觀皇帝的新衣——記桑塔格》,載《南方周末》2005年1月6日。

朱朱《對曆史的回訪》,載《天涯》2005年第2期。二、英文部分

1.專著

Kennedy, Liam. Susan Sontag: Mind as Passion.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5.

Poague, Leland and Kathy A. Parsons. Susan Sontag: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1948-1992.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2000.

Rollyson, Carl. Reading Susan Sontag: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Her Work. Chicago: Ivan R. Dee, 2001.

Rollyson, Carl and Paddock, Lisa. Susan Sontag: The Making of an Icon.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Inc., 2000.

Sayres, Sohnya. Susan Sontag: The Elegiac Modernist.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0.

Seligman, Craig. Sontag & Kael: Opposites Attract Me. New York: Counterpoint, 2004.

2.論文及其它

Butler,Judith. “Photography, War, Outrage” in Publications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Vol.120.3, May, 2005.

Elgaard, Elin. “Review of The Volcano Lover by Susan Sontag” in World Literature Today 67, No.4 (Autumn, 1993).

Hardwick, Elizabeth. “Susan Sontag (1933-2004)”in The New York Review, February 10, 2005.

Hardy, Sarah Madsen. “Overview of The Way We Live Now” in Short Stories for Students, Vol.10, The Gale Group, 2000.

Lester, Paul. “Review of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by Susan Sontag” in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58, No.4 (Winter, 2004) .

McRobbie, Angela. “The Modernist Style of Susan Sontag” in Feminist Review, No.38. (Summer, 1991).

Miller, D. A.. “Sontags Urbanity” October, Vol.49 (Summer, 1989).

Miller,Nancy K.. “Regarding Susan Sontag” in Publications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Vol.120.3, May, 2005.

Nelson, Deborah L.. “Public Intellectual” in Womens Review of Books 19, No.1 (October, 2001).

Robinson, Lillian S.,ed. Modern Women Writers. Vol.4. New York: 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Rollyson, Carl. “The Will & the Way” in New Criterion 18, No.8 (April, 2000).

Roudiez, Leon S.. “Review of AIDS and Its Metaphors by Susan Sontag” in World

Literature Today 63, No.4 (Autumn, 1989).

Sayres, Sohnya. “Susan Sontag and the Practice of Modernism” in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Vol.1, No.3 (Autumn, 1989).

Sayres, Sohnya. “For Susan Sontag, 1933-2004” in Publications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Vol.120.3, May, 2005.

Stine, Jean C.and Marowski, Daniel G.,ed.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Vol.31. Detroit and London: Gale Research Inc., 1985.

Suleiman,Susan Rubin. “Culture, Aestheticism and Ethics: Sontag and the ‘Idea of Europe’” in Publications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Vol.120.3, May, 2005.

Wood, Michael. “Susan Sontag and the American Will” in Raritan 21, No.1(Summer, 2001).第四部分:其它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1.譯著

(法)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顧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英)A?阿爾瓦雷斯《貝克特》,趙月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德)阿多爾諾《否定的辯證法》,張峰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

(英)馬修?阿諾德《文化與無政府狀態》,韓敏中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美)M?H?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譯,王寧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斯)阿萊斯?艾爾雅維茨《圖像時代》,胡菊蘭、張雲鵬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荷)F.R.安克施密特《曆史與轉義:隱喻的興衰》,韓震譯,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

(法)羅蘭?巴爾特《符號學原理》,李幼蒸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

(法)羅蘭?巴特《明室——攝影縱橫談》,趙克非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法)喬治?巴塔耶《色情史》,劉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法)羅蘭?巴特《文之悅》,屠友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朱迪斯?巴特勒、(英)歐內斯特?拉克勞、(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齊澤克《偶然性、霸權和普遍性——關於左派的當代對話》,胡大平、蔣桂琴、童偉譯,胡大平審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英)鮑桑葵《美學史》,張今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法)亨利?貝阿爾、米歇爾?卡拉蘇《達達——一部反叛的曆史》,陳聖生譯,郭宏安校,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

(法)朱裏安?本達《知識分子的背叛》,孫傳釗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德)本雅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張旭東、魏文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

(德)瓦爾特?本雅明《德國悲劇的起源》,陳永國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德)瓦爾特?本雅明《技術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胡不適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

(德)瓦爾特?本雅明《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論藝術》,許綺玲,林誌明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德)彼得?比格爾《先鋒派理論》,高建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法)波德萊爾《1846年的沙龍:波德萊爾美學論文選》,郭宏安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法)讓?波德裏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誌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法)讓?博德裏亞爾《完美的罪行》,王為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美)卡爾?博格斯《知識分子與現代性的危機》,李俊、蔡海榕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保羅?博維《權力中的知識分子:批判性人文主義的譜係》,蕭莎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

(美)馬歇爾?伯曼《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現代性體驗》,徐大建、張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美)斯蒂芬?埃裏克?布隆納《重申啟蒙——論一種積極參與的政治》,殷杲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H?G?布洛克《美學新解》,滕守堯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法)皮埃爾?代克斯《超現實主義者的生活(1917-1932)》,王瑩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

(法)居伊?德波《景觀社會》,王昭鳳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

(美)約翰?菲斯克《解讀大眾文化》,楊全能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美)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王曉玨、宋偉傑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法)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法)米歇爾?福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莫偉民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美)艾爾文?古德納《知識分子的未來和新階級的興起》,顧曉輝、蔡嶸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德)尤爾根?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行為合理性與社會合理化》,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德)馬丁?海德格爾《林中路》,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

(德)黑格爾《美學》,朱光潛譯,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德)黑格爾《美學》,朱光潛譯,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德)黑格爾《美學》,朱光潛譯,第三卷(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