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生於80年代,感受的不僅是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更是文化翻天覆地的變遷。那種單一、刻板的文化經驗被徹底地沉入曆史溝壑。今天,豐富多樣的文化樣態正充斥我們周遭的世界,為日常生活注入了一種普泛的審美取向。書籍、報紙、雜誌、電影、電視、戲劇、音樂、舞蹈,以及各種先鋒藝術觸動、震撼、切割、撕扯我們的感受力,但與此同時,過度的接觸也使我們的感受力在喧囂的文化場域中變得習以為常,甚至麻木。我們與藝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我們的感受力正在經曆怎樣一種糾結和變化?我們麵對的又是怎樣一個紛繁複雜的文化語境?如許問題令人困惑,也令人著迷。或者這正是桑塔格文論思想吸引我的原因之所在。
本書是我博士論文的深化和拓展,也是200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的終期成果。所以,書稿的寫作實際上跨越了5個春秋,這是一段痛並快樂的時光:閱讀、思考、討論、寫作成為生活的常態。其間,有過頓悟的欣喜與寬慰,也有過困惑的痛苦與惆悵。幸有師長、家人、學友、朋友、學生給我的支持、鼓勵和幫助,伴我克服困難,走過艱辛,留給我一段心無旁騖的時光。
感謝恩師馮憲光教授不棄我之愚鈍,時常耐心教誨,使我收獲了知識,更收獲了思考、處理問題的方法及人生之哲理,他的嚴謹、智慧與慈愛始終激勵著我的堅持與奮進。
感謝恩師李良榮教授,雖然投師甚晚,但恩師對學術、對學子、對生活的熱愛和激情深深感染了我,使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了更豐富的認識和深邃的理解,恩師的博學、睿智、豁達與風趣為我樹立了人生的典範。
感謝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院長董小玉教授,是她不斷啟發剛跨出校門的我開拓眼界,積極進取,課題的申請和書稿的寫作一路得到她由衷的鼓勵和支持,她的敬業精神和對青年教師的關愛尤其值得我敬仰。
感謝我的師姐韓敏博士,她對我的幫助似乎難以用三言兩語來概括,在這裏隻能說一聲由衷的謝謝。
感謝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Bertrand?Augst及夫人張驚雷,他們從遙遠的美國惠寄了大量珍貴資料,他們的謙和、友善、真誠和無私至今仍溫暖著我的心房。
感謝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2006級學生馬金李、弋利佳、李鳳蘭、張璐、王坤、王紅傑、宮夢媛、魏一東組成調研小組,對資本主義文化入侵和接受的現實情況進行了廣泛的調研,並撰寫了調研報告的初稿。
感謝我的親人和朋友一直默默地站在我身後,用他們洋溢著愛和包容的目光注視我一點一滴的進步,並無數次拯救我於痛苦的泥淖,使我恢複前行的勇氣和動力。
最後,特別要感謝哥哥對我的悉心照顧及無私幫助。他像寒夜裏的一點微溫,躍出海麵的幾許浪花,使我在絕望和煩悶的時刻看到了生活的生機。
書稿完成了,然而許多問題仍糾纏著我,或許,這不是終結,僅僅是個開始而已。
2009年12月於重慶中央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