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5(3 / 3)

學生歡迎。

2.閱讀課程

“讀書自古有樂,書香最能致遠”。為了提升人文精神,弘揚中

華優秀文化傳統,天河小學讓閱讀課正式進入課表。“腹有詩書氣自

華”,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學校開放了閱覽室,投

入資金新購進一大批優秀讀物。每周一節的閱讀課成了孩子們期盼的日

子,他們享受著書籍帶來的快樂,品味著文化的盛宴,快樂讀書,幸福

成長……這是“天河人”正在追求的最理想的讀書境界。

3.藝術課程

為了使學生在藝術的熏陶下提升素質,陶冶情操,天河小學針對學

校的實際,除常規的藝術教育活動課程以外,學校大膽創新,對課程進

行整合,把每周二下午設為“藝術素質教育活動”。針對學校優勢,分

別開設鼓樂、口風琴、竹笛、豎笛、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美術、舞

蹈、快板、軟筆書法等特色活動小組,每個學生選擇其中的一項。為了

確保教育質量,滿足孩子的愛好,學校還高薪聘請了校外有名氣的藝術

教師擔任豎笛、竹笛、二胡、小號、快板的指導教師。學校的藝術教育

碩果累累,合唱隊的演出獲德陽市“紅歌比賽”第一名;學生銅管樂隊

數次在德陽市內外表演;五年級陳皓月同學到北京參賽,竹笛演奏獲少

兒組金獎;美術、書法、征文也在各類競賽活動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令人欣喜的是,2010年春,學校經過多方努力,爭取到了綿竹市繼承和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弘揚地方文化特色——“少兒皮影”的機會。目前,我校的“少兒皮影

學習班”正在積極籌備開班,這將為學校藝術教育再添上輝煌的一筆!

4.陽光體育課程

“陽光體育”課程,是我校一道靚麗的風景。學校發掘了教師的特

長,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實際,自創自編了一套融健美操、武術、太極

於一體的課間操,既符合學生身體鍛煉的要求,更激發了學生學習鍛煉

的興趣,受到了學生的喜愛和家長的好評。還有心理健康輔導課和低年

級學生唱遊課的開設,無不彰顯了學校以學生為本,培養“德美人和、

才高學雅”的天河學子的辦學理念和目標……

五、塑造共進共贏的教師文化

教師文化是學校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為鑄造一流師資品牌,

打造高素質師資隊伍,天河小學始終堅持“百家爭鳴,和而不同;百花

齊放,各雅其雅”的理念,積極打造綜合素質全麵和諧發展、整體教育

素養與學科文化修養協調發展、和雅教育理論與實踐水平同步發展,身

正學高、德才兼備的“和雅”教師隊伍。

1.加強培訓,提升教師教學素養

學校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學研討活動,聆聽專家講座,並

於2009年11月分別邀請省小學教師培訓中心祝帥主任、省教科院劉裕權

教授專門到校,為教師做校園文化專題培訓;多次請綿竹市教師培訓中

心的老師指導我校教師的學科教學。在專家們的指導下,學校的教育教

學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僅僅在2009-2010年上期,學校就有張靜、羅

小霞等14位教師在省市縣研討活動中獻課14節。同時,學校為研討課專

門組織課題組,帶動了更多的教師在研討中共同進步。我們還創造性地

對教師例會進行了改革,改變往常開會講常規、講問題的傳統,將例會

變成天河教師的“百家講壇”。教師們紛紛走上講台,講外出培訓的心

250 得、講身心健康的基本常識等,在坦誠的思想交流中,智慧的火花不斷

碰撞而出。

外出學習是提升教師教學素養的又一種形式。不到兩年的時間裏,

學校先後派出50餘名教師走出綿竹到省內外學習,帶回來先進的教育教

學理念。震後,我校有幸與南京市長江路小學、張家港雲盤小學、上海

高橋小學、泰州師專附屬小學結為友好學校。這幾所學校都是高標準、

高質量、高水平的名校,他們的課堂教學改革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有太

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2009年秋,我校派出尹莉、王麗英兩位

骨幹教師,到南京市長江路小學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沉下去”學習,

從他們那裏學到了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並為我用,從而帶

動、提高了我校課堂教學水平。同時,我校還派出14位教師到其他聯誼

學校開展課堂教學交流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提高了教師們的認識,

啟迪大家對教學技藝的更高追求。為了使每次學習的資源都能讓全體教

師共享,擴大培訓覆蓋麵,充分發揮外出學習的效益,提高我校教師課

堂教學水平,凡參加聽課、學習、培訓的教師,回校後都要及時在教師

會上傳達學習精神,傳遞學習信息,並將彙報材料發布在學校網站上。

同時,由教導處安排上彙報課,彙報課要盡量融入外出學習中學到的新

理念、新觀點、新方法。

2.打造書香校園,提升教師文化素養

2007年3月,我校就啟動了“書香校園”行動。災後進入永久性校

園,我們將這項行動進行了深化。一是學校克服資金困難,加大閱覽室

圖書的配備,增加了圖書的數量,訂閱了60餘種教育報刊,並為教師們

精心準備了推薦圖書目錄。2009年12月,在獅子聯會的支援下,我們建

立了六個電子圖書室。二是為將活動落到實處,學校為每位教師準備

了一本《書海拾遺》,便於教師們記錄書籍的精彩部分和讀書心得。同

時,學校加強了對活動的檢查力度,將教師的讀書情況列為學月檢查內

容,與考核掛鉤,以促進教師們主動學習。

現階段,由於教師教育教學工作量都相當繁重,抽出大量時間進行

獨立學習不太現實,我們已經采取了教師之間互相分享閱讀精品的辦法

來破解這個難題。每周有教師把自己讀到的教育教學理論文章、自己的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教育教學心得體會及推薦理由發布在學校網站和《每周一讀》上,這樣

教師就可以在自己閑暇時間內分享更多、更優質的文章及閱讀心得,實

現了教師在有限時間內閱讀效益的最大化。

3.打造科研團隊,提高教師專業素質

進入永久性校園後,為培養一批教育科研的積極參與者、活動者,

造就一批能影響和引領學校科研活動的骨幹,為學校培養教育科研的組

織者、管理者,培養一批研究型教師,我校在教師的自願申請下,成立

了四個科研團隊:德陽市級課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構建高效課堂

教學模式”科研團隊;德陽市級課題“災區學生生活能力培養實踐研

究”科研團隊;德陽市級課題“城鄉結合學校學生文明禮儀教育實踐研

究”科研團隊;國家級課題“‘和雅’校園文化實踐研究”科研團隊。

“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我校的科研課題在科研團隊的共同努力

下,紮實有效地開展相關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09-2010學年

中,100餘人次的文章獲各級各類等級獎或得以發表交流。2009年10月和

12月,學校關於校園文化建設的兩篇論文《環境文化 潤物無聲》、《綿

竹市天河小學“和雅”文化建設初探之路》分別獲省教科所論文一、二

等獎。2009年11月19日,四川省小學校長高級研修班和綿竹市德育代表

一行到我校參加“災後學校校園文化重建現場研討會”,學校前期工作

受到了大家的高度讚揚。科研工作帶動了全體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4.搭建平台,共同成長

“水嚐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共同經

曆過風雨的洗禮,所有天河教師的手拉得更緊,凝聚力更強。為了促

使教師在這種和諧融洽的氛圍中更有效地互幫互助,實現更好更快的發

展,我們通過以下措施把教師擰成了一股繩,使優者更優,弱者變強,

從而實現了和諧共進!

開展結對子活動,培養青年教師成長我校通過以老帶新結“對

子”、實踐鍛煉壓“擔子”、競賽比武搭“台子”、評選新秀樹“樣

252 子”等各種形式,發揮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讓青年教師經曆磨礪,促

使其教育教學水平走向成熟,享受工作的美好與幸福。

啟動“名師工程”,造就品牌教師我校堅持立足校本培訓、鼓勵

各類研修、實踐鍛煉成長等策略,實施專業發展和科研能力等方麵的

“名師”工程,建立骨幹教師成長檔案。目前,我校已經湧現出一大批

涵蓋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體育、思想品德、科學等學科在

內的綿竹市小學知名教師、特色教師。學校省市縣三級學科帶頭人、骨

幹教師達到28名,是全市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最多的學校。

改革教研形式,促進共同發展“同課異構”是指同一課,不同教

師不同構想,不同上法,或同一教學內容由不同教師處理的一種教學實

踐活動。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黃愛華老師,原計劃到綿竹與我校教師開展

“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活動,此次活動雖因H1N1流感延後,但卻給我校

教研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2009年秋,為進一步推進學校教學改革,激

勵教師鑽研教材,加強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能力,我校正式將“同課異

構”作為教研活動的主要形式。2009—2010學年,“同課異構”的主題

是“同課異構,演繹課堂精彩”,主旨是在實施“有效課堂研究”的背

景下,進一步落實綿竹市教師培訓中心“關注課堂、推進有效”的工作

要求,通過這一主題活動,追求“和雅”的課堂,增強我校教師對教學253

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流程的設計、教學媒體的使用等方

麵的能力。根據2009—2010學年教研活動安排,我校部分骨幹教師、新

進教師、青年教師共20餘人參與了本期主題教研活動,也讓所有任課教

師通過“個體研修,同伴互助”得到了鍛煉、獲得了發展,而且也使得

包括教研組的其餘成員在內的所有參與者都在“師師互動”中在一定程

度上更新了理念,提高了諸如對教材的把握、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

合和說課、評課等方麵的能力,真正達到了促進教師專業的全麵發展,

進而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的目的。

“同課異構”研修活動的積極開展,得到了學校領導和教師們的廣

泛關注,課後的反響也很熱烈。老師們對這種研修方式給予了較高的評

價,如果長期堅持,一定會讓天河小學的課堂教學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

機與活力。

以上,就是我們天河小學教職員工近兩年所走過的心路曆程。有過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激情、有過退縮,有過憧憬,有過苦悶,有過成功的驚喜,有過受挫的

迷茫。但無論曾經經曆了什麼,走到今天,我們始終沉浸在一種感恩和

幸福的氛圍中。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為“我憂患什麼”:我憂患板

房教室中師生的安全;我憂患應當解決的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我憂

患因為自己工作的疏忽大意而給學校帶來損失;我憂患天河教育人的工

作不能令社會滿意……是的,“居安思進”已經成為全體“天河人”的

共識與實際行動。今天,我們充滿無限熱情地進行著“和雅”校園文化

的打造,我們也深知,品牌學校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孜孜

不倦、長期積澱的過程,是一個持續不斷、努力踐行的過程,更是一個

綜合各種因素,整體推進的過程。在災後的學校教學重建工作中,我

們還會麵臨許多困難,但全體“天河人”會一如既往團結一心,迎難而

上,立足校情,高舉“和雅”大旗,為打造綿竹市小學的精品學校、特

色學校而不斷思考,努力!

常懷感恩之心,不斷進取;秉承育人使命,創新前行。我們願對領

導和社會作出莊嚴承諾:天河人一定會以最高效、最科學的工作和最優

異的教育教學成績,讓“和雅”之花遍開校園,讓“天河”之名震響巴

蜀!

理善萬世 知行天下

——綿竹市南軒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

南軒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策劃組

綿竹市南軒小學係“5·12”地震的極重災區之一。地震使家園破

碎,校園損毀。我們根據災後學校重建的整體規劃和建設“城市知名小

學”的發展定位,立足學校現有發展基礎,結合現代小學教育教學的改

革追求,深入挖掘“南軒”教育思想,在學校精神、學校管理、學校實

254

踐、學校環境等方麵係統思考,以全麵提升和打造“南軒”校園文化。

一、理善萬世、知行天下是南軒小學

校園文化建設之“綱”

張南軒先生是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以“南

軒”為學校名,就是要傳承張南軒先生的教育思想,“張南軒”是我校

文化發展的源頭和土壤。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就是不斷尋根的過程,

就是深入挖掘南軒思想的過程。以“理善萬世,知行天下”這個文化主

題為綱來構建挖掘校園文化,具有厚重的思想內涵和意蘊,也是南軒

小學建設校園文化的內核。其主要原因:一是南軒先生的學識、智慧、

“知行合一”、“知行互發”天下人實踐,流傳千秋,永存後世;二是南

軒小學傳承南軒先生的“知行”、“理善”思想,打造“南軒”品牌,

建設知名學校;三是“南軒”學子學識豐富,至知力行,明事理,樹善

心,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典範和楷模。

二、厚重簡約、現代大氣是南軒小學

校園文化建設之“目”

南軒小學的價值文化是從南軒先生的思想中建構,學校的管理文化

是從南軒先生的言論中選擇,學校的實踐文化是從南軒先生的教育行

為中傳承,學校的環境文化是從南軒先生的事跡、著作中確定素材。因

此,我校以“理善萬世、知行天下”為基本切入點,充分體現南軒先生

名垂千秋、影響深遠的曆史縱深感和文化傳承的凝練厚重感,以簡約的

筆法表述“南軒”的內涵與文化特色。南軒先生的“萬世功業”和“天

下情懷”,其文化建設必須大氣,南軒小學的外國語教學特色,其文化

建設必須開放。根據小學生的接受特點和思維方式,我校校園文化體現

出的是活潑、有生氣、充滿童真童趣,其文化含量是孩子的家園、兒童

的樂園。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三、秉承南軒的核心思想,構建南軒小學

校園文化的價值體係

1.辦學理念

南軒小學確立的辦學理念是“致知力行,循理從善”。按照教育發

展規律,秉承南軒學生“知行合一”、“義理”、“性善”等教育精

神,吸取精華,傳承創新;以“專心學習、獲取知識,努力實踐、竭力

而行,明白事理、從善如流,大愛天下、德慧雙修”的辦學理念,促進

學校發展。

2.育人目標

我校確定的育人目標,是“識博行優、存理明善”。根據南軒教育

思想內核,需要培養出“知識淵博、品德高尚,懂方法、曉規律,明事

理、去惡從善”的南軒學子。

3.育人理念

我校確定的育人理念,是“知行合一,學思兩進”。即在教育教學

中把認識和實踐、學習統一起來,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

4.管理理念

我校確定的管理理念,是“以心為本、尚理崇道”。就是關注人心

和人性,遵循學校教育和師生的成長規律,推進“以心為本”的人性管

理和“尚理崇道”的科學管理。

5.校訓

我校的校訓,是“且學且行,明禮守仁”。濃縮南軒先生對學子的

要求,在“學會做人、學會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彰顯南軒先生的辦

學精神。

256

6.校風

我校的校風,是“生而好學,教學相長”。就是秉承南軒先生的教

育精神,做到好學求知,師生共進。

7.教風

我校的教風,是“學明行修,博而後約”。即以睿智美好的學行誘

導學生,以博觀約取的風範引領學生。

8.學風

我校的學風,是“循序漸進,專心致誌”。按照一定步驟,一心一

意、聚精會神地學習,此乃南軒的學風追求。

四、災後重建,彰顯南軒校園環境文化

在江蘇省南京市的援建下,一個規模達24個教學班,能容納1080名

小學生的嶄新的南軒小學在2009年秋季投入使用。如何使校園文化建設

257

富有個性,達到環境育人的效果,我校圍繞“理善萬世,知行天下”的

文化主題,對整個校園環境文化作了大手筆的設計。

1.大門

選擇了南軒先生主教嶽麓書院“教學齋”上的對聯:“業精於勤,

漫貪嬉戲思鴻鵠;學以致用,莫把聰明付蠹蟲”鐫刻於大門,突出了

“南軒”特點。

2.道路和廣場

進大門是一條林蔭大道,名為“學思路”。左邊用靈動的小板塊展

示南軒先生生平,右邊展示他的主要著作名稱,行進在路上有時光倒流

之感。繼續前行可達教學樓前的廣場,名曰“南軒廣場”,南軒先生塑

像及簡要介紹在此,與學思路相呼應,突出本校的“南軒”特色。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3.亭院

廣場右邊設置“南軒亭”,以亭台樓閣、小橋流水、文化石展示南

軒先生教過的嶽麓書院、城南書院等景觀和南軒先生的題詞。教學樓後

置桂香亭,營造文化氛圍。

4.教學樓整塊牆壁

呈現“理善萬世繼絕學,知行天下承南軒”。它強調突出學校的文

化主題,以及繼承和發揚南軒精神的決心。

5.教學樓

取名為“知行樓”,各樓層分為南軒囑托、南軒期盼、南軒詩韻、

南軒軼聞,形成係統性的“南軒”樓層文化,以此來體現學校靈動與厚

重的結合,簡約與大氣的結合,使整個教學樓浸潤在曆史的醇香和現代

大氣的磅礴之中。

綿竹市南軒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思考,力求體現和傳承張南軒先生

的教育思想和天下情懷,特別是在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的幫助下,

將進一步突出外國語學校特色,夯實學生心懷天下的語言基礎,並逐步

以開放的視野和國際化的追求,促進學校發展品質的進一步提檔升級。

那麼,校園文化建設更是本校提檔升級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