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5(1 / 3)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5

災後農村小學校本教研製度重建策略探究

什邡市龍居小學⊙吳朝華 陳太其 徐開波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發生大地震,霎時山崩地裂,江河

嗚咽。一棟棟房屋倒塌,一座座橋梁坍塌,一個個生命消逝。突如其來

的災難造成什邡市龍居小學60名學生和2名為救同學的學生不幸遇難,

多名教師受傷,震後救災1名老師失去生命。學校校舍全部坍塌,設備

設施完全損壞。學校曆經抗震自救、帳篷複課、板房教學,學校重建的

突破何在?教育教學的保障何在?師資重建的平台何在?我校校本教研

曆經了災後迷茫、思索、嚐試與成熟。

一、災後校本教研麵臨的問題

校本教研在災後農村小學教學中麵臨“兩缺三少四突出”的境

地。“兩缺”,缺少校本教研意識,缺少校本教研氛圍;“三少”,

理論儲備少,研究機會少,研究條件少;“四突出”,師資結構問題

突出,師資心理危機問題突出,環境硬件問題突出,學校辦學氛圍問231

題突出。

麵對突出的問題,我校校本教研緊緊圍繞“為了學校”、“在學

校中”、“基於學校”三大內涵,堅持“立足教學,貼近教師,直麵

問題,全麵提升”這一重點,教研活動由大變小,化整為零:由全校

性的活動調整為以備課組、學科組為單元的活動。對教學進度、教學

方法、教學重點、學情把握、習題精選、教學反饋等,有更充裕的時

間進行交流、研究,使以往缺少的同伴互助、合作啟迪得到改善。教

師以校為本,從本班、本學科的問題入手展開研究,推進了災後校本

教研製度的建設,構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教研內容體係和實施平台,

全麵促進了災後學校、教師、學生的和諧發展。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二、災後校本教研開展的原則和目標規劃

(一)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原則

2.堅持災後校本教研“實”、“小”、“活”的原則

3.堅持緊緊圍繞板房教學實際展開的原則

(二)目標規劃

1.更新研究觀念,樹立研究意識,促進質量提高

2.構建合理機製,拓展研培形式,構築實施平台

3.構建學習組織,引領專業提升,促進和諧發展

4.凸顯校本特色,打造品牌課程,形成特色辦學

三、災後校本教研的主要認識

(一)完善常規製度,落實過程管理,奠定校本教研基礎

校本教研是學校教研活動的製度化與規範化,其基本特征是圍繞學

校教學問題開展研究。學校教學是研究的基礎,教師是從事研究的主

體,促進學校、教師、學生的發展是教學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常規教

學工作的規範管理、有效實施,是校本教研開展取得成效的基礎,是校

本教研目標實現的前提。完善管理製度,落實過程管理,奠定校本教研

基礎,是我校在災後學校校本教研管理中的認識之一。

1.教學常規

我校修訂了《龍居小學教學管理細則》、《龍居小學教學常規月度

檢查反饋製度》、《龍居小學教學常規要求三十八條》,從製訂計劃、

準備教案、組織授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考查成績、分析質量、總

結反思八個環節提出具體要求;開展“學常規、找問題,守常規、上層

232 次”活動,要求教師嚴格執行常規要求,在備課、上課、教學、評價、

引導、測試等方麵提高質量,出成效。與此同時製定《龍居小學教學違

規行為處理辦法》,其依據是學校行政日常教學巡查、教研組月度工作

檢查、教學隨機抽查情況,作為常規管理細則的剛性體現和完善補充。

進一步規範教師教學行為,保障災後學校常規教學有效開展,保障常規

教學的管理落實。

2.教研活動

針對災後學校教師學習交流機會有限等問題,我校立足校內開展係

列教研活動,完善了“四課活動”的要求:新崗教師(即剛畢業或任

該學科不足三年者)合格課,青年教師優質課,骨幹教師示範課,學習

觀摩教師彙報課。進一步製定完善了《教研工作月度公示總結製度》、

《龍居小學集體備課製度》。教學研究係列製度的製定,為校本教研提

供了製度、後勤方麵的保障;對校本教研活動的要求、形式作出的明確

要求,為活動的開展、成效的取得提供保障;為教師提供了參與研究、

互動交流、提升自我的時間和空間保障。

3.科研課題

我們修訂完善了《龍居小學災後課例研究實施要求》、《龍居小學

課題研究工作管理條例》。圍繞農村小學板房教學的實際情況,從“易233

於創新的學科活動課程、利於研討的課堂教學實例、具備研究性質的科

研課題”三個層次的提升,循序漸進地改變教師的研究觀,增強教師的

研究意識,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

(二)拓展研培形式,引領教師發展,構築校本教研平台

教師是實施校本教研的主體,研究對象是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麵

臨的問題。校本教研的目標得以實現,教師的發展是核心因素,是學

校、學生發展的前提,校本教研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構建校

本研究實施平台,拓展研究培訓形式,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是我校在災

後校本教研管理中的認識之二。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1.引導教師在集體備課中發展

災後重建中,教師的心理負擔、工作負擔、職業責任成倍增長或被

人為擴大,時間與效率成為教育教學最為關注的方麵。高效優質的集體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備課,成就了教學時間與教學效率的最優化。我校集體備課的原則,是

“群策群力、集思廣益,互動交流、共同提高”。集體備課定內容、定

時間、定地點、定人員、定職責。集體備課內容的選擇應具有針對性、

現實性、共同性。年級組成員借鑒使用集體備課預案時,必須根據本班

實際情況進行二次備課,並呈現於教學預案。

各年級備課組在開展集體備課中實行首席製,即每次集體備課有一

個中心發言人,就本次備課教材分析、教學預案的設計等作中心發言。

教研組長記錄並填寫《集體備課情況記錄》。

2.引導教師在“四課活動”中發展

我校以學科組為單位,開展了四課活動——新崗教師合格課、青年

教師優質課、骨幹教師示範課、學習觀摩教師彙報課。開學初,以新崗

教師合格課為重心,輔以骨幹教師導師製,跟蹤聽課,及時指導,使其

盡快進入角色。

3.引導教師在經驗交流中發展

(1)在集體備課與說評課活動中交流,要求少恭維,多建議;少針

對,多設想。

(2)在學校教育教學經驗交流會(教研沙龍)上交流,把教學心

得、教學案例、教學反思作為交流的主要內容。

(3)編輯教研專題刊物《龍居小教》。

(4)利用友好學校網絡與遠程教育平台實現交流。

4.引導教師在課題研討中發展

在落實了“組組有課題,人人要參與”的要求後,我們提出“市級

課題重引領,校級課題重普及,課堂研究重實效”,要求立足板房教育

教學具體問題立課題。一麵繼續抓好市級課題的研究,一麵抓好“教學

即研究”的課例研究實施計劃,使教學研究日常化、平實化、實效化。

5.引導教師在教學反思中成長

災後我校教學管理注重實施“管”和“理”的職責,以“理”為

主,以“管”為輔,提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校本教研則體現以教師

為主的活動,除了理論學習外,教師還必須養成實踐反思的習慣。反思

234 是一個“內化”的過程,是教師對教學問題的辨析、行為的實施、效果

的自我監控過程。我校要求反思應貫穿於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就課堂

教學而言,既有教學設計過程中的“行動前反思”,又有教學過程中的

“行動中反思”,還要有教學後的“行動後反思”。反思的主要內容,

為教學設計是否切合實際、行之有效,教學行為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

念,教學方法是否解決現實問題,教學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等。反思

的目的,在於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

養成教師對自己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性見解,真正成

為教學和教研的主人。

(三)更新研究觀念,增強研究意識,深化校本教研內涵

加強校本教研,必須改變教師教學研究的意識,提高教師教學研究工

作的能力,教師成為教學研究工作的主體,是教育教學創新的活力所在。

而教學研究工作則應該是“問題”解決式的行動研究工作,自覺主動地致

力於探索和解決自身教學實踐問題而達到改進教學實踐、提高教學質量的

目標。我們在曆經了“組組有課題,人人要參與”、“立足板房教育教學

具體問題立課題”後,提出市級課題重引領、校級課題重普及、課堂研

究重實效三個要求,走好自主研究、課例研究、課題研究三個步驟。

1.自主研究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教師在教學中針對板房環境對學科教學的影響,針對學科教學難點、

困惑點,通過自主設計、自己實踐、自我反思,尋求解決問題的措施和辦

法,並推薦精彩教學片斷、優秀教學課例、創新教學設計,在教研沙龍或

教研刊物上交流,借此使教師充分認識到教學即研究,是微觀層麵的實踐

性研究,不同於宏觀層麵的理論性研究;備課不僅是寫教案,更是一個自

主思索過程;教學不僅是教學生,更是一種對自己思索的驗證調整;教學

反思不僅是對教學過程的回顧,更是自我思索的升華。

2.課例研究

學科教研組篩選具有共同性的難點確定為研討內容,如“板房環境

下學生朗讀的有效開展”等。主講教師自主設計教學預案並執教,教研

組教師聽課評議,提出改進措施和辦法。然後主講教師二次上課,教研

組二次聽課改進調整,形成課例,予以推廣。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3.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對農村小學教師而言似乎高不可攀,其原因:一是以前的

科研成果脫離日常教學實際,二是對科研成果概念的認識偏差,三是科

研過於倚重理論。我們在校本教研中,注意引導教師更新科研觀念,增

強科研意識,提高科研能力。一方麵,我們注重從板房教學麵臨的問題

入手,從教學實踐中生成科研項目課題。《如何克服板房場地製約,開

展體育活動》、《農村小學板房校園文化建設策略探究》、《小學生農

村題材作文教學實驗研究》等課題應運而生,其中《小學生農村題材

作文教學實驗研究》獲2008年德陽市政府科研成果三等獎。另一方麵,

我們弱化校級課題研究的理論依靠,提出“組組有課題,人人參與研

究”。校級課題注重三個環節: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課題生成,教學

實踐解決問題—課題研究,教學實踐總結問題—課題成果。

以上是我們在災後校本教研管理中的一點認識,相信校本教研的開

展,將為學校、教師、學生的發展插上理想的翅膀。

低點起步 高位發展

——綿竹市孝德中學災後教育教學重建與發展紀實

孝德中學⊙唐建國

綿竹市孝德中學,是2009年7月由江蘇蘇州援建的一所單設製初級中

學,位於綿竹南大門孝德新城,占地59畝,建築麵積1.94萬平方米,共

投資6300餘萬元。師資和學生由原齊福學校、清道學校、孝德學校、觀

魚學校的初中部組合而成。現有教職工125人、學生1700餘人,30個教學

班。學校建築氣勢恢弘、格調優美、布局合理,標準化的設施設備。校

園綠樹成蔭,繁花似錦,環境優美。

由於是一所災後整合而成的初級中學,麵臨著許多困難:教師全部

236

來自農村初中,以前參加培訓機會不多,教育教學理念需要更新,教

學手段需要改進;學生來自四所農村初中,學習基礎和習慣較差。如何

讓四所農村初中的師生順利融合,如何去管好、用好一流的教育教學設

施,如何去打造軟實力,如何去推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去打造學

校的特色,構建學校教育的品牌等成為新組合學校的首要任務。學校組

建了開拓創新的行政班子,發揚“敢想、敢拚、敢為人先”的新時期綿

竹精神,大膽提出了“一年出成績,三年見特色,五年創名校”的發展

目標,提出了用心謀事,用心想事,用心做事,積極行動,大膽實踐,

不斷創新的建校思路。短短幾個月時間,學校方方麵麵的工作出現了喜

人的局麵。

一、抓幹部和教師隊伍建設,促學校和諧發展

新學校建成以後,我們重點加強了幹部和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對

全體行政明確提出:要有服務於教師,服務於學生,服務於家長的服

務意識;要有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和“勤、細、實”的工作

作風。對教師明確提出: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用愛心嗬護學237

生,用真情感化學生,用榜樣激勵學生,用人格熏陶學生。行政人人簽

訂《工作目標責任書》,教師人人簽訂《師德承諾書》。在管理上我們

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治校”,不斷完善管理機製和激勵機製,不斷完

善學校的規章製度。全體行政和教師很快就進入良好的工作狀態:教師

愛崗敬業,行政求真務實;學校教育教學秩序井然,校風、校貌不斷走

向正規。四所學校的師生走到一起,很快融合成一個大家庭,成為一個

團結、和諧、奮進的集體。

二、抓校園文化建設,用先進的文化引領人

1.理念文化

根據我校的實際和發展要求,確定了學校以“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基”的辦學理念,以“崇孝、修德、篤學、求真”為校訓,以“勤學多

思、誠實守紀”為學風,以“敬業愛生、嚴謹治學”為教風。踐行“孝

當先,厚道重禮,弘揚中華文化;德為首,開智強體,培育時代新人”

的育人觀。

2.地方特色文化

孝德是“孝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孝”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文化

表現,長久存在於中國的曆史之中,孝道乃是中華文明區別於其他文明

的重大文化現象之一。身為孝德教育人,應該對“孝”、“德”有別於

一般人的認識和了解,在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讓“孝”、“德”成為

我校辦學的一個中心理念。因此,我們致力於打造“孝文化”。校園

裏布置了《二十四孝》傳統經典故事圖文,開展弘揚“德、孝”文化,

傳承中華美德學月主題教育活動和“孝德文化”專題講座;每班每周

講一個《二十四孝》故事;舉辦“孝德杯”演講賽、“孝德杯”征文比

賽;每班開展一次以“孝、德”為主題的班會活動;麵向全校師生征集

“孝、德”感人事跡;學校在校園報《德孝園》上辦一期以“孝、德”

為主題的專刊;評選“孝德”之星,利用校園廣播經常表揚學生中的

“德、孝”感人事跡。

3.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

“中國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表征,我們把忠、孝、禮、義、

仁、信等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做在15個中國結吊牌上,懸掛於校園,

既增添了校園喜慶的氛圍,又為師生豎起了做人的標杆。

我們將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篩選和組合,鮮明具體地呈現在教

學樓近300米的長廊上,將中華傳統美德——愛國、誠信、明誌、勤儉和

中學生美德——誠實守信、寬容諒解、團結友愛等內容,用古香古色的

吊牌懸掛於文化長廊之中,讓師生每天都受到傳統美德的熏陶。

此外,我們還打造班級文化,辦公室、教室、功能室、寢室文化,

建立了“學校文學社”,開辦了校報《德孝園》,編寫了《孝德中學文

238 明禮儀教育讀本》印發到每位學生手中,創編了《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

七字歌》,要求學生人人能夠背誦。我們堅持用先進的文化引領師生,

用高尚的精神塑造師生,用優秀的作品鼓舞師生。

4.努力打造校園活動文化

我們開展了以“感恩、奮進、發展”為主題的首屆師生田徑運動

會,以“我與祖國同成長”為主題的迎國慶師生演唱會,以“弘揚孝德

文化、傳承中華美德”為主題的慶元旦班級歌詠賽;我們堅持每學月一

個主題教育活動,先後開展了“文明禮儀伴我行”、“百日環境綜合治

理進校園”、“除陋習、樹新風,做現代文明中學生”、“法在我心

中”、“弘揚孝德文化,傳承中華美德”等學月主題教育活動,豐富了

師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師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讓學生在活動中

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三、抓環境綜合治理,淨化美化育人環境

校園環境衛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體現,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一

個重要內容,校園環境衛生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師生員工的生活、工作239

和學習。我校在抓校園環境建設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舉措。

1.抓好一條線

我校建立了由校長任組長,分管副校長落實具體工作,全體行政參

與管理,由學生處、後勤處、年級組、班主任、學生會等組成的管理體

係。全校師生員工目標明確,責任到人,人人簽訂目標責任書,形成了

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部門相互配合,大家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麵。

2.搞好兩個建設

一是有關校園環境衛生的規章製度建設。我們先後出台了《孝德中

學校園環境管理條例》、《文明辦公室評選細則》、《文明班級評選標

準》、《文明寢室評選細則》、《孝德中學食堂衛生管理條例》等。二

是校園環境宣傳陣地建設。我們充分利用集會、朝會,校園廣播、校園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櫥窗、黑板報、標語等大力宣傳環保的重要性,不斷提高師生的環保意

識,大力表揚整治校園環境中的好人好事。

3.每周突出一個重點

例如第一周重點整治亂丟亂扔;第二周重點整治亂寫亂畫;第三周

重點整治亂停亂放;第四周重點整治物品擺放不規範;第五周重點整治

校園周邊環境等。

4.做好“四個落實”

四個落實,即責任區落實到人;每天檢查、評比,公示做到落實;

每位行政人員各負責一個責任區,每天深入責任區督促檢查,發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