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3(1 / 3)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3

因應實際,以人為本,重建災後教學常規

——德陽中學災後教學重建紀實

德陽中學⊙趙昌貴 肖 莉

德陽中學根據災後教學重建的實際狀況,以重建學校教學軟環境為

切入點,研究新環境下有利於促進災區學生健康成長的課程、教學內

容、教學方式、校園文化建設、教學管理等問題,探索開發和有效利用

教學資源的途徑、方法,以達到教學重建不僅僅是恢複正常教學秩序,

而且還要達到在災前基礎上的教學創新的目的。

突如其來的“5·12”大地震,給德陽的教育事業帶來了深重災難和

巨大損失,德陽中學在這次災難中也未能幸免。雖然在學校有序的組織

疏散下,師生無一人傷亡,但初中部教學樓被震成危房,需立即拆除;

兩個校區其他校舍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需加固維修;一大批設施設備

被損壞,需要更換添補;經學校受災損失清理核查統計,直接經濟損失達

4899.43萬元,僅次於綿竹中學。正常的教學秩序被打亂,德陽中學與眾

多災區學校一樣,大部分學生都擠在板房上課。場地狹窄、教室擁擠、板

174

房串音、工地噪音等客觀因素,給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帶來了前所未

有的困難和挑戰。學校如何因應實際,以人為本,為師生創造出平安、和

諧、有序的災後教學軟環境?如何確保災後教學常規有條不紊、教學質量

止滑提升的良好格局?我們有以下幾點做法,在此拋磚引玉。

一、精心組織,製定方案,分步複課

1.及時進行應急維修

震後我校迅速對高中部教學樓、實驗辦公樓,初中部逸夫樓、實驗

綜合樓進行應急檢查維修,在確保安全和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學校製定

複課方案,報教育局審批複課。

2.挖掘教學資源

為了提供安全的教學場所,我校把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電教

室、微機室、音樂繪畫室等功能性用房清理出來做教室,滿足複課後的

教學需求。175

3.通過心理驛站對全校師生進行心理輔導

聘請專家和學校的專業心理教師,先對教師進行心理疏導,穩定教

師情緒,消除恐懼心理,提出工作要求。學生返校後幫助學生消除心理

陰影,戰勝恐懼,給學生介紹地震常識及防震知識,組織學生進行防震

疏散演練。

通過以上措施,2008年5月19日高三年級在高中部實驗辦公樓複課;

6月16日初三學生在初中部逸夫樓複課;7月8日高一、高二年級在高中

部實驗樓教學樓複課,初一、初二年級在初中部綜合樓複課。至此,各

年級的教學秩序基本恢複正常,雖餘震不斷,廣大師生卻能迅速進入狀

態,教學井然有序,常規管理一如既往,並未降低要求、有所鬆懈,確

保了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為了盡快恢複校舍的教學功能,學校主動聯係省、市、區建築評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估檢測部門,先後12次對學校所有受損校舍進行檢測評估。依據檢測報

告,及時拆除了已成危房的初中部教學樓,並聯係施工方,製訂維修方

案,對其他教學用房及時進行加固維修。初中部教學樓拆除後,在湖南

建工集團的援建下,搭建了36間活動板房教室和12間辦公室。2009年1月

8日,組織實施高中部學生公寓維修加固工程。為了學校的正常教學,我

校於2009年7月30日暑假期間,高中部教學樓、實驗辦公樓、風雨操場維

修加固開工。2009年10月高中部的工程全部竣工驗收,保證了教學的正

常進行。

二、因應環境,重建板房文化,營造“和諧教育”

正式複課後,初一、初二在板房教室上課,初三年級在應急維修後

的逸夫樓上課。由於教學區域相對分散,加之學校板房配套設施的後續

施工及初、高中部教學樓重建施工等原因,校園的綜合環境相對較差。

搭建的板房安全保障係數較低,為防止板房內的空調、電視機、桌椅和

辦公設備等損失,學校采取治安巡邏、24小時值班等方式,加強學校的

安全保衛工作,並專門安排一名行政人員負責此項工作。

災後重建,百廢待興,任務艱苦,頭緒繁多。如何以學生為本,急

學生之所急,讓學生盡快從地震的陰影中走出來,盡快適應板房教學

環境?學校於2008年10月提出了“打造和諧教育”的構想。在管理的和

諧、教師的和諧、學生成長的和諧、環境與資源的和諧四個層麵中,首

先啟動的是重建板房文化,營造“和諧”的學習成長氛圍。板房外牆貼

著“榮譽欄”、“和諧的團隊”、“心願樹”,“天藍、地綠、人和”

等宣傳欄和裝飾圖案;板房教室門口,懸掛著“溫馨的班集體”形象牌

和勵誌名言;教室裏是“學習園地”、“星級舞台”、“成長專欄”和

茵茵盆栽……

重建板房文化,營造和諧教育,這本身就是校園文化的境界追求。

尤其在板房條件下,對學生的心靈撫慰、學習激勵大有幫助,也為災後

教學重建創造了良好的物化環境。

176

三、針對災後教學,調整管理措施,重建教學常規

1.調整作息時間

由於校園空間狹小、過道狹窄、廁所偏少且遠,為了確保學生課間

安全有序,我們采用不同年級分時段下課、放學的辦法。在學生集中的

路段,增設安全疏導點,專人輪流守護,緩解了學生的擁擠現象。

2.強化備課和上課指導

由於板房教室隔音差,交互影響大,我們提出課前“四備”:備教

材、備教師、備學情、備環境。尤其是環境因素要充分考量,課堂提出

了動靜結合,講練結合,盡量降低教室環境的影響。

3.變革音、體、美傳統教學模式

在音樂和美術課中,因應板房環境,調整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手

段,增加音樂欣賞、音樂律動、情境圖片欣賞、動手操作等內容。同時

將音樂與美術作適當的整合,比如在音樂課中,在學生低聲吟唱之後,177

激發想象,將歌曲內容、情境、情緒以繪畫或習作的方式進行升華鞏

固。因板房建在學校操場上,學校唯一能使用的運動場所就隻有籃球

場。但體育教師們將體育課精心設計、合理安排,在極其狹窄的場地上

克服重重困難,安全高效地為2773名學生上好每一節課。學生的身體素

質不僅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反而在2009年中考裏取得了近幾年來最好的

體育成績。

4.保證實驗課的正常開展

學校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在地震中受災情況嚴重,許多實驗

器材損毀,致使一些實驗無法進行,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實驗教學和科技

活動的開展。針對這一情況,學校一方麵組織工人和青年教師清理和搬

運出還可以使用的實驗設備,同時積極籌資購買已經損毀但又必需的實

驗器材。實驗課在各班教室裏上,需要頻繁地搬動和使用各種實驗器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材,不僅費時費力,還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但在全體師生和實驗管

理員的努力下,學生沒有耽擱一節實驗課。正如化學老師何霞所說:

“實驗條件是艱苦了些,老師也要辛苦得多,我快50歲了,有時從保管

室把實驗器材搬到教室裏累得腳

手軟,但看到學生學得更努力、更有

興趣了,吃這點苦也值!”

5.因地製宜,完善後勤,創設良好環境

由於學校原來的自行車棚在地震中遭到損壞,學生的1000多輛自行

車隻能停在板房後麵的一塊空地上,學校安排兩名職員全天候負責看護

學生的自行車,並搭建起防護隔離欄,使自行車的停放更加井然有序,

也減少了安全隱患。一些送孩子上學的家長看到停放的一排排井然有序

的自行車情不自禁地說道:“德陽中學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能將學生

的每一輛自行車管理得這麼好,將孩子送到這裏來讀書,還有什麼可擔

心的呢。”

大量的活動板房集中搭建在原來的操場上,學生人數眾多,入廁用

水都較困難,學生課餘活動空間極其狹窄、垃圾較多,這給校園公共衛

生和衛生防疫帶來諸多不利因素。學校一方麵安排工人負責每天的校園

保潔,另一方麵每天安排一個班的學生利用早上和下午第一節課進行板

房區和校園主幹道的清潔衛生打掃。組織學生幹部每天不定時地對各班

的清潔衛生情況進行檢查,倡議各班對板房教室裏及周邊進行綠化,許

多班級利用花草樹木將教室裏外裝扮得清新而美麗。

6.克服困難,關愛學生,激發鬥誌

震後,德陽中學師生麵臨的最大困難是日常教學工作的開展。首先

是辦公室緊缺,十幾個任課教師擠在一間板房室裏辦公,一到下課,問

問題或交作業的學生使整個辦公室裏擁擠不堪。尤其到了夏天,板房教

室就像桑拿房,裏麵的師生全都大汗淋漓。學校給每間辦公室和教室都

裝上了電扇和空調,這一情況才稍有好轉。其次是新教學樓重建所帶來

的環境和噪音影響較大。課堂上除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回答聲外,還有

178 建築工地上機器的轟鳴聲和載重汽車的發動機聲。雖然條件極為艱苦,

但德陽中學全體師生並未被困難所嚇倒,反而爆發出了更強大的鬥誌,

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教學中。學校領導和教師一起堅持坐班,即使是

6、7月的大熱天也不例外。這裏值得一提的是,程建勳和蔡章雲兩位

快要退休的老教師,他們每天上下午都早早地到辦公室批閱作業、找學

生談話,下班後也總是最後幾個離開。夏天板房裏的溫度經常在40℃

以上,空調幾乎無濟於事,他們經常是汗流浹背,但他們從來沒有因為

這些困難耽誤過一節課。在這些老教師精神感召下,全校教師盡職盡

責,用他們頑強的意誌力克服著一個又一個困難。在沒有講台的板房教

室裏,依然可以清晰地聽見他們激情洋溢的講課,依然可以聽見孩子們

鏗鏘有力的發言。炎熱的夏天,為了防止教師和學生中暑,學校每天還

為師生提供解暑的藥湯。德陽中學的師生們就是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克

服重重困難,教學效果和業績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取得了更大的進

步。

四、立足災後教學,強化教學研修,促進微

課題研究和有效課堂的建

1.強化學生學習習慣

針對災後重建環境的影響,我們將學生的早讀習慣、發言習慣、傾

聽習慣、討論交流習慣、書寫習慣、閱讀習慣、糾錯習慣進行有效的訓

練、激勵和監控,以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和抗幹擾能力。

2.立足問題,產生“課題”,研究課題,解決問題

板房教學的客觀存在,自然會產生諸多教學問題。諸如學生上課注

意力的下降、傾聽效能的降低、誦讀方式的轉變、教師教學的有效性的

提高、板房環境藝術建設、學生課外活動的時間保證等都直接影響著教

學效果和質量。怎麼解決呢?我們倡導教師分析現狀,查找問題,並以

“小”和“實”的“微型課題”方式展開研究。或個人或備課組,通過

觀察、訪談、問卷、例案等方式多方分析原因,再學習、交流、實踐解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決問題的具體策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我校通過一

學期的反複研究與實踐,破解了板房教學中的諸多難題,同時,也促進

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3.搭建平台,建構災後教學中的有效課堂

學校組織全校教師共同參與“有效課堂教學”係列研討展示活動。

活動每期一輪回,每一輪回突出解決有效性中的1~2個關鍵問題。如提

問的有效性、講授的有效性。按照“理論研修、問題研討、反思策略、

魅力課堂”四個階段展開,人人參與研究討論、交流展示、觀課議課,

以此達到災後教學有效、高效的目的。

五、通過網絡平台為災區學生進行心理幹預和

學業輔導,加強師生心理健康教育

地震使學校師生的正常學習生活被迫中斷,再加上很長一段時間裏

或大或小的餘震不斷發生,使得很多學生的心理和學業成績受到不同程

度影響。如何緩釋和消除這些孩子因地震所蒙受的心理陰影,幫助他們

解答假期學習遇到的疑難困惑,就成了每一位家長的當務之急。德陽中

學在經過充分準備和周密部署後,決定集中一批優秀教師,通過網絡這

一平台,從心理幹預和學業輔導兩個方麵來為災區的學生及家長排憂解

難。讓學生們能盡快走出心理陰影,合理地安排假期學習生活,提高學

習效率。這一舉措實施以後,本校及綿竹、什邡災區學生參與積極、反

映良好,很多災區學生家長對德陽中學的義舉表示感激。複課後,我校

專業心理教師莫代平參加了各級地震災區心理輔導健康教育培訓,依托

學校“心理驛站”谘詢室,使心理輔導與心理健康教育逐步科學化、製

度化、經常化。在初中定期開展社會心理項目活動課,班主任心理輔導

培訓,校內出心理月刊、開展心理驛站網上谘詢活動,學生積極參與,

反響熱烈,取得很好的效果。德陽中學被評為“心靈守望”基地學校,

“與愛同在”基地學校,“心海護航”實驗學校。莫代平老師還參加了

180 校際心理健康交流活動,給北川、綿竹、西南交大綿陽校區的教師做團

隊心理輔導培訓。

六.辦學成果豐碩,高、中考喜訊不斷

全體德陽中學師生員工就是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教

學效果和業績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取得了更大的進步。2008年、

2009年兩年的中考均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升入重點高中的人數列全市第

一,2009年中考A類生首次突破400人大關。2008年、2009年兩年的高

考,獲德陽市教學質量一等獎,在德陽市教育局對各項國家重點大學高

考指標考評中得分居全市第一。2008級高考文理科本科淨上線人數786

人,升學率60.2%,居全市省重點大學、國家重點大學第一;重點大學

上線人數194人,居全市第一。李昕同學以625分獲高考文科德陽市第5

名,並以優異成績和高水平的綜合素質獲香港大學獎學金,進入香港大

學深造;理科考生彭雨薇同學以681分被清華大學錄取。2009年高考本

科上線人數822人(不含藝體生),首次突破800人大關,取得曆史性突

破。本科上線率達65.23%,居德陽市第一;重點大學上線230人,上線

人數居全市第一;劉翰陽同學以630分奪得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京大181

學錄取。

高考、中考的驕人成績,再次向社會昭示:德陽中學全體教職工千

方百計謀發展,一心一意抓質量,成績令人欣慰。德陽中學這所國家級

示範校,正充滿生機和活力。

教育重建,不單單是一批硬件修補和再造,也是一項偉大的文化再

造再生工程。重建的不僅僅是校園、校舍、設施和設備,更是教育精

神、心靈家園、校園文化、教師隊伍、學校課程、教學製度等的重建。

如果“軟件”不到位,也會限製、製約“硬件”作用的發揮。我們甚至

可以說,教育重建中非物質方麵的重建,是教育重建的靈魂。重建既是

恢複和修複,也是再生和新生,更是創新和創造。

以上幾點做法,是我們麵對震後教學實際進行的探索與嚐試,在重

建教學場所、教學常規、師生心理、確保教學質量方麵,取得了明顯的

成效。因應環境的變化,自然會不斷產生新問題,我們將繼續探索與實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踐,讓“災後重建”成為學校發展史上的一筆寶貴財富。

提升教育軟實力 重建校園精氣神

——記什邡市災後師資重建

什邡市教育局⊙陳其文

“5·12”大地震讓什邡教育遭受重大損失,發展成果損毀殆盡。災

後,在全國各地,尤其是首都北京的強力援助下,在市委、市政府及上

級主管部門的堅強領導下,奮力推進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各項工作。

在抓校舍重建的同時,什邡教育堅持把“硬件重建與軟件重建相結合,

當前需求與長遠發展相結合,校園文化建設與突出辦學特色相結合,感

恩教育與強化管理相結合”,著力抓好校園精神文化重建、教學重建、

師生心理重建,實現教育重建的全方位、深層次、係統化,有力提升了

災後校園的精氣神,為創建一流什邡教育,促進教育事業健康、均衡、

協調發展奠定了百年基石。

一、加強師德建設,造就師德高尚的教師隊伍

精神文化是教師職業文化的核心,是教師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和促進

自己專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推動力量,它是教師在長期教育教學實

踐過程中積澱起來的。因此,我們著力推進教師精神文化建設,不斷提

升師德修養。

教師的師德修養引領著其專業素養的提高和發展。教師的德性、學

識、能力決定著教育的效果。而教師的思想道德觀念則規範著他們自身

的行為,形成與師德水平相一致的校風、學風;教師的師德狀態不僅廣

泛影響在校學生,而且會通過學生影響家長乃至整個社會。因此,提高

182

教師師德修養,促進廣大教師自覺增強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養成健

康的心理和高尚的人格,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課題、新任務、新要求。

(一)開展學習實踐活動

加強師德建設的一條有效措施,是進行有效的教育和培訓。工作

中,教育局積極組織全市教職工認真學習新修定的《教師法》、《中小

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明確職業道德建設的內容和目標,並自覺踐行

於日常工作。強化典型引路,加強對優秀教師良好師德修養的案例學

習,對抗震救災中湧現出來的先進教師感人事跡學習等。利用優秀典型

的先進思想和事跡,誘導和激發教師的師德情感,幫助其形成堅定正確

的師德信念,提高其師德修養。

(二)開展有效的師德教育活動

紮實開展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引導性的師德教育活動,對提升教

師人文修養、道德素養具有突出的推動作用。什邡教育堅持把師德建設

納入具體的活動之中,率先在全省開展了教育行風建設活動,以“正行

風、樹形象,強素質、上水平”為目標,分階段著力對學校辦學行為、183

教師從教行為和行政管理行為進行規範,促進師德師風建設,全麵樹立

風清氣正、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行風;開展“學習英模、弘揚師魂,做

一名學生愛戴、家長滿意的人民教師”係列活動,以先進事例教育、感

化、提升教師的思想情操和精神意境;開展“紅色經典”歌詠大賽,豐

富教職工業餘生活,激發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時代情懷。

(三)建立機製保障

建立師德宣傳機製,加強師德的輿論宣傳,營造良好的師德氛圍,形

成人人講師德、人人重師德的傳統;完善師德評估激勵機製,將師德納入

對教師的考核評估,形成激勵機製,促進教師自覺提高其師德修養。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二、大力開展災後師資重建,提升教育核心競爭力

災後,該如何恢複正常的教學工作,如何保障有序的教學秩序,如

何保證板房教學的質量,如何在災後重建的一流校園裏創造出一流的教

學業績呢?我們認為,加強教學管理和師資培訓,是進行教學重建的關

鍵。

(一)采取有力措施,確保災後複課

震後,教育局成立工作組,深入各校了解複課存在的困難。根據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