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2
震撼心靈的感恩教育——“5·12”震後教學重建典型案例
德陽市第一小學⊙石 艾
那一刻,地動山搖;那一刻,房倒屋塌……那一刻,心在震撼!
“老師,我們一起跑。我不要您死!”二年級六班學生王巧韻對正
在組織學生下樓的高冬梅老師聲音淒厲地喊道。
“別怕,我們和你一起走。”辦公室饒兵老師拉著身懷六甲的尹亞
軍老師的手,堅定地安慰著這位準媽媽。
“我們的尹老師在哪兒?”六年級四班的幾個學生一邊大喊一邊衝
進辦公室,尹老師頓時淚流滿麵。同學們和饒老師一起攙扶著挺著大肚
子的尹老師,向樓下跑去。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注意,老師,小心您肚子裏的孩子!”懷著身孕的尹老師感動的
淚水再次奔湧。
“周柯豆,我們一起走!”六年級二班的黃磊架起雙腿殘疾的周柯
豆向門外奔去,班上同學幾雙稚嫩的手也同時伸了過來,護著他們,一
同跑向相對安全的操場……
一群過去心中隻有自己的孩子,麵臨著生死存亡的抉擇,用他們的
實際行動來感謝熱愛著他們的老師和與他們朝夕相處的同學。
抗震救災期間,孩子們積極參與募捐的活動,他們走上街頭,冒著
酷熱,向過往的行人募捐;有的家長和孩子帶著水、日常生活用品、方
便食品等一起到受災更嚴重的地區看望慰問受災的群眾;孩子們一起到
救災點清理垃圾,發放藥品,表演節目……用他們一顆顆滾燙的心溫暖
著更需要關愛的人,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的愛心和感恩情懷。這是
我校感恩教育活動結出的累累碩果。“多年艱辛磨一劍,上下求索玉始
成。”豐碩的教育成果,回報了一路走來的艱辛探索和努力付出。
一、主要做法
巧妙、豐富、多樣、多元、獨特的感恩教育活動,使學生識恩、知
恩、感恩、報恩。
在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中,我校通過“地震無情,人間有愛”、
“銘記感恩”等一係列感恩教育活動,形成了獨具我校特色的“感恩自
我、感恩親人、感恩他人、感恩環境、感恩社會”五個方麵的內容體
係,以感恩教育活動校園化、學科化、節日化、家庭化、社會化的多樣
化教育途徑,通過講述感恩故事、創設情景、榜樣示範、行為訓練這些
巧妙的教育方法,評價結果簡明、評價易操作,不給學生否定性評價的
多元化評價方式,教會了學生的識恩思想,樹立了學生的感恩意識,強
化了學生的感恩行為,讓學生享受到感恩是一種認同、一種回報、一種
生活態度的情懷,從而內化成感恩品質。
126
1.巧妙的感恩教育方法——樹立學生感恩意識
我校通過講述感恩故事,特別是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故事,培養學
生的感恩認知;運用主題演講以及開展多種形式的文藝表演,創設情
景,讓學生體會感恩的愉悅;宣傳抗震救災英雄、師生中的優秀事跡,
以榜樣示範督促孩子實踐感恩行為;通過“地震無情,人間有愛”等小
報展示、調查分析、算親情賬、感恩日記、寫信交流、感恩征文、感恩
親情作業等行為訓練,提升感恩情懷。
●“你又不是我爸、我媽,憑什麼管我?”——“強犀牛”的轉變
【周曉麗老師感恩教育隨筆】羅文澤中在感謝香港人民的信中這樣
寫到:衷心感謝你們,我親愛的香港同胞!是你們把我,還有許許多多
人從災難的魔爪中拯救了出來,用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愛心,重新為我們
鑄就了光明的未來!而羅文澤中原來是一個性格古怪的孩子,易怒、自
負、孤僻,班上很少有同學敢親近他,背地裏都叫他“強犀牛”。從一
年級開始,他先後四次在班上發火。在發火時,連我們班最調皮的學生
都怕他三分。有一次,他對數學老師竟然動起手,他的拳頭如雨點般打
在老師的身上,邊打邊吼:“你又不是我爸我媽,憑什麼管我?”其實
127
他對父母也向來不是很尊重。開展感恩活動後,我讓學生用一個月時間
記錄周圍人對自己的關愛,或讓自己感動的小故事。在這一過程中,我
特意抽查了羅文澤中的記錄本。開始一兩天,他並沒有記錄,經引導
後,他慢慢才開始記錄。一個月後,他的態度發生了變化,變得願意親
近老師,喜歡下課後守在老師身邊幫老師做事,變得能接受老師的教
育,臉上也多了一些微笑。後來,班上舉行“感恩的心”演講會,他也
愉快地加入到活動中來。我經常和他交流一些學習生活方麵的情況,讓
他以班上優秀同學為榜樣,向他們學習。同學們也主動關心他、親近
他,使他感到集體的溫暖。朋友多了些,他感到了更多的快樂,學習
也進步了不少,有時還主動親近我。在一次班級手抄報的比賽中,他
以“感恩的心,感謝有你”為主題,認認真真交了一份答卷。其中最讓
我難忘的是他寫的《一封道歉信》、《我想對關心我的人說謝謝》這兩
篇文章。我把手抄報展示給全班同學看,表揚了他的進步,同學們給了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他最熱烈的掌聲。看著他眼裏激動的淚花,我心裏無比感動。我知道,
孩子在進步,我為他感到高興。2008年教師節,我收到了許多學生親手
做的賀卡,其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羅文澤中送的一個筆記本。筆記本上
清楚地寫著:祝老師節日快樂,永遠年輕——永遠愛您的學生:羅文澤
中。我想,一個以前不懂事的孩子,在感恩教育後懂得了知恩,懂得了
感恩,這定會讓他受益終身。
2.豐富的感恩教育內容——教會學生識恩
我校通過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的優秀事跡展播,如“5·12”英雄圖
片展、災後重建攝影展、大災後的健身行動、災後重建環保活動、“大
災顯大愛”等班隊會主題感恩活動,形成了“感恩自我、感恩親人、感
恩他人、感恩環境、感恩社會”五個方麵的教育內容體係,教會了學生
識恩。
●我選擇、我喜歡、我運動、我健康——健壯身體,尊重生命,感
恩自我
【學生語錄】大地震後,我更加感受到生命的寶貴,我要有一個健
壯的身體,好好地生活、學習。我每天吃完晚飯後,都按照自己製訂的
健身計劃,打打乒乓球,做做仰臥起坐……雖然我生活在單親家庭,有
時媽媽還長時間出差,我仍能堅持鍛煉,這讓我的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提
高。選擇我喜歡的運動,讓我更健康,更陽光……
感恩自我,這是我校感恩教育實踐活動的創新之舉。《人民日
報》、中央電視台《朝聞天下》等多家媒體紛紛報道,引起了強烈的社
會反響。
●我孝敬、我禮貌、我感恩、我幸福——感恩行動記錄卡
【學生語錄】敬愛的湖南基金會、香港賽馬會的叔叔、阿姨們,你
們好!我是四川省德陽市第一小學四年級的一名學生。“5·12”汶川
大地震過去快一年了,雖然我還沒完全從悲痛與恐慌中走出來,但由於
有你們和像你們一樣的叔叔、阿姨的關愛,我們都好好地生活和學習
著。災害無情,人間有愛。你們真誠的關愛,讓我們從小體會到了愛心
128 無價。我非常感激你們,你們的無私捐贈,不僅讓我們重回校園,更是
讓我明白了“大災顯大愛”的真正含義;懂得了不管有什麼災難,隻要
有愛就能克服。我一定好好學習,長大成為一個有本領的人,好回報你
們,回報社會。對於你們的恩情,我們永生難忘。在此,我代表所有災
區的孩子,真誠地向你們說一聲“謝謝!”並致以少先隊員崇高的敬
禮!
●銘記感恩——感恩湖南、感恩香港
【場景】在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之際,我校開展了“感恩香港,感
恩湖南”的主題班隊會。五年級六班的向一峰同學在主題中隊會上動情
地說:“在‘5·12’大地震中,我們學校的教學樓成了危房,要拆除重
修。而當時資金短缺,無法重建。是你們在我們危急時刻伸出援手,捐
出了錢。現在我們新教學樓已經開工了,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坐在
寬敞明亮的新教室裏上課了。在此,我們真誠地感謝你們!這真是‘大
災有大愛’,你們與我們相隔千裏之遙,心卻是相通的!”五年級一班
的朱娉賢同學說:“地動天不垮,大災有大愛。湖南教育工會的叔叔阿
姨,你們及時建起的板房為我們點燃了一盞盞明亮的希望之燈!你們為
我們建起的何止是板房,那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愛呀!那融進板房裏的
愛,溫暖了我們的心!這個冬天,我們的心不再寒冷!”
3.多樣的感恩教育途徑——強化學生感恩行為
在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之際,我校以學校、家庭、社區為活動實踐
的平台,以學生自主參與活動實踐為特色,以校園、課堂、節日、家
庭、社區為途徑,全麵深入地開展感恩教育活動,拓展了感恩教育的實
施途徑,做到了感恩教育課內外結合、家校結合,學校、社區結合。學
校、家庭、社會聯動,取得了良好的感恩教育成效。
●感恩教育活動校園化
“5·12”大地震後,我校《蓓蕾苑》出版了特刊——《地震無情,
人間有愛》;“5·12”地震一周年之際,我們又出版了特刊——《銘記
感恩》。
“5·12”地震後,學校櫥窗專門陳列著有關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的
一幅幅精美的感恩圖片,宣傳欄上展示著學生精彩紛呈的感恩小報、感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恩卡;走廊上、樓道兩側展示著學生的感恩語錄、感恩攝影作品;組織
學生給關心我們的愛心人士、學生等寫回信。踏進我校,你會在課間、
午間、放學後聽見廣播裏傳來悠揚的樂曲:《感恩的心》。學校裏每一
位老師、每一位同學都會唱這首歌。當音樂響起,全校師生會情不自禁
地哼唱:“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
歌聲此起彼伏,還有許多班級邊唱邊表演手語操,場麵令人感動。
●感恩教育活動學科化
【場景】在我校石艾老師以“感恩”為主題的作文教學中,好多同
學都談到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中的感動。有的說:“人世間最美好的東
西是什麼?是金錢?是名譽?還是地位?不,都不是,是人間真情,世
間真愛!而香港人民為我們詮釋了大愛的真義。”有的說:“當我們陷
入困境,麵對殘酷現實的時候,是香港人民伸出了愛的雙手,捐資為我
校修建現代化的教學樓。喜訊傳來,我們激動的淚花不禁湧出眼眶。那
一刻,我們心中有著千萬句感激的話想對他們說,有千萬首讚美的歌想
對他們唱,我更想深深地鞠上一躬……”
我校教師在各自的教學中,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將感恩
教育有機滲透到教學之中。通過讓學生寫數學日記、算親子賬、“今
天,我做小老師”、“我為媽媽洗洗腳捶捶背”、製作感恩卡、繪製感
恩圖畫、剪貼感恩小禮品、唱感恩歌曲、變廢為寶等活動,依附學科課
堂教學,巧妙地進行無痕滲透,以此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感恩行為和
感恩品質,實現感恩教育的課堂化。
●感恩教育活動節日化
【場景】清明節時,開展“緬懷抗震救災英雄”的感恩教育活動;
在春節期間,開展“給災後重建者們的一封信”;在“5·12”大地震一
周年之際,開展“銘記英雄,銘記感恩”主題班隊活動。
我校通過在特定日子來臨之際,特別是“抗震救災誌願者、災後重
建者就是我們的親人”的一係列大型特色感恩活動,營造了富有特色的
感恩教育文化。
●感恩教育活動家庭化
【2009年家長感恩語錄】“感恩行動家校記錄聯係卡”的設計與使
130
用,點燃了孩子們的感恩之火。那天,當孩子們看到援建叔叔在烈日下
揮汗如雨時,馬上給他們送去了清涼的礦泉水;一位叔叔的手裂開了好
長的口子,孩子們又買了邦迪創可貼送去。孩子們說:“叔叔遠離家鄉
給我們修建教學樓,他們是為了我們啊!”作為父母,看到孩子們有這
樣的感恩之心,我們很是感動。我們希望將來能繼續堅持下去,讓感恩
成為孩子的一種道德品行。
運用家長參與策略,建立學校與家庭教育紐帶的感恩行動家校聯係
記錄卡,取得了家長的理解與支持。通過家長會、家校聯係記錄卡、給
家長的信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學校開展感恩教育的情況,形成家校教育
合力,為學校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創造了和諧的氛圍。
●感恩教育活動社會化
【2010年主題隊會場景】2010年4月16日和23日,學校少先隊大隊部
組織開展主題班隊活動,分別為雲南幹旱災區、玉樹地震災區進行愛心
捐款,回報需要幫助的人。
我校在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之際開展的感恩教育活動,不僅是讓學
生在校園內體驗實踐,還讓學生在親近自然、融入社會中進行感恩實踐
活動,如“給援建叔叔阿姨送鮮花”、“城鄉綜合治理我是小主人”、131
“讚美家鄉,宣傳家鄉”等,使感恩教育走出校園,讓學生在自然生活
環境和社會生活環境中去活動、去體驗,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
的行為習慣,拓展和諧校園的外延,融入和諧社會的建設之中。
4.多元的感恩教育評價——享受感恩情懷
我校在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之際實施的感恩教育評價,根據學生的
年齡特點,分成低段和高段兩個體係,針對不同的年齡特征,分別從
“感恩自我、感恩親人、感恩他人、感恩環境、感恩社會”五個方麵,
製訂了具體的感恩行為內容和目標內容。目標體係具有承接性和螺旋上
升的特征,科學合理。采用學生自評、家評、學生互評、師評、校評
等多元評價方式,使評價全麵而真實可信。同時又形成了一個學校、家
庭、學生彼此聯係,互相督促的感恩教育大環境。且在評價中,不同的
角色又可以從中反窺自省,調整優化。評價及時、合理、高效,評價結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果簡明,使評價易操作,不給學生否定性評價,更有助於激勵學生的自
我提升,享受感恩情懷。
5.獨特的感恩教育模式——內化學生感恩品質
我校在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之際,構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一個基
點、二維目標、三種途徑、四個結合”的學校感恩教育活動模式。
以感恩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作為一個基點,
實現了強化感恩行為的實踐與養成的二維目標;通過學校、家庭、社區
三種途徑實施感恩教育,形成了感恩教育與責任教育相結合,感恩教育
與孝敬教育相結合,感恩教育與警校共育相結合,感恩教育與活動教育
相結合的四個有機結合。這種感恩教育模式,既有培養人才宏觀的要求
和標準,又有具體的教育目標和可操作的方法;既獨立又彼此聯係,涵
蓋了學生生活的方方麵麵,引導、浸潤、實踐、感恩成為習慣,從而內
化成了學生的感恩品質。
二、突出的效果
知恩、感恩、報恩——感恩教育譜華章。
經過長期的探索、實踐與研究,特別是在“5·12”汶川大地震災後
教育教學重建中,學生深深地感受到地震無情,人間有愛,銘記著大愛
者的精神,孩子們常懷感恩之心,常行報恩之舉。學生形成了良好的感
恩道德品質,生命意識進一步加強,不但能感謝幫助自己的人,而且能
主動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學生在感恩教育活動中,明白了愛從來就是
雙向的,已會用感恩心來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做到與人為善、助人為
樂,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
感恩促進了家庭、學校、社會的和諧。家裏,有了“爸媽,你們辛
苦了”的問候聲;學校,有了為教師捶背的小手;街頭,有了為弱勢群
體獻愛心的身影;公交車上,多了孩子真誠讓座的舉動;災後重建工地
上,常有孩子感謝的身影……感恩已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動、一種生
132 活態度、一種品德。
1.沐浴感恩春風,學生茁壯成長
●知恩:那一袋鮮亮的枇杷
【場景】清晨,當曾紅老師走進辦公室,發現一小袋色澤鮮亮的枇
杷放在她的辦公桌上。這是誰的呢?正在疑問時,一個小腦袋從窗口探
進:“曾老師,這是我婆婆院子裏栽的枇杷,我在樹上一個一個摘下來
的。你嚐嚐,甜得很!”竟是她的學生廖天。
看著當初那個叫囂著“我把這條命還給你們”,讓媽媽痛哭流涕的
那個男孩,曾老師回想起了他在感恩活動中一路走過的足跡,真是感
慨萬千。在感恩活動中,慢慢地,廖天悄悄地變了:隨著“抗震救災感
恩故事會”、“地震無情,人間有愛演講會”、“銘記感恩詩歌會”、
“我的感恩故事”等主題隊會的開展,他理解了感恩;隨著“我的感恩
親情賬”、“老師的一天”、“我可愛的同學”等感知恩情實踐活動的
進行,他知道了感恩;隨著“我做一張卡片送災後重建者”、“整理房
間我承包”、“我給爸媽‘壓歲錢’”等感恩、親情作業的完成,他踐
行著感恩。媽媽再次流下了眼淚,那是激動、幸福、欣慰的淚水。那個
以前不關心別人的孩子,正用無私、熱情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現在,我們的學生懂得了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大災中有大愛的英雄、
誌願者、援建者、老師、家長的付出,社會的關愛。能用心靈去感知
恩情,能從生活中的點滴去發現恩情。明白了恩無大小,恩如千萬涓涓
流,彙成生活的海洋。
●感恩:以優異成績回報災後建設者們的大愛
【學生感恩日記】看到新建的教學大樓,我們心中充滿了感激!是
你們讓我學會了感恩,是你們讓我感受到了隻有親人之間才會有的親
情與愛。你們的愛心,我們將永遠銘記於心。我現在最想說的,就是謝
謝!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學習,用優秀的成績來感謝你們的愛心,回
報社會的關愛!衷心祝願香港越來越好,紫荊花開放得更加鮮豔!
在災後的感恩教育中,我校通過主題班會、感恩實踐等多種形式的
活動,讓學生真正明白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含義。從抗震救
災的英雄、誌願者和災後的建設者們,從父母、從親人、從老師、從他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人、從社會那裏得到多少恩惠,當以更大的誠意和實際行動給予回報、
感恩,學會了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感恩已成為學生對
人、對物的一種生活態度。
●報恩:小手牽大手,學生服務社會,銘記感恩
在災後教學重建中,我校很好地抓住感恩於那些支援我們災區建設
者的大愛精神,時時處處讓學生銘記感恩,用我們的實際行動為家鄉的
環境綜合治理出力。
【場景】在一個小區裏,幾位小同學正認真地在小區黑板上辦著
“銘記感恩”的板報:抗震救災英雄們和災後重建者的事跡,精美的插
圖、感人的文字特別醒目。孩子們不僅在這一項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了
鍛煉,增進了感恩意識,同時也引來了小區住戶的駐足觀看,抗震救災
和災後重建的感恩教育正向社區拓展。
我校有意識地將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者們的大愛精神時時處處教育
學生,再以學生為推動力和潤滑劑,以家庭為活動單元,將災後教育
中的感恩向社會延伸。讓學生家庭積極、樂意地參與整個感恩社會的活
動,從而推動了學生所在社區的和諧構建,並在感恩的過程中逐步形成
了“學生自己組織、自己籌劃,以學生帶動家庭,家庭影響社區”的感
恩教育進社區模式,讓感恩意識傳遍社會每個角落。感恩已成為學生的
一種品德。
2.老師真誠地愛著
【尹紅老師語錄】不曾忘記,當斑駁的教學樓在一聲巨響中結束它
將近三十年的生命曆程後,另一片藍天就在我們心中升騰——因為有
愛。當風吹來的時候,搖曳的燈盞是湖南叔叔們的笑臉;當雨滴敲打屋
頂的時候,清脆的雨滴聲是湖南人民殷殷的問候。
“把我的翅膀摘下來給你,讓你飛翔。”香港,這個如今格外親切
的名字,您沒有摘下您的翅膀,但您將生機注入我們的身體,讓我們和
您一起飛翔。因為您,我們的夢更加閃亮。我看見一枝薔薇花穿過窗戶
伸進板房教室,將美麗釋放;我看見明亮的教室、寬大的辦公桌……那
134 壯觀的教學大樓已經聳立在我們心中。
災後的感恩教育,也使得教師更真誠地愛著學生,真切地關注每一
個學生的成長,真正地“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們
懷著一顆顆感恩的心,積極爭當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先進文化知識
的傳播者、教育改革創新的實踐者,贏得了學生的尊敬和愛戴,促進了
師生關係的和諧。教師在學校是教書育人的老師,在社會是踐行道德的
楷模,在家庭是和諧向上的典範。
3.家是溫馨的港灣
【情景】在孩子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時,父母也感恩孩子帶給自己
的人生幸福。一位父親因在災後重建中不能回家,內心愧疚不已。但他
說:“從女兒那裏得到的榮譽和鼓舞,遠遠超過其他一切。”以前在家
裏是“小霸王”的湉湉會關心長輩了,“5·12”地震後主動到醫院照料
受傷的人……
感恩教育促進了家長、學生之間的進一步理解和交流,在孩子感恩
父母的養育之恩時,父母也感恩孩子帶給自己的人生幸福。父母對孩子
的評價和教育方式發生了變化:尊重孩子就是尊重自己,能夠尊重就知
道感恩。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了互敬互愛,彼此尊重的良好家庭氛圍。
4.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奏響了多向感恩交響曲
在災後教育重建中,我校以感恩教育為主要內涵的“責任立校、責
任興校”為引領,奏響了一曲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四重感恩的和諧
曲——學校感恩教師的努力和奉獻,感恩家長、學生的選擇和信任;教
師感恩學校的關懷,感恩家長、學生的尊敬和理解;家長、學生感恩學
校教師的教育,同學相互之間感恩知心和幫助。我校災後教育重建的感
恩教育活動實踐,使師生們的道德、品行、人格方麵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和完善;學校的科研能力也大大提高,科研興校得到了真正可持續發
展,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大大增強了學校品牌效應。
在災後教育重建中,我校的感恩教育定能為學生將來更好地融入社
會,推動社會進步打下良好的基礎。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探索災後師生信心與行為的共振效應
旌陽區天元鎮小學⊙周曉莉
抗震救災和恢複重建,我們見證生死救援,銘記生命接力,溫暖心
靈擁抱,感動大愛無疆,震撼重建速度……一直收獲著無窮無盡的感
動。
“5·12”汶川大地震,使我校教學樓成為危房,師生失去了教室,
出現大麵積心理創傷,不同程度地產生了焦慮恐慌的心理情緒,影響了
師生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我們不僅要重建美好的生活家園,也要
重建美好的心靈家園。
災後重建近三年來,我校一直在積極探索師生心靈家園重建的路
徑:從生命教育入手,一切從“心”開始,構建了巧借“外力”,激活
“內力”,形成了合力的心理重建模式和災後師生信心與行為共振效
應,增強了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師生變得更加堅定、更加堅強、更加堅
韌,盡快走出了地震陰霾,重拾了快樂生活,心靈重新擁抱了陽光。
一、巧借“外力”,愛心點亮希望
撫平心靈創傷,點亮心中希望,重樹師生信心,是震後學校必須麵
臨的一大嚴峻考驗。
2008年9月5日,南京理工大學抗震希望學校社工誌願服務隊入駐我
校板房校園開展誌願服務,無疑是雪中送炭。我校巧借這一“外力”,
充分利用高校社工資源,著力重建心靈家園,愛心點亮了希望,形成了
教師、學生、家長都受益的生動局麵。
1.服務孩子,撐起一片晴空
針對我校學生震後出現的恐慌、焦慮等心理狀況,社工將“助人自
助,服務育人”理念,貫穿於心理重建始終。通過個案輔導、谘詢服
務、心理輔導、小組活動等方法,幫助學生提高適應震後新環境能力和
136
抗逆力。
由社工精心設計、組織開展的頭腦風暴、趣味遊戲、班隊活動、心
理輔導課等多內容、多形式的心理幹預,頗受學生們喜歡,引導著他們
“玩中體驗”,有效地舒緩了學生的心理壓力。比如,四年級二班何佳
琪進行“信任背摔”的遊戲時,她站在一米高的課桌上,內心深深的恐
懼讓她遲遲不敢往後倒,下麵的同學手挽手大聲喊“何佳琪,請相信
我們”,她被同學們的呐喊聲觸動了,正當她鼓足勇氣準備往後倒時,
又猶豫了,並對社工姐姐說“我不敢”。看到佳琪臉上因失敗而自責
的表情,社工意識到,如果放棄這一次的體驗,這一個小小的挫折必定
會成為她成長路上的絆腳石。於是社工再一次鼓勵佳琪“不要怕,我
們不能被內心的膽怯和恐懼打敗”。佳琪閉上了眼睛,堅定地往後倒
去。事後,她說出了自己的感受:“要放棄時,再堅持一下,就能成
功。”“別怕,有我們呢!”社工姐姐的話,給每個學生增添了信心。
建立“愛心島”綜合服務中心,書籍借閱、下棋、玩拚圖、搭積木、跳
繩、繪畫、小藥箱服務等開放日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課外生活。學
生們久違的笑容,爽朗的笑聲,點滴的變化,感動著社工。
麵對災後不敢獨自睡覺的學生,社工通過開展“我能、我行”的小137
組活動,幫助他們認識和戰勝恐懼,做個勇敢的孩子;麵對親情缺失的
留守兒童,社工提供免費的“親子熱線”,傳達親情,引導學生。開通
“童心線”和設置“小豆芽信箱”,為學生們提供了情感支持和心理支
持,他們收到來信上百封,都一一作了及時回複,有效幫助和疏導了學
生的學習、生活、情感等方麵的心理壓力。我校五年級一女生,每天給
在外地工作的爸爸打一個電話,親情的溝通,增強了她的學習自信心,
學習成績有了大幅度提高。以專業的方法提升學生學習成績為目標的
“激勵奮鬥小組”的建立,用專業的治療性方法輔導學生學業,有效地
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原動力,13名組員中有11人成績上升
特別快。每周五的“溫馨點唱時刻”,學生點播歌曲送給老師、父母和
朋友,學會了感恩。社工策劃組織開展的主題活動,受到來我校回訪
“愛心島”書屋的楊瀾、謝娜等的高度讚揚。
如今,在社工的幫助下,孩子們慢慢地發生了令人驚喜的變化。以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前愛打架的懂禮貌了,膽小的孩子變得堅強了,學困生變得愛學習了,
家長們與學校的關係越來越好了……
2.服務教師,打造本土社工
社工對我校教師積極開展心理撫慰,情緒疏導和設立“老師的表情
畫”,幫助教師宣泄心理壓力,疏導負麵情緒,調適心理狀況,提高應
對危機的能力。還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影響教師,著力培養本土社工。
根據我校災後教師心理需求,駐校社工對學校51名在職教師進行了
以“關係”為核心的問卷調查,形成了調查報告,進行了團隊輔導,釋
放了教師心理壓力,同時也促進了團隊建設。
我校教師參與駐校社工組織的學習培訓、主題活動、方案共商和社
工服務,逐步使社工“本土化”、學校工作社會化。《天元鎮小學學校
社會工作教師例會製度》、《天元鎮小學學校社工工作職責》等陸續推
出。在每周的教師例會上,以培訓引路,采取個案示範,給教師傳授社
工服務內容、方法、手段和路徑。2009年,我校有三位本土化教師社工
參加了在成都舉行的香港理工大學MBTI培訓,對他們如何更加了解學
生、如何處理與學生的關係,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我校有兩
名教師通過考試,取得了助理社工師資格證。在開展“教師谘詢”服務
中,社工協助教師解決棘手問題,幫助有不做作業、上課不守紀律等情
況的“問題學生”。
3.服務家長,搭建溝通心橋
社工利用周末,走村串戶進行家庭訪視,不僅真實全麵了解了學生
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幫扶教育,使學生不良習慣得以改變,自信心得
以增強,而且有效地與家長進行了溝通交流、進行了心理輔導,傳授了
教育管理孩子的方法技巧。
由社工策劃組建的家長誌願者愛心服務隊,他們活躍在社區、街
頭,發揮了帶動輻射作用。利用全校家長座談會這個契機,就家庭教育
的方法作了專題講座;還積極組織開展了植樹節“人與自然”、清明節
138 “人與人”等主題活動,實現了家長與學生互動,社會反響較好;建立
“QQ網絡平台”,實現了家長與老師和專家的信息溝通;建立“親子小
組”,經過小組活動,達到了學習溝通技巧、增進親子關係的目的;構
建“家長谘詢”服務網絡,對家長的電話谘詢、現場谘詢進行跟蹤和解
答,目前每學期接受家長現場谘詢20餘人次、電話谘詢60餘人次,有效
地緩解了家長的心理壓力。
此外,社工還積極組織開展“社區托管”,對留守兒童、家長無暇
顧及的學生,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進行一個半小時的免費托管服務,並
對這些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習輔導,既方便了家長,又減輕了社
區壓力。接受托管服務的學生學業成績提高快,安全有保障,頗受家長
們信賴。2010年3月18日,香港凱瑟克基金會主席clara女士、總幹事羅女
士考察了我校新農村“愛心島”綜合服務中心對學生家長提供的貼心服
務,給予了高度評價。
二、激活“內力”,教師成為“治療師”
我校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激活“內
力”,通過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學校教師,特別是心理教師開展心理健康139
教育工作的水平,科學有效地進行學生災後生命教育和心理康複教育,
帶動學校更好地進行心理重建工作,使教師成為“治療師”。
1.培訓引路,疏導心理情緒
身處重災區的中小學教師在震後被心理陰影所籠罩,若不及時進行
心理調適,將影響到教學效果和他們的身心健康。震後,無論是教師
還是學生,他們的心理都很受傷。為了有效地緩解師生心理壓力,疏導
心理情緒,我校采取培訓引路,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兩條腿走
路,教師通過學習培訓,既釋放了災後心理壓力,又學到了心理輔導
方法,及時為師生送去“心靈雞湯”。震後至今,我校教師除參加了本
區、市的心理輔導培訓外,還赴香港、上海、北京、重慶、成都、綿陽
等地參加了心理輔導培訓。培訓班內容新穎的課程,參與式、體驗式的
課堂,專家們不僅教災區教師該怎樣去做,他們幽默風趣的教學方式、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謙虛溫和的態度,更給受訓教師樹立了榜樣,對提升我校災後心理健康
工作起到了催化作用。教師們感歎:培訓拓展了視野,知識成就了高
度。到外省(市)去參加培訓的教師們說得最多的是“做夢都沒想到,
這輩子能出省參加學習培訓”。2008年11月18日至27日,第160期“希望
工程全國教師培訓班暨首期斯巴魯抗震希望學校教師培訓班”在上海全
國教師培訓中心舉行,來自德陽、廣元兩地的88名抗震希望學校的中小
學教師參加了為期10天的培訓,我校有7位教師參加了此次培訓。2009
年7月12日至21日,我校3名教師參加了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舉辦的為期
10天的“抗震希望學校社會工作培訓”。2010年1月3日至9日,我校派出
1名教師參加了“希望工程社工誌願服務行動學習考察香港社會工作”
的培訓,教師們接受了生命教育和社工專業知識,為打造“本土社工”
在理論建設方麵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我校有一名教師參加了為期半年的
德陽市教育局和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聯合舉辦的專職心理教師崗位培
訓,並獲得了北師大心理學院頒發的結業證書。這種全方位、多視角、
寬領域的培訓使教師受益匪淺,感到這種專業培訓非常及時、管用,有
效地釋放了自身的心理壓力,掌握了許多解決問題、與學生溝通的方
法,並使自身獲得了成長。培訓回校後,教師們在第一時間把培訓心得
和學到的緩解心理壓力的方法,在全體教師中進行了交流,還榜樣示
範,在自己的班級開展緩解心理壓力的班隊活動,其他教師積極參與現
場學習觀摩;還在教師中帶小組活動,為其他教師舒緩心理壓力。同時
進一步增強了團隊協作精神,形成了生命教育合力,實現了“動員無盲
區,輔導全覆蓋”的目標,使師生的心理逐漸變得“陽光”起來。
我校借助“愛心島”綜合活動中心這一平台,充分利用班隊會、國
旗下“講話時間”等契機,對學生進行高密度、全覆蓋和有針對性的災
後心理疏導,建立整理心理輔導個案,進行分析和歸因;對個別學生還
進行跟蹤、回訪,學生感受到愛的溫暖,願意給老師說心裏話,教師也
願意傾聽學生們的心聲。融洽的師生關係,適時的心理疏導,使學生擺
脫了災後帶來的心理陰影,回歸到快樂的學習生活中。一個個成功的心
理輔導案例,讓我校教師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感受了“助人、自助”
140 的樂趣,真正生動實踐了社工的精髓。
2.發展內涵,重塑師生心理
結合學校“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辦學理念,充分利用和挖掘“地
震資源”和“板房資源”所帶來的特有文化教育內涵,在災後校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