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2(2 / 3)

化設計建設中,賦予板房校園的精神文化陶冶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

師生的心理重塑。學校的班級文化在統一中追求個性,在教育中追求美

感,利用黑板報、櫥窗、紅領巾廣播站,深入推進了災後心理重建。

勵誌標語、教師誓言、學生誓言醒目懸掛,安全常識、溫馨提示隨處可

見;班級手抄報特色鮮明,主題明確;張貼欄、衛生角布置得當、溫馨

美觀;“會說話”的板房教室牆壁……催人奮進的校園文化,如和風細

雨,潤物無聲,師生一步步地走出了悲傷,升騰著明天的希望。

三、形成“合力”,學生、家長、教師互動受益

災後校園心理重建的終極目標,就是通過人文關懷,讓教師、學生

和家長放鬆沉重的心情,重拾希望的夢,變得更堅定、更堅強、更堅

韌。

141

兩年間,我校積極實施的心靈家園重建,“輸血”、“造血”和自

我“療傷”形成合力,多管齊下,學生、教師和家長三方互動受益,相

互都學會了減壓,“請讓我來幫助你”蔚然成風。如今一張張笑臉,展

現的是生命活力,惠及的是一個群體。

我們的教師經曆過震災洗禮,接受過心理重建,如今,他們顯得

更自信了,實現了從關注生命到生命教育的轉變,更加關注學生的精

神世界。教師的敬業奉獻精神、嚴謹的治學態度、樂觀的生活態度,

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形成了凝心聚力搞重建,一心一意謀發展的

生動局麵,加快推進了學校重建工作。我校一位教師在博客裏有這樣

一句話:“經曆過災難,懂得了珍惜,對學生滿懷感情,上課才能充

滿激情。”

我們的學生在教師和家長的幫助下,增強了自信,變得勇敢、堅

強。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更強了,學習更努力了,更加聽話和懂事了,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增強了班級凝聚力,學會了知恩圖報和堅強奮進。我校六年級一名學生

在日記裏這樣寫到:“災難,一度讓我們哭泣,災難也讓我們成長,讓

我們變得更加堅強。現在,我們有勇氣去麵對一切困難,克服一切困

難。”

學生家長通過多渠道、多形式接受心理輔導,如今更加理解教師和

社工,更加支持學校工作,更加關心嗬護自己的孩子,學會了鼓勵和賞

識孩子,學會了傾聽講述、正麵引導,借機表達父母的愛。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個人,隻有完美的團體。”如今我校學生、家

長、教師之間所凸顯出來的凝聚力和團隊精神,激發起校園裏每一個人

的生命活力,共同營造的一個和諧、溫馨家園,使每一個生命都精彩。

以愛的名義擔當

——學校災後教學重建回顧

德陽市華山路學校⊙董祖春 蒲正莉

你沒看見雲霧遮住天空麼

鶴群從遠遠的河岸飛起

驚牛奔出村裏的柵

——泰戈爾《園丁集》

時間就像沙漏一樣在不經意間流逝,不知不覺兩年過去了。2008年5

月12日下午2點28分,那個山崩地裂的時刻,而今回想起來依然撕裂著我

們的心扉。地震,不僅瞬間無情地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還奪走了人們

142

賴以生存的家園,也奪走了我們美麗的校園。教學樓嚴重損毀,牆體裂

開猙獰的口子,孩子們可愛的畫作連同畫框破碎,飲水機倒地,桌椅被

掀翻,到處狼藉一片,樓梯上到處是滾落的書包、踩掉的鞋子……唯一

值得慶幸的是學生和教師都成功地逃到了操場,無一傷亡。課是上不成

了,驚魂未定的學生一個又一個被家長接走。此刻的操場,已變成受災

民眾聚集的避難所。從四麵八方逃來的居民,帶著簡易的生活用品在操

場安營紮寨,華山路學校的教師們立刻轉變了角色,成為秩序的維護者

和安全的巡查者。

惶惶不可終日地過了幾天,教師們的電話都快被打爆了。家長們一

次又一次地詢問:什麼時候複課,在哪裏複課?不知道,不知道!餘震

不斷的城市,已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

盼呀,盼呀,6月19日,“複課了!”孩子們奔走相告。華山路學校

一年級至五年級的學生在社區帳篷教室複課了。學校在每個社區設立了

帳篷教室,周一至周五,五個年級的學生可以就近輪流去學習。在又小

又悶的帳篷裏,老師和孩子們親切交談,既有心靈的撫慰,又有知識的

解疑,在艱苦的環境裏,師生們愈加堅韌。六年級的學生在學校四麵透

風的大廳裏輪流上課,五個班,每班一天。盡管這裏較安全,老師們還143

是帶領學生反複地進行逃生演練,要求在五秒鍾之內全部撤離到空曠的

地方。就這樣,在餘震不斷的日子裏,我們艱難複課了,狹小的帳篷裏

傳來孩子們天籟般的讀書聲。

地震無情,人間有愛,來自四麵八方的愛心捐贈到了,我們急需的

帳篷教室來了,六年級的學生們搬進了寬敞的帳篷裏學習。六月底的德

陽又悶又熱,師生們個個揮汗如雨。可我們知足了,沒有一個人叫苦、

叫累,終於能安全、安靜、安心地坐下來讀書了。夫複何求?同甘共

苦、百折不撓!有全國人民的大愛支撐著,任何困難也壓不垮我們。7

月1日,湖南省援建的板房教室安裝好了,全校師生在操場上舉行了自

“5·12”以來的第一次集會。那一刻我們悲喜交加,那一刻,我們熱淚

長流……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我們的光陰不能浪費,

因為沒有時間,

我們必須爭取機會。

——泰戈爾《吉檀迦利》

在學校這個大家庭裏,教師就是學生的父母、學生的親人,是學生

的精神支柱。關愛教師身心健康,驅走地震造成的心理陰影和療治精神

傷痛成為當務之急。為此,學校組織全校教師參加了華東師範大學誌願

者“用愛為你療傷”的心理健康培訓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們懂得了愛

與被愛都是療傷的良藥;教師們承受著來自全國人民的關愛,是幸福

的;我們作為教師,可以去關愛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我們是幸福的;我

們應當以愛的名義擔當起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2008年秋,葉德英老師覺得身體不適去醫院檢查,不幸查出胃癌。手

術後,又化療了一段時間,她自己覺得身體好些了,不顧所有人的勸告執

意要上班。因為她心中牽掛著那些還有兩個月就畢業的學生,她唯恐中途

換老師學生會不適應,硬是堅持邊上班、邊治療。2009年4月26日,她累

倒在講台上,經搶救無效逝世,臨終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救我,我要

活,我還有一個班的學生……”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一個

優秀的青年教師,孩子們喜愛的好老師,就這樣帶著無盡的牽掛離開了人

世。葉老師的去世,引起了學校對教師身體健康狀況的擔憂,緊急安排全

校教職工進行了全麵徹底檢查,做到有問題早發現,早治療。

板房教室隔熱保溫效果差。夏天裏麵酷熱難耐,冬天冷得刺骨,最

怕的是秋天的雨,一下就是兩三天,外麵下大雨,教室裏就下小雨,幾

天下來,地麵上的水積在一起,讓人下不了腳。教師們隻得動用小桶、

掃帚、撮箕,不斷地往外排水。由於搭建板房教室占用了一部分操場,

學生的活動範圍大大減小,兩千多學生隻能擠在狹小的運動場裏,連

板房的過道也成了活動和休息的場所;專用的音樂教室和美術教室沒有

了,大家隻能因陋就簡上課,一台電子琴大夥兒輪著用;美術老師以板

144 房為題材,指導學生寫生;體育老師創造性地開展了一些不占場地的活

動……條件是差點兒,但教師們的工作是一絲不苟、兢兢業業的。

板房裏,常規教學有條不紊;公開課有聲有色地開展著,鋼筆字、

粉筆字、乒乓球比賽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課題“生態、和諧校園文化建

設”一板一眼地推進著。你看,教師“迎春趣味運動會”上,綁腿跑一

個比一個快,足球射門個頂個準,踢毽子一個比一個多,跳短繩一個比

一個快……大家興致勃勃,地震的陰霾在人們心中漸漸淡去,忙碌的學

習、工作、生活讓我們淡忘了傷痛。

最難忘的要數2009年教師節的登鍾鼓樓比賽。一聲哨響,老師們人

人不甘落後,沿山拾級而上。剛開始健步如飛,漸漸氣喘如牛,到達山

頂時已是上氣不接下氣,嘴裏念叨著“世上無難事,隻要肯攀登”。臉

紅得像關公,卻個個樂在其中。

一係列的工會活動,讓學校的每一位教職工深深地感受到集體的溫

暖。大家一同走過災難的日子,一起親密合作、甘苦與共,痛苦與歡樂

將我們團結得更加緊密,集體的凝聚力、感召力更強了。在親曆中我們

見證著感動,在付出中收獲著快樂,在愛與被愛中幸福著。

三145

孩子永遠不知道如何哭泣,

他所住的是完全的樂土。

——泰戈爾《新月集》

對孩子們而言,板房雖不如樓房那麼冬暖夏涼,那麼幹燥舒適,可

也有獨特的樂趣,也有多彩的一麵。我校教師精心營造出和諧的板房文

化,使之成為師生身心愉悅的成長樂園。

(一)優化校園環境建設,凸現教育無窮魅力

校園環境反映出一個學校的校風校貌,傳遞著一個學校的教育理念

和辦學思想,凸顯學校師生的價值觀念、審美標準,在學校的建設與發

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校園的每一塊牆壁都“說話”。地震後,麵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對不能進入的教學樓和簡陋、潔白的板房教室,教師們並沒有因為條件

艱苦而灰心喪氣,而是立足現有條件,因陋就簡,在校門口、辦公室、

教室、綠化帶等部位進行精心的布置和修飾,努力為師生營造內涵豐厚

的校園文化,讓孩子們在板房校園中健康成長。

1.打造校園牆體文化

一進學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醒目的校訓“做豪邁的中國人”。

這鮮紅的大字是全校師生鮮明的行動意識——“千學萬學學做人,千教

萬教教做人”,彰顯華山路學校的教育品質。在通往板房教室的過道牆

壁上,孩子們親手作的畫卷《愛·希望》時時提醒師生學會感恩,笑對

困難。來到板房教室區域,外牆上那張張革命領袖、科學家的畫像以及

名人名言,激勵師生勤勉進取,勇攀高峰。班與班之間的間隔處,是學

校舉行黑板報比賽的“形象工程”,是師生進行知識交流的平台。《要

聞速遞》、《學生論壇》、《興趣娛樂》等欄目,日日“刷新”;某些

欄目留下空白,供孩子們隨時參與,互動“跟帖”;不同觀點在這裏碰

撞交鋒,不同的辯析在這裏去偽存真,形成自由言說的民主氣氛。孩子

們身心愉悅,心靈充盈,走出了震後的陰霾。

2.建設特色辦公室

教師們根據自己所教學科的特點精心布置辦公室。語數辦公室掛著

書法家手筆,音體美辦公室貼著個性化的圖案,那優美的文句、漂亮的

字體、精美的圖案,營造出特有的辦公室文化。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

一走進學科辦公室便感受到濃濃的書香氣息。

3.建設個性化班級

師生共同參與,兼顧共性與個性,創辦各具特色的班級文化。各班

師生共同設計的牆體文化風格各異:學習園地裏展示的是學生們的手抄

報、習作、讀書心得、美術作品等;兩側牆壁上掛著一副副勵誌對聯,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那是孩子們學習的動力,也

是孩子們最好的精神食糧。學生的“墨寶”與名家的作品懸掛在一起,

既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又增添了教育的意蘊。“成長的足跡”、“我

讀書我快樂”等板塊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氛圍。講台上放置一盆自養植

146 物,不僅折射出教師的精神追求和對學生的嗬護,還使簡易沉悶的板房

教室平添勃勃生機。在人們視為衛生“死角”的牆角,擺放著古香古色

的小盆景、養育著歡快活潑金魚的玻璃盆,為教室增添了活力和情趣,

吸引大批學生前來靜心養性,關愛小動物,培養學生珍惜生命的責任意

識。孩子們舉目所及、舉足所處,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美的熏陶和

藝術的享受,這正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魅力所在。

4.讓花草“說話”

雖然因板房教室的增加使校園活動空地減小了不少,但原有的綠化

帶不但一個也沒少,而且實行班級責任管理後,花更豔、草更綠了。每

天清晨,值日班長準會來到自家的“自留地”,看看花兒是否“口渴”

了,草兒是否該“理發”了。“手上留情花自香,腳下留青草如茵”,

“別摘我,我怕疼喲”,“學校是我家,潔淨靠大家”……這些就是各

班同學為保護花草給他人的溫馨提示。同學們駐足觀賞或嬉戲玩耍時,

這些提示語是他們無聲的老師,告訴他們花草也有生命。一草一木、一

磚一石都起著教育、引導和熏陶作用,校園處處體現出鮮明而又濃鬱的

文化氛圍。

(二)搭建多彩舞台、豐富學生課餘生活

文化活動是學校生命力所在,活動是學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載體。形

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血脈,是校園文

化得以延續與發展的源泉。它不但為師生提供了展示才華、發展個性的

舞台,還有利於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

素質,使學校充滿生機與活力。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1.少先隊活動豐富多彩

地震後,我校仍然堅持每周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伴隨著激昂的國

歌,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這一瞬間,全校少先隊員麵對國旗致以

崇高的敬禮!就在這一瞬間,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在每個人的心中油

然而生,大家高唱著國歌,心中暗自下定決心爭當熱愛祖國的好少年。

每周星期一升旗儀式過後,總會有老師在國旗下講話。那一個個故事,

一句句道理,一段段令人沉思的話,總能給同學們帶來不少啟迪。接下

來的“一周時事新聞綜述”和“交流台”更是讓同學們了解國內外大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事,知曉學校新聞,學習他人經驗。

為激勵先進,我校開展了“陽光少年”評選活動。既然是評選,就

有一定的要求和標準。每月都會有一個主題,如“陽光勇敢少年”、

“陽光創新少年”,“陽光愛心少年”等,每個同學在當月不僅在學

習、紀律還是生活各方麵要領先於其他同學,還要在當月“陽光少年”

的評選主題方麵表現特別突出,或者有明顯進步者才可以入選。每班先

自評,然後推選出一名參加學校的“陽光少年”評選。被評選上的學

生,學校還給他們拍照,並在照片下寫上簡單的文字介紹,掛在學校的

櫥窗裏,讓學生和家長都一目了然。“陽光少年”評選活動開展後,取

得了很好的效應:同學們各方麵的意識在增強,主動性也在提高。不僅

在學校爭當“陽光少年”,在校外也時刻嚴格要求自己。記得震後開學

不久,一封感謝信寄到了學校,原來是三年級的林雪峰和四年級的李兵

同學,發現地震後小區裏的清潔工人回老家了,小區裏衛生不好,於是

他倆利用休息時間主動打掃小區衛生,得到了住戶們的好評。大隊部借

此機會及時表揚,起到了榜樣的作用,學校內爭當“陽光少年”已經

形成一股熱潮。同時,學校還舉行“學生合唱比賽”、“大隊幹部競

選”、“生活自理能力比賽”等活動,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

體驗每天有進步和成功的快樂。

2.學科活動如火如荼

雖然板房教室沒有震前的教室寬敞,沒有震前的地麵平坦、幹燥,

但孩子們深深明白板房教室來之不易。大家都懷著感恩的心努力學習,

積極參加每一次的學科活動。語文學科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

樣。講故事,入情入景;情景劇表演,惟妙惟肖;詩朗誦,聲情並茂;

硬筆書法,剛勁有力;詩配畫,妙趣橫生。數學學科活動的“七巧板”

給孩子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音樂學科活動精彩紛呈:筷子舞、自製打

擊樂器等讓孩子們興奮不已。體育學科活動更是讓校園熱鬧非凡:拔河

比賽、“貼膏藥”、“‘棋’樂無窮”等,讓學生們體驗運動帶給他們

的無盡樂趣。每一次活動不僅給學生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讓他們

的個性如春天的枝葉無拘無束地伸展。各種學科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學

148 生的素養,更讓他們感受到和諧校園文化的無窮魅力。

(三)營造校園書香文化,師生共享閱讀快樂

1.建立個性化圖書角

“5·12”大地震前,學校為每個班級都配製了一個圖書櫃,師生將

其命名為“圖書角”。各班老師曾發動學生每人捐幾本書給班上的圖書

角,並指導學生統計、編製了藏書目錄。教室左前方電視機下的班級圖

書角,曾經是教室文化建設的一個亮點。然而,現在板房教室的條件跟

震前比有了很大不同,教室的麵積變小了,教室變得更擁擠,圖書角的

擺放受到限製,布置也就各不相同了。各班老師帶領同學們自力更生、

各顯神通,創造性地解決了圖書角的問題,建立了一個個富有個性的班

級圖書角。高年級的教室地勢相對較低,遇到下雨地麵會滲積雨水,有

時屋頂還會漏雨,同學們擔心圖書受潮,便把圖書櫃放在了兩張舊桌子

的上麵,每次都小心翼翼地借讀自己喜歡的書籍;低年級圖書角的位置

則寫著“人人都是圖書管理員”的字樣。同學們在老師的精心組織下,

把自己的課桌底板當做了書櫃,課餘時間他們坐擁書城,在同桌或小組

內交換書籍閱讀,在集體中感受到閱讀的快樂。

2.師生同讀一本書

地震後,由於沒有午睡室,學生們隻能在燥熱沉悶的板房教室裏

休息。結合這種情況,學校便適時開展午間讀書活動,讓同學們靜心

凝神閱讀自己喜歡的書。學生們紛紛帶來了《十萬個為什麼》、《童

話故事》等自己喜歡的書籍。第一周,隻有個別學生拿出書來看,可

沒堅持幾分鍾便東張西望;有的同學拿著書東翻翻,西看看;有的學

生則拿書擋著嘴巴悄悄地與同桌說話,看來大部分學生沒養成良好的

看書習慣。怎麼辦呢?“孩子們,我們隻有靜下心來看書,才能明

白故事裏講了什麼內容,才能有收獲。注意可別影響你身邊的同學

喲。”教師們每天堅持給學生們提出閱讀時的行為要求,讓他們靜下

心來認真閱讀。教師也帶來同學們喜歡看的《酷蟻安特爾曆險記》、

《淘氣包馬小跳》等係列圖書,在要求他們看書的時候,教師也拿出

書,津津有味地看起來,還不時地拿出筆勾勾畫畫。午休結束後,不

少學生圍著老師,主動與老師交流,詢問老師在看什麼書、勾畫什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麼。從第二周開始,學生們逐漸能自覺認真地看書了。在午休看書時

間裏,他們有的用筆勾畫著,有的眉頭緊鎖,有的卻不時發出笑聲,

但馬上捂住嘴巴,偷偷地笑。

現在教師和班上的學生們同讀一本書,同背一首詩,共度一個讀書

節,全校師生愛讀書,已蔚然成風。

我的孩子,

我的歌將成為你夢的翼翅,

它將你的心移送到不可知的岸邊。

——泰戈爾《新月集》

社會的支持,教師的關愛,引領著孩子們走出地震的陰影。他們

懂得了在災難麵前無私無畏、勇敢頑強,懂得了感恩。有一位作家曾

說過:“有一種生活,你沒經曆過,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

辛,你沒體會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你沒擁有過,

就不知道其中的偉大。”我們談不上偉大,但我感覺我們的板房生活

是艱辛而幸福的。這一段感動而難忘的生活,將永遠鐫刻在我們的記

憶中。

愛,讓生命更美麗

——探索災後傷殘學生的教育策略

綿竹市漢旺學校

2008年5月12日那場突如其來的災害,致使漢旺學校10個教學點的校

舍、財產幾乎全部摧毀殆盡,人員傷亡極其慘重,造成了我校20多名學

150

生的肢體殘缺。受傷的孩子們眼見著本屬於自己的那部分肢體沒了,個

個痛不欲生。“爸爸,還有辦法使它重新長出來嗎?”“媽媽,求求您

再給我一條腿好嗎?”那些聲聲泣血的哀求,令孩子的父母肝腸寸斷,

讓在場的老師心如刀絞。孩子們那稚嫩的生理和心理均受到了嚴重的傷

害。2008年8月,我校克服重重困難順利複課。這些拄著拐杖或是坐著

輪椅的身影無時無刻不揪著學校教師們的心。那憂鬱的眼神、茫然的臉

龐,讓身為教師的我們也倍感棘手。怎樣讓這些傷殘學生繼續在學校正

常生活、學習?如何讓這些孩子接受眼前的事實,克服不良心理,重新

樹立自信、樂觀、向上的生活信心?如何培養他們身殘誌堅的品質?如

何幫助他們提高學習質量?為此,漢旺學校在學校黨支部、行政的帶領

下,為尋找關愛、幫扶殘疾學生的有效措施,進行了艱苦而卓有成效的

探索和嚐試。

一、加強組織領導,構建愛心網絡

麵對這些殘疾學生,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單靠師生的力量能

夠為這些學生做的畢竟有限。因此,發揮不同個體的優勢,整合學校151

各部力量,彙集各方資源,把關愛、幫扶殘疾學生工作放在學生工作的

首位,以整體聯動的方式進行是開展好該項工作的前提。為保證學校關

愛、幫扶殘疾學生的各項辦法措施能順利進行並落實到位,以便工作上

的統籌協調,複課初,我校專門成立了以校長親自掛帥的“愛心幫扶”

工作領導小組。校長的職責是促進心理輔導教師的專業成長,配置愛心

資源,統籌安排各項愛心工作;副校長的職責是帶領工作小組製定幫扶

工作方案,指導督促各小組開展工作,協調各小組的工作內容和時間;

學生處將各項具體工作內容布置到組、人頭,牽頭開展各項活動。

二、精心製定方案,落實幫扶措施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切合實際的方法才能保證有效。有了完整

的幫扶領導組織,大家團結一致,從以下幾個方麵開展了工作。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一)心理幫扶

1.對傷殘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試和普查,建立了專門的心理

檔案。

2.針對有親人去世、災後產生心理障礙等各類學生,分別進行了個

別谘詢或開展團體心理輔導。

3.在學生中開展了生命價值主題教育活動。

4.在全校開展了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普及教育。

(二)學習幫扶

各年級成立了由骨幹教師、成績優秀學生組成的傷殘在籍學生學業

幫扶小組,幫助傷殘學生盡快恢複正常的學習狀態,幫助他們解決在學

習中出現的問題。

(三)生活幫扶

1.成立了由學生團員和學生幹部組成的愛心小組,陪伴傷殘學生

熟悉周圍環境,負責其在校期間的一切日常生活,提供必要幫助,給予

“朋輩關懷”。

2.號召全校教職工與傷殘學生“結對子”,開展以精神撫慰為主的

“一對一”幫扶活動。

3.班主任、輔導員在日常生活中關心傷殘學生的生活,對他們進行

生活上的照顧和安慰,幫助他們擺脫災害帶來的痛苦,重新樹立生活的

信心和學習的信心,化悲痛為學習的動力,盡快適應正常的學習生活。

這些措施的落實,切實解決了“5·12”地震傷殘學生心理和學習

及生活上的困難,使他們盡快走出地震陰霾,以健康的身心進行學習生

活。

三、組織社會力量,壯大愛心隊伍

在充分挖掘校內愛心資源的同時,我們積極主動爭取社會力量,邀

152

請他們對我校的殘疾孩子施以愛心幫扶。因為我們的態度誠懇,配合得

力,多家愛心組織幫助我校,對殘疾孩子給予了全方位的關愛。特別是

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的漢旺學校社工站,學校提供專門場地給社工站開展

康複服務,提供便利支持社工人員開展康複篩選工作;與社區其他服務

機構緊密配合,在各自服務的基礎上,共同為殘疾學生康複提供服務;

協助殘疾學生家庭改善環境。

2009年3月,漢旺學校社工站正式針對學校傷殘學生及其家庭開展社

工和治療師搭配的康複服務,服務我校地震造成的殘疾學生及在地震中

受傷的學生。

我校和社工站的康複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為漢旺學校的學生及其

家長。主要分為四類:一是地震中受傷的;二是存在假肢問題的;三是

地震中有神經損傷、骨折尚未康複的;四是地震後有身體不適、難受但

不明原因的。

我校和工作站的共同服務特點有以下幾點。

(一)全人康複

康複學生的身體、心理及社會方麵的需要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153

工作站為服務對象在進行身體康複訓練的同時,也運用社會工作的個

案、小組及社區三大手法開展一些心理輔導、人際支持等相關服務。

1.康複家訪。通過學校提供的名單及資料彙總,開展相關學生的家

訪工作,建立初步的康複檔案,開展相關的康複工作。

2.康複病例的建立。通過康複家訪及香港複康會物理治療專家、作

業治療專家顧問的支持,社工站對康複學生進行相關的康複檢查,為其

建立相關的康複病曆,以此作為我校和該站工作記錄以及轉介和機構合

作資料。

3.製訂個人的康複訓練計劃,開展傷殘學生及傷後有後遺症學生的

家庭訓練及功能強化訓練;學生假肢的安裝資源鏈接及轉介工作,聯係

香港紅十字會調試和更換假肢,並跟進假肢的適合程度,同時跟進假肢

的訓練。

4.在“包容”理念的指導下,我校和社工站招募康複學生和非康複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學生開展多種類型的小組活動,在組員互動的過程中,幫助服務對象提

高自信,接納自我,發揮潛能,融入校園。

5.2009年10月31日,我校和社工站組織康複學生及非康複學生到

什邡市參加尼克·胡哲的“我和世界不一樣”大型勵誌演講活動。學生

們通過尼克·胡哲的感染和鼓勵,學習正確麵對自己、更好地麵對社會

帶來的壓力並和諧地與他人、與環境相處。演講結束後,一個孩子說:

“我體會到了隻要你樂觀地去麵對生活,你生活中的困難都會迎刃而

解!”另一個孩子說:“身體有缺陷,心靈不能有缺陷!”

附:尼克·胡哲簡介

1982年出生於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天生沒有四肢。但尼克·胡哲用

他的感恩、智慧以及僅有的“小雞腿”(左腳掌及相連的兩個趾頭),

奏響了一曲生命的頌歌。他擁有兩個大學學位,還是企業總裁,於2005

年獲得“傑出澳洲青年獎”。2009年,27歲的尼克·胡哲已經走訪了20

多個國家,與上百萬人分享了他動人的故事。

(二)社會工作與康複治療的跨專業合作

社會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有六個方麵。

1.與康複學生建立信任關係,了解學生受傷後的心理、情緒、人際

等問題和需求,並建立個人檔案。

2.與康複學生家庭及校方建立關係,了解學生家庭及學校的環境需

求。

3.針對康複學生,在“包容”的理念下開展個案、小組及大型社區

活動。

4.在社區倡導“包容”的社區環境。

5.與治療師緊密配合,共同工作。

6.轉介工作

康複治療工作人員的主要工作有七個方麵

1.對接受康複的人員進行家訪。

2.對學生及家長進行康複知識宣傳及普及。

3.建立康複學生康複病例檔案。

154

4.對康複學生進行康複治療。

5.配合社工開展康複學生轉介工作。

6.發展其他地震中受傷且留有後遺症的學生。

7.在家訪過程中發現學生親人有康複需求,提供康複服務。

社會工作者及康複治療工作者,在各自分工的同時又有密切的聯

係,如定期舉行個案會議,商討雙方的工作內容和合作方向,製訂共

同的介入計劃;共同家訪,就各自關注的方麵進行深入交流,以便全

麵地掌握學生的狀況;根據康複學生的特點,共同設計和參與活動內

容。

(三)以家庭為本

家庭是服務對象最主要的生活環境,家庭能夠提供服務對象解決問

題、滿足需要的資源;家庭在照顧康複學生的同時也麵臨諸多壓力,家

長同樣需要支持。由於這樣的家庭有著相似的經曆和需要,我校和工作

站共同開展家庭活動,增強家庭之間的聯係,建立支持網絡。開展的活

動有五個方麵。

1.康複知識講座。我校和社工站通過講座向康複學生及家長講解相155

關康複常識,推廣康複知識,給予學生康複訓練指導,向家長提供相關

康複支持,以便於家庭能夠更好地照顧康複學生。

2.家長會。在2009年8月,康複學生有一個重新擇校的選擇,社工

站搜集新學校的信息,通過家長會的形式,提供信息和交流平台,以便

家長能更好的為子女選擇學校。

3.“攜手共進”家長服務。地震後,康複學生家長在生理和心

理上都承受著巨大壓力。同時,因為震後一直忙於照顧孩子,這種壓

力得不到釋放,家長們也非常勞累。為了緩解壓力,我校和社工站在

2009年8月,組織康複學生的家長到成都國色天香開展各種放鬆、減壓

活動,並在活動中建立家庭之間的支持網絡,鼓勵、幫助康複學生及

家庭更好地融入社區。在活動中,學生家長積極參與,減輕了壓力,

相互之間也建立了聯係和支持。

4.“相親相愛一家人”家庭親子活動。針對康複學生家庭在親子關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係上的問題,我校和該工作站設計以家庭為單位的大型家庭親子活動,

在活動中增進親子關係,並進一步建立家庭之間的支持網絡。同時,在

“包容”的理念指導下,我校和工作站邀請康複學生的朋友及家庭共同

參與此次活動,讓康複學生及家庭在共容、和諧的環境中加強彼此的關

係。

5.“大家一起玩”親子同日樂活動。康複學生在身體上與其他學生

有不同之處,但是在其他方麵並沒有不一樣的地方,其他學生能做的活

動,康複學生也一樣能夠做到。在“大家一起玩”的活動中,康複學生

家庭和其他學生家庭共同參與各種趣味體育活動,讓康複學生對自己的

能力有所肯定,能夠更好地康複,同時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中;通過參

加活動,康複學生及家長也體驗到了合作的意義、相互支持的重要及包

容的美好。

(四)以社區為本

社會工作相信“人在環境中”,人的問題和需要發生在環境中,同

時解決問題和滿足需要的資源也在環境中。因此,學校和社工站在針對

個人和家庭開展服務的同時,也嚐試進行一些社區層麵的服務。

我校和社工站還招募康複學生和非康複學生組成“讓生命舞動起

來”藝術小組,排練舞蹈,開展詩歌朗誦、合唱等藝術節目,讓學生們

在組內增強自身能力及自信心,提升組員人際交往能力,發展社區教

育,讓藝術小組的表演影響和幫助更多人。

四、以活動為載體,細化實施過程

結合康複學生的興趣愛好,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活動,讓他

們在潛移默化中將傷痛忘卻,使性情得到陶冶、使興趣得以培養和發

展。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和興趣小組作為載體,勢必能夠激發康複學生參

與的積極性。我們克服重重困難,開展了主要針對殘疾學生群體的課題

研究和活動——運用豎笛對災區傷殘學生的輔導,運用國際象棋對學

156 生團體的輔導,開展“加油,在運動中恢複”活動。還設立“心聯小

屋”,開展心理輔導。

在這些活動開展中,我們及時了解康複學生在活動參與過程中的心

理動向,針對他們的需求調整活動方案及實施細節。

被人關心是一種美好的享受,關心他人是一種高尚美好的品德。點

滴聚愛,涓流成海。正如有首歌中所唱:“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

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不得不承認,我們能夠為康複學生做到的畢竟

有限,但我們相信,隻要我們堅持不懈,不斷付出,這些傷殘孩子的生

命必然會變得更加堅強和美麗。

綿竹市災後教育教學重建與發展調研報告

胡克明 羅大文 代誌榮 範俊 盧尚華

至2010年春季開學,我市所有學校全部從板房學校回到了設計科學、

布局合理、堅固漂亮的永久性校舍,實現了教育重建三步走(廢墟→板房

→永久性校舍)中最為關鍵的一步。這一步用時僅僅一年又十個月,這一157

步彰顯了黨和國家對教育的高度重視,這一步會聚了江蘇人民無私的大愛

與奉獻,這一步徹底改變了綿竹學校的布局,這一步大大改善了綿竹教育

的硬件條件,這一步也凝聚了所有綿竹教育人的奮鬥和拚搏。如何使用

好、管理好這些優美的校園,促使學校步入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如何打造

特色學校,構建綿竹教育的品牌,為創建西部教育強縣奠基?如何讓新校

園充分發揮育人功能,以最大的效益回報社會,回報所有關心、支持、幫

助教育的社會團體、愛心人士?這一係列問題成為當前每一個綿竹教育人

必須認真思考、積極行動、大膽實踐、迫切解決的重要問題。為此,綿竹

市教師培訓中心於2010年春就當時學校的教育教學現狀進行了專題調研,

分析了當前學校教育教學的一些現象,提煉並總結了一些成功經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