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1(3 / 3)

容易傷及幼兒等。針對這些實際情況,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強化安全措施

強化警校共育、警校共管機製,建立校園警務室;沒有固定圍牆,

就安裝簡易安全隔離網,如木柵欄、鐵絲網,有的是在校園周邊種植

小葉女貞,並用遮陽網擋在植物前麵,防止幼兒掛傷或從植物空隙中爬

出。同時加強了保衛工作,新增門衛,共同做好校園環境和治安工作。

2.細化一日生活中的安全教育

進一步細化一日活動各環節的安全和衛生保健工作,加強日常安全

督導,加強日常安全教育和安全知識培訓,大力開展家園安全教育活

動,提高師生、家長的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救能力。針對板房的具體情

況,與家長簽訂安全責任書。

針對板房結構易受雷擊的情況,對幼兒加強雷雨等天氣的安全常識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教育,組織全園幼兒進行地震、火災等的安全演練。

3.針對板房條件,提出應對措施

對板房進行防雨、防水處理,添置降溫設施;實行周六工作製,提

前放暑假,避開雷雨、高溫季節。

(三)采取各種措施確保幼兒一日各項活動有序開展

板房幼兒園因搭建場地狹小,基本沒有室外活動場地,地麵較粗

糙,幼兒易受傷,不利於組織集體鍛煉和戶外體育活動;沒有室外大型

遊樂設施,室內玩具也有限,每班幼兒人數多;全園共用一個不大的廁

所、盥洗間,沒有功能室等。

為解決上述困難,學校統一安排出各年級、各班的戶外活動場地使

用時間段,孩子分批進行“兩操”鍛煉;各班協商安排入廁、洗手的時

間,做到不擁擠,不在廁所和洗手處玩耍、逗留。為解決活動場地和遊

樂設施、玩具不足問題,一是在室外投放一些中小型玩具,各班在活動

室內投放適合的桌麵玩具;二是教師、幼兒、家長利用廢舊物品共同製

作一些玩具,如高蹺、保齡球、響筒、紙球等。將這些玩具分類分區擺

放,基本保證了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和所需的活動材料。有的幼兒園在

幾條較寬的水泥過道上,繪直線、曲線、小路、幾何圖形、路格、迷宮

等,盡最大努力滿足孩子的活動需要。

板房環境創設,還要注意充分利用每一寸室內外牆壁、空間等,師

幼互動,大量運用幼兒繪畫和手工作品等美化孩子們的生活學習環境,

使簡陋的板房校園美觀又溫馨。

二、教育教學秩序重建

(一)重建課程內容,創新活動模式,確保幼教質量

1.重建課程內容

將心理撫慰教育納入必須教育內容,並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生命

116 教育和逃生自救教育。

(1)心理撫慰教育。由於地震給孩子們心理造成了不小的傷害,

因此,幼兒園將心理撫慰教育納入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

大領域教學活動中,營造充滿愛、關懷、寬容、愉快的生活學習環境。

在開展日常教學活動中,融入心理輔導內容,對孩子進行愛和感恩的教

育,讓孩子學會用愛療傷,重塑健康心理。教育的重點放在幫助孩子建

立安全感上,悉心關注孩子,努力成為孩子能依靠的臂膀。

1)教師要保持一種積極的形象。教師要隨時提醒自己,保持整齊的

衣著、穩定的情緒、充沛的精力、平和的行為、親切的話語。堅信孩子

們都有與生俱來的韌性,即便是失去父母的孩子,也會因我們的細心嗬

護與撫慰而重新煥發生機。

2)根據幼兒特點,開展各項活動。根據幼兒年齡特點、災後心理恢

複需要,圍繞主題核心目標增加心理撫慰的單次或多次教學活動;圍繞

關懷接納,建立安全感,讓他們感受生命,珍惜生命,保護生命;圍繞

萌發愛心和感恩之心,展望未來,重建自信這樣一個主線,設計安排課

程內容。

一是身體接觸遊戲。通過撫摸、握手、擁抱、親吻等親密的身體接

觸行為,讓幼兒直接、快速地得到情感撫慰與支持,並用語言輕聲地告117

訴幼兒“老師喜歡你”或“老師愛你”;開展“紅黃藍碰一碰”、“大

風吹”、“抱抱團”、“鬆鼠與大樹”等遊戲,讓孩子近距離地身體接

觸,增進親近感、安全感。孩子們在互相擁抱、手拉手等動作中宣泄心

中積壓的負麵性事件和情感,撫慰孩子的情緒,體驗班級的溫暖。

二是多開展藝術活動。藝術活動對於幼兒心理康複有著獨特的作用

和價值。因此,幼兒園較多地安排音樂、美術活動和體育活動,以愉

悅幼兒身心,抒發幼兒情緒。如“我的自畫像”、“我的心情”、“手

牽手”、“愛的禮物”、“我的夢想”等活動;借助繪畫、音樂的象征

性語言,讓幼兒通過繪畫、手工、撕紙、唱歌、舞蹈等,表達和宣泄

情緒;鼓勵並尊重幼兒自己的講述和解釋,幫助孩子抒發情感,舒展身

心,恢複自我控製,減輕心理焦慮。

三是注重個別幼兒特殊心理問題的關注和疏導。特別是對失去親

人、震前震後性格變化大、行為退化、情緒不穩定、拒絕上幼兒園的孩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子進行心理疏導。時時觀察孩子們的行為和情緒變化,與家長密切配

合,包容並理解孩子的行為,給他們以特別的關愛和鼓勵、疏導,以幫

助他們盡快度過心理危機。在對一些震中失去親人、同伴或者受到特別

驚嚇,產生較重心理問題的孩子的個別心理幹預中,積累開展幼兒心理

個案分析的經驗。從對幼兒塗鴉繪畫心理進行解讀分析,教師要從幼兒

無意識繪畫、言說故事、情景劇表演中總結教學方法。教師要從孩子繪

畫的色彩、內容中觸摸到孩子無法言說的內心世界中的孤苦、悲哀、恐

懼、憤怒。在專家的指導下,教師要在幼兒園裏擔負起適時的角色替換

重任,讓孩子與親人、老師建立聯係,同時與家長配合,用親人(或同

伴)照片陪伴孩子,緩解孩子對親人的思念。一段時間後,孩子們就會

釋放內心的壓力,停止哭泣、恐懼、排斥、孤獨等,逐漸接受和適應。

另外,要運用多種方式,加強對家長的有關知識的宣傳,使其關注

幼兒生命啟蒙教育。

(2)感恩教育。感恩的前提是“知恩”。感恩教育要讓幼兒認識

到別人為他付出的一切並非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無論是父母撫養他

們,還是老師教給他們知識,還是朋友給予他們友情以及其他人給予的

幫助,這一切都是“恩情”。對幼兒開展感恩教育時,要善於幫助他們

感受到身邊的、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恩惠,幫助他們感受“5·12”

地震後全國人民的無私幫助和關愛,並從中挖掘出價值,開發有關教育

素材,開展多樣的活動,用移情法、故事法、實踐法等引導幼兒學會感

恩。如主題活動“我喜歡”中,通過談話、遊戲、學製感恩卡等,感受

到生活中有很多值得自己喜歡的人、很多快樂的事以及自己也是被很多

人所喜歡的情感,從而認識到生活的美好和可愛;主題活動“傘的世

界”中,向幼兒講述抗震救災中空降兵英勇感人的事跡,使他們感受到

中國是個大家庭,自己不是孤立無援的,有很多人在關心著我們,並學

會感恩;在主題活動“給你一封信”中,通過自製信件(畫信)、念信

等活動,表達對家人、對朋友、對所有關心幫助災區的熱心人感激等。

通過集體活動中的感恩教育,幼兒之間產生共鳴,心理得到積極的疏

導。同時,帶幼兒走進社區,看看社區工作人員是怎樣管理、統計、分

118 配大量地震救災物資的;帶幼兒參加捐贈儀式,了解誌願者,學唱感恩

歌曲,慰問感謝援建者等,進行多種形式的感恩教育。

有的縣市針對農村幼兒教師未經過災後心理培訓,在恢複教育教學

活動初期,對怎樣對孩子進行心理撫慰教育感到束手無策的實際,采取

贈送南師大、北師大編寫的《災後兒童心理撫慰手冊》,組織板房現場

工作會,讓農村幼兒園園長、教師學習板房幼兒園管理、心理撫慰和疏

導活動的方法措施等,以適應災後幼教工作需要。

2.合理利用環境,創新活動模式,提高教學有效性

板房教室空間小、隔音差,開展活動相互影響大。為此,我們注意

科學合理的環節設置和巧妙有效的指導策略。引導教師協調共商、智慧

經驗共享,創新活動模式,以提高教學有效性。

各年級、各班在教學活動的時間、內容、場地上統一協調安排。在

製訂周計劃時,將動靜活動、室內室外活動以及內容形式相同的活動

安排在一起進行,將互相影響降低到最低。有的在相鄰班級開展同樣活

動時,巧妙地“借”條件來組織本班活動。尤其在組織音樂、唱歌、舞

蹈、打擊樂、體育活動等音量大的活動時,采用了兩個班或四個班一起

上“大課”的形式,由全年級教師一起備課,確定“大課”的目標、要

求和重難點,設計活動過程、方法和指導策略,一起準備器材、教具119

和操作材料。活動組織由教師輪流實施,每個活動每班確定一個主教教

師,其餘教師輔導。活動組織中注意照顧班級幼兒發展差異,並關注個

別幼兒。這樣,既解決了班與班相互影響、樂器少和電器設備使用線路

承載負荷等問題,同時又促進了班級幼兒間的交往、合作。既然是聯合

教學,就要集體備“大課”,這樣也促進了教師間的教育智慧、經驗共

享及商討、合作、協調能力的提升。

(二)資源共享,創新遊戲形式,促進師幼共同發展

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是幼兒最喜歡的學習娛樂活動。但在狹小

的板房教室內,無法為幼兒提供較為固定的遊戲區角。為此,我們做了

以下嚐試。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1.聯合遊戲

板房條件促使我們把聯合遊戲經常化。各年齡段班都以聯合遊戲作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為幼兒基本遊戲形式。同年齡班教師一起商量,統一安排和利用各班室

內外空間場地,統籌遊戲材料,統一組織遊戲時間。根據幼兒的發展需

要在各個教室分別為幼兒設立角色遊戲區、建構遊戲區、閱讀區、娛樂

遊戲區、益智區等。教師根據遊戲時間、內容安排,組織幼兒一起擺設

遊戲區角,遊戲後再一起收拾遊戲材料,整理活動環境。遊戲進行時統

一遊戲常規要求,各班幼兒打破班級界限自由選擇遊戲活動,自主選

擇遊戲夥伴,進行角色分配。既滿足了幼兒遊戲需求,又擴大了幼兒交

往、合作的範圍,促進了幼兒交往和協作能力的發展。聯合遊戲中的材

料,絕大多數是教師組織幼兒收集的各種廢舊材料,如煙花棒、麥稈、

竹板、各類包裝盒、各類飲料筒瓶罐等,既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又

培養了幼兒的節約習慣和環保意識。板房條件下幼兒聯合遊戲組織的經

常化和製度化,充分挖掘並發展了其遊戲的新價值,有效地解決了板房

教室小,班額大,沒有辦法為孩子設置固定遊戲區角,以及玩具、遊戲

材料有限的問題。

2.民間遊戲

民間遊戲需要的材料簡單便宜,大多以廢舊物品替代即可。在板房

中,各幼兒園開展了大量的民間遊戲,如翻繩、抓子、跳繩、跳橡皮

筋、踢毽子、“背人”、“炒黃豆”、“編花籃”、“跳房子”、“攻

城”等民間遊戲。這些遊戲不僅彌補了板房幼兒園中玩具的不足,而且

給幼兒一種新的體驗,家長也積極參與,促進了親子共情。

聯合遊戲、上“大課”和開發組織民間遊戲,不僅促進了教師的教

育智慧、經驗共享和共同成長,更使教師在應對艱苦環境,努力確保幼

兒保教質量工作中,豐富了職業道德素養,磨煉了克服困難的意誌。這

是板房條件下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收獲。孩子們在板房幼兒園是安全、快

樂和滿足的,獲得了應有的發展。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社會關注度不夠

災後的援助中,社會對幼兒園建設的關注度較低,大家的目光基本

120

集中在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比如,一些援建商在什麼都已談好的

情況下,一聽說是幼兒園,馬上終止計劃。而在對幼兒園有限的物質援

助中,大家又都把目光集中在有傷亡的幼兒園,而那些同樣受災很嚴重

的幼兒園因沒有人員傷亡,一些援助者就改變了援助對象。

2.師資和經費不足

高規格、高標準的永久性校舍建成後,大多數幼兒園規模都相應擴

大,幼兒園在麵臨幼師編製短缺的同時,也麵臨現有的政府投入和收費

無法維持正常開支和養護的問題。

3.幼兒教師存在“小學化”“成人化”現象

教師編製過緊,農村幼兒園編製得不到認可。從小學轉崗到幼兒園

的教師增加,教師的專業化程度降低。如何克服幼兒教育教學中的“小

學化”、“成人化”傾向,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4.缺乏心理健康指導老師

幼兒園規模擴大後,各園均無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尤其是現

有農村幼師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麵的專業指導和知識。

四、有關思考和建議

1.災後學前教育的全麵重建,需要整個社會和政府的重視和關注

應積極呼籲並正確引導德陽災後幼兒教育的協調均衡發展,將援建

重點放在農村,加大農村幼兒教育發展力度。各縣(市、區)應憑借災

後教育重建契機,合理布局,科學規劃,全部修建符合標準的幼兒園校

舍,一步到位。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2.梳理並總結板房期間幼教工作經驗

地震災害和板房的艱苦環境,充分激發了德陽幼教工作者的創新精

神,創造出不少新的做法,健全了製度,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那麼,

如何承前啟後,梳理並發揚板房期間好的經驗和做法,融進新校園的管

理和教育教學中,大家應好好思考。

3.建立一支高素質幼教隊伍

有計劃地與對口援建的師範大學和優質援教師資合力打造軟實力,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加強重建期間各級各類幼兒園的師資培訓。建設一支與重建後一流校舍

和辦園條件相匹配的高素質管理隊伍和教職工隊伍,使德陽市幼兒教育

的辦學層次和水平在重建中更上一層樓。

4.貫徹以人為本思想,讓全體幼兒享受優質的早期教育

更加有效地發揮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教研部門在教育管理、教研指

導中的主體作用和各級示範性幼兒園的示範輻射作用,加大對鄉(鎮)

中心幼兒園、集體辦幼兒園、民辦幼兒園、其他部門辦幼兒園的保教管

理和師資培訓指導力度,將上述園所的幼師繼續教育納入教師繼續教育

管理範疇。貫徹落實好以人為本、為全民為全體的科學發展觀思想,讓

各級各類幼兒園的孩子都能享受到科學優質的早期教育,實現優質學前

教育資源的共享,促進學前教育協調、均衡發展,全麵提高學齡前兒童

身心素質。

經過大家的努力,德陽板房幼兒園安全、整潔、美麗、溫馨。各種

遊戲、教育教學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我們相信,不管是條件好的校園

還是條件艱苦的板房,隻要有我們幼兒教師的地方,就會有孩子的快樂

和笑聲。“讓孩子們的笑聲在板房中延伸”,我們的確做到了。

板房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的嚐試

綿竹市第三示範幼兒園⊙陳建碧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我們幼兒園因遭到重創不能繼續使

用,利用暑期時間搬到了江蘇援建的板房區幼兒園。經過辛苦的準備,

板房區幼兒園迎來了第一批地震後入園的孩子。可是,我們很快發現了

問題:幼兒不適應新的環境,班上孩子情緒很浮躁,各班常規管理不能

正常進行,直接影響到幼兒生活、學習的質量。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成了

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迫在眉睫的首要工作。《論教育》中提到:“幼兒獲

得習慣的速度是驚人的,而且所獲得的每一種不良習慣都會成為以後形

122

成良好習慣的障礙。如果最初形成的習慣是好的,就可以免去以後許多

麻煩;更重要的是,最初獲得的習慣對以後的生活來說,具有與本能類

似的作用。”

《幼兒園工作規程》規定:“幼兒園日常生活組織要從實際出發,

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規,堅持一貫性、一致性和靈活性的原則,培養

幼兒的良好習慣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兒不同於中小學生,大量

學習是在生活中進行的,在生活中掌握知識、獲得經驗、形成一定的能

力。這就提醒我們要善於運用並注重發掘生活常規的教育功能,通過常

規的培養,將日常教育同幼兒的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這樣不僅可以

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還可以激發良好的情緒,促進幼兒對生

活和社會知識技能的掌握,增強目的性和意識性,發展幼兒自理自律能

力。

首先,我們意識到幼兒園的常規管理應該滲透到班級各項工作之

中,才能積極發揮其管理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工作與教育環境,提高保

教質量,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發展。因此,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討

論製訂出一套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目標計劃,一步一步地對照實施。把

目標具體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在遊戲、進餐、睡覺、盥洗等各個環123

節裏,都製訂出可行的規則要求。比如,現在的午休室地麵沒有鋪設地

板,中午小班孩子午休的時候有的還和以前一樣穿脫衣服,衣服掉到地

上就會沾上髒汙。開始階段,教師耐心細致示範講解,組織幼兒反複練

習,在訓練中逐步理解掌握。在此基礎上,不斷檢查督促幼兒長期堅持

下去,使之轉化為幼兒自己的行為,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在這個過程

中,教師的教育指導固然重要,但如果隻單純要求幼兒必須這樣做,不

能那樣做,時間一長,便會使幼兒感到厭煩,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出現

反抗行為。必須考慮以幼兒樂意接受的多種形式,調動幼兒的主動性,

使幼兒成為“主體”。例如我們將上床脫衣服的順序編成兒歌:“小屁

股坐床上,小腳丫伸出來,小小腿鑽‘山洞’,蓋上大被子,再來脫衣

服。”這樣每次在午睡的時候引導他們邊唱兒歌邊按順序脫衣服,幼兒

才能活躍,而且活而不亂,還能杜絕某些不好的現象,自理能力得到加

強,不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可以積極為同伴、為集體服務。

附錄:災後教學重建教師論文及教案選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其次,寓教於一日生活中。在一日生活中的許多環節,教師去發現

和把握常規教育的契機,力求通過和孩子的每次親密接觸把握這些契

機,努力做到不失時機地引導和教育。常規應該是靈活可調的,常規的

製訂不是為了束縛幼兒,而是為了更有利於幼兒的健康成長。或許有的

時候我們隻是提出要求,讓孩子們照著做,而很少去考慮合理性。幼兒

對事物有一定的分辨能力,有了自己的思想,可以讓他們針對問題進行

討論。通過共同討論,與孩子一起製訂出真正服務於幼兒的活動常規,

這更有利於幼兒的理解和感受規則的作用,更有利於幼兒的自覺遵守。

例如,板房區教室內外都是初步硬化的粗糙地麵,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

中活動,如果任由他們隨意地奔跑,就很容易摔跤傷害到自己。所以,

剛進入板房區的時候,我們就引導孩子認識新環境的地麵,讓他們比較

現在的地麵和以前教室的地麵有什麼樣的區別。幼兒們觀察後回答“現

在的地麵爛,更容易摔跤”,“以前的地麵比現在的要幹淨很多”。進

而讓幼兒討論:“在這樣的地麵上活動應該注意些什麼?”“小朋友做

遊戲的時候不能跑得太快。”“自己在玩玩具的時候要講衛生,玩具不

能亂放在地上。”“吃東西以前要用肥皂把手洗得幹幹淨淨的。”幼兒

經過討論,真正理解了某些行為造成的直接和間接後果,將規則“內

化”為自覺的要求,從而達成共識:在活動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和

衛生,在同伴違反規則的時候提醒他,共同遵守規則。

再次,積極發揮環境的隱性教育作用,更好地為幼兒的常規形成服

務。在創設板房區教室環境時,我們意識到標誌對幼兒的有效提醒作

用,所以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來設置適宜的標誌,幫助幼兒形成規

則意識。例如,我們發現幼兒喜歡在美工區(角)活動,可是很多幼兒

浪費紙張的情況很嚴重,沒有充分地利用就扔掉了。於是我們在美工

區角裏掛出“節約用紙”的標誌圖。當然,並不是說一畫一貼就好了,

當孩子們發現區角裏多出了這樣一個“新朋友”的時候,他們就悄悄

地討論:“這是什麼?為什麼要貼這個?”於是我們引導幼兒討論:

“地震以後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我們用的紙是從哪裏來

的?”“還有很多的小朋友沒有紙來活動,我們該怎麼幫助他們?”從

124 幼兒的親身感受引發他們對自己行為的重視,從而過渡到談論“利用紙

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剩餘的紙還有什麼用”等實際的問題。通過

感受、講解,並在活動中不斷地重複、強化,讓標誌的實際意義真正深

入幼兒的心理,內化為幼兒長久的自覺行為。

第四,常規是幼兒的學習實踐過程。我們定期讓幼兒輪流做“值

日”,有意識地讓幼兒從關心自我行為逐步轉化為關注同伴行為。組織

幼兒共同討論出做值日的明確要求,讓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在活動

中做些什麼。

同時,我們還意識到,對幼兒進行常規培養不僅是為了眼前的正常

活動,更主要的目的是要使幼兒逐步形成從他律走向自律,成為一個自

覺守紀的人,讓幼兒產生行為的遷移,對今後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

可以說,常規教育是一個塑造人的教育。我們要培養的是能夠自律,具

有開放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而不是在專製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循規蹈

矩、順從型的人。幼兒的良性發展才是常規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