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精於勤,漫貪嬉戲思鴻鵠;學以致用,莫把聰明付蠹蟲”,鐫刻於
大門,突出了“南軒”特點。
道路和廣場:進大門是一條林蔭大道,名為學思路。左邊用靈動的
小板塊展示南軒先生生平,右邊展示他主要著作的名稱,行進在路上有
時光倒流之感。繼續前行就到教學樓前的廣場,名曰南軒廣場,南軒先
生塑像及簡要介紹在此,與學思路相呼應,突出該校的“南軒”特色。
亭院:廣場右邊設置南軒亭,以亭台樓閣、小橋流水、文化石展示
南軒先生教過的嶽麓書院、城南書院等景觀以及他的題詞。教學樓後置
桂香亭,營造文化氛圍。
教學樓外牆:呈現“理善萬世繼絕學,知行天下承南軒”。它突出
學校的文化主題,以及繼承和發揚“南軒”精神的決心。
教學樓:名為知行樓,各樓層分別以“南軒屬托”、“南軒期
盼”、“南軒詩韻”、“南軒軼聞”命名,形成係統性的“南軒”樓層
文化,以此來體現學校靈動與厚重的結合,簡約與大氣的結合,使整座
教學樓浸潤在曆史的醇香和現代的大氣之中。
(二)融合學校文化理念,創新現代學校文化
災後重建,加快了學校資源優化重組的步伐,許多學校由多所學校
88 拆並重組形成(如什邡市將震前126所中小學、幼兒園整合為66所)。來
自不同學校的學生和教師將如何互相尊重、團結協作?原來學校的曆史
和校園文化如何傳承與創新?新建學校在建設過程中同時融入了援建單
位的文化元素,如何將這些外來文化與學校原有文化結合,實現文化的
融合、傳承與創新?這一係列問題,直接關係到今後學校教育發展方向
與特色,影響到學校能否實現打造品牌名校,形成核心競爭力的目標。
因此,學校校園文化重建是災後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前提,處於優
先發展地位,是學校教育者與教育管理部門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災後校園文化重建,要注意從學校的曆史和現狀出發,從學校已有
的自然條件和學校自身的教育實踐出發,通過繼承、創新和整合,把傳
統教育資源、外來優質資源與現代教育理念有機結合,形成學校師生共
同認可的獨特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逐步成為學校穩定的價值目標和
良好的精神風貌。我市的大批學校在災後重建中對此進行了積極的思
考與探索。如什邡市各重建學校在重建過程中,學校與援建單位積極配
合,注重校園創新設計風格,加強使用培訓,充分發揮援建學校功能,
體現“北京援建特色”。將學校的標準重建與當地的文化傳統和地理條
件充分結合起來,讓新建成的學校既具現代化的氣息,又不失地方特
色。又如綿竹孝德學校
結合當地的傳統文化,
很快確定了校園文化的
主題——“德孝”,並
據此構建校園環境文
化,使學校既有蘇州園
林的情調,又充滿川西
民居的風格,處處滲透
著“德孝”文化的魅
災後教學重建問題與對策研究研究報告
力,居其中令人感到身
心愉悅,在不知不覺中“德孝”思想感染著所有的人。
【案例1】綿竹遵道學校災後由萬科集團公司、思科集團公司援
建,重建後的校園不僅按照高標準、高質量設計施工,而且配置了大
量現代信息技術數字化教學設備,還為學校今後發展提供了後續援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助。為感恩萬科、勵誌奮進,學校結合本校辦學特點和萬科公司文
化,提出“遵道而行,博學萬科”的校園文化建設理念,既承載了當
地的文化特色,又傳承了學校原有的辦學優良傳統,同時融入了援建
單位積極的文化元素與價值追求,激勵師生不僅要遵道,還要博學,
更要心懷感恩。
【案例2】什邡馬井學校設計的校徽、校牌和校旗
校徽、校牌和校旗代表著一所學校的文化
形象,師生員工在每天看到這些標誌的時候,
會在內心激起對學校的一種熱愛,並逐漸隨學
校的發展變化油然而生出一種自豪感。學校校
徽中心的圖案是“馬井”二字第一個字母的大
寫,字母經過藝術變形後形似一棵成長的樹,
象征孩子們在教師的悉心教育下茁壯成長;又
形似一顆心,象征馬井學校是北京紅十字會用
愛心鑄成的,孩子們在社會各界的愛心澆灌中健康發展;字母“M”的
變形形似一條飛舞的彩帶,象征孩子們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外圍綠色
圓圈象征教師們團結一心,共同為孩子們創造出一片清新純靜的綠洲。
(三)豐富學校文化內涵,打造特色學校文化
高品位的校園環境,現代化的教育裝備,為我市學校發展與進步奠
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如何創建與災區經濟發展相適應、與教育恢複相
適應的特色學校,成為了我市廣大學校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之一,也是
創建西部教育強縣的必要選擇。
在國民受教育年限不斷提高的今天,公眾對於教育的訴求已經從數
量過渡到質量上,今後優質教育會越來越多,特色發展才是學校生存之
道,認識和優化學生個性的學校才能稱為特色學校。為此,我們應給予
學校更為靈活的辦學自主權,更為多樣化的督導評估體係,更為多元化
的評價機製,鼓勵學校特色發展,鼓勵學校在構建和發展自身特色的過
程中勇於探索、勇於實踐、勇於創新,為學校特色發展和進步創造更為
90 寬鬆和諧的外部環境,建立更為有效的激勵機製。
校園文化建設要以科學的教育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人文精神和科學
精神相結合。在構建校園文化體係過程中,校園的物質文化建設將在新
校園磅礴開展,而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是精神文化,要以形成民主、平
等、合作、和諧的人際關係,營造互相幫助、相互尊重、彼此信賴、團
結合作、樂於爭鳴的文明氛圍為出發點和歸宿。這個過程不是在短時間
內能形成的,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目前,我市教育行政、教研部門已進行了大量的思考,並積極對各
學校校園文化內涵建設和提高進行引導,同時大批學校也正結合本校實
際進行研究、整理、完善本校的校園文化內涵。希望能通過幾年的不斷
努力,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園文化內涵,既體現時代精神,又能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