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一方麵在思考與討論過程中不斷啟發
學生,培養學生勤於觀察、勤於思考、勤於討論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品
質。
C.教學中,學生討論得出生物的某些特征,再對照課本進行比較:
哪些地方想到了,哪些未總結到?讓學生多舉生活中例子加以補充,使
學生既有成就感,又可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D.學生進行表演,既培養了學生表達能力,又能達到對知識的理解
與運用。
3.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促發展
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會創新。組織有效性活動,引導學生
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促發展。
盧梭認為:“通過兒童自身活動獲取的知識,比從教科書、從他人
學來的知識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們的身體和頭腦得到鍛
煉。”皮亞傑指出:“傳統教學的缺點,就在於往往是用口頭講解,而
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動眼、動手、動腦、
動口,多種感官參與,實現教學知、情、意、行的融合。
大多數學校結合本校實際,成立了學科課外探究小組,開展課外探
究活動。教師課前做好充分準備,設計好教學環節、教學問題和教學案
例。課堂上鼓勵學生多提問,並讓學生結合實際,選擇適合自己且感興
趣的問題進行研究,實際的研究活動或課堂上沒有完成的研究活動,讓
學生在課外以活動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教師要特別注意課外加強督
促、指導,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困難,並要求學生作好實驗記錄,促使
學生獲得充分的體驗。同時,有的學校還開展了與學科教學結合的多種
實踐活動,如製作、遊戲(或比賽)、操作等。
製作,就是讓學生自己製作學習用具,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
實踐能力。例如,低年級在教學“看鍾表”前,要求學生自製一個鍾
麵模型供上課用;學習“百以內數的加減”前,自製一個計數器,幫助
學生理解計算方法。別看學生年紀小,卻心靈手巧,不僅做出了各式學
具,而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做出的學具富有創意,既美觀又實
用。另外,在製作過程中,學生的腦中就可能“鑽”出很多問題,學習
過程中就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勤於思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遊戲(或比賽)。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是他們的興趣所在。
“玩”是兒童這一年齡階段特有的實踐活動形式。在教學中,可以把
一些知識轉化成“玩耍”活動,以適應和滿足兒童“玩”的天性。而
災後教學重建問題與對策研究研究報告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遊戲或比賽是兒童最喜歡的“玩耍”活動。例如,在一、二年級教學
中,可經常開展師生對口令、口算接龍、玩撲克牌,也可進行口算比
賽、運動(跳繩、推乒乓球等)賽,小貓釣魚、摘蘋果、找朋友、小
小郵遞員等遊戲,在趣味活動中讓學生獲得愉快的學習體驗,也使口
算達到經常化。
操作。動手操作是學生參與學習、獲取知識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
起源,思維的基礎。學生“動”起來,課堂才可能“活”起來。因此,
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創造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
環節,也是小學生體驗學習的一種方式。例如,在低年級計算教學中離
不開操作小棒等學具,學習“看鍾表”離不開操作鍾麵盤,甚至在高年
級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時,也離不開各種圖形操作。
【案例1】綿竹實驗學校一教師的課後反思
在教學《圓的麵積》——推導圓的麵積計算公式時,我作了一個對
比研究:一個班我用了課件演示推導過程,另一個班采用學生動手操作
的形式,結果兩個班都順利推導出計算公式。然而,第二天再讓學生敘
述推導過程時,動手操作的那個班的學生就說得更清楚、更完整,說明
動手操作的記憶效果更好。
【案例2】生物課外實踐探究活動研究
什邡外國語學校在災後教學中,積級組織教學實踐探究活動。學校
生物教研組組織的“生物課外實踐探究活動的研究”,作為學校教育科
研課題,成為德陽市級科研立項課題,現已結題,並獲得德陽市政府教
學成果二等獎。以下為課題報告中的研究案例——《班級近視眼患病率
的調查》。
本次調查研究活動開展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了解三個問
題:近視眼的患病機理是什麼?近視眼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預防近
視眼?
A.調查準備階段。
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有關眼球的構造、近視眼的資料,並對信息進
行處理。
B.調查階段。
對班級近視眼病患者進行調查,學生可自行設計表格,按表格內容
調查填寫。
C.分析探究階段。
把收集的信息資料和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探究患近視眼病的主要
原因是什麼?治療的方法有哪些?怎樣預防近視眼?
調查結果:我校七年級學生患近視眼病的占36.4%。其中在電腦上玩
遊戲、看電視造成的占68.8%,看書、學習習慣差造成的占31.2%。
患病原因:主要是不注意用眼衛生,過度看電視、打電子遊戲,學
習時書寫姿勢不正確是造成近視眼病患的三大主要原因。
預防措施:注意合理的飲食,認真做眼保健操,並注意用眼衛生,
養成正確用眼的習慣。
4班吳江銳同學非常詳細地總結歸納了預防近視眼的措施,重點是要
注意飲食習慣,包括要少吃甜食、多食含維生素類的食品,忌食煙酒,
並詳細說明了理由。
D.表達交流
。
各組派代表交流每組的調查報告,相互學習
。
E.拓展深化
。
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可引導繼續探究遠視眼的知識
。
F.效果評價。
優點:本次活動中,大部分學生熱情高,能主動積極參與到調查探
究活動中,拓展自己的知識麵。很多學生都總結到自己不僅增長了知
識,還養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了解了對數據的不同處理方式,學會了對
調查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進一步認識到做好眼保健操的重要性。在交流
研討中,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客觀分析問題。一些學困生
也在調查活動中找到了自信。
不足:少數學生態度不夠認真,顯得被動。還有部分學生課外知識
太少,作為教師要提高保護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4.實施分層教學,改變學生的被動參與狀態
實施分層教學,改變學生的被動參與狀態,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參
與的快樂,享受成功的喜悅。
災後教學重建問題與對策研究研究報告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也是災後學校教
育教學的核心理念。隨著教學活動不斷深入,學生的個體差異也越發明
顯,客觀上要求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差異提供不同層次的課程內容,設計
彈性化的課程內容供學生選擇,實施分層教學,給不同學生提供不同的
發展空間。
【案例】綿竹外國語學校一數學教師的教學反思
在教學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或退位減法前,我發現有些孩子已經
掌握了計算方法,在課上我就請他們互相交流,體驗學習的成功感。
在課堂練習部分,有時提供不同層次的練習題目,先向全班學生提出
一種共同的最低層次的作業要求,在學生完成這個基本作業要求的前
提下,允許他們有選擇地完成高一層的作業。針對學生在數學學習過
程中出現的特點來布置不同的作業,有時是針對學生的優點來布置,
有時也針對學生的缺點來進行。特別是每周出一道“聰明題”,學
生很感興趣。有時候也讓學生之間相互設計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作業
題”,對方按要求完成後共同批改。在這樣的實踐中,不同層次的學
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
5.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形成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學習氛圍
我市災區大批學校和教師,結合災區受援助和重建的合作互助精
神,倡導學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會與人合作,並能
與他人交流思想的過程和結果。
如綿竹一學校,在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對學生單獨不能解
決的,但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生之間優勢互補的問題,教師就可以安排
合作學習。在具體操作中教師應注意:①分工明確。讓每一個學生在
小組學習中都有事可做,使每個人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人人都成
為學習的主人。②建立機製。必須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
榮譽感,讓每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整個小組的學習結果;引
導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從而使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
勉、互進的局麵。③適時引導。合作過程中,學生活動相對分散,教
師指導的困難相對增多,教師要成為學習小組的一員,參與學習活
84 動,並通過提示、點撥、引導等形式,保證合作的有效性。有了這些
基礎,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小組乃至全班相互的討論、交流、啟發、
幫助、協作中,各抒己見,大膽設想,大膽探索,從中發現不同的思
路和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在互動信息交流中有著一種尊重和信
任的體驗,在個體與群體交流中能得到一種理解和溝通的感受,在與
他人協作中,能體驗一種互助與競爭的精神,在協作成敗中能分享一
種成功與挫折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