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災後新校園教學重建與發展研究3
三、激勵學生學習熱情,感恩報效祖國人民
災後進入新校園,學校的教育教學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特別是一
部分學生的變化很大,受社會、家庭的各種影響,有正麵也有負麵的。
正麵影響是:湧現出了許多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和動人故事,出
現了許多廢寢忘食的援建人員,“5+2”、“黑+白”的忘我工作精神
和“堅定、堅強、堅忍不拔,敢想、敢拚、敢為人先”的新時期災區精
神。在調研中我們發現,95%的學生最突出的感受是好好學習,將來報效
祖國,感恩援建者;對於新校園,我要愛惜它。91%的學生進入新校園
以後,每天來學校學習的感覺是心情愉快或比較愉快。88%的學生對新
學校的環境設施自覺愛護並製止不良行為或在老師的教育下能夠愛護。
這說明,在黨和國家、江蘇人民、社會各界、友好人士的支持幫助下,
新校園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安全漂亮,校園的育人功能、美化功能、
教化功能得到彰顯。
負麵影響是: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反映出學生學習有動力,但自信
心不足。其中67%的學生學習最大的障礙是自己沒有信心,缺乏毅力;
86%的教師認為教學中最困難的事情就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減弱,對學
習抱無所謂的態度。地震後特別是受災較重的地區,家庭教育偏重安全
與健康教育,有45%的學生父母和家人更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生命安
全,在生活中盡量滿足學生的要求,而對其思想、行為要求和學習督促
有所放鬆,溺愛甚至放縱學生的家庭比例較高,從而導致部分學生厭學
災後教學重建問題與對策研究研究報告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情緒突出。
另外,本次問卷調查也顯示,70%的學生希望教師激發學習熱情、指
導學習方法,39%的學生認為“多數老師上課很認真,但缺乏新意和時
代氣息,教法陳舊”。這也顯示了教師課堂教學中的弱點,即忽略了激
發學生學習激情,忽略了教法的創新。課堂不僅是學校教學質量的生命
線,更會影響教師和學生的校園生活質量、身心愉悅感、內在成就感。
課堂要適應學生,教師必須主動應對震後學生凸顯的厭學狀況。教師要
善於打造魅力課堂,以熱情樂觀的情緒感染學生,以輕鬆和諧的氛圍
溫暖學生,以開放互動的形式展示學生,以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組織學
生,以充分信任的態度激發學生,以機智巧妙的技能吸引學生,以不斷
更新的教學方式刺激學生,以才情與智慧贏得學生。同時,以更大的愛
心與耐心包容學生。
針對上述問題,課題組積極配合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研究部門和學
校開展了下列工作。
(一)加強德育滲透,學會感恩、學會做人
1.充分利用現實德育教育資源
災後,德育教育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和新的資源,在我們身邊就有
著大量災後德育教育的活教材。我們要求各學校應特別注意把握、利用
好這些身邊的德育教育資源,把握好德育教育的主線。德陽市教科所專
門設立了災區德育教育的課題研究,課題組收集了我市在抗震救災過程
中出現的大量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編寫中、小學德育讀本,對全市
中、小學學生開展感恩教育,加強學生人生觀教育,學會感恩、學會做
人。同時,也將我們身邊的先進人物和事跡以各種形式展現出來,如
《英雄人物事跡彙編》、抗震救災先進事跡展覽、援建人員精神風貌展
示、災區新時代精神風貌攝影展覽、援建人員生活特寫、抗震救災知識
展示、感恩主題班會成果展等,將這些可歌可泣的事跡固化下來,積澱
為我市德育教育特有的資源。同時,德育教育工作應特別注意將教育過
程活化,體現德育教育工作的階段性,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感恩教育
逐漸轉化為對家庭、對學校的熱愛之情,升華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逐
步培養學生學會感恩、學會做人,今天努力學習,將來報效祖國的高尚
情操。
【案例】淺談班主任如何做好感恩教育
綿竹實驗學校⊙陳英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如何讓學生領會到“萬眾一
災後教學重建問題與對策研究研究報告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心眾誌成城”的抗震救災精神,學會感恩,學會用感恩的心去看世界,
是擺在班主任老師麵前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務。
首先,班主任老師要有周密的感恩教育班務計劃。班主任老師對於
感恩教育的時間和內容、典型事例、實施方式都要精心安排,避免空洞
說教、言之無物。特別是對於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物要進行事例收集整
理,比如在地震中搶險救人的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以及教師、醫
生和廣大群眾冒著不斷的餘震搶救傷員,從廢墟中救人的英勇事跡;廣
大誌願者捐錢捐物,到綿竹救人、支教、心理輔導等典型事例;廣大援
建單位的幹部職工頂烈日、冒酷暑搭建板房、建設永久性房屋等典型事
跡。這些事例可以是圖片、錄像、文字等,也可以是師生講述的故事。
班主任老師要對感恩教育的時間和內容進行有效的安排,課堂上的教育
要緊扣教學內容,結合學科特點進行。
其次,班主任老師要根據計劃任務踏實開展活動,做到有實效。
筆者在班上曾開展了主題為“感恩·勵誌”的主題班會,目的非常
明確,就是通過開展活動,讓學生實現自我教育,懂得“滴水之恩,湧
泉相報”的真正內涵。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並努力進行社會實踐。活動
中,通過歌曲《感恩的心》等音像資料,營造感恩氣氛,避免讓學生感
到教師又在進行單調的政治說教。讓學生充分進行表達,講述感恩事
件,可以是發生在解放軍身上的、誌願者身上的、援建者身上的,也可
以是親情之間、師生之間的,隻要是感人的事件,學生盡可以發言交
流。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
最後,要將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內化為學生的感恩習慣。通過多種形
式的感恩教育,讓學生養成對每一天懷有感恩、不求回報的小小善意,
公開感謝別人,對所得心懷感激等習慣,使學生把感恩當成生活的一部
分,把感恩作為自覺的行為……
2.感恩教育與學科教學結合,全方位激勵學生的學習動力
在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過程中,我們也要求各學科教師,要結合所
教學科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和學習動力教育的引導,在學科教學中教學
生做人、教學生立誌,在學科教學中培養良好心理和良好性情,培養學
74 生自覺、自信、自持、自知、自愛、自尊、自強、自製的品格。通過一
些學科教學內容,引導培養學生不孤僻、要開朗,不孤傲、要隨和,不
陰暗、要陽光,不偏執、要寬容,不憂鬱、要爽朗,不狂妄、要謙遜,
不自卑、要自信的良好性情。讓學生明確:健康心理、良好性情、知恩
感恩才是學習的動力,才能激發個人的潛力、調動自我的積極性;在學
習中敢於冒尖,在困難麵前不灰心喪氣、勇往直前、不斷攀登,從而促
進個人進步,增強自身實力。
【案例】初一語文課堂開展有效心理輔導淺議
綿竹城南中學⊙張利軍
初一語文課文注重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輔導功能,而且具有階
梯性、時代性、實踐性等特點,我認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詩歌《在
山的那邊》,敘述了一個山區孩子童年的幻想:對大海的熱烈追求,長
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著人生的理想。可以發揮這首詩歌的立誌教育功
能,讓學生樹立理想,並激勵學生為人生理想不屈不撓地奮鬥和努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曆,其中
蘊涵著生活的哲理。人生難免會遇上困難,隻要善於把大困難分解為小
困難,一個一個認真地克服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
利。我讓學生結合“5·12”大地震來討論交流:如何戰勝巨大的災難,
贏得抗震救災的最後勝利?很多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分解困難,設計家園
的重建步驟和美好藍圖,增強了戰勝自然災害的信心和勇氣。《蟬》是
一篇哲理散文,蟬17年埋在泥裏,出來就活一個夏天,揭示了樸素而深
刻的哲理:生活曆程就是如此,為了生命的延續,必須好好活著。不管
90年還是90天,都要好好地活。學習完畢後,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
情況談感受,並且以小組為單位交流。然後全班站起來,舉起自己的右
手宣誓:為了生命的延續,必須好好活著。不管90年還是90天,都要好
好地活。學生的宣誓莊嚴、神聖,投入、激昂。他們真切地明白:不管
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麵對,全情投入,好好生活、好好學
習,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絢麗!
3.強化對學生的激勵措施,提高學生學習動機
無論哪類學生,都希望獲得老師的表揚,特別是學困生更期望激
勵。通過激勵,學生對教師產生“好感”和“信任”,激發起努力學習
災後教學重建問題與對策研究研究報告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的動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學困生之所以差,重要原因之一就在
於學習上經曆過多的失敗,很少有甚至根本沒有獲得成功的機會和體
驗,嚴重挫傷了學習的信心,缺乏成就動機。要改變這種學習現象,就
必須改變學困生的失敗狀況,創造條件,使學困生有獲得成功的機會和
體驗,增強學習信心,激發起成就動機,形成良性循環。特別是對重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