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災後新校園教學重建與發展研究1
災後教學重建問題與對策研究研究報告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一、提高教育管理能力,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一)完善幹部選拔任用機製,優化管理隊伍
經過災後重建,為學校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硬件保障。然而學校能
否實現高效快速發展,還受製於多方因素,其中一流的學校管理模式是
重要因素之一。“有效領導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學
校質量和有效性的最重要因素。”(《國際教育評論》)。災後教育重
建,要實現創辦一流的學校,首要的就是具備一流的管理水平。抓住
學校管理能力的提升,就等於抓住了提高學校辦學質量與水平的“牛鼻
子”。我市在災後重建中,就如何提升學校管理水平方麵,主要從以下
三點進行了嚐試。
1.實施崗位調整,優化管理隊伍
幹部隊伍的素質,決定著教師隊伍的素質和學校的辦學水平,決定
著一所學校的目標定位、管理效能和執行力,決定著一所學校的發展速
度與質量。為提升學校管理水平,必須選拔任用一批優秀的管理人員。
我市借助災後重建、學校拆並整合的契機,適時調整學校管理幹部,選
用一批政治覺悟高、個人素質好、進取精神強、管理水平精、工作執行
力好、群眾公認的優秀年青同誌擔任領導職務,帶動學校發展。如什邡
市在災後重建中,對紅白中心學校、鎣華初中、龍居小學、洛水初中、
靈傑初中、國人小學等11所學校的校級幹部進行了調整,各校對學校中
層幹部也進行了適當整合,選用了具有較高人格魅力、學術水準、管理
能力的同誌擔任管理工作,提高團隊的管理效能。
2.推進幹部選聘,促進學校發展
進一步完善校長聘任製,強化任期目標製和目標考核製。堅持“以
成績辨幹部、為發展配班子”,推進新一輪校級幹部選聘工作。注意把
政治覺悟高、個人素質好、進取精神強、管理水平精、工作執行力好、
群眾公認的優秀年青同誌,推上領導崗位,帶動學校發展。
3.完善幹部管理製度,實現科學管理
災後重建中,我市各校積極探索學校製度重建,修訂完善各項規章
製度,注重實施崗位責任製,建立科學的考評體係,促使各級管理幹部
明確職責,自覺履職,令行禁止,充分調動各級管理幹部的管理熱情與
積極性,提高管理效能。
【案例1】什邡回瀾小學:民主管理,促學校高效運轉
學校拆並整合後,我們首先完善了學校的組織機構,成立了教務
處、科研室、總務處和德育處,每個部門采用一人總負責的原則,實行
目標化管理,群眾評議,階段考核。為此,學校製定了一係列製度,如
《校長崗位職責》、《副校長崗位職責》、《教導主任崗位職責》、
《教科室主任崗位職責》、《德育處主任崗位職責》、《總務處主任崗
位職責》。這些製度的建立,明確了管理人員的職責。
首先,學校重新建立教師代表大會(簡稱教代會),健全了教代會
製度,並定期召開教代會,商討學校的改革大計,審議學校的製度方
案,提高學校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最大程度地激發教師參與學校改
革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學校的民主管理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其次,尊重教職工的民主權利。一是擴大教職工的知情權;二是擴
大職工的參與權。在加強黨組織保證監督的同時,我校加大了校務公開
執行的力度和廣度。凡是關係學校發展大計和教職工切身利益的事項,
如學校發展規劃、規章製度的製定,經費收支情況,幹部的選拔任用,
教職工的職稱評定、年度考核和評優,績效工資的分配方案、結果等,
實行陽光操作,都要通過科學、合理、合法的民主程序來決定,以充分
保證教職工對利益決策的話語權,以多元的智慧完善決策方案。
再次,強化過程管理,落實管理實效。在管理實施過程中,領導走
進課堂,與老師、學生一起學習、活動,走近師生,傾聽他們的所需、
所想;工作中,嚴格要求,抓考核、抓質量,促教研,重評價,不斷改
進自己的工作方法,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盡職盡責抓好管理,力爭
富有實效。
【案例2】什邡市城南學校:構建製度,激發教師內驅力
為了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管理製度,首先,學校領導於建校前期深
入一些名校進行實地考察學習,吸取名校先進的校園文化建設經驗。其
次,學校管理層多次召開會議,研究學校的發展方向、辦學理念、長遠
災後教學重建問題與對策研究研究報告
德陽市災後教學重建
問題與對策研究
目標,反複醞釀各種管理製度,認真比較學校原有管理製度及市內兄弟
學校管理製度的優缺點。同時,學校還召開全體教師會,征求意見,讓
教師們共同參與到學校校園文化的建設活動中。通過反複研究、多方論
證,學校最終形成了一係列管理製度。這些製度均是以學校的根本性需
求為出發點,貴在激發教師的內驅力,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在執行過
程中,各級管理者更是身體力行,帶頭示範,形成了製度麵前人人平等
的良好氛圍,形成了人人自覺遵守製度的良好習慣,使製度的激勵約束
作用落到實處。第三,我校的校園製度還注意了措辭的使用。因為製定
製度的目的不是“管住”師生,而是有利於師生的發展,切實激勵和引
導師生走良性發展的道路。因此,在文字表述中,我們減少了“硬”約
束,盡量不用或少用“不準”、“禁止”等詞,增加了“軟”約束。多
用“應該”這類詞,“禮貌使你高雅”、“助人使你快樂”這樣的語
言,從正麵教育來引導師生遵規守紀。這樣的創新,既是教育發展的需
要,也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