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官一桌酒,百姓十年糧。
七月底,八月邊,家家新米桌上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子
“子”的甲骨文是一個象形字,這個字是一個嬰孩的形狀,字的上部是小孩的頭部,字的下部分是小孩的身體,中間一橫是表示小孩的手。小篆完整的保留了甲骨文和金文的形體結構,而且更加形象,但表示小孩的頭部的部件在隸書的形體中發生了錯變,使得這個字的形象性特征喪失了。
“子”的本義就是小孩、嬰孩。從《說文解字》的解釋來看:“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稱,象形。”許慎的解釋是從幹支紀月的角度,認為作人講的“子”為假借用法,這種解釋顯然有失妥當。在古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例子,“子”表示嬰孩的意思,例如《詩·小雅·斯幹》記載的:“乃生男子,載寢之床……乃生女子,載寢之地。”這裏的“男子”、“女子”的“子”就可以理解為小孩、嬰孩的意思,即男嬰、女嬰。但“子”在古文中的使用,可以見到用來專門指稱男孩的意思,即兒子,或專門指稱女孩,即女兒。例如。《左傳·哀公九年》:“微子啟,帝乙之元子也。”其中的“子”專指男性,即兒子,因此“子”後來又專門用來指太子,即皇位的繼承者。子孫後代也可以用“子”來表示,“子”作為男子的一種美稱、通稱,也是廣為所見的,例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韓非子”,等等。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其中的第四等就是“子”。與“人”相關的偏旁部首中,“子”實際也是一個,這是“子”的含義泛化指“人”的一個體現,因此從“子”的漢字大凡都與人、甚至孩子有關。
我們有的方言中有“雞子”、“魚子”的說法,這都是“子”的本義的引申,表示動物的卵,甚至一些植物的種子類植物的果實我們也會加上“子”,例如“蓮子”、“鬆子”,等等。
成語
子承父業愛民如子子孫後代
子虛烏有孝子賢孫子午卯酉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足
歇後語
挨了打的鴨子——亂竄
矮子排隊——倒數第一
諺語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愛兵如子,用兵如山。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走
古漢語中的“走”和我們今天所說的“走”是不同的,古文的“走”不是走,而是跑,這在文字上也反映出來了。甲骨文的“走”字是一個象形字,這個字是一個人大幅度的甩動這手臂、邁開大步的樣子,人隻有在跑動的時候才會手腳幅度變大,因此這個字表示跑。金文的形體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表示行走的符號“止”。小篆的形體與金文一致,構件未變,上麵部件從大,下麵部件從止。隸書基於小篆,將字形上部的“大”字錯寫為“土”,這個變化的痕跡可以通過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中所書寫的“”字看出來,“大”字的“X”形,中間的交點處後來逐漸被分開並且最後形成兩平行橫線,於是就構造出了“走”上麵部件為“土”的寫法。
“走”既然本義是跑的意思,從《說文解字》來看更加明確:“走,趨也。從夭、止。夭止者,屈也。”古人認為“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可見“走”是跑的意思。例如《韓非子·五蠹》中所說的:“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其中的“兔走”就是兔子奔跑的意思。又看看《孟子·梁惠王上》中所記錄的有關人的逃跑:“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其中的“走”是作戰者的逃跑。“走”用來表示我們今天意義上的行走、步行是稍晚之後的事情了。我們今天說“飛禽走獸”、“走馬觀花”,其中的“走”實際上是古漢語走作為“跑”這個含義的遺留。而“走”的一些引申意義在我們今天的語言中比較常見,例如我們所說的“走漏風聲”,“走”作泄露講;為了避諱,常常說某人的逝世為“走了”;而“這支槍走火了”,是指這支槍閥門被無意扳動了,離開了原來的關閉狀態,等等。
成語
走投無路鋌而走險飛簷走壁
不脛而走飛書走檄行屍走肉
歇後語
走了和尚有廟在-——盡管放心
驢子推磨——走的老道兒
曹操敗走華容道——走對了路子
諺語
走盡羊腸小道,必然遇上陽關大道。
江湖走得老,六月帶棉襖。
路直有人走,人直有人交。
“足”的甲骨文是一個象形字,第一個形體是“足”的初文,更像人的腳,即“疋”字,“足、疋”在古文中本來是同一個字,到《說文解字》將它們分別收錄成為了兩個字。但甲骨卜辭中後來多寫作上麵所列的第二個甲骨文形體,由上下兩個部件構成,下部件是腳趾的象形,上麵部件有研究者認為是膝蓋的象形,這個字後來與甲骨文的“正”字形體相同。金文的形體基於甲骨文,上部件作圓形,下部件寫作“止”趾的初文,即“腳趾”。小篆承襲金文形構,筆畫有所曲折,隸書進一步平整化,喪失了象形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