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部分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詩詞名語
夜作看花夢,朝賦飲酒詩,吾夢固忘矣,詩亦聊自欺。荒園無隹花,牽牛漫疏籬。給酒月四鬥,一觴難屢持。悲歡有定數,未至誰得知?願從大鈞問:一笑在何時?——陸遊《自嘲》
逐
“逐”是一個會意字,這個字的甲骨文是上麵一隻豬,下麵一隻腳,會意追趕豬,在甲骨文中,表示“逐”這個含義的甲骨文形體還有其他一些,上麵也可以是其他的一些被追獵的動物,例如鹿、兔等等,這說明甲骨文的部件還沒有定型化,同樣的語義可以用不同的部件表示,而金文的形體上部是“豕”即豬,下部是“彳”和“止”,“彳”《說文解字》說解為“小步也”,這裏是表示行為動作,止表示追逐的意思。小篆在金文的基礎上進行了整合規範,將金文的下部歸並為“辵”,而“豕”放在了右邊,而隸書和楷書的形體將“辵”寫成了我們今天通行的“辶”旁。
“逐”的本義我們通過上麵的形體分析可以比較明確了,是追逐的意思。《說文解字》的解釋是:“逐,追也。”這就是本義的說解。殷商時代,商王擅長田獵,而逐獵野獸在卜辭中有記載,追逐的獵物除了鹿之外,還有豕、兕、兔等,卜辭記載的除了貞問逐獵有無災禍,還記刻有王逐獵的事情,但到後來,表示追逐這個含義的字,最終選擇了從豕這個字,即“逐”,其他的甲骨文字體所表示的具體含義,隻是在合成詞中得以了保留,例如“逐鹿”,這個詞廣為流傳,甚至有“逐鹿中原”這一類的說法。而《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秦失其鹿,天下公逐之。”這裏的“逐”實際是對本義的引申,表示競爭、爭奪的意思,而我們平時常用的“驅逐”、“放逐”也是本義的引申,逐本身是追趕,追趕就必定要緊跟其後,因此我們就有了“逐字逐句”、“逐日逐月”、“逐一”等表示先後次第的說法。
成語
挨門逐戶營營逐逐追奔逐北
趁波逐浪逐流忘返追天逐日
歇後語
大江裏漂浮萍——隨波逐流
輪船上潑水——隨波逐流
諺語
登梯需要逐級登。
名句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隹
甲骨文的隹字是一隻鳥的象形,有鳥頭和羽翅,金文的構形和甲骨文相似,隻是變得更繁複,小篆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規整,但還保留這鳥的形象,隸書的隹喪失了鳥的象形。
隹,是一種鳥,這一點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已經給予了說明:“鳥之短尾總名也。象形。”但許慎認為隹是一種短尾鳥,但從隹的鳥有的卻不是短尾,例如“雉”。在殷商時代,隹是田獵的對象之一,卜辭中不乏見到獵獲隹的情況。在古文中它是助詞“唯、惟、維”初文,例如《墨子·明鬼下》:“矧隹人麵,胡敢異心。”“隹”即“惟”。
漢字中從隹的字都與鳥有關聯,例如“雕”、“嶲”、“雀”、“雞”等等,隹在古漢語中後來借用作助詞“唯”、“惟”、“維”,因此就很少見到稱鳥為隹的,除了個別地方的方言還有所保存之外,例如山東膠縣,稱小鳥為隹隹。古代的隹而我們現在一般稱作鳥,古文中隹和鳥這兩個字,在字形上有繁簡分別,隹和鳥的甲骨文相比,鳥更像我們常見的鳥的形象。
漢字的“獲”字的甲骨文就是一隻手抓住一隻隹,表示獵獲,而“集”是隹在木上。
金文小篆隸書
卓
“卓”字的第一個金文形體的上麵是一個人字,字的下麵據相關的研究表示是一個“易”字,表示太陽,解釋為人站立在太陽升起的高處,有高遠的意思。小篆的形體結構基於金文,字體變得更加繁複,但小篆的古文形體,即小篆的第二個形體與金文的金文形體很相近,隸書的“卓”字又變得簡單。
據《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卓,高也。早匕為■,匕卪為卬,皆同義。”卓的本義是“高、高遠”的意思,例如《論衡·定賢》中說到的:“鴻卓之義,發於顛沛之朝。”其中的“鴻卓”指的鴻大高遠,是說鴻大高遠的思想往往在動蕩的時代產生。而高大、高遠的事物往往給人特立、獨特甚至有直立、豎立的感覺,因此引申出“直立”的意思,例如《對雪》中寫的:“城上卓旌旗。”“卓旌旗”即直立、豎立著旌旗。
此外,“桌”字開始是寫為“卓”,因為上古隻有幾案而沒有桌子,桌子的產生大約是宋代的事情了。“桌”實際上是一種比幾、案更高的家具,相比之下“桌子”就有卓立、直立、高的感覺,於是開始就以“卓”為“桌”字,後來才加了“木”旁稱為“棹”字,即“桌”字,《正字通·木部》中解釋說:“棹,椅棹。”即桌子的意思。
成語
烏龍踅桌卓爾不群卓立雞群
卓爾獨行卓犖不羈卓有成效
歇後語
八仙桌缺隻腳——擺不平
佛爺的桌子——碰不得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諺語
湖裏遊著大鯉魚,不如桌上小鯽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