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部分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漁
甲骨文的“漁”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這個字由兩個部件組成,左邊表示水,右邊是一條魚,表示在水中抓魚,甲骨文中還有後麵三個形體的“漁”,這三個字分別描繪了一群魚在水中、手持魚竿釣魚、手持漁網撈魚,都是表示捕撈魚這個概念。金文基於甲骨文的形體,第二個金文形體的上麵是魚,下麵三點表示水,與甲骨文的形體基本相似。而金文的第一個形體的上麵部件同甲骨文,下麵增加了一雙手,更加明確了這個字的含義,即在水中捕撈魚。小篆的形體承襲甲骨文、金文,左邊從水,右邊上下排列兩條魚,《說文解字》所收錄的該字下的篆文(即小篆第二個形體)與甲骨文形體相似。隸書的“漁”字隻從水和一隻魚。
“漁”的本義從上麵分析不難得出,表示打漁、捕魚。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漁,捕魚也。”即打撈捕獲魚的意思。例如《易·係辭下》中所說的:“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這裏“佃”和“漁”同時列出,“佃”是打獵捕獸,漁是捕魚的意思,這的正好說明了田獵的社會形態。“漁”是“魚”的分化字,古文獻中也有以“魚”作“漁”表示打漁的,從甲骨文的幾個形體可以看出,捕魚的方法很多,我們今天也沿襲了古人的捕撈方法,手抓、網撈、竿釣,甚至還可以用叉子叉,魚都是被獵取的對象,因此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說法,因此“漁”這個動詞引申出侵襲、掠奪的含義,例如《商君書·修權》中所說的:“秩官之吏,隱下以漁百姓,此民之蠹也。”
打漁的對象是魚,打漁的人也稱為“漁”,例如“漁翁”、“漁夫”。
成語
坐收漁利
歇後語
漁場失火——枉(網)然(燃)
抓住漁船當鞋穿——大手大腳
漁網當傘——遮不住光
諺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入山問樵、入水問漁。
漁人觀水勢,獵人望鳥飛。
甲骨文小篆隸書
羽
上麵所列的甲骨文大部分研究者認為就是“羽”字,這個字是羽毛的象形。金文形體缺失。小篆與甲骨文相似,字形更加勻稱美觀。隸書的“羽”字基於小篆,對筆畫進行了點提改變。
羽,最開始是指飛禽身上的長羽毛,例如尾部的粗壯硬朗的羽毛、兩個翅膀邊上可以擴展開的長羽。《說文解字》說:“羽,鳥長毛也。象形。”羽是指的鳥身上的長毛,也就是頭、尾、翅上的羽毛稱之為“羽”。正是如此,“羽”在古漢語中有時才被用來引申指鳥類的用於飛翔的羽翅、尾翅,例如《詩·邶風·燕燕》中說:“燕燕於飛,差池其羽。”這裏的“羽”即燕鳥的尾翼,在它飛翔的時候需要展開。從飛禽的羽翅又引申指昆蟲類用於飛翔的器官,例如我們通常所說的“蟬羽”,就是蟬的翅膀。
《尚書·大禹謨》中記載:“舞幹羽於兩階。”這裏記錄了古代的祭祀起舞的習俗,起舞者需要手持鳥羽而動,因此“舞”字在《說文解字》中的古文形體寫作“”,從羽。漢字中從“羽”的字,多與羽翼、羽毛有關,例如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的“翰林”。它指文章薈萃的地方,而“翰”字本身是從“羽”的,它的本義從《說文解字》的解釋來看是:“天雞赤羽也。”也就是說,這是一種鳥的赤色羽毛,它的尾翼長而美,因此用來指文章寫得好、有文采。
古漢語中的“羽”後來泛化了,可以指一般的羽毛,而我們今天的語言所承襲的就是這個泛指概念,更多的就是指的飛禽身上的羽毛,例如“羽毛球”。
成語
羽毛豐滿彎弓飲羽
歇後語
孔雀頭上綁雞毛——一語(羽)雙關(冠)
項羽設宴請劉邦——居心不良
關羽失荊州——驕兵必敗
諺語
一羽示風向,一草示水流。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雨
水是天地萬物的生息根本,而“雨”是“水”的一種物理狀態,甲骨文的“雨”是形象的描摹天降雨的情形,一橫為天,其下的豎畫表示下落的雨水,有雨滴的形象,整體而言象雨簾,金文將雨滴放入上麵的部件內,這個演變為小篆的形體結構奠定了基礎,小篆基於甲骨文、金文,並將表示天的一橫單獨畫出,形成了我們今天的“雨”字,隸書和楷書基於小篆形體。
從文字本身來看,我們可以看到“雨”的本義應該是下雨,而甲骨卜辭中可以見到求雨的記錄,這說明雨對於當時的社會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還有祈求雨水的雩祭,專門由巫師對天祭祀行舞。《詩·小雅·甫田》中所說的“以禦田祖,以祈甘雨。”就是祭祀祈雨的情況。《說文解字》對雨這樣解釋:“水從雲下也。一象天,冂象雲,水霝其間也。”許慎的說解是有道理的,雨字就是水從雲中降落的樣子,即下雨、降雨。《詩·小雅·大田》所謂:“雨我公田。”“雨”即降雨、下雨。
下雨時候的雨滴,以及雨滴的密集狀態,和戰場上的子彈密集射發的樣子有相似性,因此有“槍淋彈雨”的說法,雨水有潤澤萬物的特質,因此,古詩句有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俗語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成語
雨後春筍和風細雨風調雨順
春風化雨風雨同舟狂風暴雨
歇後語
大雨天打麥子——難收場
落雨天出太陽——假情(晴)
平房門前不漏雨——有言(簷)在先
諺語
燕子低飛,大雨將至。
久晴大霧必陰,久雨大霧必晴。
滿天亂飛雲,雨雪下不停。
有雨四方亮,無雨頂上光。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圉
上古的人們觸犯法律之後也會被關押起來,甲骨文的“圉”字就是對這種情況的一種記錄,字由兩個部件組成,外麵的“囗”是關押犯人的牢室,裏麵是一個套在犯人手上的刑具,類似我們今天的手銬,這個字還有上麵所列的第二個形體,房子裏麵是一個雙手戴拷刑具的跪坐的犯人。金文的“圉”字基於甲骨文,字體中間以刑具表示。小篆承接金文形體結構,從“囗”從“幸”,隸書與小篆一致,筆畫更為平折。
從上麵的分析,不難看出“圉”的本義是指的牢房,是關押罪犯的地方。從《說文解字》的解釋來看:“圉,囹圄,所以拘罪人。從幸從囗。一曰圉,垂也。一曰圉人,掌馬者。”圉即囹圄,是用來關押犯人的牢獄、監獄。由本義引申為“禁”、“禁止”,例如《逸周書·寶典》中所說的:“不圉我哉。”“圉”即禁的意思,又如《管子·霸言》記載的:“按強助弱,圉暴止貧。”“圉”也作禁止講。但古人所謂的“圉人”卻不是指監獄長的意思,而是專門管馬、養馬的人,正如許慎所說的“掌馬者”,是一種官職。古人對馬、牛的飼養管理都很仔細,從文字上就可以反映出來,也能看出當時社會對馬、牛的利用和重視程度比其他牲畜高,因此“圉”實際上含有另外意義,即養馬。馬是需要圈住來豢養的,因此和圉關押犯人有相似性,因此以“圉”來表示養馬。
我們今天說的“身陷囹圄”即“身陷囹圉”,即人被關入監獄、坐牢的意思。
故事
衛國大夫孔圉,後人尊稱他為孔文子,他為人謙虛、聰明好學,在他死後,衛國國君賜給他“文公”的稱號,目的是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
《論語·公冶長》所說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就是對孔圉的評價。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玉
玉是中國人最喜愛的飾物之一,玉的品性自古被稱頌。在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記載了這個字,字形是一根繩子上係穿了一串玉片的樣子,可作為配飾。金文的“玉”字基於甲
成語
未婚先育養育之恩
生男育女果行育德
諺語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
從小不知老娘親,育兒才知報娘恩。骨文,也是三片玉貫穿一根繩,繩頭沒有伸出玉片,小篆的形體結構完全同金文,隸書的“玉”字,在字的右下角添增一點,以區別於“王”字。
玉,顧名思義,是一種石頭,溫潤而有光澤,是裝飾、辟邪的幸物。根據許慎《說文解字》的說解,我們可以比較詳細的了解“玉”的情況:“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連。丨,其貫也。”許慎的說解準確地揭示了玉字的構形,同時指出了玉所具有的“五德”:溫潤、紋理、聲響舒展、可斷不可彎、鋒銳。是石頭之中的美石。在《詩·小雅·鶴鳴》中就記載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這裏的“玉”就是玉石。古人對玉鍾愛有佳,因此有“佩玉”的習俗,正如《禮記·曲禮下》中所說的那樣:“君無故玉不去身。”玉是重要的幸物。玉的種類也很多,大的分類有硬玉和軟玉兩種,中國產玉的地方不同,因此玉的名類也就不同,玉除了作為幸物之外,還是祭祀禮儀的重要物品,殷商時代有甲骨文的記載,也有文物的出土予以映證,在殷墟出土的墓葬中,隨葬品中有大量的玉石,可見玉在當時是一種身價頗高的寶。因為玉有這麼多的優點,因此由它自身的一些特點就引申出了相應的一些說法,例如“玉樹瓊漿”、“玉女”、“玉雪”等,這是玉本身特性所引申出的純潔華美意義,而“寧可玉碎,不可瓦全”、“玉石俱焚”等,則是以玉堅硬的特性比喻人的堅貞精神。
成語
冰清玉潔金童玉女金枝玉葉
金玉良言金科玉律金口玉言
歇後語
土地女兒嫁玉皇——一步登天
王奶奶和玉奶奶——隻差一點
諺語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理。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育
甲骨文的“育”字,左邊部件是一個女子,右下部件是一個頭朝下的小孩,甲骨文中還有上麵所列的第二個形體,小孩頭下的三個小點實際表示羊水,這個字表示女子生子。金文的形體基於甲骨文,左邊為女,右邊為頭朝下的小孩,並有三點表示羊水。小篆的“育”字形體和甲骨文、金文相差較大,但“育”的或體寫作上麵所列小篆的第二個形體,字的左邊為女(每),右邊為倒立的“子”,其下為三點,這個形體結構實際和甲骨文、金文是相同的。小篆或體的這個字實際是“毓”字,王國維認為這個字是“育”字的初文,郭沫若也認為“毓”後來變為了“後”字,於是就成為對女性的一種尊崇的稱謂。
從字形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育”的本義是作生子講,我們今天所說的“孕育”、“生育”等,實際就是本義的用法。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育,養子使作善也。從、肉聲。《虞書》曰:‘教育子。’”“育”是培育、教養孩子,使其從善。這個意義顯然不是本義,而隻能看為引申意義。例如《孟子·告子下》中所說的:“尊賢育下,以彰有德。”這裏的“育”就是培育的意思。
在小篆中,育的異體字寫作毓,毓的本義也是生育、生孩子的意思,例如《周禮·地官·大司徒》所記載的:“以蕃鳥獸,以毓草木。”這裏的毓即生育的意思。而我們今天對這個字的使用比較少見了,“育”成為了常用字,涉及到養育的還有“養”、“哺”等常用字。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元
古漢語中表示“頭”這個概念的除了“首”還有“元”,“元”的甲骨文是一個側立的人形,但凸顯人頭部分。金文的第一個形體基於甲骨文,形體結構完全與甲骨文相同,金文的第二個形體更加形象的凸顯了人脖子上的大頭。小篆基於甲骨文、金文,筆畫進行了紋飾,但還能解讀字的取意所在。隸書的“元”字,形象性特征大大減弱了。
“元”的本義就是人頭,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元,始也。從一,從兀。”許慎認為元的本義是開始的意思,但這實際上是本義的引申意義。元作頭講,在文獻中有很好的記錄,例如《孟子·滕文公下》所記載的:“誌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這裏的“元”就是人頭的意思。因為頭位居人體的最高處,而且功能非常重要,因此由本義就引申出“元首”、“元腦”、“狀元”、“元子”(長子)等說法,表示首要的、第一的含義。而我們所說的“元月”、“元年”、“元旦”等,其中的“元”表示開始、第一,例如每年的第一個月即元月,我們俗稱元月份、正月,這是農曆紀月法。“元”作為頭的用法後來逐漸被“首”所取代,“元”在語言使用中更多的是使用它的引申意義,而本義的用法則讓位於“首”。在語言使用的長河中,“首”後來又被“頭”取代了,而成為“頭”這個概念的代表詞。我們今天用來表示“頭”這個概念的是“頭”或者“腦”,頭和腦的產生上,“頭”在先,後來逐漸被“腦”字所取代,而我們在具體使用當中,“頭”和“腦”也是交叉使用狀態,口語中頭腦可以並舉說出“你頭腦發熱”、也可以說“你頭有問題”,但在書麵語中更習慣說“他的大腦不正常”。
成語
返本朝元開國元老
元龍高臥元方季方
歇後語
八十歲考狀元——人老心不老
做夢拾元寶——空歡喜
元旦翻日曆——頭一回
茶壺裏煮元宵——滿腹心事(食)
諺語
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丸。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月
“月”的甲骨文是一個象形字,這是月亮的象形,成鐮刀狀,金文的“月”字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形體上完全繼承了甲骨文的月字,金文中的“月”字有如上所列幾種,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金文對甲骨文“月”的承襲以及對小篆“月”的形體的開啟,金文的第四個形體,將“月”字形體稍加橫置,月彎部分筆畫做一定的延伸,便形成了小篆的形體,而到隸書和楷書,“月”字形體完全橫置,失去了“月”的形象性特征。
“月”即指天體月球,是和地球相對的行星,圍繞地球周轉的行星體。《說文解字》說解為:“月,闕也。大陰之精,象形。”“闕也,十五稍減,故曰闕也。”(《說文係傳》),在《釋名·釋天》又這樣說解到:“闕也,滿則闕也。”看來這些說解都是從月亮的圓缺形態來描寫月亮的。《詩·小雅·天保》記載有:“如月之恒,如日之升。”這裏的“月”與“日”相對,即天體月球。月既然是和“日”相對,因此月是夜的代表,日落月起,月息日出,這是一天的周期,“月”於是用來表示時間,作為計時的單位,正因為月有圓缺,月亮在一個周期時間內有圓缺的變化規律,即朔、弦、望、晦,即正好是三十天或者二十九天的時段,古人認為從朔經曆弦、望到晦這個周期,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因此人們以此來記錄一年的時間,將一年分作了十二個月,三年再加一閏月。
月往往是美好祥和的象征,女子往往也和月相媲美,傳說中的“嫦娥奔月”,就是古人對女子的一種認識,這當中也含有女子為陰柔的特點,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常常歌頌的對象,而對月的祭祀也成為一種傳統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中秋節,實際上就是古人對月的祭祀的演化,月圓在人們看來是團員的象征,因此“月餅”也成了中秋佳肴。
成語
風花雪月日積月累牛年馬月
花前月下月黑風高風光月霽
歇後語
八月的天氣——一會兒晴一會兒陰
二八月的莊稼——青黃不接
二月的韭菜——頭一茬
謎語
明月照我還。(打一曆史人名)
——歸有光
甲骨文小篆隸書
雲
雲的甲骨文是雲卷的象形,到小篆的時候,雲上增加了“雨”部件,表示雲同雨相關聯,變成了形聲字,雲是表聲同時也表意義,雨表示義類,隸書的“雲”,將甲骨文的雲卷部分折化變點,簡體的“雲”實際還保存了甲骨文“雲”的形體結構。
“雲”的本義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是:“山川氣也。從雨,雲象雲回轉形。”許慎的說解是有道理的,雲是水的一種狀態,是遇冷而凝結成小水滴懸浮在大氣層中一種狀態。例如《易·小畜》中記錄的:“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其中的“雲”即雲氣的雲,是雲的本義用法。“雲”在古漢語中被用作親屬稱謂的前綴詞,表示遙遠的意思,和“玄”等相似,例如“雲孫”即是隔代的孫輩,我們在古漢語中常常可以看到雲被借作為“說”,表示“說話”,例如“某某雲”即某某說、某某曰的意思。
雲是古代詩詞中最常用的物象,詩人、詞人都喜歡將“雲”作為景象來烘托詩詞的意境,同時借以表示詩人、詞人的當時的心境。例如“踏破苔痕一徑斑,白雲飛處見青山。”(唐代許宏),“白雲日夕滯,滄海去來觀。”(唐代孟浩然);“萬裏晴空無片雲,月照曹溪路。”(元代譚處端)。雲所形成的表達很多,例如“雲卷雲舒”、“不知所雲”等等。
成語
波譎雲詭撥雲見日不知所雲風雲變幻浮雲蔽日浮眼雲煙
歇後語
半天雲裏聊天——高談闊論
半天雲裏打算盤——算得高
諺語
雲低要雨,雲高轉晴。
雲絞雲,雨淋淋。
雲朝北,好曬穀;雲朝南,漂起船;雲朝東,一場空;雲朝西,雨稀稀。
甲骨文小篆隸書
孕
生殖繁衍是人類存在的前提條件,在世界各國語言中應該都有相應的文字對此進行了記錄。在甲骨文中有很多與人相關的字,其中一個被釋作我們今天的“孕”字,這個字是一個側立的人,挺著大肚子,肚子裏麵有個小孩子,這個字不用過多的解釋,大家一看就會明白這是懷小孩的意思。小篆的形體將“人”錯變成了“幾”,下麵是“子”,隸書的形體結構和小篆大體保持了一致,筆畫有所變化,“幾”寫作為“乃”了,已經看不出這個字是表示懷小孩子的意思了。
“孕”的本義從上麵的分析來看應該是懷胎、懷孩子的意思。《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孕,褢子也。從子從幾。”“孕”是懷子、懷胎的意思。例如《易·漸》所記載的:“鴻漸於陸,夫征不複,婦孕不育,凶。利禦寇。”這裏的“孕”就是懷胎的意思。懷胎是小孩子在婦女的肚子裏麵,由此引申出孕育、包含、含有的意思,例如“她的眼中飽孕著感激之情。”數學中的“包孕結構”,等等。“孕”字由懷胎還可引申表示胎兒本身,例如“懷孕”即懷有胎兒,甚至還可以用來表示生小孩的意思,即分娩,例如《搜身記》中所加載的:“野合有身,月滿當孕。”其中的“孕”即生孩子、分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