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部分?(3 / 3)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中”字是常用字,但在形體的溯源上,往往會停留在小篆上,倘若僅僅以小篆來解析,隻能觀其表麵,就無法深入看到這個字的最初的取意。因此,我們需要回溯到甲骨文、金文形體,甲、金文的形體結構揭示出,“中”字是一麵旗幟的象形,這麵旗幟有中間長長的旗杆,有中間長方形或橢圓形的旗麵,還有左右漂浮的旗飄。因此,單純從小篆或者隸書楷書來解析,還不能準確把握住這個字最初所指的事物。

從文獻資料的解說看,“中”即《說文解字》所解釋的“內也”,即與“外”相對,可以理解為某個範圍的內部、裏麵。例如《韓非子·五蠹》中所記載的:“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這裏的“田中”就是田的內部的意思,即田裏。而我們從“中”這個文字本身來看,本義的解析可以是旗幟的中間位置,即某個事物的中間位置,由這個意義進一步引申為事物的內部、裏麵。因此我們可以說“中間”、“中部”、“中央”、“中心”,等等,這些都是等距離的點位置,而象“中原”這裏的“中”則更加抽象了。這樣的抽象表達,還可以用來表示“中等”、“中學”、“中雨”、“中午”、“中期”等“層級”含義,或者表示某類事物的某個中間階段。在我們的某些方言中,例如東北話中,還可以說“這事這樣辦中不中?”這裏的“中”是本義的引申用法,表示合適、好、可以的意思,比如我們也可以說“中用”,這裏的“中”也是這個意思。在四川方言中,“中”還有一個特色的含義,即表示捶打的意思,例如“這個娃兒太不聽話了,中他一頓。”

成語

中庸之道中道而廢正中下懷

雲中白鶴中流砥柱中原逐鹿

歇後語

半空中的氣球——懸

棒槌裏插針——粗中有細

冰糖煮黃連——苦中有甜

諺語

時間好比河中水,隻能流去不流回。

強中還有強中手。

蓮花開在汙泥中,人才出在貧寒家。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的“眾”字是一個會意字,是三個人在太陽下勞作的樣子。金文的形體結構基於甲骨文,但金文的上麵部件由“日”誤作為“目”,有人解釋為如統治者監視人們勞作的樣子。小篆的形體基於金文,上麵從目,下麵從三個人並行,“三”在古代是一個泛指數字,表示多的意思。隸書的“眾”字上麵寫作“目”,下麵仍為三個人,中間的“人”倒置。

眾的本義從上麵的字形分析不難得出,本義是人多的意思。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眾,多也。從乑、目,眾意。”眾即多的意思。例如《論語·衛靈公》中所說的:“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而在殷墟刻辭中就出現了“眾”以及“眾人”的記錄,據筆者的研究,刻辭中的眾是一個泛指概念,指人這個群體,而眾人是指具有某種特征的一類人、他們是具有一定自由的勞動者。從這個意義上又進一步引申,可以表示民眾、大眾,例如《論語·學而》中所說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裏的“眾”就是民眾的意思。

“眾”在整個語言發展的長河中,始終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這個特征也是它字形帶來的啟示,那就是與“人”有關,它是一個表示數量多的概念,但是從它的使用情況來看,往往涉及人本身,這一點是不同於其他表示數量多的概念的字詞,例如“群眾”“眾人”“眾生”“公眾”“大眾”“聽眾”“萬眾矚目”,等等。

成語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眾寡不敵眾矢之的眾說紛紜

烏合之眾眾口鑠金嘩眾取寵

歇後語

練兵場上的耙子——眾矢之的

十字路口貼告示——眾所周知

名句

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

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謎語

三人齊心。(打一字)——眾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州”的甲骨文是一個象形字,字像河流中間有一小塊泥沙沉積而形成的陸地,金文的形體結構和甲骨文的基本一致,河流中間有小塊陸地,和甲骨文比較,少了標誌水滴的幾個小點。小篆的形體結構來自甲骨文和金文,它的古文字形和金文保持了一致,但小篆的形體有所變化,小篆的部件取自金文中間的部件,並在左右各複製了一個,隸書簡化了小篆的書寫,變成了三點兩豎一豎撇。

從《說文解字》的解釋來看:“州,水中可居曰州,周遶其■,從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島。《詩》曰:‘在河之州。’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生之。”水中可以居住人的地方稱之為“州”、即水中的高土,這是“州”的本義。例如《詩·周南·關雎》中所寫的:“關關雎鳩,在河之州。”雎鳩在河水中間的陸地上,“河之州”明確指出了州所在的位置。“州”是陸地,是可以居住人、聚集的地方,引申表示居住,因此可以表示地理上的分區,例如“九州”,古代所謂的“九州”(《書·禹貢》中記錄的九州有冀、袞、青、徐、揚、荊、豫、梁、雍)大概就是按照大江大河來進行劃分的,這種分化後來就演變成了行政區劃,因此“州”在古代又是一種戶籍編製單位,五黨為州。今天的一些地名還保留了古代行政區劃一些痕跡,例如蘇州、杭州、揚州,等等。我們今天的少數民族聚集區也稱之為“州”,也是來自“州”是一種行政區劃單位,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州、甘孜阿壩自治州、藏族自治州,等等。

成語

四海九州撞府衝州神州陸沉南州冠冕騎鶴揚州

諺語

大意失荊州

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甲骨文的“舟”字是一隻豎置的船的象形,五筆便勾勒出了古人心目中的船的樣子。字的左右表示船舷,上下表示船頭和船尾,中間的空白處表示船身。金文的“舟”字與甲骨文形體相似,隻是船身橫置,這樣更加清楚地顯示出這是一隻船。金文中也有形體類似甲骨文,船身豎置。小篆基於甲骨文、金文,筆畫有所文飾,但船的樣子仍然清晰可見。隸書從小篆演變而來,因此將小篆船身中的短撇變為了兩點,中間一橫加長,整個字形失去了象形性。

“舟”的本義即指船。《說文解字》說:“舟,船也。古者,共鼓、貨狄,刳木為舟,剡木為楫,以濟不通。象形。”舟即是船,相傳是上古時候共鼓和貨狄兩個人用木頭創造的渡過水麵的物件。在夏商時代,人們就開始將舟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而我們現在所常說的“船”的產生要稍晚些。大約在春秋戰國時代,“舟”相對於“船”來說,體型更小,所以古詩詞中有“一葉扁舟”的說法。《詩·邶風·二子乘舟》中說:“二子乘舟,泛泛其景。”記錄的就是小船。古漢語常有名詞動用的現象,“舟”可以作為動詞使用,表示乘船渡水的意思,例如《詩·邶風·穀風》中說:“就其深矣,方之舟之。”舟之即以舟渡水的意思。

《方言》記錄說:“自關而西謂之船,自關而東謂之舟。”看來“舟”“船”不僅有產生的先後,還有地域上的區別,關西稱“船”,關東稱“舟”。“船”在我們的概念中應該是結構相對複雜、體積相對龐大的水上航運工具,而且船基本取代了“舟”而成為水上工具的總稱。“舟”已經成為文言詞彙,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刻舟求劍”的典故。“舟”成為了造字的偏旁部件,漢字中凡是從“舟”偏旁的字,大都和船相關,例如“航”“艦”“艙”“舢”,等等。

成語

破釜沉舟風雨共舟順水推舟逆水行舟同舟共濟

歇後語沙漠裏的舟船——寸步難行擺渡不成翻了舟——兩頭誤

諺語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中流失失舟,一壺千金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周”的甲骨文是一個象形字,是四方的田地裏長滿了密密麻麻的植物。金文的形體在田下麵添加了一個“口”,小篆的形體來自對金文的改變,隻是筆畫長短有所變化,隸書形體寫成了後來的簡化字的形體。

從“周”的字形分析,我們大概可以推斷,在殷商時期人們對於農事很重視,因此有了對這個事件的描摹,這個字的本義應該指密集、周密。《說文解字》對“周”的解說也是:“密也。”例如《左傳·昭公四年》中所說的:“夫冰以風壯,而以風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徧。”其中的“周”即密集的意思,用到人的身上可以引申指親密、團結在一起,例如《論語·為政》中所說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說君子在一起是團結、親密,而小人在一起是勾結。由客觀事物的密集可引申到指抽象事物的密集、完備、周到,於是就有了“思想周密”、“考慮周全”等說法。田中長滿密集的植物,於是又引申指遍及、全部的意思,例如“刺蝟周身都是刺。”“眾所周知他是個好人。”“周身”即全身、遍布身體,“眾所周知”即大家全部都知道。“周”因為是田裏長滿密集的植物,“密集”就有“滿”的含義,於是引申為“滿”、“圓”,於是可以說“周期”、“周年”、“一周”、“周末”、“周歲”等時間概念,“期”、“年”、“一個星期”、“歲”等都是時間上的一個循環,即有滿、圓的含義。另外,因為“周”是有一定的邊界的,因此引申指所在範圍的邊界長度,於是就有了在數學上所說的“周長”,甚至還有“圓周”等。

成語

周而複始莊周夢蝶眾所周知

智周萬物孔情周思朝梁暮周

折矩周規朋黨比周衣食不周

歇後語

周瑜打黃蓋——個願打,一個願挨

周扒皮學雞叫——自找挨打

周瑜討荊州——費力不討好

二分錢開當鋪——周轉不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帚”的甲骨文是一個象形字,這個字是掃帚的象形,上麵為掃帚的主體,下麵為手持的掃帚把,中間好像是捆紮掃把的物件。金文的形體結構基於甲骨文,除了笤帚穗左右方向有別之外,其餘完全相同。小篆的形體在金文的基礎上發生了錯變,上麵部件變作了一隻手,下麵部件為笤帚,而經過隸書變化的“帚”則大失其原有的象形特征,錯變的部件更多了,下麵變為了“巾”字。

“帚”的本義是掃帚的意思,這一點毋庸置疑。從《說文解字》的說解可以進一步確證:“帚,糞也。從又持巾埽冂內。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葬長垣。”許慎認為帚是打掃的意思,上古少康發明製作了掃帚等工具。《禮記·曲禮上》中說:“凡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塵不及長者。”這裏的帚與箕對舉,表示掃帚的意思。為長者打掃需要手持帚和箕,並以袖子遮住迅速退出,以免灰塵沾惹到長者身上。掃帚是人們生活必備的用具,後來這個字又產生了一個從竹子頭的形聲字,即箒,竹字頭表示形符,表示掃帚的製作材料,但這個字最終還是沒有取代“帚”在漢字中的地位,我們今天仍然使用“帚”字。

在四川方言中,我們稱拖布為“帚帕”或“帚布”,實際上就是對“帚”的本義的引申用法,而這個用法還被用作動詞,表示拖一下、擦一下的意思,例如“帚一下地板。”星宿中的彗星拖著長長的尾巴,形狀象掃帚,因此在河北方言中有被稱作“帚星”。

成語

敝帚千金敝帚自珍

歇後語

笤帚戴個帽——像個人樣

招帚顛倒豎——沒大沒小

秀才拿笤帚——斯文掃地

諺語

百根柳條能紮笤帚,五個指頭能握拳頭。

不動笤帚地不光,不動鍋鏟菜不香。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古人戰場廝殺都要戴帽穿甲,以防護自身。甲骨文中的“胄”字是一個象形字,字的形體象古代的戰士所戴的帽子,字體上方的黑點和中間部件象帽子上的裝飾物,下方的部件是戴在頭上的頭盔。金文的形體基於甲骨文,帽子的形狀更加逼真,裝飾物和帽子主體部分非常清晰,並且在帽子下麵有一個人眼,代表人的頭,用以凸顯頭上的帽子。到小篆形體構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上部件為“由”,下部件為“冃”。隸書基於小篆,形體結構完全同小篆,唯一筆畫有所平整。

“胄”的本義是作戰佩戴的頭盔。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胄,兜鍪也。從冃由聲。”即說“胄”為頭盔的意思。例如《詩·魯頌·閟宮》中所記載的:“公徒三萬,貝胄朱綅,烝徒增增。”其中的“胄”就是頭盔的意思,是以貝裝飾的頭盔。再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上記載有:“左右免胄而下。”這裏的“免胄”就是拿下頭盔的意思,是一種尊重對方的禮貌行為,而這個行為在不同的國家都有所保留。古人作戰都會裝備齊全,披甲戴盔這是首要的,因此甲胄常常連用,開始的時候通常都是皮製的,一般選用的都是質地好的犀牛皮,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有了金屬的甲胄。

胄,在許慎所處的漢代被稱為兜鍪,是一種鐵製的頭盔,到後來又稱為首鎧,直至稱盔,我們今天俗稱頭盔。在古代“胄”是頭盔、護頭帽的通稱。我們今天軍隊戰場所用的帽子叫“鋼盔”,是全金屬做的護頭帽子。

值得一提的是,“胄”在古漢語中還用來指王室貴族的後代,因此有“胄子”、“胄裔”等說法。

成語

簪纓世胄豪門貴胄

天潢貴胄炎黃世胄

名句

《史記·韓非列傳》:“寬則寵名譽之人,爭則用介胄之士。”

宋喻汝《八陣圖》:“笑雲此公大肚皮,龍拿虎擲堆胸胄。”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朱”字的甲骨文是一個指事字,字的主體部件是“木”在木的中間有一短橫作指事,指事樹杆部位。金文基於甲骨文,形體和甲骨文基本相同,字體中間部位的黑點也是指事符號,指事樹杆。小篆的形體基於甲骨文、金文,隻是筆畫有所調整,結構對稱化,中間的指事符號誤作為長橫。隸書又對筆畫進行了平直處理,難以識別它的指事特征。

“朱”的本義是指的一種樹杆為紅色的樹木,即赤心木,正如《說文解字》中所說解的那樣:“朱,赤心木,鬆柏屬,從木,一在其中。”“朱”是指的赤心樹木,屬於鬆柏一類。由這個意義就引申出古漢語中的常用意義,表示顏色的朱即紅色。古人對於顏色的認識也很細致,不同的顏色有不同的命名,甚至包括中間色、過渡色都有各自不同的稱謂。朱,是屬於大色中的紅色係列,是紅色當中居處位置最當中的一種顏色,屬於紅色係列中的正紅色,即俗稱的大紅。例如《禮記·月令》中所記載的:“乘朱路,駕赤駵,載赤旗,衣朱衣。”其中的“朱”就是大紅的意思。我們有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中的“朱”、“赤”對舉,而何為赤?“赤”即火焰的顏色,即紅色。因此這裏的“朱”即紅色的意思,而我們今天有“朱紅”這樣的說法,朱與紅對舉,朱即是紅,紅即是朱。古人還有“朱批”、“朱簽”、“朱光”、“朱火”、“朱口”等說法,其中的“朱”都是紅色的意思。

朱,從文字本身的字形分析來看,它還包含有樹杆的意義,《六書故》中就有:“朱,幹也。”但朱在古漢語中的常用意義是表示紅色,因此則另外造了一個木字旁的“株”字來表示樹杆這個意義,但“株”更多的時候指樹根。

成語

紆朱拖紫紅紫奪朱紆朱懷金

朱陳之好朱顏鶴發朱唇皓齒

歇後語

朱洪武掃地——各歸原位.

朱德的扁擔——有名有姓

簡直是朱喜子叫門——坑人到家了

諺語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黃金難買朱顏住。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一提到竹子,人們首先會聯想到熊貓,熊貓被視為一種古生物,一種活化石,它們早在幾百萬年前就出現了,大熊貓又名“竹熊”,可見竹子的出現也相當的久遠。甲骨文的“竹”字是個象形字,由左右兩個竹枝,竹枝的下方各有三片竹葉組成。金文的“竹”字,竹葉由甲骨文的下方移到了竹竿的上方,形似兩支並排的竹子,下麵還多出兩個小橫,有人解釋這兩橫為竹子整齊並排的樣子,有人解釋為泥土。小篆的形體隻沿襲了金文的主要部件,即兩個竹枝並排的形體,隸書以及後來的簡化字都進行了筆畫的規整,但大致還能看出竹子的形體。

“竹”的本義顧名思義,即竹子。這是一種多年生的常綠植物。從《說文解字》的解釋來看:“竹,冬生艸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竹”是一種能熬過嚴冬的植物。《詩·衛風·淇奧》中所記載的:“瞻彼淇奧,綠竹猗猗。”這裏的“竹”就是竹子,“綠竹猗猗”即指綠竹美麗的樣子。竹子在中國古代社會曾經發揮過很多功用,人們利用竹子進行生產生活,例如最為熟悉的“竹簡”,就是一種書寫的工具,可以在上麵書寫。在紙被發明之前,竹簡是重要的書寫工具之一,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漢代都是人們樂於使用的書寫工具。成語“罄竹難書”其中的“竹”即竹子、竹簡。古人對於“竹”的運用很廣泛,例如竹筏(以竹子做的筏子,可以在水上漂行,至今在一些地方使用)、竹笛(俗稱“笛子”,是一種管弦樂器。古代“八音”之一,“八音”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竹籃、竹簾、竹椅、竹馬,等等。竹子的外形高挑飄逸,內空外直,類同人的謙遜的品性一樣,常常為古人頌揚,因此竹子常常同“君子”相提並論,於是就有了“梅蘭竹菊”(四君子)、“竹林七賢”等說法。

成語

哀絲豪竹茂林修竹青梅竹馬磬竹難書勢如破竹絲竹管弦胸有成竹刀過竹解竹馬之好

歇後語

竹籃打水——一場空

竹籃打水上山峰——一場歡喜一場空

竹林裏逮兔子——劈裏啪啦

竹子的子孫——越發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