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部分?(2 / 3)

成語

毓子孕孫孕大含深

孕育而生未婚先孕

甲骨文小篆隸書

上古社會因為生產力的低下,人們對於自然災害的抵製能力也顯得很薄弱,在文字中就記錄了災字。甲骨文的“災”是一個會意字,外麵部件為房屋,裏麵部件為火的象形,表示屋裏起火、災禍。金文形體缺失。小篆的“災”寫作“烖”,從火,表聲,它的或體即上麵所列小篆的第二個形體,從宀,從火,表示屋中起火,而小篆的第三個形體是籀文,從,從火,表示水災。隸書的“災”字來自小篆或體的形體結構,從宀,從火會意。

“災”的本義從文字的分析可以得出,表示火災。上古人們遇到的災害各種,除了火災之外,還有洪災和人災,文字上都給予了記錄。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烖,天火曰烖。從火、聲。”烖或災是指的自然界發生的火災。《春秋·桓公十四年》所記載的:“禦廩災。”這裏的災即指天火。《周禮·天官·膳夫》中說:“天地有烖則不舉。”其中的“烖”也是指天火。古文中的災、烖、災是古今字、異體字關係,通常情況是通用的。古人所謂天災實際上包括水、火、蟲等災禍,甚至包括人禍,例如《漢書·宣帝紀》中所記載的:“蓋災異者,天地之戒也。”

災、災、烖經過時代的選擇,最後到我們今天的語言中,隻保留了“災”這個字,而它涵蓋了各種災害、災禍,例如我們可以說“火災”、“水災”、“旱災”、“蟲災”、“冰災”,但我們一般不說“戰災”,而說“戰亂”,不說“人災”,而說“人禍”,正如這個表達“天災人禍”,由此可見,對於人所犯災難,我們一般還是用“禍”或者“禍患”。

成語

泛濫成災三災八難天災人禍

多災多難滅頂之災避難逃災

歇後語

寺裏起火——妙哉(廟災)

烏狗吃食,白狗當災——代人受過

諺語

熟能生巧,慎能免災。

無病無災便是福。

五月裏發水必成災。

和氣生財,相爭生災。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古人對於日月星辰除了有具體的記錄之外,還為此創造了相關的文字。太陽是每個民族都崇尚的對象,它和人們的作息密切關聯著,甲骨文的“昃”字就形象地再現了古人對於太陽出現在一天中某個時段的理解,這個字是由兩個部件構成,左下方為一個“日”部件,表示太陽,在太陽的右上方有一個“大”部件,表示傾斜的人,實際上是人站立的時候,經過太陽光的照射,從而投射到地麵上的人影子,這個字表示太陽偏西的時候。金文的形體結構與甲骨文大致相同,由“大”和“日”構成,太陽的位置換到了人的右上方或右邊。小篆的形體基於甲骨文和金文,保留了“人(大)”和“日”,但增加了“廠”部件,於是構成了形聲字,“仄”表示讀音,“日”表示意義。隸書與小篆部件是一致的,隻是部件的位置進行了調整。

“昃”的本義從上麵形體的分析很容易得出來,表示太陽偏西。《說文解字》的看法是:“昃,日在西方時,側也。從日仄聲。”“昃”就是指的太陽在西方的時候。例如《易·離》就有記載說:“日昃之離,何可久也。”太陽即將偏西而落下去,人也會老去不會長久活著。又《易·豐》中又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是說太陽過了正午就會偏西。因此,“昃”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作為時間的標誌,即太陽過中午之後的時間段(一點到五點),這段時間又可分為下午一點到三點的“中昃”以及三點到五點的“下昃”。由太陽的偏西、人影的傾斜又引申出“傾斜”的意思,例如清代方朝的詩句寫到:“仰觀參星橫,俯怯崖石昃。”“崖石昃”即崖石傾斜的意思,但“昃”表“傾斜”的這個含義,後來由它的分化字“仄”來承擔了。

成語

日昃不食昃食宵衣日昃忘食日昃旰食日月盈昃

諺語

月盈則虧,日中則昃。

名言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周易》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的“朝”字是一個會意字,由日、月、艸三個部件組成,日月在艸的中間,表示日月同時出現在草叢中,整個字表示早晨的意思。金文直接承襲甲骨文的第二個形體,但右邊部件改成了“水”,有解釋認為反映了海水因受日月不同引力的作用,而周期性的漲落的現象,因此朝從水,是潮字的初文。小篆以金文為基礎,又將金文右邊的水誤作為“人”“舟”。隸書的“朝”字基於小篆形體,右邊寫作“月”,與甲骨文形體結構一致。

“朝”本義指早晨。《說文解字》也這樣說解:“朝,旦也。從倝、舟聲。”朝即旦、早晨的意思。古人對於一天時段的切分非常細致,殷墟甲骨刻辭記錄了一天的各個時間段,並且各有專稱。“朝”表示早上,是月亮還沒完全消失,而太陽有光出現的時候。例如《詩·小雅·何草不黃》中說:“哀我征夫,朝夕不暇。”又如我們今天常說的“朝夕相處”。“朝”是一天的開始,於是又引申指天、日,例如《孟子·告子下》上說:“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一朝”即一天、一日。

“朝”在古漢語中還做朝拜、朝見講,作這個意義講讀為“cháo”。古代有臣見君的禮儀,一般在早上見皇帝、君王,因此命之為“朝”“早朝”,用以臣屬朝見或商議政事。因此官府又叫朝廷,也有朝政的說法了,進一步引申指君王主持朝政的時期,於是就有了“朝代”“宋朝”“清朝”等說法。“朝”是一個動詞,是下對上的行為禮節,最開始隻用於臣君之間,後來泛化了,泛指下屬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由於太陽升起的位置在東方,而且作為動詞用的“朝”有麵對被見者的意思,於是由它的動詞意義虛化出了表示方向的介詞用法,例如“朝北”“朝南”等。

成語

朝天揚帆朝三暮四百鳥朝鳳

朝令夕改朝不保夕爭名於朝

諺語

朝有破紫雲,午後雷雨臨。

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

名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這是一個獨體象形字,甲骨文的“爪”像手爪的樣子,金文的爪,爪尖朝上,小篆的形體基於甲骨文,基本能看出字形的表意。

“爪”在我們今天的語言中一般是指鳥獸類的腳趾,《說文解字》這樣認為的:“丮也。覆手曰爪。象形。”又《說文解字》對“丮”的解釋為“持也”,即手抓握的意思,因此我們不難看出,爪的本義應當是和手相關,從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說解當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許慎所謂的“覆手”是和“仰手”相對而言的,即“仰手曰掌,覆手曰爪。”爪的本義應當是指鳥獸的腳趾、指甲,許慎的說解是爪的動詞意義,但他揭示了“爪”為“抓”的初文這層關係,從爪的漢字大凡都與手動作相關聯,表示動作“抓”這個意義的字後來增加了“扌”旁,變成了“抓”字。在古文中,我們還常常看到,“■”和“爪”通用的現象,《說文解字》上說:“■,手足甲也。從又,■形。”“爪”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明確的用於指稱動物的腳,但在一些漢語詞語中仍然保存著爪的比喻用法,例如,我們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說法“爪牙”這裏的“爪”比喻為助手。在方言中仍然保留著“爪”的用法,例如,四川話中的“爪爪”通常是用來指稱動物的腳趾,有“雞爪爪”的說法,此外,還有“爪了”的說法,但這個用法已經和本義相去甚遠,它所表示的意思是麵對突如其來的事情所表現出來的驚慌失措,從認知的角度可以理解成因為事情來得比較突然,以至於手腳都不知道如何行使。“爪”另外還有一個讀音為zhu,意義同zho,例如“爪子”。

成語

雪泥鴻爪東鱗西爪

鉤牙鋸爪雕心鷹爪

歇後語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不放醬油澆豬爪——白提(蹄)

雞爪上釘掌子——不對題(蹄)

老虎爪子蠍子心——又狠又毒

貓爪伸到魚缸裏——想撈一把

諺語

人老眼昏,鷹老爪鈍。

人看自小,馬看蹄爪。

買雞看爪,買鴨看嘴。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我們都熟悉,“朕”通常是中國古代皇帝的自稱,但是這個意義卻不是這個字的最初的含義,甲骨文的“朕”是由左邊的一隻船,和右邊的一雙持竿的手組成,表示用竹竿撐船。金文的形體結構和甲骨文的完全一致,左邊是船,右邊是雙手持竿的樣子。小篆在甲骨文、金文的基礎上進行了修飾和改變,左邊依舊是船,即“舟”,右邊上麵的部件變成了“火”,下麵仍然是一雙手。但隸書卻將“舟”寫作為“月”,右邊的部件寫作為“關”。

《說文解字》中解釋說:“朕,我也。”這個解釋是“朕”的本義借用意義,根據段玉裁的解說,認為“朕”實際上是指的舟縫,引申為縫隙,例如《周禮·考工記·函人》中所記錄的:“眡其朕,欲其直也。”是說察看皮革的縫隙。由於“縫隙”是細微的,因此又引申表示“征兆、跡象”,例如《抱樸子·塞難》中說的:“機兆之未朕,我能先覺之。”

作為第一人稱代詞使用的“朕”隻是一種同音借用現象,上古社會“朕”這個稱呼並非皇帝才專有的,一般老百姓也可以用“朕”來指稱自己,《爾雅·釋詁》中就說:“古者貴賤皆自稱朕。”直到秦始皇稱“始皇帝”開始,“朕”才變為了“皇帝、天子”的自稱的專用代詞,《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就明確記載有:“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製’,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謎語

朕皇考曰伯庸(打一詩詞句)

——敘此平生親

朕以馬上得天下(打一人名)——武成王

朕活得太久(打一詩詞句)——萬年太久

“之”的甲骨文是一隻腳的腳趾向上,表示向前走路的樣子,腳後跟的橫線表示出發地。金文和甲骨文基本一致,腳趾的交叉筆畫變短了。小篆在金文基礎上進行了筆畫的調整,使得腳趾頭基本一樣長。隸書將三個腳趾頭連筆簡化。

“之”的本義從字形分析可以看出表示到、去、前往的意思。例如《詩·鄘風·載馳》中說:“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這裏的“之”是前往的意思,考慮百次不如前往一次。引申就有了“至、直到”的意思,例如《詩·鄘風·柏舟》中說:“之死矢靡它。”這裏的“之死”即“至死”的意思。而《說文解字》中認為:“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之”表示的意思是“長出”,這是本義的引申用法了。

“前往、到達”之後就成為事實,於是就引申為“是”“為”的意思,例如《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中記載有:“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於子也。”是說我看到你是個君子,所以才把情況告訴你的。

但“之”在古漢語中用得最多的情況是作為代詞使用,因為“前往、到達”的目的是這裏或者那裏,因此引申作為“這個/裏/樣/些”“那個/裏/樣/些”。例如《老子·十三章》記錄有:“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其中的“之”作“這(那)個/樣/些”講。而作為指示代詞既可以表示第一人稱,也可以表示第二人稱,以及第三人稱,由指示代詞延展到人用來指示自身,例如《詩·周南·關雎》中的名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之”就是“她”的意思。“之”在古漢語中功能很強大,還可以作助詞、介詞、連詞,但在今天的普通話中,“之”字的使用卻極為有限和少見。

成語

不義之財不時之需成人之美吹灰之力安之若素鞍馬之勞

諺語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歇後語

曹操殺蔡瑁——操之過急。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的“止”是個象形字,是腳趾和腳後跟的形狀,上麵為腳趾,下麵為腳後跟;金文的“止”和甲骨文相比是將三個腳趾分開了,腳後跟則沒有顯現出來了,小篆在金文的基礎上進一步規整化,到隸書則完全喪失了腳趾的象形。

“止”實際上是“趾”的初文,本義就是腳,我們今天表示腳趾的趾,是後起字,加上了足旁。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看:“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許慎說解為基礎,實際非本義,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也解釋道:“止為人足之稱,許書無趾字,止即趾也”。可見“止”的本義應當是足,文獻《易·噬嗑》中記載的:“屨校滅止。”止即足。行走的身體部位是腳、足,行進為“止”,是為了到達一定的目的地,於是後來寫成了“之”,而站立在原位置稱為“止”,即有“停止”、“中止”、“靜止”、“到此為止”等說法,這是本義的延伸用法,《易·蒙》中說的:“山下有險,險而止。”也是這個意思。《玉篇》中還指出:“止,住也。”即止可以表示居住的意思,這是本義的引申,《詩·商頌·玄鳥》中有記載:“邦畿千裏,維民所止。”就是居住的意思,這個意義上再引申就有拘留的含義了,但這些用法都見於古文獻中,我們今天對“止”的認識上最廣泛的就是作為“停止”、“終止”講,在發布消息的通告中,往往會有“截止日期”字樣,這裏的“止”就是終止於某一天的意思,是規定一定的期限。

“止”可以和“隻”相通假,表示僅僅的意思,是一個副詞的用法,例如,止此一次、不止一次,等等。

成語

歎為觀止永無止境飲鴆止渴言談舉止適可而止高山仰止

歇後語

飲鴆止渴——自取滅亡

大江東去——無休止

諺語

止謗莫如自修。

樹欲靜而風不止。

釜底抽薪欲止沸。

發乎情,止乎禮。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陟”是一個會意字,這個字的甲骨文左邊是山體,即後來的“阜”,右邊是上下並排的兩隻腳,但是腳趾都是朝上的,表示登高的含義。金文的“陟”和甲骨文形體相似,隻是部件“阜”“止”有所簡略,線條化,上麵所列的第二、第三個金文形體實際上既是對甲骨文形體的直接繼承,又是對小篆形體的直接開啟,而隸書的“陟”字以及簡化字都已經失去了登高的形象。

從《說文解字》的解釋來看,“陟”即“登也”。因此它的本義應當是登山、登高、低處到高處的意思。例如《詩·周南·卷耳》所記錄的:“陟彼崔嵬,我馬虺隤。”其中的“陟”就是登的意思。由這個意思,又引申出提升、晉升的意思,我們最熟悉的一句話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這是諸葛亮《出師表》中的話,他的意思就是要對好壞進行篩選,好的要“陟”即提拔,壞的要罰。又如《書·舜典》中所說的:“三考,陟黜幽明。”這裏的“陟”和“黜”是相對的概念,因此“陟”表示提升。

漢字中表示登高的字還有“登”,這個字被解釋為“升也”、“上也”,在使用上,陟表示登,一般隻對山而言,而登的對象則更加廣泛,例如我們可以說“登堂入室”、“等車”、“登場”,等等。

成語

瞻雲陟屺瞻雲陟屺陟岵陟屺

登山陟嶺陟罰臧否

甲骨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雉”字是一個會意字。左邊是“矢”,表示箭,右邊是“隹”,即禽類,整個字表示以箭射鳥。金文形體缺失。小篆與甲骨文相似,部件一致,左邊為“矢”,右邊為“隹”。隸書在小篆的基礎上進行了筆畫的規整,部件未變。

“雉”的原始意義表示一個射殺鳥類的動作,進而用以表示飛禽類的“雉”。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雉,有十四種:盧諸雉,喬雉,鳪雉,鷩雉,秩秩海雉,翟山雉,翰雉,卓雉,伊洛而南曰翬,江淮而南曰搖,南方曰,東方曰釹,北方曰稀,西方曰蹲。從隹矢聲。”足見古人對這種鳥的熟悉程度,因此也不難理解先民選擇飛禽中的這種鳥來表示“射殺鳥”這個含義。作為飛禽的一種,雉是和家雞相對的概念,是野雞或者山雞的通稱。這種鳥分雌雄,和孔雀一樣,雄鳥才有長長的、美麗的尾羽,而雌鳥尾羽短而灰褐色,它們可以短飛,從我們今天的家養的雞也大致可以看出這一點。《詩王風·兔爰》中說道:“有兔爰爰,雉離於羅。”雉即野雞,是用網抓捕野雞。又《禮記·月令》說:“鴈北鄉,鵲始巢,雉雊雞乳。”雉雊即野雞鳴叫。雉這種禽類,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不像古人那麼受重視了,雄雉的羽尾常常可作為裝飾之用,今天的京劇中一些角色頭戴的長羽就是雉羽,在古代用雉尾裝飾的衣服、車子叫翟,而今天我們在動物園裏能看到它們,而稱其為野雞,不用雉了,相傳這是因為避諱劉邦的妻子呂雉而作的改稱。《左傳·隱公元年》說:“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雉在這裏是作為城牆麵積的計算單位,杜預注說:“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也就是說一雉牆等於長三丈高一丈的尺寸。不同等級身份的人,城牆的大小是不同的。

成語

雉頭狐腋呼盧喝雉

崇墉百雉狎雉馴童

謎語

射雉一矢亡(打一字)。——隹

知難相逢歎別離(打一字)。——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