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部分?(1 / 3)

第十部分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相”的甲骨文由左右兩個部件構成,左邊為“木”,右邊為“目”,整個字表示用眼睛仔細看樹木,就好像木工師傅用眼睛瞄木頭一樣。金文的形體結構和甲骨文完全一致,隻是右邊眼睛的眼角向右下傾斜。小篆、隸書結構一致,隻是筆畫趨向規整平直。

我們常常會聽到“相親”這個詞,其中的“相”就和看有關聯,表示親自去看是否合意。“相親”是雙方互動行為,因此“相”引申有“相互、彼此”的意思,讀作xiāng,如“教學相長”,“相”即相互的意思。《說文解字》認為:“相,省視也。從木從目。《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詩》曰:‘相鼠有皮’。”“相”是表示察看的意思,這個意義讀作xiàng。《詩經》中的原話是說:“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看看老鼠都有皮,做人怎麼能不講廉恥禮儀。“相”是“看、察看”的意思。我們所看到的都是事物的外表,因此“相”引申就有了“麵貌、形貌”的意思,例如《荀子·非相》說:“長短大小,善惡形相,豈論也哉!”其中的“相”就是“形貌、外貌”的意思。察看的目的是要給出一定的意見、說法、評價,對事物有一定的指導性,因此又引申出“指導、教導”的含義,例如《國語·楚語上》中說:“問誰相禮,則華元駟騑。”其中的“相禮”即指導、教導禮儀。由這個意義才引申出我們熟悉的“輔佐、輔助、治理”的含義,例如《尚書·盤庚下》中說:“予其懋簡相爾,念敬我眾。”“相”是輔佐、輔助的意思。“宰相”的“相”實際是指輔佐君王治理天下,“宰相”是專屬官員名稱。

成語

臭味相投相親相愛大相徑庭

不相上下奔走相告不相為謀

諺語

兩虎相鬥,必有一傷。

人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歇後語

背鼓進祠堂——一副挨打的相。

吃了三碗紅豆飯——滿肚子相思。

單口相聲——個人說了算。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的這個形體是後來的“饗”、“卿”、“鄉”的雛形,這三個字都由這個形體分化而來。這個字是一個會意字,由三個部件構成,左右為兩個相向跪坐的人,中間是一個食器,表示跪坐聚餐、用食的意思。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一致,部件完全相同。小篆的“饗”字在甲骨文、金文的基礎上,還在下方增加了一個“食”部件,從而構成會意兼形聲字。隸書的形體結構與小篆一致,隻有筆畫上的曲直。

從字形分析可以看出,“卿”的本義是用食、進餐的意思,“卿”後來借用來表示官員名,而“鄉”表示行政區域單位,隻有“饗”字才把“用食”的本義保留下來了。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饗,鄉人飲酒也。從食、從鄉,鄉亦聲。”“饗”即鄉人在一起飲酒用餐的意思。例如《詩·豳風·七月》中所記載的:“朋酒斯饗,曰殺羔羊。”這裏的“饗”是宴飲的意思。古人喜好宴請賓客,因此“饗”既包括飲酒也含有吃食的意思在裏麵,無論活人還是已故的人,都可以“用饗”,於是祭祀先祖神靈,也用“饗”表示,例如《禮記·郊特牲》中所說的:“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其中的“饗”即祭祀神靈,以祭祀用品請神靈享用,作為這個意義後來分化開來了,於是就用“享”代替“饗”而表示鬼神的祭饗,即鬼神享用祭品。因此,古文獻中“饗”與“享”可通假,例如《左傳·桓公十八年》所說的:“夏,四月丙子享公。”其中的“享”作“饗”。而“鄉”與“饗”也可通假,例如《儀禮·公食大夫禮》中說:“設洗如饗。”“饗”即“鄉”。

而我們今天對於“饗”的意義分化字區別已經不再這麼明顯了,用作祭祀的“享”已開始泛化用在活人身上,因此有“享受”、“享用”、“享福”等說法,而“饗”字本身已經不常用了。

成語

魚米之鄉衣錦還鄉背井離鄉

他鄉遇故知瘴鄉惡土靡然鄉風

諺語

三裏不同鄉,五裏不同俗。

出門問路,入鄉問俗。

出門三裏地,就是他鄉人。

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鄉中水。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古人對於窗戶的命名比我們現代人多,我們今天說窗戶、窗,而古人還說向、牖,甲骨文的“向”就是古代的房屋上麵開了一個口,以此來表示窗戶。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一致,外麵部件表示房屋,裏麵部件表示房屋上的窗口。小篆形體基於甲骨文、金文,形體未作大變。

“向”的本義從上麵的分析不難看出是窗戶。古人認為“在牆曰牖,在屋曰窗”,也就是牆上的窗戶叫作“牖”,屋頂的窗戶叫作“窗”,而向是窗,是屋裏朝北的牖,即朝北的窗。因此《說文解字》這樣解說到:“向,北出牖也。從宀從口。《詩》曰:‘塞向墐戶。’”“向”即朝北開出的窗戶。從考古發現來看,人類開始穴居,隻有一個窗戶,即所謂的“窗”,是開在屋頂的窗子,即用來采光,又用來作為煙囪冒煙用,後來從穴居走向地麵、樓閣,於是才有了屋牆上的內壁窗和外壁窗,分別成為“牖”和“向”。古人的屋子通常是南北開窗,便於通風,我們今天很多房屋建築也是南北朝向,因此《詩·豳風·七月》所說的:“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是說冬天快到了,因此需要把北向的窗戶堵塞住,以防止寒風侵襲。“向”作為窗戶講,隻見於上古文獻中,後來的稱法有所變化,到今天的變化曆程更加明顯。因“向”是朝向北的窗戶,因此引申表示朝著、對著,例如我們日常所熟悉的“向日葵”,就是朝向、對著太陽的葵花,此外還有“向天上飛”、“向這裏走”等,是表示動作的方向。這個意義進一步引申就表示一種趨向,例如“向往”、“誌向”等。我們今天的語言中,“向”多數情況被用來表示方向、方位,是本義的引申用法,例如“東西南北方”、“航向”等。

成語

欣欣向榮人心向背拔刀相向

東奔西向反戈相向暈頭轉向

歇後語

掃帚的脾氣——向外不向裏

銅錢眼鏡——認錢不認人

瞎子當向導——摸不著方向

諺語

雲向東,有雨變成風。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不向前不知路遠,不學習不明真理。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在上古時代,人們就開始使用象進行生產活動,有研究認為中國人馴養動物最早的應該是馴養象,這比馴養牛馬還要早。相傳殷人的先祖舜是最先馴養象的人,而後來在中原地帶也以象為主,中原地帶在上古時代是適合象這種動物生存的,氣溫比較高。象的甲骨文是一頭豎著站立的象的形象,有長長的鼻子和長長的象牙,以及碩大的身體加上尾巴,到金文這種形象性反而更為加強,金文的第一個形體將象的大耳朵也逼真的刻畫出來了,而第二個形體將象的肚子部分已經省略成一條線了,小篆即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演化的,但字形變化較大,隸書基本就脫離了象的形象。

“象”是一個象形字,這個獨體字所記錄的是一種現在生活在熱帶的動物,長鼻大耳,肥碩的身體,粗壯的腿。正如《說文解字》所記錄:“象,長鼻牙,南越大獸,三季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許慎對象的把握是準確的,但從他的記錄來看,在他所處的東漢時代,中國中原已經很少見到象了,於是他說是“南越大獸”,這也反映了氣候的變化,使得中原地帶變冷而不適合大象的生存,於是大象就南遷了。《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象”在殷商時代是人們所用的馴化動物,而《左傳·定公四年》還記載有用象進行戰爭的事情:“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

象後來被借用做“像”,表示形象、象征的意思,也用作比喻詞,好象,現在寫作好像。

成語

曹衝稱象萬象更新

歇後語

一馬換雙象——未必劃不來

螞蟻啃象鼻——不識大體

諺語

吃飯象條龍,做活象條蟲。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心”的甲骨文是心髒的象形,金文也基於甲骨文,象心髒的形狀。小篆在甲骨文、金文形體的基礎上,將一左下的一筆畫下拉長了,但還能看出形體結構的所指的對象,隸書的“心”就完全喪失了形象性特征,完全由撇、點、捺構成了。

從字形取意我們就能準確的提取出“心”的本義所在,即心髒。《說文解字》的解釋是這樣的:“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古人對於“心”的認識,我們可以通過這句話知曉“心之官則思”,在古人的觀念中,心髒是人進行思考的器官,這當然是和人們對自身的正確認識有關,因此,在我們漢語中的一些詞彙,也無不粘上了這樣的一些痕跡,例如“心情”、“心思”、“心緒”,等等,象這樣的一些詞語其實也側麵反映了人們對自身器官功能掌握的情況,而用來表示與心情相關的漢字,則多從“忄”旁。我們知道人的大腦才是進行思維活動,控製人的情緒變化的器官,古人的認知可能出於心髒位於人體中心,因此認為它可以控製人的一切,因此,從心髒的位置而看,就有了“中心”、“靶心”、“圓心”,等等詞語,這裏的“心”即引申指事物、物體的中央部位,或用於更抽象的事物,例如“問題的中心”。

成語

心安理得心不在焉心馳神往

心煩意亂心腹之患心懷叵測

歇後語

半夜打雷心不驚——問心無愧

背心藏臭蟲——久仰(癢)

諺語

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不怕讀書難,就怕心不專。

失道無人助,得道眾心歸。

心病還須心藥醫。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從殷墟卜辭的記錄來看,我國先民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關注天問現象了,無論日食月食現象的記錄,還是星體的記錄在文字上都有所反映。甲骨文的“星”字是一個形聲字,字體的中間部件是聲符“生”,兩個“口”代表星的樣子,作形符。金文的形體基於甲骨文,隻是在“口”中添加了短橫,變成了三顆星形,並連結於生的筆畫上。小篆承襲了金文形體結構,和金文基本一致,隸書的“星”字,將上麵寫成“日”,並隻保留了一個。

“星”的本義就是天體星星。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星,萬物之精,上為列星。從晶生聲。一曰象形。從口,古口複注中,故與日同。”許慎認為“星”是萬物的精華,這種認識是大致是從星體能發光的角度出發的。“星”是宇宙中的能發光或者反射光的天體。例如《詩·大雅·雲漢》中就記載著:“瞻卬昊天,有嘒其星。”古人對於星體的認識很久遠,《書·堯典》中就記錄了:“曆象、日、月、星、辰”,在很多書籍中都有二十八星宿的記錄,對於星體的認識還表現在對星體的命名上,足見“星”在人們的生活中已經不是簡單的一種現象,它什麼時候出現,出現在什麼方位,等等,往往還關涉到農事季節的確定,甚至統治者朝政的興衰成敗。

星星在夜空是閃亮的,因為距離遙遠,因而給人小而閃亮的感覺,因此生活中和“星”的這種特征相似的事物都可以稱之為“星”,因此燒柴火所蹦出的火點,可以說為“火星”、生活中的瑣事,可以用“零星”來形容,又因為星星在夜空是高而遠,但卻閃閃發光而璀璨因此,我們今天稱電影等文藝界的突出演員為“明星”“巨星”。

成語

星羅棋布連更星夜星馳電掣

文星高照星光燦爛星火燎原

歇後語

瞎子稱秤——沒放在心(星)上

半天雲裏出亮星——吉星高照

諺語

正月二十不見星,瀝瀝拉拉下半月。

星兒紕,曬死雞;星兒密,要下雨。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下坑多路不平.。

名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姓氏是一個符號標記,就好像給商品貼上標簽一樣。中國有“百家姓”,姓是用來標識家族的。甲骨文的“姓”字左邊是“生”,像草木長出來的樣子,同時又采用了這個字的讀音,右邊是一個跪坐的“女”,整個字表示女子生孩子。金文的“姓”字有的將“女”去掉隻剩一個“生”來表示,也有寫作上麵所列的字形,和甲骨文形體基本一致,左邊寫為“人”,右邊為“生”。小篆的形體基於甲骨文、金文進行了規整變化,左邊寫為“女”,右邊寫為“生”,合而為“姓”字。隸書遵循了小篆的變化。

從字形的分析來看,“姓”的本義其實還不是指“姓氏”,而是指生、生子。但這個意義後來由其他的字來表示了,例如“毓”,取而代之的是由於出生而產生的歸屬問題,即家族標誌。“姓”由女字旁構成,說明了“姓”來自母係氏族。在人類發展之初,人出生之後隨母生活,血統隨母,因此也就以“姓”命名。《通誌·氏族略序》有記載說:“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左傳·隱公八年》有這樣的記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姓”就是一種因出生而被授予的家族標誌。

中國最古老的姓多是從“女”字旁的,例如“薑”“姬”“姚”等,這些都說明了“姓”的來曆。《說文解字》中對“姓”的解釋是:“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賜姓’。”其中指明了“姓”是家族標誌,因一個人的出生而決定。並且還描繪了母感天而生子的傳說,說明了母係社會“知其母,不知其父”,因此姓跟隨母親。“姓”後來又用來指官吏、平民,例如“百姓”即百官,又可指老百姓,但平民的含義一直保留到今天。

成語

高姓大名隱姓埋名姓甚名誰

顯姓揚名點名道姓魚肉百姓

諺語

官家爭權,百姓遭殃。

百姓齊,泰山移。

歇後語

百家姓不念第一個字——開口就是錢。

朱德的扁擔——有名有姓。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兄的甲骨文是一個站立的人,其頭部凸顯人的口,楊樹達先生認為是“祝”的初文,祝即祈禱、祭祀,必然會同口相關,需要念念有詞,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這個字,實際上造字之初是和說話有一定聯係。金文、小篆形體完全和甲骨文相同,隸書將字的下部件寫成了“兒”。

“兄”的本義應該和祝禱有關,後來在“兄”字前麵增加了一個“示”旁即“祝”,專門用來表示祝禱。《說文解字》說解道:“兄,長也。從兒從口。”兄是指的兄長。《詩·小雅·常棣》中記載的:“兄弟鬩於牆,外禦其務。”其中的“兄”即和“弟”同時出現,表示兄長。“兄”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常說的“哥”,用“哥”來表示對兄的稱呼,大約是在唐宋之後了,而我們今天的語言當中,“兄”和“哥”也還是同時並存,“哥”在開始出現的時候是一個泛稱概念,指年輕的人群,後來才縮小了概念範圍,指稱“兄長”。一般來說稱“兄”比稱“哥”顯得更正式一些,更具有尊重對方的意思,而稱“哥”則更加隨意、親切和口語化。在古漢語中“兄”往往被視為同輩男性中的一種尊稱,例如“兄台”、“仁兄”、“師兄”,等等。而古漢語中說“兄弟”往往還可以稱為“昆弟”,寫成“晜弟”,都是“兄弟”的意思,在宗法製度的社會,長兄為父,長兄為嫡長子,兄是有血緣關係的同輩親戚中年長的男性,因此我們今天的“表兄”、“堂兄”就是這樣來的。

成語

難兄難弟兄肥弟瘦

道弟稱兄兄友弟恭

歇後語

弟兄倆分家——單幹

眼睛瞪著孔方兄——見錢眼開

跛腳馬碰到瞎眼騾——難兄難弟

諺語

長兄如父,老嫂比母。

兄弟不合鄰裏欺。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休息的“休”是一個會意字,這個字的甲骨文左邊是一個側立的人,右邊是一顆樹,會意人倚靠著樹,表示休息。金文的形體基於甲骨文,形體結構完全同甲骨文,左邊為側立的人,右邊是佇立的樹木。小篆的形體直接源自金文,和金文的部件完全相同,唯一在筆畫上加了紋飾,更加對稱,隸書的“休”字,左邊寫成了“亻”旁,但並不影響對文字取意的理解。

“休”的本義,通過以上字形的解析,可以知道是休息的意思。從《說文解字》的說解更加可以明確這一點:“休,息止也。從人、依木。”“休”即休息。例如《詩·周南·漢廣》中所說的:“南有喬木,不可休息。”這裏的休即息、休息的意思。由這個意思又引申出停止、結束的意思,例如“欲說還休”、“永無休止”等,古人還有“休妻”之說,“休”也是引申用法,是停止在那裏不再啟動,於是表示遺棄、拋棄的意思。古人在對這個字的使用中,已經用我們今天比較常用的一個意義了,例如“休百日”,這裏的“休”即假,休假的意思,我們今天通常表達為“休假”。由本義還引申出否定的含義,即禁止,這個時候是作為否定副詞,例如“休要提那事”。即不要提那件事情的意思。需要指出的是,“休戚與共”中的休,是休、戚同列,表示喜、悲,“休”即喜的意思。

古漢語的特點是對事物的認識細致、精確,同樣的一個概念,卻因為細小的差異而造出不同的漢字,“休”、“息”、“憩”等,休是停下來休息,可能時間比較長,而息是稍作休息,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歇口氣的意思,而憩即“息”的意思,表示暫時休息片刻。

成語

語不驚人死不休按甲休兵

休聲美譽善罷幹休散馬休牛

歇後語

誇父追日——至死方休

財神爺休妻——不為窮人著想

諺語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

雨加雪,無休歇。

寧我負人,休教人負我。

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羞”字的甲骨文是羊和又的會意,“又”即手,用手捧著羊,表示進獻。金文的羞字和甲骨文相同,也是從羊從手,而從金文第二個形體我們可以更加明顯的看到是雙手持羊,表示奉獻,這個取意再明顯不過了,而小篆隻是將右下角的手規範到羊的下麵,於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轉寫,隸書的“羞”字從羊從醜了,這裏的“醜”即手。

“羞”在我們所意識當中,是用來表示害羞的意思,如何能和進獻扯上關係呢,從上麵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形體分解上,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到,“羞”的本義應該是進獻。於是我們可以來看看《說文解字》的說法:“羞,進獻也。從羊,羊所進也。從醜,醜亦聲。”許慎的說解是合理的。金文中的“羞豆”、“羞鬲”等都作進獻義講。再如《左傳·文公三年》中所記錄的:“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這裏的“羞”即是進獻的意思,準確說是進獻祭祀用品。從字形上我們可以看到進獻的物品是羊,在古人心目中羊是一種美味,因此常常作為進獻祭祀用品,於是就有了把“羞”作為美好食物的說法,例如“珍羞”即是這種用法,後來又加“食”旁變成““饈”,明確了字的食品意義指向。而我們常用來表示恥辱、害羞含義的“羞”和它的進獻本義是沒有關係的,而是古漢語中“醜”、“羞”音近,這個字在這個含義上的用法比較常見,古文中記載的“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孟子·公孫醜上》)“羞”即恥辱的意思,而表示心理上的害羞,如李白《長幹行》所言:“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嚐開。”我們現在所常說的“羞恥”、“羞辱”、“嬌羞”、“羞澀”、“閉月羞花”等等都是“羞”表示人的心理狀態的用法。

成語

閉月羞花惱羞成怒礙口識羞

羞與為伍不羞當麵含垢包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