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又代表活力,因為我們會用“陽光”來形容一個人性格開朗活潑,可以說“他/她是一個很陽光的人”、“小李很陽光”等。
成語
陽春白雪丹鳳朝陽陽關大道虎落平陽鳳鳴朝陽皎陽似火紙貴洛陽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飬
這個字的甲骨文、金文形體與“牧”字有相似之處,不難看出甲骨文、金文的這個字都是左邊從羊,右邊為一隻持鞭子的手,表示牧養的意思,小篆的古文形體(即上麵所列的第二個小篆形體)與甲骨文、金文有著相似性,左邊部件為羊,右邊部件為手持木棍或鞭子的形狀,但第一個小篆形體卻是從羊,從食,表示喂養羊群的意思,與牧養羊群實際是異曲同工的,隸書沿襲小篆的形體結構。
“養”的本義應該與牧養羊畜有關,即牧羊。從許慎《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養,供養也。從食、羊聲。”養是供奉養育的意思。《書·大禹謨》中所說的:“德為善政,政在養民。”“養”即供養的意思,從牧養羊,引申指對人的供養,對一切生物的供養,因此我們可以說“養育花朵”、“養殖”、“養雞鴨鵝”、“養花養草”,等等,這些供養都需要食物、養分或者肥料才能進行,將這個供養的對象用到人身上,以知識、人格、性情等抽象的東西來供養則稱之為“培育”、“培養”、“修養”,例如“培育人才”、“培養接班人”,“修養品性”、“養精蓄銳”,等等。而“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裏的養也是供養的意思,但同時還含有培養、訓練的含義。
“養”的意義自古以來有了很多引申意義,這些意義大多在我們今天的語言中還依然被使用著,有些具有時代特色的意義已經不再被使用,作為“養育”這個意義是最為常見的,雖然同“育”聯合使用,但卻不同於“育”,育盡管有養的含義,但更多的是強調生子這個行為。
成語
修身養性姑息養奸養尊處優
嬌生慣養養賢納士養虺成蛇
歇後語
百歲養兒子——得之(子)不易
牛棚裏養雞——好大的架子
諺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靠山吃山,吃山養山。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爹媽養我牙齒長,我養爹媽牙齒短。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葉
甲骨文的“葉”字是一個象形字,字是一棵樹木,凸顯在樹枝上長有葉片,表示“葉”。金文的形體結構和甲骨文相比有所改變,字形稍顯繁複,字的下麵仍然是一棵樹,上麵有枝葉。小篆在金文形體結構上進行了改進,增加了“艸”字頭,隸書的結構與小篆一致。
《說文解字》解釋說:“葉,草木之葉也,從艸枼聲。”“葉”的本義是指的草木的葉子。例如《詩·小雅·苕之華》中說的:“苕之華,其葉青青。知我如此,不如無生。”是說苕開花了,它的葉子綠油油的。“葉子”這個含義在今天是“葉”的基本意義、常用意義,例如“黃葉”、“葉脈”、“葉綠素”、“青菜葉”,等等。生活中凡是和葉子相似的事物,或者具有葉子特征的事物,都可以用“葉”來表示,例如“百葉窗”、“風扇葉”、“三葉蟲”(一種長得像樹葉的昆蟲),等等,而書頁也和樹葉一樣,具有輕薄的特征,因此就有了“書葉”、“活葉”,至於用“頁”來表示“書頁”是後來的事情了。
我們會說“二十世紀中葉”、“上世紀中葉”,這裏的“葉”是表示時間概念,表示“世、時期”,是一段較長的時間段的一個分期,例如《詩·商頌·長發》中所記錄的:“昔在中葉,有震有業。”“中葉”即“中世”,指的殷商時期。
成語
葉落歸根一葉知秋粗枝大葉金枝玉葉葉公好龍一葉障目
諺語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好花要有綠葉扶,好漢要有眾人幫。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歇後語
朝廷的閨女——金枝玉葉
抓住荷葉摸到藕——追根求源
荷葉包釘子——個個想出頭
樹上的葉子——冷落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頁
“頁”的讀音有兩個,一個讀為“yè”,一個讀為“xié”,不同的讀音有不同的含義。甲骨文的形體是一個人跪坐的樣子,凸出了這個人的頭部以及頭上的毛發,實際上這個字所要表達的含義是人頭,這個意義上讀作第二個音。金文的形體大致和甲骨文相似,人成半坐姿態,人的頭部以眼睛來代表,眼睛上方還有毛發,凸現了頭部。小篆的形體基於金文進行了省略改變,上麵是人頭,下麵是人身,頭部有些看不出來了。隸書和簡化字基本喪失了形象性特征,隻能依據前麵的甲骨文金文形體比較出各個部分的演變和所指。
從形體的分析來看,“頁”字的本義是人頭。《說文解字》當中說:“頁,頭也。從■■從兒。古文■首如此。凡頁之屬皆從頁。■■者,■首字也。”“頁”是頭的意思,由上麵的“■■”和下麵的“兒”組合會意出人頭的意思。“頁”表示人頭在我們今天的漢語中已經沒有了,但在一些以“頁”作為構字部件的漢字中仍然保留了這個含義,“頁”實際和“首”具有同源關係,例如“頂”、“領”、“頸”、“額”、“頭”、“顛”,等等,這樣一些字都是形聲字,它們都是以“頁”作為形符,表示頭、首這個義類,而頭、首引申又有頂部、上方、高處的含義,因此這些字都選擇了“頁”作為義類符號。
“頁”的另一個讀音“yè”是表示一張紙麵,例如“扉頁”、“第一頁”、“頁麵”等,甚至現在電腦中的文檔也以“頁”稱呼,例如“頁眉”(文檔頁麵的最上方)、“頁腳”(文檔頁麵的最下方),另外它也是我們所說的紙張多少的一個計量詞,例如“三十頁紙”、“一百頁紙”。
謎語
看“活頁文選”(打以網絡詞語)
——脫線閱讀
半部春秋,一頁公論(打一電影名)
——秦頌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一
漢字中的數字,從起源來看,應該和結繩記事有關係,結繩記事中的繩結後來就演變成了甲骨文中的“一”,表示數量一。甲骨文的“一”實際上就是以一條橫線表示數量上的“一”,金文、小篆、隸書以及楷書都沒有改變。不可否認,“一”是一個形體沒有變化的漢字。
“一”的本義,顧名思義,就是記錄數量的單位“一”,是一個數詞。《說文解字》中這樣說解道:“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這是從宇宙產生、哲學的角度解釋“一”的,並非“一”的本義的正確解釋。《玉篇·一部》引《道德經》王弼說解:“一者,數之始也,物之極也。”這裏對“一”的說解,數之始也,是其本義。《詩·鄭風·野有蔓草》所記的:“有美一人,清揚婉兮。”其中的“一”就是數詞。再如《論語·公冶長》中說:“回也聞一以知十。”這裏的“一”同樣是表示數字“一”。
由“一”的本義引申出了相同、一致的含義,例如我們所說的“一並”、“一起”、“一樣”、“一道”、“統一”等都是這個意思,因此《玉篇·一部》解釋道:“一,又同也。少也,初也。或作壹。”這裏的“同也”即是這個意思,《玉篇》所指的“少也”即些許,一點,這個意義是來自“一”是最小的整數,因此表示一些、少許,用於表示間隔短暫,例如我們常見的“歇一歇”、“瞅一瞅”、“嗅一嗅”、“等一等”、“笑一笑”、“一觸即發”等等,這裏的“一”表示少許、短暫的含義。《韓非子·安危》中也有這樣的用法:“國不得一安。”安即些許、少許的意思。“一”表示單數、數量小,於是又引申表示“專一”,例如“一門心思”、“一心一意”等等。
成語
從一而終一落千丈一塌糊塗一成不變一無是處一勞永逸
歇後語
柴火上澆汽油——一點就著
從一算起——接二連三
諺語
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衣
甲骨文“衣”像衣服的樣子,上麵的“∧”像領子,“∧”下麵像袖子,再下麵是衣服的衣襟以及主體部分。金文和甲骨文相似,小篆筆畫更加規整。隸書由於筆畫的平直點化,喪失了形象性特征。
“衣”的本義就是指的衣服。《說文解字》如此解釋:“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上麵稱“衣”,下麵稱“裳”,正如《詩·邶風·綠衣》中所記載的一樣:“綠兮衣兮,綠衣黃裳。”“綠衣”“黃裳”,截然有別。但這種分別有時候也是比較模糊的,籠統地說可以用“衣”來代稱衣服,包括裳。例如《詩·豳風·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這裏的“衣”都是泛指概念,包括了上衣和下衣。此外還有“頭衣”“脛衣”“足衣”等說法。
中國自古是個講究禮儀的國家,在服飾裝束上的細微之處尤其可以體現出來。不同的場合要穿戴不同的服飾,甚至包括顏色都很考究。《禮記·玉藻》記載:“朝玄端,夕深衣。深衣三袪,縫齊倍要,衽當旁,袂可以回肘。長中繼掩尺。袷二寸,祛尺二寸,緣廣寸半。以帛裹布,非禮也。士不衣織,無君者不貳采。衣正色,裳間色。非列采不入公門,振絺綌不入公門,表裘不入公門,襲裘不入公門。”對衣服的款式、顏色等都給予了規定。
古人對衣的分類很細,已經有了“內衣”“外衣”等概念,甚至還有“中衣”。中衣大概和我們今天的單衣差不多,是穿在外衣的裏麵,內衣的外麵的上衣。“衣”這個概念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也有了一些引申用法,我們今天的一些西藥顆粒外麵包裹了一層糖,稱之為“糖衣”,這種藥就叫“糖衣片”藥。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用
成語
一衣帶水衣不解帶衣錦還鄉
錦衣玉食衣被群生和衣而臥
歇後語裁縫的尺子——量體裁衣
裁縫做嫁衣——替別人歡喜
諺語拿衣要提領,張網要抓綱。
春不減衣,秋不加帽。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永
“永”字的甲骨文象人在水中遊泳的樣子,金文的形體和甲骨文所展示的基本一致。人在水中,人的右邊的水紋更加形象、更像流水的樣子,小篆在金文的基礎上進行了筆畫的修飾,使得流水更加形象,隸書將字形進行了徹底的改動,已經看不出這個字的表意所在了。
“永”的本義不難看出表示遊泳,《說文解字》認為:“永,長也。象水巠理之長。《詩》曰:‘江之永矣。’”“永”是長的意思,象水流一樣漫長,這個意義是本義的引申用法,因此“江之永矣”即是說的水流漫長的意思。由“長”引申表示抽象概念的“長遠、深遠、長久、永久”,例如《詩·衛風·木瓜》中所記錄的:“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是說不是為了回報,而是為了永久、長久的相好下去。又《論語·堯曰》說:“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如果天下都窮困潦倒,上天恩賜的福祿也就永遠的終止了,此外還有“永生”、“永垂不朽”,等等。因此,“永”還能引申表示“延長”的意思,例如《書·畢命》中說的:“資富能訓,惟以永年。”積累財富接受訓誡,才能延年益壽。
因為“永”用來表示“長”等含義,於是就把“遊泳”這個含義給了“泳”,因此在古漢語中“永”和“泳”實際是通假字,而我們今天普通話“永”和“泳”是概念截然不同的兩個字,前者主要表示長久的含義,後者表示遊泳。
成語
永無止境永垂不朽永誌不忘
永生永世永垂青史一勞永逸
諺語
在沙灘上沉思,永遠得不到珍珠。
鏡子一生永不想到自己,心目中隻有別人。
歇後語
打出的子彈射出的箭——永不回頭。
爛田裏的石臼——永世不得翻身。
染缸裏落白布——永遠洗不清。
甲骨文的“用”字像一塊占卜使用的龜甲獸骨,中間是占卜燒灼出來的紋路,依據這些兆紋可以判斷事情能否順利、能否實施。金文的形體結構與甲骨文基本一致,小篆基於甲骨文、金文的形體結構進行了調整,筆畫更加勻稱,結構更加對稱,隸書將小篆外圍的線條進行了筆畫化,中間保留了兩橫一豎。
“用”的本義是施用,《說文解字》解說為:“用,可施行也。從卜從中。”“用”是可以施行、使用、運用的意思。例如《孫子·軍爭》中所說的:“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是說善於使用軍隊作戰的人,會避開敵人的銳氣。由本義可引申表示人才的任用、建議的采用,例如《孟子·梁惠王下》中記錄有:“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這裏的“用”是“任用”的意思,是說國人都說這個人有賢能,觀察之後發現的確如此,於是就任用了他。《論衡·自紀》中說的:“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其中的“用”即“采納、采用”的意思,能被社會采納寫百篇也沒有禍害,相反寫一章也無濟於事。能被使用、采納、任用的人或事物都具有某方的作用,因此引申表示“作用、功用、用處、能力”,例如《論語·學而》中說:“禮之用,和為貴。”這裏的“用”作“功用”講,而《淮南子·繆稱》說:“天有四時,人有四用。”其中的“用”是指的“能力”。由這個意義進一步引申可以得到我們熟悉的“費用、花費、資財”的含義,例如《論語·學而》中說的:“節用而愛民人。”就是指的節約開支、花費。這種使用涉及到消費,因此引申指“吃喝”,例如我們現在依然在使用的“用餐”、“用膳”、“用茶”,等等。
成語
大材小用物盡其用感情用事
剛愎自用古為今用謹行儉用
諺語
一寸不牢,萬丈無用。
言過其實,終無大用。
歇後語
和尚的梳子——無用之物。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又
八仙過海不用船——自有法度(渡)。
被麵補抹子——大材小用。
開飯館的賣百貨——有吃有用。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友
“友”是一個會意字,是兩隻手相並,表示友好。金文基於甲骨文,也是從兩隻手相並的樣子。小篆基於甲骨文、金文形體結構,部件位置有甲金文的左右分布變為上下分布,但《說文解字》收錄的該字的古文形體,即上麵所列的第二個小篆形體與甲骨文金文具有相似性,是兩隻手左右相並列,但手上都增加了一橫。而隸書的“友”字,由於筆畫的曲折省略改變,而失去了會意的功能。
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友,同誌爲友。從二又。相交友也。”說的是誌趣、誌向相同的人稱之為“友”,而兩隻手表示相交的意思。文獻中有這樣的記載,例如《詩·小雅·常棣》說:“雖有兄弟,不如友生。”以及《論語·學而》中所說的:“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其中的“友”都是指誌同道合的友人、朋友。朋友之間的友好延伸到親人之間,就有了親善、友愛、敬愛的意思,例如《墨子·兼愛下》中所記載的:“友兄,悌弟。”還有《論語·為政》中所說的:“友於兄弟。”這兩處“友”都是用在兄弟之間表示親善、敬愛的意思。“友”在古漢語中用作動詞表示結交朋友,例如《論語·學而》中所說的:“無友不如己者。”是說不結交不如自己的人為朋友。而古漢語中我們也會看到“朋比”、“朋輩”等說法,“朋”在古人的心中不同於我們今天的認識,“朋”是同類可為朋,是一類人的結合,因此還有“朋黨”之說,但往往是含有貶義,是有不好意圖的人的組合。
我們今天已經將“朋”“友”結合為“朋友”表示關係友好的人,也指有男女戀愛關係的兩個人。
成語
狐朋狗友友風子雨良師益友
三朋四友以文會友化敵為友
歇後語
七個人聚會——三朋四友
小朋友唱歌——同(童)聲同(童)調
諺語
求友須在良,得良終相善。
視其友,知其人。
樹直用處多,人直朋友多。
“又”是一個象形字,甲骨文的“又”字是一隻手有三個指頭的象形,手指朝左,朝右下延伸的筆畫表示手臂,整個字表示一隻右手。金文的“又”基於甲骨文,形體結構完全與甲骨文相同,小篆形體結構同甲骨文、金文,手的外觀更加清晰,隸書的“又”字已經很難看出這是一隻手的構形了。
我們今天表示“手”就是“手”這個字,而在古漢語中,我們通過字形分析,不難看出,“又”是手的雛形,初文,是“右”的古文,與之相對的,如果手指向右邊,則是“左”字的古文。在我們的語言中,“又”在意義上的變化,已經完全失去了它的初文意義,而更多地被用來作為副詞使用了。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多略不過三也。”“又”是手的意思(具體而言是指右手),古人多以三來表示概數或者泛指數。“又”在古漢語中表示手的記載少見,凡是手的含義,常常以“右”表示。而“左、右”又常常表示方位,表示左手方向和右手方向。
“又”的虛詞意義可以表示幾種不同的含義,比如再、重複的意思,例如“吃了又吃”、“去了又去”等,再比如表示並列的意思,例如“又大又紅”、“又酸又苦”等。雖然我們今天已經看不到“又”有手的意味,但在一些漢字中卻保留了“又”表示手這個含義的特征,例如“受”、“友”,等等。
成語
又紅又專又哭又鬧又羞又恨
又驚又喜又白又胖
歇後語
毒蛇爬竹竿——又狡(絞)又猾(滑)
秀才看榜——又驚又喜
諺語
四月清明和穀雨,種瓜點豆又種棉。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魚
魚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中是重要的水生養殖生物,中國社會經曆了漁獵社會階段,捕魚為生的職業直到今天都還有。甲骨文的魚字是魚的形象的刻畫,有魚頭、魚身、魚尾和魚鰭,甚至還有魚鱗。金文還更加活潑,加上了魚眼,連魚尾也有動感,上麵所列後麵兩個形體是晚期金文的“魚”,這兩個字實際上可以看出它們到小篆的演變痕跡,是魚尾和魚鰭的蛻變,魚尾寫成了“火”形,魚鰭消失了,這個演化是隸書的基礎,隸書將這些繁複的筆畫進一步規整合並,成為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從四點底的魚。
《說文解字》解釋“魚”作:“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魚是水中生活的動物,是個象形字。許慎說解魚尾如燕尾,實際是文字錯變的結果。《詩·小雅·魚藻》:“魚在在藻,有頒其首。”以及《詩·大雅·旱麓》記有:“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句中的魚都指水中之魚。從古至今,人們和魚的關係都十分密切,除了用來食用之外,還用來祭祀,此外魚是重要的紋飾物品,從出土的玉器來看有魚狀的玉器,而魚字讀音與“餘”相同,因此,民間習慣說“年年有魚(餘)”也就是豐足的意思。魚的種類也很多,因此對魚的稱謂也多,鯀、鮥、鰥、鯉、鯽、鱄、鮦、鯾等等,在古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魚用作動詞用,表示捕魚、打漁,例如《左傳·隱公五年》記有:“五年春,公將如棠觀魚者。”句中的“魚”即打漁,應作“漁”字。
魚和現在生活關係也日趨緊密,生意人常常喜歡購買金魚,會在公司正門入口擺放一個金魚缸,表示聚寶盆、聚財的意思。
成語
如魚得水魚目混珠魚沉鴻斷
魚龍混雜魚死網破魚遊釜中
歇後語
野蜂飛進魚網裏——光鑽空子
魚網裏的山雞——有翅難飛
魚口裏的水——吞吞吐吐
諺語
天上魚鱗斑,曬穀不用翻。
魚兒出水跳,風雨就來到。
打魚靠網,打狼靠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