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部分?(2 / 3)

諺語

貧窮不為恥,盜竊乃足羞。

不為不知而羞,要為不學而愧。

小知識

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沉魚王昭君——落雁

貂禪——閉月楊貴妃——羞花

小篆隸書

穴居應該是人類社會最早所經曆的一種居住方式之一,但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沒有相關的文字記載,隻有小篆中才有這個字,“穴”象屋舍有出口的樣子,從考古發現來看,遠古人類所居處的地方,有依山所形成的洞穴為屋,也有從平地挖掘坑形為屋,穴的字形大致可以看出這種居舍的特征。

“穴”的本義應當是土屋、洞穴,根據許慎《說文解字》的說解:“穴,土室也。從宀,八聲。”即土屋的意思。八象穴的出口。《詩·大雅·綿》中記載有:“古公亶父,陶複陶穴,未有家室。”鄭玄箋曰:“鑿地曰穴。”這裏就明確的指出了穴是從平地鑿出的坑形住處。我們通常所說的“洞穴”、“空穴”等都是本義的使用,動物世界很多生物都是穴居的,它們都是居住在山洞裏,土坑中,地洞裏,比如地鼠、螞蟻,因此我們會有“蟻穴”、“虎穴”、“巢穴”,等等說法,例如《後漢書·班超傳》中有這麼一句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說的就是老虎的巢穴。又如地處偏遠的一些地方,常常是匪徒躲藏的地方,因此被稱為“匪穴”。從遠古墓葬的考古發現中,我們能夠看到,人死之後會放置在山崖峭壁的洞穴之中,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這種習俗仍然保存著,因此就有了“墓穴”的說法,“穴”在這裏指的是坑、洞的意思。此外,古人認為人體上的經絡也是可以是相通的,即中醫上麵所說的穴位、穴道,是針灸可以紮孔的地方。

“穴”後來又稱為了一個部首,即“穴”字頭,凡從穴字頭的漢字,多與洞、孔、坑等有關,例如“空”(孔竅)、“窨”(地窖)、“

甲骨文小篆隸書

血穿”(通過)、“窠”(孔穴)、“窖”(地下洞穴),等等。

成語

空穴來風蟻穴潰堤巢居穴處

鑽穴逾牆犁庭掃穴誓同泉穴

歇後語

黃羊跑到虎穴裏——凶多吉少

出得龍潭,又入虎穴——禍不單行

諺語

一蟻之穴,能潰百裏長堤;

一指之癤,能毀七尺之軀。

蛙同穴,蟹同簍。

羊搶草,蟻圍穴,蛤蟆攔路雨點滴。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學

“學”在甲骨卜辭中有繁簡兩種形體,上麵是其中一個繁體,字從兩手持物狀。兩手中間的物件,有人解說為“爻”,表示籌算,有人說解為像結網的樣子,無論如何,從取意上來看,可以理解為學習、教授某個技能。金文的“學”字在下部增加了“子”,表示教孩子學習。小篆、隸書結構差不多,筆畫更趨平直。

“學”本義即是學習,正所謂“教學相長”,教和學原本就是不能分家的事情。古文“教”“學”實際上是一個字,後來才分別開來。在《說文解字》中我們可以見到“教”和“敩”這兩個字。後者的小篆寫作“”,左邊是“學”,右邊是“攴”,但是這個字的篆文(重文)又寫作“”,省去了“攴”,因此“敩”“學”意義相當。許慎對這個字的說解是:“敩,覺悟也。從教從冂。冂,尚蒙也。臼聲。”即覺悟的意思,通過教授、學習而得以覺悟稱為“敩”“學”,這是本義的引申。《詩·周頌·敬之》記載:“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其中的“學”是本義學習的意思。而學習知識的場所、地方我們也稱之為“學”。古人對於學堂的稱謂在不同的朝代有所不同,例如“庠”“序”“校”等,《禮記·學記》中就明確記載有:“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今天則有“大學”“中學”“小學”等。

“學習”是“學”的常見義。而對某個領域的深入、專門學習會使得人們獲得很多的知識,這就是“學識”“學問”。有了知識、學問之後,深入研究某個問題就會形成不同的觀點、看法,於是就有了“學派”,例如“紅學”“考古學”“天文學”等。

成語

學無止境學步邯鄲學如穿井

學識淵博學而不厭教學相長

歇後語

進學堂不帶書——忘本

理發店收徒弟——從頭學起

諺語

要知世事奧秘多,須要長期作學徒。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莫學楊樹半年綠,要學鬆柏萬年青。

“血”的甲骨文是一個器皿中有血塊的形狀,用以表示“血”,小篆基於甲骨文形體,字的外部是一個器皿,字的內部即器皿的內部是一短橫,表示血液,隸書的“血”缺失了形體上的表意的功能。

“血”是我們最早認識的液體之一,遠古人狩獵戰爭甚至生活中都會和血液相接觸,血的顏色是紅色,因此紅色在上古時代的一些民族中成為了神聖的色彩,甚至在墓葬中也可以看到用紅色繪製的圖畫以及紅色的粉末,這表明先民對血本身有一種崇拜感。《說文解字》中許慎的解釋是:“血,祭所薦牲血也。從皿,一象血形。”這是古人用血來祭祀神靈的習俗,這裏的血通常是牛羊等牲畜的血,後來泛指血液。實際上我們今天用科學的定義來解釋血應該是“流動於人或高等動物心髒和血管內的不透明的紅色液體,由血漿、血細胞和血小板構成,起著輸送養分、激素給體內各組織,收集廢物給排泄器官,調節體溫和抵禦病菌等作用。”

古人有歃血為盟的習慣,以血液代表誓死的盟約,因此血液在古人看來作用不同一般。由血液的本義引申可以用來指血統、血緣,表示有親屬關係的人,而古代社會是一個宗法社會,講究的就是血統、血緣,尤其是有直接血緣關係的人才能成為一個宗族的人,而嫡長子製度則是這種血緣關係的一個集中體現。血是紅色的,因此也用來指代色彩,比如“血色”,即“紅色”,再有“血”有一種剛烈的性質在其中,因此又有“血氣方剛”這樣的說法。

成語

血光之災血肉橫飛血流成河

血跡斑斑血口噴人血肉模糊

歇後語

螞蝗見血——盯(叮)住不放

屠戶的賬本——血債累累

打破嘴巴罵大街——血口噴人

諺語

笑麵虎咬人不見血。

一語破的,一刀見血。

水是莊稼血。

軟刀子殺人不見血。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旬作為記時的詞在上古就已經產生,甲骨文的這個字據學者研究來看,字形說解不一,董作賓先生說解為像周匝循環之形,也有認為像蛇、蟲纏繞之形。徐中舒先生認為“由甲至癸十日周匝循環而為旬”。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形體相似,金文中間的“日”字形體大致由甲骨文形體的卷曲部分演變而成,但寫作“日”則與時間有關聯了。小篆的形體基於金文,形體更加規範美觀,外從“勹”,內從“日”,隸書與小篆形體一致,隻是筆畫曲折有所變化。

“旬”的本義按照上述分析,是以一周匝來表示時間上的十天,即一旬。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旬,徧也。十日為旬。從勹、日。”是說的十天為一旬,一個輪回。古人記日以天幹進行,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樣的十天作為一輪,從甲到癸這一輪就稱為旬。又以此類推,又指十歲為一旬,因此我們常常能聽到諸如“九旬老人”、“七旬老太太”的說法,表示九十歲、七十歲的意思。《書·堯典》所說的:“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即為三百六十六天的意思,旬即十天。因此在古漢語中有“旬日”、“旬月”、“旬年”的說法,分別表示十天、一個月或十個月和一年或十年。

我們今天對“旬”的理解和使用並不如古人那麼細致了,每個月可分為上旬、中旬和下旬,這樣的用法更為常見。

成語

二旬九食酒過三旬

歇後語

八旬奶奶三歲孫——老的老,小的小

諺語

知識好比池中水,日旬月年長積累。

酒過三旬心中暖,一聽買單肝裏寒。

謎語

三旬。(打一字)——草

一旬差一天。(打一字)——旭(九日)

金文小篆隸書

“牙”字見於金文當中,金文的牙形如上下牙齒咬合的樣子,小篆依照金文的形體略作曲線化,隸書的牙字完全沒法看出它的表意所在。

在殷商時代,我們可以看到的關於牙齒的記載是“齒”字,而牙齒的“牙”是後來才有的,從文獻記載來看,先秦文獻中已經出現了“牙”字,例如《詩·召南·行露》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這裏的“牙”實際上就是牙齒,但古人所說的牙和齒是有區別的,通稱可以稱牙也可以稱齒,前麵我們在講“齒”的時候也涉及到這點了,古人認為:“前當唇者稱齒,後在輔車者稱牙。”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解釋道:“牙,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許慎的說解明確的指出了“牙”就是大牙,即臼齒。一直到中古的時候,“牙”才取代了“齒”在口語語言中的地位,“牙”和“齒”的細微區別也就消失了。生活中關於“牙”搭配也很多,但我們經常會聽到“牙雕”這樣的說法,這裏的“牙”不是一般的牙,而是特指象牙,象牙從古至今都是稀罕之物,因此常常被用作雕花飾品、印章等,價值不菲。生活中象牙一樣的事物,也會被稱之為牙,古人喜歡佩戴玉,一串的玉片掛在腰上,走起路來叮叮當當響,其中有塊玉叫“衝牙”,會和牙形的玉片相碰撞。此外,還有諸如“月牙”、“狼牙”等這樣的說法,都是形似牙的事物,是對“牙”的本義的引申用法。

成語

嘴尖牙利牙牙學語佶屈聱牙

青麵獠牙張牙舞爪咬牙切齒

歇後語

八十歲的阿婆——老掉牙了

電杆做牙簽——大材小用

喝涼水塞牙縫——倒黴透了

諺語

馬看牙板,樹看年輪。

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兔子靠腿狼靠牙,各有各的謀生法。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人類和其他動物一個重要區別特征就是人類能用語言進行思維。甲骨文的“言”字象一張嘴伸出舌頭的樣子,字形的下麵是“口”,上麵是從口中伸出的舌頭,這是人張口說話的樣子,因為說話的時候舌頭會也會一起動作,因此這個字描摹的就是人說話的情形。金文的“言”字和甲骨文的形體完全一致,小篆的形體基於甲骨文、金文在比劃上有所增加,在原來的“舌”的上麵添加了一短橫。隸書後來直接將表示“舌”的部件變成了三橫,小篆增加的一短橫寫作了一點。

“言”的本義從上麵的字形分析可以得出,應該表示說話。看看《說文解字》的解釋:“言,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從口■聲。”這個解釋將說話細化了,分為了“直言”和“論難”,直接說話被認為是“言”,論辯發難被認為是“語”,但不管哪種形式,都可以看到是指人說話這個行為動作。例如《論語·學而》中所說的:“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其中的“言”就是說話、講話的意思。“言必行,行必果”當中的“言”也是說話、講話的意思。說話多數情況是不少於兩個人,當然不排除自言自語,因此就存在聽話人,而說話的本質實際上是將話語傳遞給對方,引申就是“告訴”的意思,例如《韓非子·內儲說上》所記載的:“趙令人因申子於韓請兵,將以攻魏,申子欲言之君。”其中的“欲言之君”說的就是打算將其告訴君。說話的內容自然也可以稱之為“言”了,即作為名詞使用,表示話語、言論、言辭等,例如《詩·小雅·賓之初筵》所記錄的:“匪言勿言,匪由勿語。”前一個“言”即名詞,“匪言”即不該說的話語,此外還有“格言”、“箴言”、“吉言”、“宣言”,等等,而“《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句中的“言”表示句子的意思,“一言”即一句話。

成語

不苟言笑不可言喻沉默寡言察言觀色廣開言路風言風語放言高論言不達意言而不信

諺語

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不以人廢言。

言必信,行必果。

小篆隸書

表示眼睛的字,在古漢語中除了“目”之外,還有“眼”字,但“眼”字的產生相對於“目”來說比較晚。根據已有的研究,盡管“眼”在戰國時代已經產生,但並不多見,從小篆的字形來分析,“眼”是一個形聲字,“目”旁是形符,而“艮”是聲符。

“眼”在《說文解字》中有收錄,許慎說解為:“眼,目也。”這是同義互訓,眼就是目的意思。“眼”開始產生的時候,從文獻記載來看,隻出現在少有的幾部書中,數量極其有限,隻是大約在漢末才逐漸取代了“目”而作為口語存在於語言使用當中了,而“目”更多的就出現在書麵語裏。從先秦的文獻記載來看,有這樣的一些記載,例如《易·說卦》就說到:“其於人也,為寡發,為廣顙,為多白眼。”這裏的“眼”前麵有一個“白”作為限定修飾,顯然這裏的的“眼”是側重指眼珠子,又如《莊子·盜蹠》所說的:“比幹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禍也。”這裏的“眼”也是側重指眼球,即眼珠子。今天我們在使用“眼”的時候,是一個泛指概念,指包括眼眶和眼珠以及眼白在內的整個眼睛,而要表示眼珠不能單獨用“眼”,一般表示為“眼珠”。從眼的本義,引申可以用來表示視力、能力等,例如我們常常說的“眼力”、“眼光”,但這兩個詞也可以表示本義,也就是眼睛的可視能力、眼裏的光芒,再如“慧眼識英雄”其中的“眼”含有見識的意思。眼睛的一個特征是能聚焦,中間有瞳孔,因此和生活中相似的事物聯係起來,就會有“釘眼”、“蟲眼”、“槍眼”,等等的引申用法。

“眼”和“目”都可以表示眼睛,但眼已經成為了常用字詞,而目則用在文言文中,或者被保留在個別的成語、俗語等當中,例如“目光短淺”、“鼠目寸光”,等等。

成語

冷眼旁觀展眼舒眉有眼無珠

賊眉鼠眼眼高手低做眉做眼

歇後語

鼻尖抹黃連——苦在眼前

閉眼撕皇曆——瞎扯

井底之蛙——眼界不大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諺語

烏雲塊塊疊,雷雨眼麵前。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打蛇要打七寸,鑿井要對泉眼。

甲骨文小篆隸書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中有兩句名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燕”能進入古人的文學作品中,足見人們對它的認知度。甲骨文的“燕”字是一個象形字,有分叉的剪刀尾巴,像一隻正在高飛的燕子。小篆基於甲骨文,上麵像燕口,兩邊像羽翅,中間像燕身,下麵像燕尾。隸書的燕字,將小篆的燕翅寫為“爿”和“匕”,將“火”形燕尾寫成“灬”,以便於書寫。

“燕”的本義就是燕子,一種體型小、羽翅大、背黑腹白,尾似剪刀的鳥,種類繁多。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燕,玄鳥也。籋口,布翄,枝尾。象形。”是一種赤黑色的鳥,有如鉗子一樣的嘴,布帛一樣的羽翅和枝丫一樣的尾巴。許慎的描述是準確的,和我們今天所常見的燕子一致,燕子因羽翅大如布帛,因此又俗稱“鳥衣”。《詩·邶風·燕燕》所說的:“燕燕於飛,差池其羽。”古漢語中“燕”與“宴”相通假,例如《詩·小雅·南有嘉魚》中說的:“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這裏的“燕”即宴,上古人們喜愛射箭,因此有所謂的“射禮”,其中之一就是“燕射”,例如《周禮·考工記·梓人》中所說的:“張獸侯,則王以息燕。”是說掛出射箭的靶子,在酒肉酬請賓客之後進行射箭。而我們今天的語言中已經不再使用“燕”來表示宴,吃飯請客直接用“宴”來表示。

燕在方言中有些俗稱,例如燕吱子、燕子子、燕雀等,蝙蝠因其翅大,身小,如燕子一樣,在四川等一些方言中被稱為“燕老鼠兒”。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成語

虎頭燕額勞燕分飛蠶頭燕尾

鶯飛燕舞鶯歌燕舞鶯猜燕妒

歇後語

黃昏的燕子——不想高飛

南來的燕,北來的風——擋不住

燕窩掉地——家破人亡

燕子搭窩——嘴上功夫

諺語

一燕不成春。

乳燕不學,永遠飛不上藍天。

浪費好比堤缺口,節約猶如燕銜泥。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卜辭中常見羊與牛等一起作為祭祀物品,例如“甲午卜,侑於父丁犬百、羊百、卯十牛。”(《甲骨文合集》32698片)甲骨文中“羊”即羊的象形,上麵是羊角的象形,下麵是羊頭的正麵形狀。金文羊和甲骨文比較,其形體更加繁複,但形象性更強了,更像羊的樣子。晚期金文羊作“”,小篆吸收了金文的寫法,形體與金文相同。

“羊”的本義就是一種反芻的、四角的蹄類哺乳動物。《說文解字》認為:“羊,祥也。從,象頭腳足尾之形。”因為羊可以作為祭祀品通神靈,所以它能給人們帶來祥福,於是“羊”有“吉祥”的含義。“羊”是“祥”的本字,古文中常常可以見到“羊”和“祥”通假使用的情況,而早在金文中,這樣的記載就非常明確了,例如《中山王壺》中著錄的:“不羊莫大焉”這裏的“不羊”即“不祥”。而《戰國策·楚策四》中所記錄的“亡羊補牢”的典故,當中的“羊”就是本義的使用,此外《論語·八佾》中也記載有:“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這就是成語“愛禮存羊”的出處,其中的“羊”即本義“羊”,是說子貢想阻止告朔這種祭典中宰殺羊的行為,結果孔子認為憐愛羊是對的,但國家的禮儀製度卻不能廢除。

作為基本字,還有一係列的以“羊”為偏旁部首的漢字,諸如“羞、美、善、羌、羍、養、羨、羔、羹、羚、羝”等等。“羊”對於老百姓來說,比較喜愛,除了味美吉祥之外,還被列入了12生肖之一,而廣州就素稱“羊城”。

成語

順手牽羊十羊九牧問羊知馬多歧亡羊

羝羊觸藩虎入羊群肉袒牽羊羊腸小道

諺語

寧救百隻羊,不救一條狼。

歇後語

牽著羊進照相館--出洋(羊)相

甲骨文的“陽”字上麵是太陽,下麵有人解釋為樹枝,有人解釋為“於”字的簡體,有人解釋為地平線,有人解釋為“示”,等等,字形可以理解為太陽升起的意思。有的形體左邊增加了一個表示山崖的構件,表示太陽光照在山崖上。這也反映了古人的一種思維,即“山南水北為陽”。金文中太陽之下的部分形體構件有所增加,被後來的小篆沿襲下來了。小篆的形體左邊寫成了“”,右邊和金文差不多。隸書和簡化字的“陽”字,左邊“”寫成了“阝”。

“陽”的本義應該理解為太陽或太陽升起。《楚辭·遠遊》中說:“陽杲杲其未光兮,淩天地以徑度。”說的就是太陽出來明亮刺眼的樣子,這裏的“陽”即太陽。“陽”和“陰”是一對相對的概念。“陽”從太陽的光亮、耀眼的特征引申表示事物外露的部分,而與之相對的事物隱藏的部分則稱為“陰”,因此有“陰文”“陽文”的分別。在篆刻中,“陰文”是指文字凹陷,而“陽文”是指文字凸現。

甲骨文又有加“”表示太陽方位的形體,指太陽照射在山的南麵,因此《說文解字》說:“陽,高、明也。”說的是太陽照在高丘處而顯得很明亮。古人通常以“山南水北”的方位為“陽”,以“山北水南”方位為“陰”。例如《詩·秦風·渭陽》中說:“我送舅氏,曰至渭陽。”“渭陽”即指渭水的北麵。而《尚書·禹貢》中說的“岷山之陽,至於衡山”,即指岷山的南麵。於是在一些山名、水名上就有了這樣的記錄痕跡,例如洛陽、嶽陽、衡陽、漢陽、淮陰、江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