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部分?(1 / 3)

第九部分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的“孫”字左邊部件是一個“子”,右邊部件是一個“係”,是繩索的象形,這個字會意孩子像係(繩結)一樣連續不斷。金文的形體結構基於甲骨文,左邊為“子”部件,右邊為“係”部件,隻是右邊的“係”部件更加形象。小篆的形體結構直接源自金文形體,文字進行了一定的紋飾加工,筆畫更加勻稱,結構更為對稱,隸書的“孫”字在小篆的基礎上進行了部件的省略改變,但會意的字形結構沒變。

“孫”在我們的概念中,指的是子孫、孫子的意思。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孫,子之子曰孫。從子、從係。係,續也。”孫是指兒子的兒子。例如《詩·魯頌·閟宮》所記載的:“後稷之孫,實為大王。”“周公之孫,莊公之子。”其中的“孫”都是孫子的意思。中國自古是一個注重家族的社會,這一點有別於西方社會,中國的宗法製度,使得名分等級顯得格外的有特色,稱謂的複雜性就表現在不同身份的人都有不同的稱號,而我們的古人在這方麵又特別專長,僅僅用一個“孫”字來表示孫輩還遠遠不夠,因此我們在《爾雅·釋親》中會看到這樣的一些說法“離孫”、“歸孫”、“外孫”、“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等,具體而言“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孫,晜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雲孫。”“女子謂晜弟之子為侄,謂出之子為離孫,謂侄之子為歸孫。”從這些稱謂可以看到古人對等級的重視、對宗族製度的重視,這樣細致的劃分,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中是罕見的。

成語

炎黃子孫徒子徒孫鳳子龍孫

孝子賢孫孫康映雪斷子絕孫

歇後語

孫權殺關羽——嫁禍於人

孫猴七十二變——神通大了

孫猴子的臉——說變就變

孫猴子的屁股——坐不住或坐不穩

孫猴子的手腳——閑不住

孫猴子守桃園——自食其果

孫權嫁妹,見腳就踢——防備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的它是一條蛇的象形,有頭有身也有尾,金文變得更加寬大短小,到小篆的在金文的基礎上更加規整對稱,也還能看到蛇的頭和身尾,但到隸書就完全脫離了象形的痕跡。

《說文解字》中對“它”的解釋是這樣的:“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它,虺屬,“它”就是蛇。據許慎的說解,上古人們居住在草莽之中,因此,經常會遇到蛇莽之類,於是人們見麵常常會問候“無它乎?”也就是關心是否遇見蛇了,或者有沒有被蛇咬。《玉篇》它部則明確解釋作:“它,蛇也。”

甲骨文的“它”是“蛇”的本字,也就是蛇的初文作它,“它”在古時還被借作“他”字用,寫成“佗”字,後來作“他”字。例如《詩·小雅·鶴鳴》有記錄說:“它山之石。”這裏的“它”就是“他”。“它”也借用作代詞它用,表示動物生命的一類的代詞,並且長期使用,於是就變成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固定專屬的第三人稱代詞了。而《玉篇》它部又指出:“它,異也。”因此,“它”實際上還用來指“其他的、另外的”,例如《莊子·大宗師》中有“它日”的說法,陸德明《經典釋文》指出:“崔本作異日。”而表示蛇這個含義的“它”在語言發展的曆史中逐漸淡出了,在它的基礎上加上了一個蟲旁的“蛇”於是就成為專門指稱蛇的“蛇”了。

成語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歇後語

一天三刮絡腮胡子

——它不叫我露臉,我不叫它出頭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在殷墟刻辭中有“天”這個甲骨文,這是一個象形字,是一個正麵站立的人,伸展開雙臂,構形中凸顯人的頭部,以“口”表示。金文的形體結構完全與甲骨文相同,唯一變化時頭部為實心圓,但也是凸顯的部位。小篆的形體結構較之甲骨文、金文變化較大,出於紋飾的作用,原本的人頭化作了一橫,隸書的“天”字更加簡單,大字上加一橫,但沒法解讀這個字的造字之初的意思了。

“天”在我們的心中,就是指的和地相對的宇宙天空,但從上麵的甲骨文、金文的形體我們很容易解讀出,“天”的本義應該是指人頭。看看《說文解字》對它的解釋:“天,顚也。至高無上,從一、大。”“天”是指的人的頭頂。《山海經》中記載的“刑天”就是與帝爭神,而被帝斬去頭的獸名。因為頭之上為天,因此“天”才引申用來指我們今天的“天地”的“天”,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所記載的:“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天”即指的天空,和“地”相對,說天空烏雲密布,下起了大雨。天和地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因此,古人認為自己是上天的臣民,上天、上帝派來拯救、管理滄桑的人就是皇帝、天子,他們享有尊貴的地位和至高的權力,《書·泰誓上》所記載的:“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這裏的“天”即是神聖的代表——天神、上天。“天”還有自然的含義,例如天然、天生等。而表示時間概念的“天”是因為自然的“天”的黑白變化,即太陽起落的一個周期、一個晝夜而形成的,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如“一天”、“兩天”、“白天”、“今天”、“明天”、“後天”,進而又有了表示“季節”的“天”,即季節稱謂,例如“夏天”、“冬天”、“秋天”、“春天”,等等。

成語

怨天尤人遮天蔽日坐井觀天

罪惡滔天天崩地裂天壤之別

歇後語

白天照電筒——多此一舉

半天雲裏掛口袋——裝瘋

背著喇叭坐飛機——吹上天了

諺語

天上勾勾雲,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雲,地上雷雨臨。

天上掃帚雲,三天雨降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從甲骨文的“田”字,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字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田地的象形,縱橫阡陌,甲骨文中的第二個形體與金文基本一致,但由於金文是鑄錄於青銅器上的緣故,因此,字形筆畫更加圓滑、粗獷,小篆和隸書基本是一直沿襲下來的,沒有太多的變化。

這個字實際上揭示了上古時候的農田製度,即井田製,從字形上再結合相關的文獻,我們可以窺探到當時的農業社會的大概麵貌。《說文解字》解釋“田”為:“陳也。樹穀曰田。象四囗。十,阡陌之製也。”“田”是種植穀物的地方,它的形狀像是四口,即橫縱交錯分割的四個口字形,而其中的“十”就是南北東西縱橫的阡陌溝壑。許慎的這個解釋是可取的,他準確的闡釋了田這個字所代表的農事方案。

“田”的本義是田地,又可作動詞義,動詞意義上講,表示田獵、狩獵,即後來的“畋”字,如《易·恒》:“田無禽。”王弼注:“田,獵也。”古時田和獵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事情,田獵地區往往就是農田地區,動物往往會肆意破壞田地農作物,因此進行田獵是必要行為,同時,這樣也進一步推動了田獵活動,以至於後來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田獵活動。因為田是用來耕作的,因此也常常將文人或者腦力工作者所從事的工作稱為“田”,例如“筆耕硯田”。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成語

筆耕硯田渤澥桑田滄海桑田滄海桑田解甲歸田瓜田李下

歇後語

秋後望田頭——找茬兒

鴨子下凍田——插不上嘴

諺語

十年練得好文秀才,十年練不成田秀才。

麻雀落田要吃穀,狐狸進屋要偷雞。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漢字中與“耳”相關的字,大多與聽力、耳朵有關。甲骨文的“聽”字左邊是一個耳朵的象形,右下角是一個口,會意嘴巴說話,耳朵接受話音。金文相似。小篆變得更加複雜,演變成會意兼形聲字,字體由左邊的耳、壬部件,右邊的■部件構成,其中的“壬”表示讀音。隸書的形體與小篆近似,部件沒變。

“聽”的本義就是耳朵聽見的意思。《說文解字》說:“聽,聆也。從耳、■,壬聲。”聽即聆,而“聆”就是聽的意思。甲骨文中既有“聽”字,又有“聞”字,在古漢語中都是表示聲音進入耳朵,信息被大腦神經接受。兩個甲骨文的形體差異在於一個從人,一個從口。從口的“聽”字所強調的是對人嘴巴說出的信息的接納,也就是有主觀刻意去聽的意思,於是許慎用“聆聽”去解釋。“聆”字含有清楚、明白的意味,比如我們說“聆聽教誨”,實際上就是主觀用心去聽的一個動作,因此“聽”也同樣具有一些這樣的特征。於是有“聽而不聞”的說法,《禮記·大學》記載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即主觀上去聽了,但是並沒有去接受這些信息,以至於“不聞”,沒有聽見東西。“聽”由本義引申可以表示“聽從、接受”的意思,例如《詩·大雅·蕩》中所說的:“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聽”即聽從的意思。此外我們今天所說的“聽取”“聽信”“聽命”“聽從”等中的“聽”實際上也是這個含義。我們還常說“聽之任之”“聽任”“聽由”“聽天由命”“聽憑”等,其中的“聽”表示任憑的意思,這是由“聽從”引申而來的;聽從之後,就不再有自己的想法了,自然就會讓事情等按照它已有的方向發展。

成語

垂簾聽政俯首聽命駭人聽聞

言聽計從道聽途說洗耳恭聽

“同”的甲骨文是由上下兩個部件構成,上麵的部件是“凡”,下麵的部件是“口”,兩個部件會意會合的意思。金文的形體結構和甲骨文的完全一致,小篆的結構基於甲骨文和金文進行了筆畫的調整,將上麵凸出的豎筆去掉了,變成了弧線,下麵寫作為“一”和“口”。隸書的結構和小篆一致。

從《說文解字》的解釋來看:“同,合會也。”“同”的本義是會合。例如《詩·豳風·七月》中說的:“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這裏的“同”是會合、聚集的意思,“我稼既同”是說自己的莊稼已經聚集會合在一起了。“會合”在一起的事物一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又引申出“相同、一樣”的意思,例如《論語·子路》中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不會因與人意見不相同而與人相處不悅,小人表麵和人意見相同但內心不悅。而由“相同、一樣”引申表示共同、統一,例如陸遊的名句“但悲不見九州同”“九州同”即指國家統一,而“同舟共濟”的“同”是指的“共同、一起”的意思。“統一”就意味著和諧和安定,因此我們常說的“大同社會”,其中的“同”就是表示和諧安定的意思。

在普通話中,“同”往往用作介詞、連詞、副詞等,例如“我同她是好朋友”,“同”作為連詞,表示“與、和”的意思,“這裏的氣候同那裏一樣”,“同”是介詞,表示“和、跟”的意思。而我們最為熟悉的“同學”,“同”是作為副詞修飾“學”,是共同地學習、受業的意思,逐漸固定成為一種在校學生、同校學習者的稱呼。

成語

一視同仁同甘共苦同流合汙百口同聲同心同德大同小異

諺語

三裏不同鄉,五裏不同俗。

親鄰互助山成玉,父子同心土變金。

善惡不同途,冰炭不同爐。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歇後語

死胡同裏趕大車——此路不通。

冰糖煮黃連——同甘共苦。

金文小篆隸書

“頭”這個字在被簡化之後寫作“頭”,二者很難看出有何種關係存在,金文的“頭”是一個形聲字,左邊是“豆”表示聲,右邊是“頁”表示義,小篆和隸書都比較完整地保存了這個字的原貌,隻是右部的“頁”的形體有所錯變,但大體還是能解讀出這個字的構形。

“頭”的本義就是“首”,所謂“首”即頭也,《說文解字》說道:“頭,首也。從頁豆聲。”即是本義的說解,是人體和動物身體上的最前部位,具備眼、耳、口等器官。由這個本義又可用作指稱物體或者事情的前部或開端,例如“開頭”、“火車頭”、“筆頭”,等等。其中的“筆頭”的“頭”又含有末端,剩餘的意思,又如“布頭”即剩餘的邊腳布料。此外,“頭”還可相當於“第”,例如“頭一次來”即第一次來。

“頭”即首,於是有“首領”的含義,“工廠頭頭”即工廠的首領,又如“工頭”、“班頭”等。我們還能聽到的“頭麵人物”、“頭麵角色”、“頭號事件”等中的“頭”是作重要講,因為“頭”在身體的最上麵,位置和作用都舉足輕重,因此從這個特征引申用到人和事的重要性上。

“頭”和“首”是同義詞,在語言曆史發展的長河中,“首”是先於“頭”產生,並被廣泛使用的,大約在戰國以後,“首”的位置逐漸被“頭”所取代,而成為口語中的常用詞。

成語

頭頭是道焦頭爛額頭疼腦熱

頭腦發熱熱淚盈眶熱火朝天

歇後語

斑馬的腦袋——頭頭是道

出了芽的蒜頭——多心

諺語

頭痛治頭,足痛治足。

飽穀穗頭往下垂,癟穀穗頭朝天錐。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亂麻必有頭,事出必有因。

不是冤家不聚頭。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土”的甲骨文是土塊的象形,字的上麵部件是表示土塊,下麵一橫線表示地麵,整個字形是一個會意字。金文隻是將空心的土塊,變成了實心的土塊,字體結構沒有變化,到小篆,整個字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土塊部分演變為橫豎筆畫,已經不能看出土塊的象形了,小篆和楷書也沿襲了小篆的形變特征。

“土”的本義顧名思義,就是土壤、土塊。《說文解字》這樣說解道:“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許慎的說解側重於土地的生殖功能,土地是孕育萬物的基礎。我們後來所常用的“土地”、“疆土”、“領土”這些詞中的“土”的含義實際上是在本義的基礎上引申而來的,土地作為人類存在的重要物質,從古至今一直備受尊崇,因此,“土”在古漢語中又作“社”,即對土地神的祭祀稱之為“社祭”,這在古文獻中也有所記載,例如《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天子祭天,諸侯祭土。”何休注為:“土謂社也。諸侯所祭,莫重於社。”而“故土”、“鄉土”這樣的搭配中的“土”實際上又是本義的引申,理解為“故鄉”、“家鄉”,在這個意義上又可作進一步的引申,於是就有了“土特產”、“土生土長”、“土匪”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指當地所產的事物。“麵朝黃土背朝天”這樣的描述實際上是對勤勞的農民大眾的描寫,因為農民常年麵對土地而耕作,於是有人偏激的認為農民是不懂時尚的、落伍的人,於是就有了“土裏土氣”、“鄉土”這樣的表示“俗氣”、“具有鄉下氣味”修飾。

成語

水土不服簸土揚沙灰頭土麵卷土重來踐土食毛開疆辟土

歇後語

出土筍子——冒尖

地裏的蚯蚓——成不了龍

土地爺搬家——走神

諺語

積土為山,積水為海。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土幫土成牆,人幫人成城。

甲骨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是兔的象形,是一隻側立的兔,兔身短小有短尾,頭部有耳,金文缺失字形,到小篆尚可看出兔的形狀,隸書由於筆畫的平折方正化,完全不能識別兔子的樣子了。

《韓非子·五蠹》記載有:“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描述兔撞上木樁而死去。兔子是人類馴養的家禽之一,作為人們食肉的品種,也是打獵的對象。《說文解字》說道:“兔,獸名。象踞,後其尾形。兔頭與■頭同。”兔機敏而動作迅速,因此,從已有的漢字來看,對與它的動作的記錄有“逸”,這個字從兔,許慎解釋為失也,逃跑的意思。“”,從三兔,疾也,表示迅速之義。

兔是神話中的嫦娥身邊的玉兔,因此成為了月亮的代名詞,月之精靈。兔因為可愛、溫順而深得古代皇家貴族的喜愛,常可見養兔為寵物,今天也能見到以兔為寵物的現象,在民間俗稱兔為“兔人兒”、“兔爺兒”。

成語

兔死狐悲狡兔三窟龜毛兔角

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守株待兔

諺語

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歇後語

兔子不吃窩邊草——留情(青)

兔子的腿——跑得快

兔子的耳朵——聽得遠

兔子的嘴——三片兒

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兔子攆烏龜——趕得上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的“萬”字是一隻蠍子的形狀,有兩隻蠍子夾,一個大頭,還有長長的尾巴,金文與甲骨文基本一致,在尾巴上增加了一隻腳,到小篆這隻腳就訛變成了“禸”,到隸書將表示蠍子的兩隻夾子誤作為草字頭,於是無法再從字形判斷出它的來源和取象了,而簡化字則更加難以識別了。

《說文解字》將“萬”解釋為:“蟲也。從厹,象形。”“萬”在甲骨卜辭中常出現,但是多用作地名,但這個字從字形上推斷,本義應該是蠍子,而用來表示數目的“萬千”的“萬”應該是一種假借的用法。因為借用的時間太長久了,於是“萬”表示蠍子的本義就逐漸淡出了,於是就會另外新造一個表示蠍子的字。正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所說的一樣:“叚借為十千數名,而十千無正字,遂久叚不歸,學者昧其本義矣。”文獻中記錄有《詩·小雅·信南山》:“畀我屍賓,壽考萬年。”“萬”即數詞十千的意思,又如《孟子·梁惠王上》指出的:“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萬”後來表示數目眾多,是個泛指意義,例如《左傳·閔公元年》所記載:“萬,盈數也。”盈是滿的意思,滿則過,於是“萬”即指的眾多的意思。我們今天有“萬裏挑一”的說法,實際上就是這樣來的。由“萬”的這個眾多含義,又進一步引申,“萬”這個大數目中如果有“一”點比較突出,就可能成為事件的可能性,於是就有“萬一”、“萬幸”這樣的說法,例如“別喝酒,萬一發生車禍怎麼辦?”、“還好沒發生車禍,真是萬幸。”而“萬”還有表示強調的意思在裏麵,也是有數目眾多這個含義引申而來,例如“萬不得已”、“如果有陌生人敲門,你萬萬別開門。”

成語

萬家燈火萬水千山萬念俱灰

萬紫千紅萬馬齊喑萬無一失

歇後語

萬丈懸崖上的鮮桃——沒人睬(采);沒人嚐過

萬歲爺賣包子——禦駕親征(蒸)

諺語

千人千脾氣,萬人萬模樣。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亡”的甲骨文的形體解釋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像古代奴隸逃亡被斬手的樣子,有的說像人眼被剜掉了眼珠子,有的說像人逃亡隱蔽的樣子,等等。金文的形體結構和甲骨文基本一致,小篆在金文的基礎上,將筆畫進行了彎曲改造,隸書簡寫為點、橫、豎折。

《說文解字》解釋說:“亡,逃也。”是說“亡”是表示逃亡的意思。例如《國語·晉語》中記錄的:“而離桓之罪,以亡於楚。”“亡於楚”是指的逃亡到楚國。逃亡是離開居住地,因此引申表示“外出、出去”,例如《論語·陽貨》有這樣的記錄:“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是說孔子在陽貨外出的時候去他的家裏拜訪,“亡”即外出、出去。人在逃亡的時候總會遺失東西,因此引申表示“丟失、遺失”,例如我們所熟悉的成語典故“亡羊補牢”,這裏的“亡”就是丟失的意思。逃亡、遺失都意味著原有的人事不存在了,引申才有了“死亡、滅亡”的意思,例如《六國論》中所記載的:“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是說燕這個小國最後滅亡,就是用兵抵抗的結果,“亡”即滅亡的意思,而“亡妻”、“亡父”等,也是作死亡、滅亡講,是形容詞。

在古漢語中,“亡”和“無”是通假字,表示“沒、沒有、不”,例如《論語·子張》中說的:“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日知其所亡”是說每天都能知道一些自己沒有的知識。而我們現在隻用“沒、沒有、無”來表示“無”,而不用“亡”字。

成語

自取滅亡家破人亡國破山亡

亡羊補牢名存實亡亡命之徒

諺語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見兔顧犬未為晚,亡羊補牢未為遲。

歇後語

飛蛾撲燈——自取滅亡。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孫龐(戰國人孫臏和龐涓)鬥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稻草人救火——自取滅亡。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王”字的甲骨文是一個象形字,對這個字的解說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種認為這個字像古代的兵器即斧鉞之類,而斧鉞在古代是王權的象征,字的下部件為斧鉞的刀刃部分,另一說法是大人站立像征權威的王權形象。金文的形體結構基於甲骨文,簡化作三橫一豎,最下的一橫有所彎曲,按照第一種解讀觀點,正像斧鉞的刀刃部分。小篆基於金文形體結構,將最下的一橫平整化,變作三橫貫穿一豎,隸書、楷書也一並如此。

“王”的本義就是一種兵器,如斧鉞,以象征王權。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許慎的說解指“王”是天下臣民所皈依、臣服的對象。是一種權威的象征。“王”作為君主的代名詞,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一直存在,春秋戰國時期,天子稱王、分封諸侯也稱王,從秦始皇開始才稱君主為“皇帝”,因此“秦始皇”即秦代開始的、第一個皇帝,“始皇帝”特指嬴政。漢代開始也稱帝,又分封同性皇族為“王”。《書·洪範》中所記載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這裏的“王”即君主。而和“侯將相”相提並論的“王”,即所謂的“王侯將相”,已經變為一種封爵了,是一種最高的爵位,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王”在我們今天的語言中,更多的被引申表示“首領”的意思,例如“霸王”、“王者”、“蟻王”、“蜂王”,等等。

“王”在古漢語中還可以破讀為wàng,這個意義的“王”是名詞作動詞的用法,例如。《易·係辭下》中所說的:“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這裏的“王天下”就是稱王於天下、統治天下的意思。

成語

王者風範霸王別姬成王敗寇

稱王稱霸王者歸來天壤王郎

歇後語

大水衝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識一家人

甲魚吃木炭——黑心王八

諺語

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狗是百步王,隻在門前凶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網”是一個象形字,這個字的甲骨文形體是網的象形,有交叉的筆畫表示網眼。金文的網字相對簡單,小篆的網字基於甲骨文,甚至和甲骨文的一些形體基本相似,隸書、楷書形體同小篆,仍然保留著網的象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