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部分?(3 / 3)

歇後語

暗屋裏穿針——難過

花貓蹲在屋脊上——惟我獨尊

燒屋趕耗子——得不償失

諺語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一人有福,帶挈成屋。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聽風就是雨。

量大福也大,心寬屋也寬。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古代表示第一人稱的代詞比我們現在的第一人稱代詞更多,我們現在隻用一個詞“我(們)”來表示,而古漢語中的第一人稱代詞當中的一個就是“吾”,這個第一人稱代詞在我們的現代漢語中已經不複存在了,隻是作為文言詞彙被保留在了文獻書籍中。甲骨文的這個字是個形聲字,由上下兩個部件構成,上麵是表示讀音的“五”,下麵是“口”,表示說話的人自己,也是這個字所傳遞的含義所在。金文的這個字和甲骨文完全一致,上麵是“五”,下麵是“口”。小篆的形體來自甲骨文、金文,直接吸收並繼承了它們的形體結構,隻是將“五”簡化去中間了一豎,下麵依然從“口”,隸書對“五”字中間左邊交叉的一筆進行了的調整,變成了橫折,簡化字和它一致。

“吾”的本義就是“我”、自己的意思,是第一人稱代詞。《說文解字》說:“吾,自稱也。從口,五聲。”例如《論語·學而》中所說的:“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是說我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又如《論語·泰伯》中說:“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嚐從事於斯矣。”其中的“吾”是作定語修飾“友”,表示“我的”、“我們的”。在古漢語中“吾”可以和“禦”字通假,表示抵禦,例如《墨子·公孟》中所記載的:“厚攻則厚吾,薄攻則薄吾。”“吾”即“禦”,抵禦、守護的意思。但作為第一人稱代詞是這個字的基本意義,這個字在古漢語第一人稱代詞中使用頻率較高,但後來被“我”所取代。

成語

支吾其詞支支吾吾三省吾身

唯吾獨尊遲遲吾行

名言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歇後語

維吾爾族的姑娘——辮子多。

維吾爾族的朵帕——頂好。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人類早期的發展是與戰爭相伴而行的,殷商時候的戰爭想必也不少見,甲骨文的“武”字就記錄了這個事實。“武”的甲骨文是一個會意字,字由上下兩個部件構成,上麵為“戈”,是戰爭所操持的兵器,下麵是“止”表示行進的腳步,整個字會意持戈行進,即征伐的意思。金文的形體結構和甲骨文的完全一致,上下部件也完全相同,小篆的形體結構來自甲骨文和金文,上下部件也沒有任何變化,由“戈、止”構成,隸書以小篆為基礎進行了筆畫的調整。

“武”的本義是指的征伐,即行進、出征用武。《說文解字》認為:“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武”是指與戰事有關的事項。例如《孫子·行軍》中說的:“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這裏的“武”就是與軍事有關的事項。作戰、征伐都需要勇敢的人,因此引申表示勇武,例如《詩·鄭風·羔裘》中記錄的:“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其中的“武”就是勇武的意思,這是羔裘豹皮給人的感覺。戰爭戰事必然會涉及到人和兵器,因此“武”又引申指士兵、戰士、兵器,例如《淮南子·覽冥》中說的:“夫死生同域,不可脅陵。勇武一人,為三軍雄。”“武”是指的士兵,“勇武”即勇士、武士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武”和步伐行進有關,因此在古代被用作丈量單位,古人以六尺為步,半步為武,例如《周書·令狐整傳》中就有:“一日千裏,必基武步,寡人當委以庶務。”普通話中有“武術”、“武裝”這些熟悉的詞語,“武術”的“武”就是來自戰場的軍事技能,現在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健身項目。

成語

孔武有力謀臣武將文弛武玩

通文調武能文能武文韜武略

諺語

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從三師武藝高。

武者德為先,尊師重道不可偏。

歇後語

被窩裏放屁——能文(聞)能武(捂)。

床底下練武——施展不開。

潘金蓮給武鬆敬酒——別有用心。

武鬆打虎——一舉成名。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舞蹈是人類進行交流的一種方式,在遠古時代,舞蹈常常和宗教祭祀相關聯。甲骨文的舞字是一人兩手各持舞具進行跳舞的形狀,金文的舞字則在人腳上增加兩個表示行走的符號,一個是止,一個是彳,強調的意思是手舞足蹈,到小篆我們依然能夠看到人以及手中的器物,而腳上的兩個部件實際是止(腳趾),寫作了“舛”,到隸書這種變化更加清晰。

舞的本字應該是“無”,“無”的甲骨文就是一人持兩羽毛狀的器物跳舞的樣子,和上麵所列甲骨文是同一個字。上古時代,人們進行占卜祭祀的時候都會進行舞蹈,如巫師有巫舞,因此遠古的舞蹈的起源可能和祭祀禮儀有關。《說文解字》解釋道:“舞,樂也。用足相背,從舛,無聲。”認為舞是一種娛樂的方式。“舞”的本義作舞蹈講,這也是無的本義,後來將無借用做“有無”的“無”之後,就在無字下麵增加兩個表示足的符號,成為“舞”字,那麼舞字就專門用作舞蹈、跳舞講,《詩·小雅·賓之初筵》有記載:“鑰舞笙鼓,樂既和奏。”舞即舞蹈的意思,而有無的“無”則用來表示沒有的意思,《詩·小雅·車攻》說:“之子於征,有聞無聲。”無即沒有的意思。

跳舞的手舞足蹈的特點,使得舞字還引申出舞動、揮舞的意思,《山海經·海外西經》中所記載的:“操幹戚以舞。”舞即表示這個意思。我們今天還有“舞獅”、“舞龍”、“張牙舞爪”等說法的“舞”都是這個含義。

成語

百獸率舞舞文弄墨長袖善舞舞榭歌台張牙舞爪

歇後語

娥跳舞——兩袖清風

船上扭秧歌——載歌載舞

黑燈瞎火跳舞——暗中作樂

關公麵前舞大刀——自不量力

諺語

雞舞司晨早;犬蹲守夜勤。

雞舞三多日;犬迎五福春。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一日舞幾舞,活到九十五。

甲骨文小篆隸書

在《甲骨文合集》所收錄的甲骨片中,第23189片上有一個字寫作上麵所列的甲骨文,字的左邊部件為牛的象形,右邊部件為“勿”,這個字被研究者考訂為後來的“物”字,是一個形聲字,牛為形符,勿為聲符,這個字表示牛的種類。小篆的形體結構基於甲骨文,左邊從牛,右邊從勿,同樣是個形聲字,隻是形體更加規整劃一。隸書的“物”字筆畫平直了,但結構沒變。

“物”這個字在我們今天的語言中是表示事物、物體的意思,這個字從構字的原理來看,以牛作為偏旁部件,造字之初應該和牲畜、牛有所關聯,它的本義根據王國維等的研究,是一種雜色牛,“古者謂雜帛為物,蓋由物本雜色牛之名,後推之以名雜帛。《詩·小雅》曰:‘三十維物,爾牲則具。’……謂雜色牛三十也。由雜色牛之名因之以名雜帛,更因以名萬有不齊之庶物,斯文字引申之通例矣。”而《說文解字》的說解是:“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這個解釋說物是指萬事萬物,應該是在雜色牛的基礎上引申而來的意義。例如《詩·小雅·無羊》中所說的:“三十維物,爾牲則具。”“物”即雜色牛。正是因為牛有雜色,引申有雜色、多色的含義,才有《周禮·春官·司常》中所說的:“通帛為旜,雜帛為物。”“雜色”即多色,又取“雜多”這個含義,並將其延用到世間紛繁的萬事,於是就有了事物、物體的含義,於是《荀子·正名》中說到:“物也者,大共名也。”

我們今天的語言中,對“物”的理解和使用是它的常用意義,即事物、物體,於是就有了“物品”、“物質”、“貨物”、“動物”等說法。

成語

物是人非即物起興物腐蟲生

別無長物圈牢養物龐然大物

歇後語

海底動物——不見天日

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

諺語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

千裏寄鵝毛,物輕人意重。

見鞍思馬,睹物思人。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的“夕”的形體和“月”的形體很相近,實際上夕字所展示的是“月”一種狀態,這是一個象形字,是半月的樣子。金文的形體和甲骨文相同,小篆基於甲骨文、金文形體,將月半弧兩頭筆畫延展伸長,使得字體更加流暢美觀,而隸書因為筆畫的平直化,使得“夕”字基本失去了原有的形象性特征。

何謂“夕”?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表示時間概念的字。據《說文解字》的說解我們可以知道:“夕,莫也。從月半見。”夕是指的傍晚、黃昏的意思。古人對於一天的時間的分析很細致入微,在甲骨卜辭中就對一天中不同時段的時間給予了不同的稱呼、命名,這也是後代沿襲的基礎。《禮記·文王世子》中所記載的:“朝夕至於大寢之門外。”“朝”與“夕”同時出現,表示夕陽黃昏的時候。此外《詩·王風·君子於役》所說的:“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夕”也是本義黃昏的意思,是太陽落山一直到太陽沉山下這段時間。但古人對於時段的劃分和認識會因為時代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有所變化,無論是時段的稱呼還是時段的劃分上都有所差異。因此,“夕”實際上還引申為夜晚的意思,例如清代洪昇的《長生殿》寫到:“此夕歡娛,風清月朗,笑他夢雨暗高唐。”這裏的“夕”、“月”、“夢”對比出現,“夕”表示夜晚的意思。

“夕”是日落之時,因此又引申表示時間的末尾,於是“月之夕”、“歲之夕”的說法。古代表示黃昏的字詞還有“暮”、“莫”、“昏”等,但我們今天的語言中,太陽西下的時段的表達也比較豐富,例如,我們可以說“黃昏”、“傍晚”、“日落時分”、“夕陽西下時”,等等,如果加上各地方言中的一些特色表達,應該更豐富。

成語

危在旦夕朝發夕至朝花夕拾

今比夕非朝暉夕陰一夕百年

歇後語

風前燭,瓦上霜——危在旦夕

元旦出門除夕回——滿載而歸

諺語

朝虹雨,夕虹晴。

朝爭時夕爭刻人望高水望低。

七月七,牛郎織女會一夕。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西

甲骨文的“西”字是個象形字,字像鳥巢的樣子,金文的形體結構與甲骨文相似,也是網狀的鳥巢的樣子。小篆在甲骨文、金文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形似鳥狀的筆畫,同時保留了鳥巢的構件。隸書的寫法完全喪失了文字的象形特征,已經不能直接看不出這個字所表示的含義了。

“西”的本義是鳥巢,鳥棲息的地方。《說文解字》中說道:“西,鳥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鳥棲,故因以為東西的西。”“西”是鳥棲息在巢上,太陽在西方落下正好是鳥棲息的方位,因此就以這個做了東西方向的“西”。因此“西”和“棲”可以通假,而“西”是“棲”的初文。例如《敦煌曲子詞·西江月》中所寫的:“棹頭驚起亂西禽,女伴各歸南浦。”其中的“西”即“棲”,表示止息、棲息的意思。鳥棲息的地方是西方,因此又用來表示方位“西”,例如劉禹錫的名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東”、“西”相對出現,表示“西邊、西方”的意思。此外,還有“西域”、“西部大開發”等,都是表示方位,而“西行記”、“西遊記”中的“西”是向西、往西的意思。

“西”在古代還用來指西方鄰國、西洋,以及作為“西天”的簡稱,例如“歸西”,而我們今天比較常用的除了表示方位之外,就是表示物產的“東西”,這個“西”也是來自方位含義的引申,因為物產是來自四麵八方,通常將四方簡稱為“東西”,於是就以“東西”來指稱物產了。而“西瓜”是來自“西紇”這個地方,因此命名為“西瓜”。

成語

東拉西扯聲東擊西東歪西倒

東躲西藏東拚西湊東瞧西望

諺語

情人眼裏西施。

拆東牆,補西牆,結果還是住破房。

十年河東轉河西。

東山看著西山高,看著容易做著難。

歇後語

茶壺裏下元宵——隻進不出。

東方打雷西方雨——聲東擊西。

喝了一壇子山西醋——酸心透了。

黃豆地裏的西瓜——數它大。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往昔”的“昔”是一個表示時間的概念,但它的文字卻是一種自然現象。甲骨文的“昔”字是一個會意字,字的上部件為太陽的象形,下部件為洪水的象形,整個字表示遠古時候滔天的洪水淹沒了太陽,泛濫於大地的久遠的事情。金文的形體結構基於甲骨文,隻是表示洪水的部件放在了字體的上麵,而表示太陽的部件放在了字體的下麵,整個文字變得更加簡易。小篆直接承襲金文形體結構,將金文的筆畫進行了規整連結,隸書的“昔”字,上麵誤作為“共”,下麵寫作“日”。

“昔”的本義從文字的分析得出是與遠古發生的滔天泛濫的洪災有關,引申表示久遠、從前。而《說文解字》中卻這樣說:“昔,幹肉也。從殘肉,日以晞之。與俎同意。”許慎的解釋和昔的字形分析相去甚遠,這個意思大概是根據上麵所列的小篆第二個形體(籀文)所得出的,籀文下麵添加了一個“肉”部件,意思是說幹肉的形成需要很長的時間,於是引申表示幹肉。“昔”作為表示過去的時間“久遠、從前、往日”是它的基本意義、常用意義,例如《玉篇·日部》的解釋是:“昔,昨也。”“昔”是指的往日的意思。又如《書·堯典》中所說的:“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這裏的“昔”即指過去的日子,以前的意思。《莊子·齊物論》中所記載的:“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這裏將“今日”與“昔”同列,“昔”表示“昨日”的意思。我們今天對“昔”的認識和使用也更多的是過去的時間概念,例如我們可以說“往昔”、“昔日”、“古昔”,等等。但從許慎的說解來看,昔在古代還引申表示幹肉,這個意義上它與“臘”是相同的,例如《逸周書·器服》上所說的:“焚菜膾五昔。”這裏的“五昔”即“五臘”。

成語

今非昔比昔日重來撫今痛昔

今是昔非感今懷昔今不如昔

名句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與“上”相對的是“下”字,這個字同樣是一個指事字,甲骨文的“下”字,上麵是長半弧,下麵是一短橫,指事長橫之下的位置。金文的“下”形體結構同甲骨文,字是上麵為長橫,下為短橫的指事字。小篆的形體基於甲骨文、金文,直接延用金文的第二個形體,在長橫之下加一豎筆,表示一種參照,具體指事出短橫在長橫之下的位置所在。隸書和楷書形體基本同小篆,但短橫變化為一點。

“下”的本義,從字形上就可以推斷出來,表示下麵。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下,底也。指事。”“下”即下麵、低下的意思,是位置上的下麵。例如《詩·唐風·采苓》中所記載的:“采苦采苦,首陽之下。”這裏的“下”就是位置上的下麵。又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有這樣一句話:“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這裏的“下”是指的水從高處往低處流下,水趨向於流向低處。“下”和“上”相對,在古人心目中指地與天的對應,因此“下”有“地”的含義,例如《書·堯典》中就記載了這種對應:“格於上下。”下即地也。上和下由具體的位置,可以指稱抽象的位置,例如,我們可以說“下屬”、“下級”、“下策”等等,是本義的引申用法了。

“下”是從高往低的一種位移,於是可以作為動詞使用,表示降低、落下、進入等含義,例如《論語·微子》中所記錄的孔子的行為:“孔子下,欲與之言。”這裏的下是一個動詞,表示下車。古漢語中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左傳·莊公十年》中所記錄的:“下,視其轍。”這裏的“下”也是下車的意思,下車看敵軍的車馬痕跡。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下雨”、“下雪”甚至包括“下麵”,等等。從古至今的意義引申用法很多,可以做虛詞用,也可以做實詞用。

成語

七上八下上下齊心世風日下

不恥下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歇後語

大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床底下點燈——不高明

諺語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螞蟻搬家要下雨。

一天省下一兩糧,十年要用倉來裝。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先”是一個會意字,從甲骨文的結構來看,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麵的部件是“止”,下麵的部件是一個側立的人,整個字表示人走在前麵。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相似,也是由“止”和“人”組成,唯一的區別是甲骨文的“止”的形體更加形象化。小篆的形體以甲骨文、金文為基礎,上麵寫作“止”,下麵的“人”寫作“兒”,隸書以及後來的簡化字都以小篆為範本,上麵的“止”已經和甲骨文、金文的形體相去甚遠了。

甲骨文的“先”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這個字的本義應該是人走在前麵的意思。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來看:“先,前進也。從兒從之。”說的就是“人走在前麵”、“前進”這個意思。由這種行為上的先後引申表示時間空間上的先後,因此先離開人世的人被稱為“先*”,例如“先人”、“先祖”、“祖先”、“先士”、“先子”、“先王”、“先夫”、“先友”、“先公”、“先父”、“先兄”等,這種人離世的先後又可引申到其他的事物上,例如《莊子·天道》中所記錄的:“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這裏的“春夏”是在“秋冬”的前麵,“先”和“後”是一對相對的概念,表示時間的先後。前行、走在前麵的事物或者發生在前麵的事情往往被認為是更為重要的事情,由此引申表示為首要的、重要的,例如我們常常會聽到長輩對晚輩的教導“學習為先”、“事業為先”、“家庭為先”之類的話,其中的“先”就是重要的、首要的事情。而我們熟悉的“先生”這個稱呼,本來是指的“始生子”,即首先出生的孩子,後來被用來表示對老師的尊稱,是學業、知識、修養等先於後生的人。

金文小篆隸書

成語

先禮後兵先聲奪人先斬後奏

先睹為快先河後海先見之明

諺語

先小人,後君子。

歇後語

見人先作揖——禮多人不怪

金文小篆隸書

“鮮”是一個會意字,從魚從羊會意鮮活。這個字的金文上麵是“羊”,下麵是“魚”;也有寫作左右結構,如上列第二個金文形體,左邊為魚,右邊為羊。小篆和第二個形體差不多。隸書和楷書承襲小篆,隻是“魚”字本身有所變化,但不影響對字形整體的理解。

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鮮”常常用在表示味道方麵或者東西的新舊方麵,而《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鮮”字的:“鮮,魚名,出貉國。從魚,羴省聲。”許慎的解釋是認為這是一個形聲字,魚表示意義,而羴字省略之後表示讀音,並且認為“鮮”是一種魚的名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進一步解釋認為這個字後來在文獻中被假借用作“新鮮”的“鱻”,於是表示魚名的這種說法就被廢除了。例如我們可以看到《老子》裏麵有這樣的說法:“治小國若烹小鮮。”這裏的“鮮”就是魚、活魚。作為“新鮮”這個意思講,是來自於魚本身的特征,而加上“羊”之後,這種特征就更加明顯了,古人以羊為味美的食物,於是從味覺上就可以體現“鮮活”、“鮮美”、“新鮮”的意思,因此我們今天有“鮮花”、“鮮血”、“鮮湯”的說法,如果我們再將這種味覺轉移到視覺上,我們就有了“鮮豔”、“鮮明”、“鮮亮”等說法,而《易·說卦》中就有這樣的用法:“為蕃鮮。”孔穎達解釋是:“鮮,明也,取其春時草木蕃育而鮮明。”這都是在魚味、羊味鮮美的基礎上引申而來的。

“鮮”在古文中還被假借作“多少”的“少”,《爾雅·釋詁》中就這樣解釋道:“鮮,罕也。”《易·係辭上》說:“君子之道鮮矣。”這個“鮮”就是少、不多的意思。《國語·楚語》中還有“鮮”“少”連用的情況,“私欲弘多,則德義鮮少”。

成語

德薄能鮮鮮為人知鮮車健馬

鮮衣怒馬屢見不鮮

歇後語

陳年穀子爛芝麻——不新鮮

萬丈懸崖上的鮮花——沒人睬(采)

捧著鮮花坐飛機——美上天了

諺語

臭蛋孵不出雞子,腐肉燉不出鮮湯。

粗食為好,鮮食為妙;暴食為忌,慢食為佳。

有國家就有法律,有法律就有強化的工具,於是刑罰自古至今都是國家機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金文的這個形體是我們後來的“縣”字,繁體寫作“縣”,這個字由兩個部件構成,左邊是一棵樹,右邊上麵部件是繩索,繩索下麵的部件是“首”,即人頭。整個字會意人頭懸掛在樹枝上,這是古時一種刑罰,即所謂的“斬首示眾”,掛於城門或樹枝高處。這個字即後來的“懸”字,是懸字的初文,後來“縣”被借用來表示行政單位,於是就在它的下麵增加了“心”部件來專門表示懸掛這個概念。小篆的形體基於金文,而將原有的“木”省減掉了,剩下的部件寫成了首(小篆為倒置的“首”)、係,會意頭懸掛在繩索上。隸書的形體結構與小篆一致,部件未變。

“縣”的本義從上麵的形體分析不難看出是表示懸掛的意思,是從古代的梟首示眾發展而來的文字,作為一種刑罰,秦代“梟首”即指的斬首示眾,懸掛人頭的意思。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縣,係也。從係持■■。”縣即懸掛、係掛的意思。例如《詩·魏風·伐檀》中所說的:“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縣貆”即懸掛著幼小的貉。從本義引申表示懸殊、差距,例如《荀子·天論》中所說的:“君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在此耳。”這裏的“縣”即懸,懸殊,指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差距。

而我們今天的“縣”已經沒有懸掛的含義了,這個意義被後來的“懸”字所取代,而“縣”則專門用來指稱州縣的縣,意義變得單一了。

成語

懸崖峭壁口若懸河懸頭刺股

羊續懸魚室如懸磬懸崖勒馬

歇後語

房梁上掛雞子兒——懸蛋

背靠懸崖——沒退路了

萬丈懸崖上的鮮桃——沒人睬(采);沒人嚐過

懸崖上扔石頭——一落千丈

諺語

船到江心拋錨遲,懸崖勒馬不為晚。

口若懸河,不能證明真有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