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部分?(2 / 3)

人類社會經曆了漁獵時代,網字就是這種時代特征的一個記錄。“網”的本義是漁獵的工具,在遠古時代,人們利用網來攔截和捕獲動物。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網,庖犧所結繩以漁。從冂,下象網交文。”網是指的庖犧所編織的用於打漁用的網。例如《詩·邶風·新台》所記載的:“魚網之設,鴻則離之。”這裏的網即捕魚的網。而在殷墟卜辭中我們可以看到,網獵的對象是飛禽走獸類。在上古時代,網是人們生活生產的重要工具,這個字在漢字的發展史上一直被保留了下來,而且本義始終沒有發生變化,在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中,網一樣被廣泛使用,例如打漁用的“漁網”,捕鳥用的網,以及建築工地上為了安全起見而拉起的安全網,運動場上的球類比賽的網,羽毛球網、乒乓球網、足球射門用的網,等等,這些都是對原始網的發展使用,都是具有攔截和捕獲功能的工具,隻是攔截捕獲對象擴大到非生命的物體。我們所熟知的“天羅地網”這裏“羅”和“網”對舉,都是網的意思,“羅”在古漢語中更多是指捕鳥用的網,例如《詩·王風·兔爰》所說的:“有兔爰爰,雉離於羅。”而“網”在古漢語中既可以指捕鳥的網也可以指捕獸的網。“網”在本義的基礎上可以引申指抽象意義的“網”,例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法網”、“網絡”,等等。

成語

網開一麵天網恢恢網漏吞舟

自投網羅一網盡掃魚死網破

歇後語

最大的網——天羅地網。

十五個蜘蛛結網——七勾八扯。

網裏的魚籠裏的鳥——跑不了。

諺語

蜘蛛掛網,久雨必晴。蜘蛛收網,雨水必降。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往”的甲骨文是一個形聲字,字的上部件為形符“止”,表示腳的行走動作,下部件為聲符“王”,字表示去往。金文的形體基於甲骨文,增加了“彳”旁表示行走義類,右邊部件上為“止”,下為“王”,與甲骨文形體結構相似。小篆形體結構基於金文,隻對筆畫進行了彎曲篆寫,部件沒作變化。隸書的“往”字,“止”這個部件變成了一點。

“往”即去往的意思,同來相對。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往,之也。從彳、■■聲。”往即去、到的意思。例如《詩·小雅·采薇》中所記載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往”和“來”同時出現,表示去、到的意思。“往”在本義的基礎上引申可以表示過去這個時間概念,例如《論語·微子》中所說的:“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這裏的“往”和“來”形成對比,“往”表示過去的意思、過去的人和事,而“來”則相應表示將來的意思。我們今天還會說“往日”、“往事”、“往昔”、“既往不咎”,等等,都是表示過去的意思。

我們今天的語言中,使用比較多的除了表示事件的概念外,就是表示趨向的介詞,這是往的動詞意義虛化的結果,例如“往前走”、“別往心裏去”、“往死裏打”等,相當於“朝”、“向”。我們通常會說“往往”,這是表示經常、時常的頻率副詞。

成語

長此以往既往不咎

繼往開來禮尚往來

諺語

雲往東,一場空。雲往南,雨成潭。

雲往西,水淒淒。雲往北,好曬穀。

流水釋冰,無往則利。

愛誇海口的人,工作往往落空。

鳥往船上落,雨天要經過。

歇後語

把鼻涕往臉上抹——自找難看

接著腦袋往火炕裏鑽——-憋氣窩火

下雨往屋裏跑——淋(輪)不到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的“望”字從臣(豎立的眼睛)、人和土,人站在土塊上,凸顯人眼,表達眺望、觀望的意思。金文的第一個形體和甲骨文的相似,稍有變化而已。此外,金文中還有第二、第三這樣的形體:第二個形體是另外增加了一個“月”,這個字寫作“朢”,表示朔望的意思;第三個形體變化比較大,左上角的“臣”字改成了“亡”,就是我們後來寫的“望”字。小篆就在金文的基礎上變化而來,但可以看到小篆的人和土是結合在一起的,後來隸書成了王字部件。

“望”的本義是極目眺望,遠望的意思。《說文解字》對“望”的解說是:“出亡在外,忘其還也。從王,朢省聲。”顯然已經不是本義。而對“朢”的解釋是:“月滿與日相望,以朝君也。從月從臣從壬。壬,朝廷也。”這是專門指朔望的意思,《釋名·釋天》中進一步說解到:“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也。”

《詩·衛風·河廣》說:“誰謂宋遠,跂予望之。”鄭玄箋作:“跂足則可以望見之。”“望”用的是本義,指眺望、遠望。《左傳·莊公十年》中說:“登軾而望之。”其中的“望”也是遠望的意思。而《楚辭·九歌·湘君》中說:“望夫君兮未來。”以及“望穿秋水不見君來”,當中的“望”是眺望的引申,表示“期望、盼望”。在這個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引申,就有了“希望”“企圖”的含義,例如說“眾望所歸”“大失所望”“絕望”等。我們還有“看望”“拜望”“探望”等說法,這是“望”的本義的引申,表示拜訪的含義。“望”還被借作“名分、身份”的意思,例如“聲望”“名望”等。

這個字在生活中使用廣泛,尤其是表示期望、希望的含義。

甲骨文小篆隸書

成語

望而卻步望子成龍望塵莫及望梅止渴望而生畏大失所望

歇後語

得一望十,得十望百——貪心不足

等公雞下蛋——沒指望

諺語

種莊稼的望八月,做生意的望臘月。

三歲望到老。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的“為”字左邊是一隻手,右邊是一隻大象,表示用手牽著象,在馴象的意思。金文的變化除了部件位置的變化(由甲骨文的左右位置,變位上下位置)之外,“象”的形體變得更加簡化了,小篆的形體是對金文的沿襲,上麵是手,已經變化為爪,下麵是象,而隸書就難看出這個字的構成來源了,簡化的“為”字更加難以識別。

“為”《說文解字》將其解釋為母猴,這是許慎望文生義的結果,這個解釋是不正確的。上古的時候,中原地帶是有象的,人們馴象來幫助生產生活,因此“為”的本義應當是做、幹的意思,例如《詩·小雅·北山》所說:“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其中的“為”即指的做。在這個意義的基礎上引申可以表示“治理”,例如《論語·為政》中所說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是做、幹的意思,實施這個行為的人可以認為是在某個職位或者某個單位的工作人,於是引申表示擔任、充當的意思,例如“為人師表”、“為師”,此外還有“畫地為牢”也是這個引申含義的用法。“為”的做、幹的結果是要最終達成某個結果,於是就有了“成為”“變為”“淪為”等說法,其中的“為”可以理解為“變為”的意思。

“為”作為虛詞的用法表示原因或者目的,例如“為何”“為什麼”“為了”“為此”,等等,而我們在語言使用中,“為”的虛詞使用比例更高。

成語

無為而治轉危為安盡力而為

化為烏有變廢為寶敢作敢為

歇後語

吃著黃連唱歌——以苦為樂

寵了媳婦得罪娘——兩頭為難

螞蟻爬上牛角尖——自以為上了高山

諺語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處事為人,信義為本。

得之不為喜,失之不為憂。

甲骨文的“尾”字,左邊部件是一個側立的人形,甲骨文中“屍”、“人”同構,右下部件是像羽毛狀的形體結構,整個字表示人的臀部位置處裝飾著尾巴一樣的物件。金文未見收錄尾字。小篆的形體結構基於甲骨文,將部件位置稍作調整,人字部件有了曲折變化,而表示尾巴部件更加凸顯。隸書的“尾”字,人字寫成了“屍”,尾部件寫成了“毛”。

“尾”的本義從甲骨文的形體解析來看,應該是與羽毛狀的尾部裝飾有關,但從認知的角度看,尾部的描述應該首先來自動物的軀體末端突出的部分。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尾,微也。從到毛在屍後。古人或飾係尾,西南夷亦然。”許慎的解釋是聲訓,尾巴是毛狀的細微物,古人作為裝飾用,在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就存在這樣的風俗。文獻中對“尾”的記述也不少,例如《易·履》所記載的:“履虎尾,不咥人,亨。”由尾巴的位置引申出末尾、末端的含義,例如“尾聲”、“韻尾”、“車尾”、“尾數”,等等,在四川方言中可以說一件事情的末尾為“尾子”,例如“這件事情快做完了,還有點尾子。”我們在生活中會說“一尾魚”,這是以魚的特征性器官“尾巴”來計數的量詞。

在生活中我們還常常聽到“yǐ巴”這樣的說法,這是一種俗稱、口語詞,尤其在一些童謠歌曲中使用這個讀音,例如“兩隻老虎”中的一句歌詞“一隻沒有尾巴”。我們還能說“尾隨”,這裏尾是作動詞用,表示跟隨的意思,在江淮官話中就保存了這種用法,可以說“你尾著他。”表示你跟著他的意思。

成語

麈尾之誨楚尾吳頭神龍見首不見尾

倦尾赤色烏龍擺尾掐頭去尾

諺語

鱅魚頭,青魚尾。

馬尾雲,雨必臨。

歇後語

馬尾穿豆腐——提不起來更提不得

馬尾做弦——不值一談

雞尾巴上綁掃帚——好偉(尾)大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在我們的觀念中,“未”這個字是表示抽象的時間概念的一個字,但追溯它的字形,你會發現這個字實際上來自現實的事物。甲骨文的“未”字是一個象形字,字像樹枝上有樹葉的樣子。金文的形體基於甲骨文,字像樹木有枝葉的樣子。小篆的形體基於甲骨文、金文,筆畫進行了規整,隸書的形體將小篆彎曲的筆畫變為平直的筆畫了。

“未”字在殷墟甲骨刻辭中已經出現了,這個字在甲骨文中被借用來表示天幹地支,它的本義根據字形的分析推斷,大致和樹木枝葉有關,但這個字從漢語史可考察的文獻來看,還比較有限。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也。”許慎說解“未”即味道,這顯然不是本義。古文獻中有“未”借作“味道”講的記載,例如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中記載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未。”這裏的“未”即“味”。但在整個古今漢語長河中,我們所見到的“未”的使用,常見的是借作天幹地支,其次是借作副詞,表示否定,例如“未知”、“未到”、“未婚”、“未老先衰”,等等。而我們現代漢語中“未”所出現的比例高的詞語是“未來”、“未卜先知”等,這裏的“未”表示未來、將來,是個時間副詞,是由“未”表示否定的這個含義引申而來的,“未來”即還不知道的以後、沒有到來的時間。古漢語中也有這樣的例子,例如《荀子·正論》:“凡刑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征其未也。”這裏的“未”就是指的將來的意思。

成語

方興未艾未盡事宜壯誌未酬

亙古未有羽毛未豐草創未就

歇後語

拋球招親——未必如意

麥子未熟秧未插——青黃不接

喜鵲落滿樹,烏鴉漫天飛——吉凶未卜

諺語

補漏趁天晴,未渴先掘井。

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上古人們對於自然的崇拜體現在生活中的不同方麵,其中一個重要的信號是身體的紋身現象。他們從自然中汲取美的符號,然後繪或刻在自己身體上,於是就形成了各色各樣的文身圖案。這樣的習俗在世界各國都可以見到,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直到今天依然保留著文身習俗。甲骨文的“文”字像一個正麵站立的人,凸顯人的身體部分,身體部分繪有紋飾;紋飾除了交叉線條之外,還有半圓等其他形體結構。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一致。小篆則取消了紋飾,字體構造與甲骨文、金文一致。隸書的形體結構與小篆一致,筆畫更加平直。

“文”的本義就是文身。《說文解字》說:“文,錯畫也。象交文。”文即交錯的圖畫、花紋,而這個解釋是許慎對人形的解釋,從甲骨文、金文的形體來看應該是人身上的交錯圖案。例如《莊子·逍遙遊》中說:“越人斷發文身。”記錄的就是當時越人的習俗,剪斷頭發並且在身體上刻畫圖案。中國自古少數民族眾多,春秋戰國時期的東夷民族就是“披發文身”的少數民族。從文身引申表示紋飾、花紋的意思,例如《易·係辭下》中說:“物相雜,故曰文。”文即顏色交雜而成的花紋圖示。紋飾的交錯筆畫又與文字有相似性,於是又引申指文字;文字形成的篇幅也稱為“文”“文章”,例如我們所說的“散文”“詩文”“文賦”等等;文章的寫作技巧雜而多樣,引申可指文采。但《楚辭·九章·橘頌》中所說的“青黃雜糅,文章爛兮”,這裏的“文章”是指的顏色雜亂交錯。

今天的語言和古代的語言相對而稱,即“文白”,“文”是指的文言文,而“白”是指的白話文。至於“文化”“文藝”“文學”這樣的搭配中的“文”,是指人類所創造的一種精神財富的綜合或單一的表現。

成語

魚質龍文舞文弄墨文以載道

披發文身溫文爾雅繁文末節

諺語

長兄如父,長嫂如母。

先長的眉毛,不如後長的胡子長。

舌長事多,夜長夢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的“聞”字是一個臉朝左跪坐的人,在他的頭部凸顯了一隻很大的耳朵,而手部抬起放在耳邊,用手輔助會聚聲音,表示聽的意思,金文的“聞”字將耳朵(右部)和人體分隔開來,人頭上三點表示聲音,成為左右結構,小篆的“聞”字在形體上和甲骨文、金文差異較大,變成了外圍是兩扇門,裏麵是一隻耳朵,表示聽。

“聞”的本義是聽,因此《說文解字》說解為:“聞,知聞也。”即聽見聲音。作為耳朵的功能即聽,例如《禮記·大學》中說的:“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即本義的用法,是說心思不在這裏,眼睛看著等於沒看,耳朵聽著等於沒聽。我們現在常說“百聞不如一見”、“早有耳聞”以及“聞雞起舞”當中的“聞”都作聽見講。聽見之後,就知道了,因此由本義作引申可以表示知曉的意思,例如《論語·裏仁》中的一句流傳深遠的話:“朝聞道,夕死可矣。”其中的“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聽到、知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用“聞”來表示,例如“見聞”、“新聞”等等,如果這樣的消息或者某個人某個事被很多人知曉,那麼就成了“聞名天下”了,於是就有了“遐邇聞名”這樣的說法了,《詩經·大雅·卷阿》中的“令聞令望”就是被人聽到而有了名望的意思。

我們現在常用“聽”來表示聽見,而“聞”通常作為一種文言書麵用語了,“聽”和“聞”在古漢語中的細微差別可以從上麵的“聽而不聞”這個例子來看出,聽側重於聽見這個動作,而聞側重於聽的結果。而“聞”還被借用來表示嗅,我們今天可以說“聞一聞”、“聞味道”、“聞氣味”,等等。

成語

聞所未聞聞雞起舞百聞不如一見

尊聞行知博物洽聞不聞不問

歇後語

半天雲裏打銅鑼——四方聞名

高山上打鼓——遠聞

甲骨文小篆隸書

“問”字的甲骨文是兩扇門扉裏麵有個口,表示從門內發出或從門外傳進聲音,小篆基於了甲骨文的形體,從字形來看,甲骨文一直到隸書變化都不大,通過字形的分析,我們能看出這個字所要表達的意思,而其中的“門”是個表音的符號,“口”是它的義符。

“問”的本義正如《說文解字》說解的那樣:“問,訊也。”表示提問、訊問或詢問,請教的意思。例如《左傳·隱公元年》記載的:“敢問何謂也?”其中的“問”就是本義的用法。我們今天有“問答”、“發問”、“請問”之類的說法,而從本義我們引申可以表示審訊,例如“問訊”、“查問”、“詢問”、“質問”等等說法,《左傳·僖公四年》中的一句話說:“昭王南征而不複,寡人是問。”這裏的“問”就含有責問的意思在裏麵,是說昭王南征但沒有回來,這是我要責問、質問的事情。根據問的對象的不同,“問”可以表示不同的問話方式,除了上麵所說的之外,我們還常用到的是上對下,長輩對晚輩的“關問”、“慰問”,等等。

實際上,漢語中表示“問”的字還有一些,這些字比如“訊”、“詰”等言偏旁字,它們在具體的使用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區別。

成語

不聞不問置而不問不恥下問

不敢問津答非所問打破沙鍋問到底

歇後語

井底下寫文章——學問不淺

十五個聾子問路——七喊八叫

諺語

好問不須臉紅,無知才應羞恥。

多問不吃虧,多思出上策。

邊學邊問,才有學問。

知識淵博的人,懂得了還要問;

不學無術的人,不懂也不問。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我”這個字在我們的心目中就是表示自己的一個人稱代詞,但這個字的來源卻和人本身是沒有關係的。甲骨文的“我”字是一個象形字,這個字是一種兵器的象形,字的左邊部件是兵器的刀刃鋸齒部分,右邊部件是手持的長柄部分。金文的這個字的形體結構基於甲骨文,隻是變得更加繁複,小篆的形體直接來自金文,隻對筆畫做了紋飾,但基本上難以看出這是一件兵器的樣子,隸書的“我”字筆畫平直,更加難以辨別它的原型。

“我”的本義從上麵的形體分析不難看出,是一種兵器,而表示自己的人稱代詞是一種假借用法,這種用法在甲骨卜辭中就存在了。但《說文解字》中的解釋認為:“我,施身自謂也。或說我,頃頓也。從戈從鈒。鈒,或說古垂字。一曰古殺字。”“我”是表示自己的稱謂。這是“我”的假借用法。但“我”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卻成為了常用意義,以至於這個“我”字長期被借用來表示這個意義,久借不還,於是就固定成為了“我”字的基本意義,它的本義卻逐漸淡化消失了,因此我們要在古文獻中找到這個字的本義的用法幾乎為零。

在古漢語中,“我”被記錄的用法多為人稱代詞用法,例如《詩·小雅·采薇》中所說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其中的“我”就是第一人稱代詞,表示自己。在這個意義上,“我”字同古漢語中的“吾”、“餘”、“予”等是相同的,但最終保留在我們今天的語言中的第一人稱代詞卻隻有“我”字。

成語

你追我趕時不我待

你唱我和卿卿我我

諺語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小篆隸書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三人行,必有我師。

你有一掌金,我有定盤星。

指不管眾說紛紜,我自有主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巫”字在甲骨文中就產生了,說明在殷商時代,甚至更早的時代,人們對於神靈的崇拜信奉,這是人們對抗自然災禍的一種方式,是生產力低下,社會認知有限的反映。甲骨文的“巫”字是一個象形字,像巫師向神靈祈求的時候所用的物件,有研究表示這個物件是交錯的兩塊玉,因為玉是通靈之物,金文的形體結構完全同甲骨文,小篆的形體基於甲骨文、金文,而將甲、金文中間橫放的“I”誤作為左右對峙的兩個人形,隸書也因此寫作為“工”形以及兩個“人”形。

殷商時代是一個篤信占卜的時代,從大量出土的甲骨占卜文字就可以看到,占卜對於當時的商王朝的重要性,而巫師作為通靈人物,既能通天地,又具有豐富的天文地理知識,甚至醫術,因此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巫”的本義應該是指女性的巫師。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兩褎舞形。與工同意。古者巫鹹初作巫。”“巫”是能夠侍奉神靈並用舞蹈來使神祗降臨的女性。之所以說女性巫師為“巫”,是因為古人對巫師有性別的劃分,在產生之初,都是女性作為巫師,後來才有了男巫,古人稱男巫為“覡”,即所謂的“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從《周禮·春官·司巫》中所記錄的:“司巫掌羣巫之政令。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國有大烖,則帥巫而造巫恒。”可以看出“巫”在周代仍然具有很高的地位,上古時代的醫師也稱為巫,“醫”字的形體還有寫作“毉”的,從巫,這足以證明古代醫生和巫師有著淵源關係,我們今天還稱一些江湖行騙的醫生為“巫醫”。除此之外,古代的史官也和巫師有著淵源關係,古漢語有“巫史”的說法,巫是“史”的前身,後來隨著巫的地位的下降,“史”便從“巫”中獨立分出來,專門從事文職工作。

成語

巫山洛浦巫山雲雨雍巫辨味

歇後語

巫婆扮凶神-----又醜又惡

巫婆改行-----沒人信

巫師的行當-----做人又做鬼

巫婆扛鋤頭-----裝模作樣

諺語

小巫見大巫

“屋”字在殷商甲骨文中尚未出現,金文中也缺失,唯有《說文解字》中記錄了“屋”的三個形體,上麵所列的小篆,第一個是字頭小篆,第二個是籀文形體,另一個是古文形體,籀文形體“屋從廠”,古文形體“屋”的上部形如帷幕,像帳篷。“屋”是一個會意字,字的內部是“至”表示到達、止息的意思。

“屋”在造字之初,並非我們今天意義上的“房屋”,這個“屋”實際上就如同小篆的古文形體,上麵像帷幕,“幄”是“屋”的古字。因此,最開始這個字是指的帷幄,也是它的本義。《詩·大雅·抑》中記載有:“尚不愧於屋漏。”鄭玄注箋為:“屋,小帳也。”這個時候的“屋”顯然不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房屋,而有點類似帳篷之類的居住物。但《詩·秦風·小戎》中也記載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說的是“板屋”,這裏的“屋”已經開始用來指房屋了,到了漢代的時候,這個字就徹底用來指稱“房屋”、“屋舍”了。於是我們可以看到《說文解字》中對“屋”的說解:“居也。從屍。屍,所主也。一曰屍,象屋形。從至。至,所至止。室、屋皆從至。”“屋”是指的人所居處的地方,而不再是指先秦時候的帷幄了。這個概念的界定一直延續到今天,我們可以說“房屋”、“屋子”、“屋裏”、“屋外”、“屋頂”,等等,這是一個泛指的概念,但當我們說“裏屋”的時候,這個意義已經有所引申了,概念的範圍縮小了,表示房屋當中的某個房間。但在一些方言中,比如東北話中,說“屋裏”代表的是妻子的意思。

成語

彼屋而封華屋秋墟屋下架屋

架屋迭床隔屋攛椽汗牛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