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部分(1 / 3)

第八部分

甲骨文小篆隸書

三個木字相重疊即成為了“森”字,和“林”字一樣,這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的“森”就是三個“木”相重疊,金文字形缺失,小篆基於甲骨文的形體,隻是筆畫上有所圓曲,隸書和楷書在字體構件上也大體沿襲了小篆。

我們從“森”的字形上進行分析,就可以知道這個字的含義所指,漢字的特點告訴我們,這個字表示樹木眾多的意思,再來看看《說文解字》的說解:“森,木多貌。從林,從木。讀若曾參之參。”許慎的說解是正確的,森就是樹木眾多的樣子。因此有繁茂的含義,例如“森森”、“森孫”(眾多孫子);而因為樹木多而顯得陰暗恐怖,因此有“陰森”、“森嚴”等說法,在方言中還有“森人”(使人害怕和恐怖)、“森巴巴”(陰森森)的說法。

森從本義來說,古今沒變,隻是在使用過程中,將森的意義引申了,這在方言中尤其得到了較好的保留。“森”和“林”常常是搭配使用的,“森林”字麵解釋就是眾多樹木的意思,“森”和“林”在古文中是可以單獨使用的,“森林”合並使用形成合成詞,在語音上增強了節奏感。

成語

森羅萬象雲屯森立毛森骨立

突兀森鬱森森蹜蹜守衛森嚴

歇後語

森林裏烤火——就地取材(柴)

森林裏野炊——有的是才(柴)

森林失火——全是光棍

謎語

森。(打一成語)

——入木三分

林字多一半,不當森字猜。(打一字)

——夢

金文小篆隸書

“沙”字在金文中可見,金文的“沙”左邊部件為水,右邊部件為“少”,“少”即在“小”字下加一點指事而成,因此古漢語中“少”、“小”可以通用,“沙”字由少、水會意而成,表示的是水邊的小的顆粒石子。小篆的形體基於金文,從水、從少。隸書形體結構與小篆相同,左邊的“水”寫作“氵”,但含義不變。

我們知道,建築用的沙,或者俗稱“沙子”,主要來源於江河湖海邊,有水衝刷的地方就會有泥沙顆粒。從形體分析來看,“沙”是水邊的細小顆粒、石子。《說文解字》中也是這樣說解的:“沙,水散石也。從水從少。水少沙見。楚東有沙水。”是水邊的一種散落的小石子、小顆粒。古人對沙的認識很早遠了,例如《墨子·備梯》中所記載的:“城上繁下矢石沙炭以雨之,薪火水湯以濟之。”有沙的地方是水邊,因此,又借指水邊為沙,我們今天稱海灘也稱為“沙灘”即源自於此。細小的沙石、顆粒稱為沙,在氣候幹燥的地方,植被稀少,常年大風,這種地方容易形成沙石聚集情況,即沙漠,因此,“沙”又指沙漠,因風吹含雜沙粒,於是又有“風沙”的說法。

生活中與“沙”性狀相似的事物,都可以以沙命名,例如“沙眼”、“豆沙”等。有一種竹編農具稱作篩子,用來篩掉物體中的粗顆粒,例如篩米,即篩掉米中的細小的沙子,也有篩胡豆粉,將磨碎的胡豆粉放在篩子中篩,篩下磨細的豆粉,在一些方言中用篩子篩的這個行為,被稱作“沙”,例如“沙沙子”,是篩沙子的意思。此外,我們也說“聲音沙啞”,是聲音不洪亮、不清晰的意思。

成語

折戟沉沙大浪淘沙恒河一沙

飛沙走石含沙射影一盤散沙

諺語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打破沙鍋問到底

歇後語

河灘上的沙子——有粗有細

河裏的沙子——捏不攏

挑沙填海——枉費心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的“山”是山的象形,有山體、山脈甚至山腰,而上麵所列金文的第一個形體幾乎和甲骨文的形體一致,隻是山體為實心,這同金文本身的澆鑄性質有關。而金文中的山還後麵的三種,從這些形體,我們不難看到字體演變的痕跡,小篆的形體是在金文的基礎上進行了規範化,還保留了山脈的形狀,隸書直接變作豎畫,但還能看出山體形狀。

“山”的本義是表麵隆起的土石所形成的石體。《說文解字》解釋說:“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許慎的說解是聲訓的解釋,“山”有石而高,這是山的解釋,古人認為有石頭才能稱之為“山”,沒有石頭隻能稱之為“丘”。文獻記載道:“天下有山。”(《易·遯象傳》);又《荀子·勸學》中也記錄有:“積土成山,風雨興焉。”這都是山的本義的用法,我們的語言中,還能聽到“冰山”、“人山人海”等說法,這樣的搭配中的“山”可以理解為像山一樣,另外,還有“靠山”這也是比喻用法,山有穩定紮實的感覺,有庇護的作用,因此在戰爭年代,軍隊常常翻山越嶺在山裏紮營,以躲避敵人的偷襲。

山在古人的心目中常常高大、主風雨神靈的對象,於是成為拜祭的對象,古代帝王往往有祭山的習俗,“封禪”即是在泰山設壇祭祀天地,因此有“封泰山而禪梁父”的說法。古人祭祀山嶽主要有“五嶽”,即五方最高的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

成語

名山大川海誓山盟地動山搖

山窮水盡坐吃山空山高水遠

歇後語

趕著綿羊過火焰山——往死裏逼

高山上打鼓——遠聞

九個瓦盆摔山下——四分五裂

諺語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放虎歸山,必有後患。

隻有上不去的天,沒有上不去的山。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對於甲骨文的“商”字的解釋看法不統一,有的認為像一種鼎器,有的認為像一種圖騰,等等,金文的形體和甲骨文大體一致,隻是中間的兩個圓點取消了,下麵添加了一個“口”,小篆的形體基於金文進行了調整,變得更加複雜,隸書將其簡化進行了筆畫的分解。

這個字所表示的基本意思是商量,這也是我們今天所常用的意義。《說文解字》認為:“商,從外知內也。”“商”是指從外麵推測裏麵的情況,是表示估計、預測、估量的意思。例如《戰國策·中山策》中記錄有:“臣願之趙,觀其地形險阻,人民貧富,君臣賢不肖,商敵為資,未可豫陳也。”其中的“商”即估量的意思,是說估量趙國的情況,作為判斷的參考,而不會沒有依據的陳述。由這個意義引申出“討論、商量”的含義,例如《後漢書·宦者傳論》中說的:“成敗之來,先史商之久矣。”“商”即商量的意思。做買賣需要商量、討論,因此就引申出商業買賣以及商人的意思,這個意義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經商”、“商家”、“商販”、“從商”,等等。

“商”在古代還指“宮、商、角、徵、羽”五音之一,因為“商”這個音階聽起來很淒涼,古人就把秋天和這個音階配在了一起,稱為“商秋”。古人對於天地都很重視,“商”也是星宿名之一,即所謂的“商星”,是二十八宿之一。而我們在數學運算中,稱除法的結果為“商”。

成語

引商刻角鴻商富賈共商國是

參商之虞豪商巨賈

歇後語

商店裏的樣品——擺設。

瞎子逛商店——目空一切。

種田要起早,經商要常算。

遇事多商量,賽過諸葛亮。

諺語

無商不奸,無官不貪。

商人賣布——讓話還錢。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上”字是一個指事字,甲骨文的這個字上麵是一短橫,下麵是一個長半弧,小短橫指事出在半弧之上的意思。金文的第一個形體比照甲骨文,形似數字“二”,但同樣是個指事字,上麵所列金文的第二個形體,和我們今天的楷體不無兩樣,相比甲骨文,多出一豎立的直線,這條豎線像標尺一樣,襯托出小短橫在下麵的較長的基線之上,也顯示出了具體的位置,小篆基於金文形體結構,隸書、楷書同金文形體。

“上”的本義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上,高也。”上,即高處、上麵的意思。許慎所收錄的篆文形體即上麵所列形體,但段玉裁糾正為古文形體寫作“二”,是正確的。在古人心目中日月在上,即天上,因此“上”是指事物體在上麵的意思。例如《詩·周頌·敬之》所記載的:“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土,日監在茲。”其中“高”與“上”同時出現,表示高處的意思。“上”在古漢語中還可以用來表示“天”這個概念,因為“天”在地之上,例如《易·損》中所說的:“自上祐也。”在《易經》中,以“上”為“天”的例子還有諸如“上下無常”、“君子以辯上下”,等等,甚至包括“天子”(上天所賜的人)、“上天”、“上帝”等等都還有這層含義在裏麵。

“上”從方位來說,是表示基於某個參照物的上麵的位置,因此由這個本義引申出位移的狀態,“上”因為有位移的過程,因此可以用作動詞,表示上去、位置的升起,例如《莊子·逍遙遊》中所說的:“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搏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去以六月息者也。”這裏的“上”就是鵬由低往高飛的狀態,此外還有“上車”、“上馬”、“上來”,等等。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說“上級”、“上等”、“上乘”等,都是本義的引申用法。

成語

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上行下效

琅琅上口七上八下梁上君子

歇後語

穿著蓑衣滅火——惹火上身

板凳上睡覺——翻不了身

禿子頭上的虱子---藏不住

諺語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隻有上不去的天,沒有上不去的山。

上梁不正下梁歪。

小篆隸書

我們今天常常說“衣裳”,但在古人的生活概念中,“衣”就是“上衣”,而“裳”是與“衣”相對的下衣。“裳”字見於小篆中,在《說文解字》中被收錄在或體當中,這是一個形聲字,上麵部件“尚”為聲符,下麵部件“衣”為形符,表意。而《說文解字》所收錄的字頭正篆實際上是“常”字,也是一個形聲字,“巾”為形符,巾本義指布,是製作衣服的原材料。

“裳”的本義據《說文解字》的解釋為:“常,下帬也。從巾、尚聲。”即“裳”為下衣、下身所穿的短裙。上古社會的穿著,“裳”是必須的遮體布,大概是從原始人類的遮羞布演變而來的。先秦文獻中對裳有所記載,例如《詩·邶風·綠衣》中所說的:“綠兮衣兮,綠衣黃裳。”這是將“衣”、“裳”對舉,說明“裳”是有專指的一種衣服,是和我們今天的裙子相似的衣服,在上古社會,人們無論性別,都要穿裳,因此,“裳”在古漢語中也有泛指“衣服”的時候,“裳”的普遍使用大致是先秦以前,漢以後在“裳”的基礎上,人們對其進行了改進,於是就有了今天我們所謂的“裙”,《說文解字》說解道:“帬,下裳也。從巾、君聲。”這個字的或體寫作“裠”,即今天的“裙”,從“衣”旁,和“裳”的意義是相同的,都是“下衣”。但“裳”是幾麵幅布拚合而成的,在大腿左右有縫隙,因此在此基礎上漢代的人發明了“裙”,將裳的幾麵幅布完全縫合起來了,成我們今天的裙子的形狀,可以較好的遮蔽身體,也可以套在裳外。我們今天說“衣裳”但不說“裳”,泛指衣服、服裝。

成語

裂裳裹膝玄裳縞衣軒裳華胄

荊釵布裙翠袖紅裙水裙風帶

歇後語

抹桌布做衣裳——不是這塊料

舊抹布補新衣裳——配不上

廚師的圍裙——油透了

下雪天穿裙子——美麗動(凍)人

諺語

立秋早晚涼,中午汗濕裳。

半陰半陽,漿衣洗裳。

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缸穿裙、鹽出汗,大雨一定不少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古語說“少小離家老大回”,“少”和“小”在字形上相似,在使用上相同。甲骨文的“少”是以四點表示數量不多。金文出現了多種變體,變化主要體現在上下兩點的連結以及筆畫方向的變化上。小篆承襲金文。隸書的“少”字更趨簡單明了。

“少”即小,數量不多的意思。《說文解字》說:“少,不多也,從小、丿聲。”“少”即不多的意思,這個含義讀作shǎo。《詩·邶風·柏舟》所說的:“覯閔既多,受侮不少。”以及《孟子·梁惠王上》中記載的:“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其中的“少”都是用的本義,表示數量有限、不多。由數量不多又引申表示程度上的“稍微、略微”,相當於“稍”,這時候讀音為shāo;進一步又可表示“少頃”“少間”等時間短暫的意義。例如《莊子·徐無鬼》中說:“今予病少痊,予又且複遊於六合之外。”

“少”還有一個讀音是shào,表示年齡不大。我們最熟悉的一個詩句是《古詩·長歌行》中所說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裏將“少”和“老”同時列出,表示年齡的小、年少。不同的時代對年齡段的把握有所不同。例如,古人以“二十”行冠禮、“十五”加笄表示成年,先秦時代行成年禮之後方可為“少年”,漢代則十五、六歲以下為“少年”,而我們今天的“少年”是十二三四五歲的年齡。

成語

少不更事少年老成僧多粥少凶多吉少少見多怪少年得誌

歇後語

百家姓上少了第二姓——缺錢

麻子管事——點子不少

諺語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書到用時方恨少,學富五車不為多。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舌”的甲骨文是一個象形字,字的下麵是“口”,用以凸顯上麵的舌頭,也標明了舌頭的位置。字的上麵丫狀的結構表示舌頭,有點像舌向前伸並移動的樣子。金文和甲骨文基本一致,下麵為“口”,上麵為舌,舌上的小點或許表示唾液。小篆繼承了甲骨文、金文,並對筆畫進行了調整。隸書的結構基於小篆,筆畫更加簡單明了。

“舌”的本義是舌頭,是動物和人類重要的器官,能夠幫助吃東西、辨別味道和輔助語言功能。《說文解字》上說:“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也。”是說舌頭是用來幫助說話、辨別味道的器官。例如《詩·小雅·雨無正》中說道:“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維躬是瘁。”是說悲哀的是忠言難以進諫,並不是我舌頭笨拙不會說話。這裏所用的就是本義。舌頭因為是重要的說話器官,人一旦沒有了舌頭或者舌頭受傷,說話就是有阻礙或者說出來的話不清晰,因此“舌”和說話有關,引申表示“語言、言語”,例如《論語·顏淵》就記載有:“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這裏的“駟不及舌”即指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舌”是言語、話的意思。因此,古代有“舌人”一說,是一種職位,專門從事翻譯工作的人稱為“舌人”。“舌”還可以用來指稱“嘴”,例如有一種帽子叫做“鴨舌帽”,就是因為帽簷和鴨子扁扁的嘴一樣,這裏的“舌”實際上是“嘴”的意思。

生活中和“舌”的樣子相似的事物,也可以用“舌”來稱呼,例如火焰的火苗,看上去就像舌頭吐出來一樣,因此被叫做“火舌”,此外在一些方言中還把門鎖可以伸縮的部分稱為“舌頭”,在粵方言以及四川方言中,將牲畜動物的“舌”稱為“利子”,因為“舌”和“失”音近,不吉利。

成語

七嘴八舌張口結舌鸚鵡學舌

瞠目結舌唇槍舌戰笨嘴笨舌

諺語

舌長事多,夜長夢多。

說盡黃河隻為水,磨破口舌盡為財。

歇後語

鸚鵡學舌——人雲亦雲。

舌尖上搽胭脂——嘴上漂亮。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射

現在提到“射”字,我們會很快想到運動場上的“射擊”比賽項目,而這個射擊運動就是源自古代的射獵活動。看看今天的“射”字,很難想象出這個字為何會用“身”和“寸”來表示射擊這個概念。這是一個會意字,通過回溯文字的發展,我們可以理清其脈絡。甲骨文的“射”字就像一隻弓,橫腰插著一支待發的箭,這是很形象的一個描摹,會意射箭這個動作。金文的字形和甲骨文基本一致,隻是在箭尾處添加了一隻手,這隻手握住箭尾,更形象地模擬出了手持箭拉弓射出的過程。小篆從“身”從“矢”,還有從“身”從“寸”。可見到小篆的時候,人們將表示弓的部分誤認為“身”字,“弓”的形體和甲骨文金文中的“身(見下一條)”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寫作“寸”或“矢”是容易理解的,甲金文中的表示箭的部分可以隸定為“矢”,金文中表示手的部分可以隸定為“寸”。到後來規範字取了“射”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射”的本義就是射擊,《說文解字》如此解說:“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從矢從身。”意思是說射是指弓箭從身邊發出射中遠處的目標,即射箭的意思。在古人眼裏,善射是一種優秀表現。古人有“禮、樂、射、禦、書、數”這六藝,“射”是其中一項。習射是古人常有的運動項目,不僅是戰場上的一種作戰方式,還是王公貴族進行娛樂、競技選拔的一種方式。從“射”的本義又進一步引申,可以表示一個點的能量集聚之後向外推送的物理過程,於是就有了足球場上的“射門”、狙擊手的“射擊”、太陽光的“照射”、火箭的“發射”、火山熔岩的“噴射”、針液的“注射”等,以至於進一步引申出我們今天常見的“電腦輻射”“X射線”“鐳射”等,甚至還有“影射”“放射”等等。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成語

射利沽名射像止啼含沙射影射魚指天

諺語

射人先射馬

歇後語

單箭射雙雕--上舉兩得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身體的“身”是一個象形字,這個字是一個側麵直立的人,這個人有頭、手、身、腿,但從甲骨文的“身”的形體來分析,這個字凸顯的是人身體部位的腹部,於是在人的腹部用一個半弧形來說明這個字的重點,表示人的身體。金文的“身”字和甲骨文一脈相承,也是一個側麵站立的人,多增加了腹部半圓內的小點,以指事這是身體,下部增加一橫,到小篆則演變成了人站立的兩隻腿,小篆形體結構完全依據金文形體結構,字體更加規整劃一,筆畫流暢,隸書的“身”字將小篆的某些筆畫合並,因此難以分解出這是一個站立的人形。

“身”顧名思義,就是指的身體,但就本義而言最開始應該和身孕有關。《說文解字》的解釋是:“身,躳也。象人之身。”“身”即身軀,“身軀”這個意思應該是從懷孕、身孕這個意義上引申而來的,《詩·大雅·大明》中有這樣的話:“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其中的“身”就是身孕、懷孕的意思。同樣見於《詩經》中的另一句話這樣寫道:“我聞其聲,不見其身。”這裏的“身”即身軀之意。身體是動物和人的主要軀幹部分,一般來說,包括頸以下大腿以上的部位,寬泛一點還包括大腿以下的部位。因此由這個意義引申指物體的主幹或者主要部分,於是我們就有“車身”、“機身”、“樹身”,等等說法。因為身軀是一個人所獨有的,因此引申表示“自己”,於是就有了“身家”、“自身”等說法,這種指稱自己的用法在古漢語中就有了,例如《楚辭·九章·惜誦》所記載的:“吾誼先君而後身兮,羌眾人之所仇。”其中的“身”即自己,而由這個意義又可用來表示親自,例如“身躬”。

成語

衣不遮身身懷六甲身不由己

身敗名裂身臨其境身先士卒

歇後語

豹子進山——渾身是膽

背油桶救火——惹火上身

柴草人救火——自身難保

諺語

少時練身勁,老來少生病。

身在福中不知福。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

藝多不壓身,藝高人膽大。

一說到“生”,大家最容易聯想到是“生命”,這個字的甲骨文形體非常簡單,乍看就像一個樹枝,但仔細分析來看,它是一個會意字,字的上麵表示草木,下麵的一橫表示土地,整個字表示草木從土地中生長出來。金文的形體和甲骨文大致相同,隻是在中間的“杆”上增加了一個黑點,表示“土”,小篆的形體在金文的形體的基礎,將“土”字更加明確化,字形更加對稱。隸書由於筆畫的規範,形體已經和甲金文相去甚遠了。

“生”的字形會意植物的生長,這一點可以通過《說文解字》的解釋進一步確認,“生,進也。象草木生出土上。”“生”是長出來的意思,即生長的意思。例如《荀子·勸學》中所說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生”即生長的意思,而這個意思至今也是常用意義,由本義引申可以表示滋生、繁衍,例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今天也說“生養”、“生育”,就是這個意思,而能生長的事物大都是有生命的,因此由本義又可引申出生命、活的事物,例如《論語·鄉黨》中所記錄的:“君賜生,必畜之。”這裏的“生”是活的事物、活的動物。既然有生命的存在,那就必然有生命的消失,於是這裏和“死”相對的概念就是“生”,《詩·邶風·擊鼓》中所說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這裏的“生”即和“死”相對而言,是活著、存活的意思。我們會有“生存”、“生活”這樣的表達,還有“生菜”、“生肉”的說法,這裏的“生”是和“熟”相對而言的,表示新鮮、沒有用水、火等材料進行加工的菜或肉,再進一步引申可以表示人和人之間的一種關係不熟,例如“生人”、“陌生”,而作為“學生”、“老生”這樣的詞中的“生”則是表示某一類特定身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