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部分(3 / 3)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頭部是人類對自身最先的認識之一,甲骨文的“首”就是一個頭的形狀,有頭顱、有眼睛還有嘴巴以及頭顱上的毛發,但凸顯的是整個頭部,金文的“首”基於甲骨文,隻是筆畫更加簡化,但明顯能看出從甲骨文演變而來的痕跡,有眼睛和毛發,這時以眼睛來凸顯整個頭部,於是就有了小篆的誤變,小篆保留了毛發,而將下麵部件篆寫成了“目”字,仔細分辨,還能解讀出這個字的表意所在,但隸書的“首”形象性減弱了。

從以上字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首”的本義就是頭的意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這樣解釋道:“首,同。古文也。巛象發,謂之鬊,鬊即巛也。”而“”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作:“頭也。象形。”因此,首的本義即頭,而“首”與“”,在當許慎所處的漢代是古今文字的差別,即首是“”的古文。我們今天所常用的“頭”,其繁體寫作“頭”,這個字實際上到戰國時代才出現,這個字是一個形聲字。它在後來的語言發展曆程中逐漸取代了“首”,而成為“頭”的專用字。春秋時代的文獻中,我們常見“首”作為“頭”,例如《詩·邶風·靜女》:“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這裏的“首”即頭的意思。“首”因為位於身體的最上部,它的位置居最高、功效最重要,掌管著生物體的神經中樞,因此由本義就引申出“首領”、“首相”、“首要”、“首先”、“首位”等說法,表示群體中最重要的人物或者處於第一、很重要位置的物或事。我們還常常聽到“自首”這樣的說法,這裏的“首”作陳述告發講,而用作量詞的“首”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則更為常見,例如“一首歌”、“兩首詩”、“一首曲子”,等等。

成語

首當其衝首屈一指首善之地

首尾相連首尾相應身首異處

歇後語

豆腐做匕首——軟刀子

躺在懷裏的貓兒——俯首貼耳

羊頭插到籬笆內——

伸手(首)容易縮手(首)難

諺語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一年四季春為首。

一日時辰子為首十二生肖鼠占頭。

甲骨文的“受”字由三個部件構成,字形上下是兩隻手,中間是一隻船,表示某人的一隻手將船授予另一個人之手,表示交授的意思,實際上這個字既包含了給予,又包含了接受者兩層含義。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一致,也是從兩隻手持一隻船,表示授受的意思。小篆的形體基於甲骨文、金文,兩隻手依然保留著,上下分別寫為了“爪”和“又”,都表示手的意思,而中間的“舟”則變為了一條曲線,即隸書所寫成的“冖”。

從字形的分析,可以看出,“受”的本義是授受的意思。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受,相付也。從■■,舟省聲。”受即相互交付、給予的意思。《書·大禹謨》中所說的:“滿招損,謙受益。”這裏的“受”就是表示受到、接受到的意思。而《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所記載的:“叔向賦獵,功多者受多,功少者受少。”這是接受獎賞的意思,因此這裏的“受”是表示接受。從古文獻中的記錄情況我們不難看出,“受”字在開始的時候,是個雙向動詞,即可以給出,也可以接受,這樣的情況早在殷商時代的甲骨卜辭中就有所記錄,例如“…帝受我祐…”(《甲骨文合集》14671片)上天授予、給予我商王以天佑;“…唯甲午王受年…”(《甲骨文合集》28209片)商王接受豐收、好收成。而漢字在使用過程中會受到人們使用習慣的規範,因此,表示給予這個含義的“受”字,後來為了區別於接受這個含義,就增加了一個“扌”變成了“授”字,用門用來表示接受這個意義。“受”由其本義引申表示遭到的意思,例如我們說“受災”、“受寒”、“受害”、“受苦”,等等。

成語

逆來順受臨危受命論功受賞

滿招損謙受益受寵若驚自作自受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獸”的甲骨文是一個會意字,這個字的左邊部件是獵獲動物的器具,右邊是一隻犬。金文形體完全同甲骨文,唯一變化是左右部件並列了,小篆直接基於金文,左邊部件下麵增加了“口”部件,右邊寫為“犬”,隸書也同小篆形體結構,隻是筆畫變得橫直方正,但文字的表意所在仍然可以通過會意的解構而獲取。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到:“獸,守備者。從嘼從犬。”即“獸”是狩獵防備的動物。而從甲骨刻辭的使用情況來看,“獸”的本義應該是作動詞用的打獵、狩獵的意思。而用來指稱動物,即和狩獵、打獵的結果相關聯,這是由本義所引申而來的意義,表示四足的動物。什麼是獸?在古人心中是這樣認為的,據《周禮·天官·庖人》所記載的:“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這六獸,按照鄭玄的注解是“麋、鹿、熊、麕、野豕、兔。”通常而言,獸即四足的動物,一般為哺乳動物,也有稱為野獸的。作為動詞使用的“獸”即狩獵、打獵的意思,例如《詩·小雅·車攻》中說的:“建旐設旄,搏獸於敖。”這裏的“獸”就是打獵的意思,這個含義的“獸”後來另外造了一個“狩”字,專門用來表示動作意義,例如“狩獵”。我們生活中有一些東西也因為取形或取象於野獸,於是就命名為“獸”,例如古人習射,射靶子稱為“侯”,上麵畫有各種不同的獸形,稱之為“獸侯”,古代的大門的拉環,現在在一些寺廟的大門或者一些仿古的建築的大門上都可以見到,拉環下麵的托就是獸頭,這個東西被稱為“獸環”,在故宮的建築中,屋簷的四角上都有獸形的雕飾,被用來避風避邪之用。由於“獸”給人的印象是凶猛、殘忍,因此由此用來形容一些有類似特征的事物,於是就有了“人麵獸心”、“衣冠禽獸”、“獸性”,等等說法。

成語

衣冠禽獸禽獸不如飛禽走獸

獸困則噬百獸率舞獸聚鳥散

歇後語

老獵手打野獸——百發百中

漁夫趕上魚汛,獵手趕上獸群——喜之不盡

諺語

虎為百獸之長,人為萬物之靈。

人有人言,獸有獸語。

家之於人,猶如巢之於鳥,穴之於獸。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黍”的甲骨文就是黍這種植物的象形,下部為植株的根部,中間是枝幹,上麵的分叉為植株的葉。甲骨文中還有帶“水”的“黍”字,見上麵所列第二個甲骨文形體,根據研究者的研究來看,甲骨文中這個帶水的“黍”實際是“黍”的另一個品種,也就是一種帶粘性的黍,金文的“黍”左邊從水,右邊以“禾”表示植物,而省去了黍的具體的象形,小篆基於金文,於是寫作上下結構,其上為禾字部件,其下為水字部件,隸書和楷書也相同。

黍是一種糧食作物,這種草本植物的果實是淡黃色,粒成圓狀,小巧,北方人習慣吃的一種糧食,俗稱黃米。《說文解字》的解釋是:“黍,禾屬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從禾,雨省聲。孔子曰:‘黍可為酒,禾入水也。’”許慎所指的黍是一種帶有粘性的黍,也就是甲骨文中帶水的黍字,而沒有粘性的黍,在《說文解字》中釋作:“,穄也。從黍麻聲。”這裏的“”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釋為:“黍之不粘者。”

黍既是糧食,也是釀酒的原料,《說文解字》中引用孔子的話說“黍可為酒”說的就是這個,因此有“黍米酒”、“黍醴”的說法。古人對於黍的認識很仔細,黍的果實稱為“黍子”、黍的莖稈稱為“黍禾、黍稭、黍穰”、種植黍的田地稱為“黍田”、用黍做的飯稱為“黍飯”、而我們常常聽到“黍稷”連用,用來泛指五穀雜糧。此外,在古代,黍還可以作長度單位以及量器之用。

成語

黍離之悲麥秀黍離範張雞黍

不差累黍禾黍故宮

歇後語

黍米做黃酒——後勁大

黍稈擔水——擔當不起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拔節的胡黍(高粱)杆——天天向上

諺語

黍子返青增一石,穀子返青大減產。

處暑收黍,白露收穀。

名句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水是生命之源,因此在人類語言當中,都有對於這個事物的記錄,尤其是有文字的語言,我們都有找到相應的文字。而漢字的對水的刻畫是取水流的形狀,從甲骨文和金文以及小篆,我們都可以很明確的看出這一點。“水”是一個象形字,隸書的“水”字已經脫離了原來的象形特征,將置於中間曲線兩邊的四點分別連接,和古文字相比,變化較大。

許慎對水的本義的把握也偏於陰陽五行之說,而他給出的“準也”,這個解釋隻是對水的一種狀態的一種認知,水麵是平的。水的本義就是一種液體,一種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易·比》:“地上有水。”此處就是指水這種液體。而在古漢語中,水常常指河流,是本義的引申用法,因此我們常常可以見到“灌水”、“淇水”、“灃水”等說法。

我們今天對於“水”這個字的概念的理解,外延已經拓展很大,包括各種各樣的飲品,比如“蒸餾水”、“純淨水”、“礦泉水”、“太空水”、“茶水”等等。水從特性上來看,因為它無色無味,所以和其他的酒等高檔飲料相比顯得比較廉價、平凡,因此,水又常常用來形容能力很差的一類人,或者某個東西質量不好,如“他很水。”“這雙皮鞋太水了,才穿兩次就裂口了。”這實際上就是“水平”這個意義上的延伸,是這類人或物低於一個正常的標準、水平,因此顯得比較差。而我們生活中現在還常常會聽到“水貨”這個詞,這個詞除了表示不好的東西之外,還常常用來形容人的能力差,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電子產品行業也有這個詞語,但是這個詞語有時候是和“行貨”相對應,這裏的水貨是指走私貨,沒有經過海關正規進入國內市場的產品,而行貨是指通過正規渠道進來的產品。

成語

水深火熱水落石出山窮水盡

鏡花水月行雲流水望穿秋水

歇後語

扁擔挑水——心掛兩頭

玻璃瓶裏裝開水——三分鍾的熱勁

打爛的暖水瓶——喪膽

諺語

半瓶水晃蕩,滿瓶水不響。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親。

中國古代很早就開始有養蠶的曆史了,《史記》中就記載了,黃帝的正妃嫘祖發明了養蠶,因此被稱為先蠶始祖。有了蠶即有了絲織工藝,於是在甲骨文中就有相關的記載,例如這個“絲”字,是個象形字,是由兩束絲並排而表示“絲”這個概念。金文的形體結構基本同甲骨文,字形變得更加簡單,但仍然以兩束並列的絲束表示概念,金文中還有寫作上麵所列第二個形體,是去除了絲束的捆紮處。小篆基於金文形體結構,在金文形體的基礎上作了紋飾加工,筆畫更加流暢,但依然能看出是兩束並列的絲。隸書的“絲”字,形體結構變化較大,在書寫上已經筆畫化,寫作“糸”,消解了文字的象形意味。

“絲”的本義就是蠶絲。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絲,蠶所吐也。從二糸。”“絲”是指的蠶所吐的物質。例如《書·禹貢》所記載的:“厥貢漆絲,厥篚織文。”其中的“絲”即蠶絲。中國古代的絲織技術很精湛也很發達,由絲而產生了相關的絲織品,因此凡是用絲作的物品,大凡都可稱其為“…絲”,例如“絲線”、“絲襪”、“絲綢”,等等,中國絲綢的起源早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到殷商時代已經有了相應的比較成熟的文字等相關記載,以後的曆朝曆代絲織業基本都成為了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之一。中國有四大明秀,包括“蘇繡”、“蜀繡”、“湘繡”和“粵繡”,都是絲織品的代表。

絲的特征是細而軟,因此生活中和絲的特征相似的物品,都可以以“絲”來稱呼,例如“銅絲”、“鐵絲”、“粉絲”、“藕絲”、“發絲”,等等。由“絲”的特征又引申出“細微”的含義,於是就有了“絲毫不差”、“一絲不苟”、“紋絲不動”等說法。絲是人們衣著的重要原料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棉、麻等織品。

成語

藕斷絲連蛛絲馬跡銖積絲累

抱布貿絲絲恩發怨哀絲豪竹

歇後語

八月的絲瓜——黑心

頭發絲兒打結——難解難分

諺語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單絲不成線,獨木難成林。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絲不織,不成網;鐵不煉,不成鋼。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的“死”字由左右兩個部件構成,左邊表示一副屍骨,右邊表示一個躺臥的人,人躺臥在屍骨旁邊表示死亡。金文、小篆與甲骨文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唯獨隸書調整比較大,經過演變最後由“歹”和“匕”構成。

“死”的本義就是表示死亡,《說文解字》上這樣解釋說:“死,澌也,人所離也。”是說人死去,是因為精氣殆盡從而失去了生命。例如《論語·泰伯》中有這樣的話:“鳥之將死,其鳴也衰;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是說鳥在快要死的時候叫聲也很衰微,而人在將要死的時候說的話也很善意。生物的“死”是和“生”相對而言的,“死”之後就不會動了、沒有生氣了,因此可以表示“呆板”、“固執”、“不動”,例如四川方言中有“死腦筋”、“死木頭”這些對人的評價,“死腦筋”是指的做事思考呆板不靈活,而“死木頭”是指為不聽人指揮,一動不動不做事情。此外還有“死心眼”、“死氣沉沉”、“死水微瀾”等。“死”還引申有“盡頭”的意思,例如“死路一條”、“死期存折”,等等。

因為“死”是生命的終結,因此引申表示“拚命”、“使勁”的意思,例如《孫臏兵法·將義》中說:“將者不可以不義,不義則不嚴,不嚴則不威,不威則卒弗死。”其中的“卒弗死”是說士卒不會拚命效力,又如“他在水裏死掙紮”這裏的“死”是“拚命、使勁、用力”的意思。而我們說的“死要麵子活受罪”中的“死”就是來自這個意義的引申,表示達到了一種極致,“非常、很”的意思,有強調的意思,又比如“他死活不認錯”,他無論如何、始終也不認錯。

成語

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生死不離

大難不死生不如死出生入死

諺語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歇後語

不到黃河心不死——頑固不化。

不見棺材不落淚——死心眼兒。

金文小篆隸書

寺,也是古代建築的一種形式,金文的“寺”是一個形聲字,這個字的上麵部件是聲符“之”,下麵部件是形符“又”(手),小篆的形體結構和金文一致,上麵為之,下麵多加一短橫變為寸,隸書的“寺”,上麵誤作為“土”,下麵沒變。

“寺”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為:“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從寸、之聲。”有的研究者認為這個字的本義應該是一個動詞,即持,手持的意思,於是“寺”便是“持”的古字了。“寺”一種古建築之一,我們今天最為熟悉的就是“寺廟”,即佛教的廟宇,從佛教傳入的時間來看,應該是在漢代,因此作為“寺廟”的“寺”應該來自其他,從《說文解字》的解釋來看,“寺”最開始應該是指的“廷也”即執行法度的地方,朝廷、官府等,由這個再引申指稱佛教廟宇的“寺”,例如“白馬寺”、“寶光寺”,等等。寺,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一種居處的居舍,隻是由於功能的單一,而有所特指,比如官員理事的地方、和尚念經、供奉佛像、信徒燒香拜佛的地方,也是這些相關人員居住的地方,官員也可以居住在官府當中,寺裏也有和尚居住的地方。

“寺”常常和“廟”對舉而出,現在已經成為一個雙音節詞了,即“寺廟”,實際上“廟”的意義和“寺”相近。

成語

躲得和尚躲不得寺

諺語

各人管各人,和尚管寺門。

歇後語

和尚分家——多事(寺)

和尚下山——出事(寺)了

和尚住山洞——沒事(寺)了

寺裏的木魚——任人敲打

和尚廟前講假話——惹事生非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的“兕”是兕的原形描摹,凸顯了兕頭上的巨大的犄角,頭、身、足、尾都俱全,金文的兕更加簡單,和甲骨文相比更加抽象了,尤其是兕頭,小篆就是在金文的基礎上進行生改,變得更加簡單但不形象了,隸書則完全看不出這是何物,但這個的字體來自《說文解字》古文形體,即上麵所列第二個小篆,隻是將筆畫進行了平折撇的處理。

“兕”在古漢語中作犀牛講,《說文解字》所謂“兕”是指:“如野牛而青。象形。與禽、離頭同。”許慎解釋作青色野牛。《左傳·宣公二年》記載有:“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上古犀牛應該是常見的動物,人們捕殺它們之後,取其皮做批甲用。《荀子·議兵》中記載有:“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堅如金石。”足以看到犀兕的皮的確可以防備利器。在殷商時代,從甲骨刻辭的記錄也可以看到當時有獵捕兕的習慣,《逐兕》卜辭就是記錄了一段商王外出捕兕的事情。而從商代出土的甲骨來看,有在犀牛肋骨記刻甲骨文,而且還在骨頭上麵刻畫了裝飾花紋,足見當時捕獲到兕是很難得的事情。兕的角還可以用來製成酒杯,因此有“觥”、“觵”,即爵器。《詩·周南·卷耳》記載道:“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下永傷。”毛傳注解說:“兕觥,角爵也。”是盛酒的酒器,是說我姑且將酒器裝滿了酒以消解心中的傷感。

成語

犀牛望月犀頂龜文拔犀擢象

拽象拖犀犀顱玉頰犀角燭怪

甲骨文小篆隸書

粟的甲骨文是粟的象形,植株的根、莖、葉都齊全,而且在枝上還有子實,子實成菱形。金文缺失文字,小篆的上部已經誤變,下麵部分寫作“米”,隸書和楷書則直接將上麵部分寫成“西”字,整個構形完全失去了甲骨文“粟”的形象性。

粟是一種小米,在北方人的眼裏俗稱穀子,《說文解字》解釋道:“粟,嘉穀實也。從■■從米。孔子曰:‘之為言續也。’”“粟”是一種穀物。在古漢語中,凡常見的農作物糧食一般都可以作為糧食或者穀物的泛稱,“粟”實際也有這個功能,例如《管子·治國》所說的:“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這裏的“粟”即表示糧食,是說穀物多國家才富有。粟的顆粒小,因此又被用來指稱細小的東西,例如“滄海一粟”,這裏的粟就是微小的意思。粟在古代還指稱為“皇糧”也就是官俸。

粟作為重要的糧食之一,它的本義古往今來一直沒有改變,在福建、廣東等南方地區,對於粟的稱呼也各具特色,例如廣東話和福建話中有的稱為“粟仔”或“粟仔米”、江蘇、江西話中有的稱為“粟子”,湖南話中有的稱為“粟崽”,湖北武漢話中稱為“粟穀”,等等。

成語

尺布鬥粟不辨菽粟貫朽粟陳布帛菽粟不食周粟滄海一粟

歇後語

麥粒掉到太平洋裏——滄海一粟

高梁撒在粟地裏——雜種

天雨粟,馬生角。——不可能的事

諺語

小暑吃粟,大暑吃穀。

清明忙種粟,穀雨種大田。

夏至響雷,定做大水,粟仔勿會黃。

名句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歲月的“歲”,從甲骨文的形體來看,是一個斧鉞的象形,左邊為斧刃,中間兩點據於省吾先生的研究,是“斧刃上下尾端回曲中之透空處”,右邊為斧鉞的長柄。《利簋》中所記金文“歲”為上麵所列得第二個金文,形體與甲骨文相似,上列的第一個金文形體,是將斧刃中原有兩點寫作“止”,小篆則明確變成從步,戌聲,這個“步”到隸書的時候已經錯化了。

古人有觀天象星宿以定時間的習俗,歲星是人們用來記時的星,歲星即木星,它運行一周天約要十二年,一周天為十二分,木星每經過一分就可以記作一年,因此用“歲”來命名這顆星。古人用以紀年因朝代不同而不同“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而我們今天繼承了周代的紀年方式,以“年”來表示,而“祀”已經在我們今天的語言中完全消失了,隻有“歲”和“載”還活用在日常的語言中,我們說“每年”、“一百年”、“今年”、“明年”等,也說“歲月”、“歲末”、“辭歲”,“歲”是年的意思,而“三十載”的載也是年的意思。人的年齡是以一年十二個月作為一個遞增的單位,因此“歲”引申表示年齡,例如《詩·魯頌·閟宮》中所說的:“萬有千歲,眉壽無有害。”“千歲”即千年的歲齡,我們日常說“三歲”、“五歲”、“七十歲”等,也是同樣的意思,虛化成記錄年齡的量詞了。有的農作物的收成在古時是以年作為生長周期,因此歲也引申表示收成,但這種用法隻在古漢語中能見到,我們今天不再用其表示收成、年成,例如《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所說的:“閔閔焉如農夫之望歲。”“望歲”是盼望一年的好收成。

成語

長命百歲歲月蹉跎歲寒三友

千歲鶴歸歲歲平安歲月流逝

歇後語

七十歲中狀元——老來喜

太歲頭上的土——動不得

諺語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君子淡如水,歲久情愈真。

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活百歲。

名句

歲歲金河複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