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普度眾生夢筆生花浮生若夢
談吐生風醉死夢生生民塗炭
諺語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歇後語
生意佬的秤——斤斤計較
脊梁骨上長茄子——生了外心
扯旗杆放炮——生怕別人不知道
甲骨文小篆隸書
聲
以“耳”為偏旁的漢字大多與聲音、聽力有關,甲骨文記錄了“聲”這個形體。甲骨文的“聲”是一個會意字,字形由多個部件組成。左上部件像懸掛的三角形的磬,磬下是一隻耳朵和一個嘴巴,右邊部件像一隻手持槌的樣子。磬是古人的一種打擊樂器,用棍棒等敲擊能發出樂聲,這個甲骨文字形所展示的就是敲擊磬,而以耳來強調磬所發出的聲響會傳入耳朵;而人口既可說話也可歌唱,也是聲響的發出者,最後也傳入耳朵。金文形體缺失。小篆的形體基於甲骨文,進行了省改,由聲、殳、耳組成,甲骨文中的“口”被省去了,原有的磬寫作聲,右邊部件寫作殳。隸書的形體基於小篆,形體結構未變,隻有筆畫的平直變化。
“聲”的本義表示聲音這種物質。《說文解字》說:“聲,音也。從耳、殸聲。殸,籒文磬。”聲即聲音的意思。在古時候,“音”更側重指樂音,也就是通過樂器演奏出來的聲音,而“聲”是一個泛指的概念,可以指所有聲響,它的外延比“音”更大,也囊括了樂器聲。因此《孟子·梁惠王下》中記錄說:“百姓聞王鍾鼓聲、管龠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這裏的聲就是鍾鼓相撞發出的聲響,與管龠之音對舉,共同表示樂器發出的聲音。古人的“五音”“宮商角徵羽”又可叫“五聲”。而《詩·齊風·雞鳴》所說的:“匪雞則鳴,蒼蠅之聲。”“聲”則是指蟲聲。人所說出的話,也可以稱為“聲”,例如“惡聲”,即惡言。“聲”可以被人聽見,人們唱山歌,歌聲可以穿得很遠,由這個特征引申表示人的名氣、名譽等。人一旦出名之後,就會遠近聞名,於是就有了“聲譽”“聲望”“聲震四海”等說法。
成語
大音希聲鶴唳風聲聲名狼藉
聲情並茂鴉雀無聲飲恨吞聲
諺語
潤物細無聲
千棰打鑼,一棰定聲
雷聲大,雨點小
歇後語打嗝聲中把傘打——吃飽了撐著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省
“省”字的甲骨文由兩個部件構成,下麵為“目”,上麵為甲骨文“生”即“”的省略形式。兩個部件構成形聲字,“生”表聲,“目”表形。金文的第一個形體與甲骨文相似。小篆依據金文的第二個形體,將“生”的豎筆中間的圓點變成了一個長曲筆,類似小篆的“眉”,因此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從眉省”。隸書基於小篆的形體,筆畫更加方正,從少、從目。
“省”從字形來看,本義應該是用眼睛來看,即觀察、巡視的意思。甲骨卜辭有“…王其省田…”(《甲骨文合集》29910片),是記錄的商王巡視農田的情況。從《說文解字》的解釋來看:“省,視也。從眉省,從屮。”“省”即視察的意思。作為這個意義講讀音為“xǐng”。《易·觀》中記載說:“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省方”即巡視四方的意思。“省”由觀察外部的情況引申指觀察人自身的情況,《論語·學而》中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即察看自己,從內在來觀察自己、反省自己。我們今天熟悉的說法有“省悟”“自省”“內省”等。由本義引申可以表示探望的意思,例如“省親”即探親。
“省”的另外一個讀音為“shěng”,借作“減少、節儉”的意思,例如《逸周書·大匡》中說:“無播蔬,無食種,以數度多少省用。”“省”即節儉的意思。我們今天還說“省錢”“省事”“省吃儉用”等,都是減少、節約的意思。古時有“中書省”“尚書省”等說法,省是一種官署名。到元朝的時候建立行省製度,中書省一個,行中書省十一個,到明朝得以推廣,後來演變為我們今天的行政區域單位,例如“四川省”“湖北省”等。
成語
不省人事發人深省反躬自省
豁然省悟人事不省省吃儉用
諺語
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屍
“屍”字是一個象形字,這個字是人側麵的樣子,但是身體有所彎曲,如人側臥之形。金文的形體也同甲骨文,人形軀體彎曲。小篆基於甲骨文、金文,筆畫更加彎曲,隸書的“屍”字將小篆的某些筆畫連接合並,失去了象形意味。
甲骨刻辭中“人”和“屍”因形體相近,常常通用。“屍”的本義是側臥之人,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來看:“屍,陳也。象臥之形。”“屍”是人體側臥陳放的意思。《說文解字》中另外還收錄了一個字“屍”,解釋為:“終主。從屍、從死。”以屍體為神主進行祭祀。“屍”即死人、屍體,是“屍”的後起分化字。上古社會有一種屍祭的習俗,人死之後,活人對死人進行祭祀的時候會以死者的晚輩,一般是小孩作為死者的替身安坐在被祭祀的神位上,供祭祀者拜祭。例如《詩·小雅·楚茨》中所記載的:“神具醉止,皇屍載起。鼓鍾送屍,神保聿歸。”這個“屍”就是死者的活人替身。具體而言,對屍祭在上古是很受重視的,古人認為“祭必有屍者,節神也。禮,天子以卿為屍,諸侯以大夫為屍,卿大夫以下以孫為屍。夏立屍,殷坐屍,周旅酬六屍。”由於屍祭中的虛位主體性質,引申出主持、掌握的意思,例如《詩·召南·采蘋》:“誰其屍之?有齊季女。”於是“屍”就含有虛位、在其位不謀其職、白拿利益的含義,例如“屍位”、“屍祿”、“屍官”等。
在我們今天的語言中,由於少了古人的屍祭禮儀,而使得“屍”的含義和用法相對單一而穩定,指的就僅僅是人死之後的軀體,因此有“屍骨”、“僵屍”、“屍體”、“屍首”、“死屍”等說法。
成語
借屍還魂屍山血海
五馬分屍行屍走肉
歇後語
開棺驗屍——追查到底
老墳頭裏的屍骨——空架子
諺語
靜如屍而動如龍。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師
“師”字的甲骨文有的解釋為甲骨文“丘”字的倒置,甲骨文的“丘”寫作“”。有的解釋說古代軍隊遠征會紮營,往往依靠著山丘紮營,因此以“丘”的倒置來表示軍隊“師”這個概念。金文的“師”字承襲了甲骨文形體,實際在殷商甲骨文中已經有上列的金文形體,是在“”的旁邊增加了一個“帀”字。這個“帀”在古代表示“眾”的意思,即“匝”字,是周、環繞的意思,軍隊聚在一起有眾多之意。小篆的“師”字以金文形體為基礎,字體結構沒有發生變化,筆畫取向規整,寫作“師”。
“師”的本義是指軍隊。《說文解字》解釋為:“師,二千五百人為師。從帀從。,四帀,眾意也。”是說的以二千五百人為一師,這實際上已經是指軍隊的一種編製了,是引申意義,這在古文獻中也有記載。《周禮·地官·小司徒》中明確指出古代軍隊編製情況:“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所謂“五旅為師”即二千五百人的編製。《詩·秦風·無衣》記載:“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這個“師”就是本義“軍隊”。“師”在古文中還有“眾”“眾人”的意思,這大概也是同軍隊人多有關。軍隊是需要有人來統領的,這個人在古代被稱之為“師”,他是軍隊中足智多謀、能帶兵、有一技之長的人,因此“師”又引申表示有專長的某一類人,例如“教師”“法師”“律師”“工程師”“廚師”“會計師”,等等,這些人都是某個領域的佼佼者、優秀者,因此是人們尊敬並且樂於效仿的榜樣。《戰國策·趙策一》中所說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其中的“師”就是榜樣的意思,“師”再用作動詞就有了效仿的意思了,例如“師法”、“師從”。
成語
百萬雄師班師回朝出師無名好為人師喪師辱國無師自通興師動眾尊師重道
諺語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石
甲骨文的“石”字是山崖之下有石塊的樣子,右上角為山崖形狀,左下角表示石塊。金文的形體基於甲骨文,也是在山崖下麵有石塊的樣子,隻是山崖以“廠”形表示。小篆形體基於金文,形體結構同金文,隸書的“石”字形象性降低了。
“石”的本義是石塊、石頭的意思。《說文解字》的說解是:“石,山石也。在廠之下;囗,象形。”山上的石頭即石。《詩·小雅·漸漸之石》中所說的:“漸漸之石,維其高矣。”這個“石”就是石頭,是說石崖高聳佇立。此外還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中的“石”是我們所說的礦物質石頭。石頭在人類社會進化史上起著重要的作用,所謂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考古出土的打製石器,說明了人類在很早就對石頭的性質有了認識。古人對石頭的利用體現在音樂上,古代有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是八種能鳴響的物體,其中就有石,準確的說稱為“磬”,磬的形狀是半片肉形狀,懸掛著用錘敲擊,我們今天稱之為“石磬”。石在今天的語言中,多用本義。
石還有一個讀音,讀作dàn,這是借用作容量和重量單位,一石等於十鬥,一百二十斤等於一石。漢代“五權”即“銖、兩、斤、鈞、石”,其中“石”便是最大的重量單位。而我們今天在民間,尤其在鄉村,“石”仍然是計量重量的單位。
成語
石沉大海石破天驚投石問路鐵心石腸
頑石點頭“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歇後語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飛機上扔石頭——一落千丈
雞蛋碰石頭——不自量力
諺語
滾石不生苔。
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
刀在石上磨,人在世上練。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食
民以食為天,這是一條古訓,我們的祖先們對飲食的重視不僅有具體的文獻資料記載,還有文字的記錄。甲骨文的“食”字上麵的部件成“A”字形,有兩說,第一種說法認為這是一個長大的嘴,第二種說法認為這是器皿上的一個蓋子,我們暫取前麵一種說法,“食”字的下麵部件是一個盛有物品的食器,整個字表示吃東西。金文的形體結構基於甲骨文,上下部件基本一致,隻是少了食器左右的兩點。小篆的形體承襲金文,對筆畫進行了規範化。隸書的“食”字基本喪失了原來的形象性特征,食器的樣子已經消失,而寫作“良”。
“食”的本義從上述的形體分析來看,應該是表示動作的“吃”。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食,一米也。從皀亼聲。或說亼皀也。”許慎認為是聚集在一起的米,這個解釋顯然不準確。《詩經》中就有記載,《魏風·碩鼠》說:“碩鼠碩鼠,無食我黍。”“食”即吃的意思。“吃”這個動作所涉及到的東西,我們稱之為“飯食”、“食物”,例如《周禮·天官·膳夫》中所說的:“掌王之食飲膳羞。”其中的“食”鄭玄注解為“飯”,即飯食。而作為“食物”這個概念,是意義泛化的結果,凡是可以吃的東西我們都可以稱之為“食物”,在古人則稱為“食”,例如《書·益稷》中所記載的:“奏庶艱食鮮食。”“食”在古文中還通“蝕”,這在殷墟卜辭中就有記載,例如“月有食”,即“月蝕”,又《詩·小雅·十月之交》也記載有:“日有食之。”日食即日蝕。
“食”在古文中還可以讀為“sì”,表示喂養、給人吃、供養的意思,例如“食馬”、“食民”,即喂馬,養民的意思。
成語
食之無味食不厭精食不果腹
食肉寢皮飽食終日鍾鳴鼎食
歇後語
錢在手邊,食在嘴邊——難留
老鷹捕食——見機(雞)行事
諺語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食多傷胃,憂多損身。
虎毒不食子。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豕
“豕”即是我們今天所謂的“豬”,甲骨文的豕字是豬的象形,有肥大的身體和嘴耳腳,金文對甲骨文進行了省增,省去了豬肚子,而增加了豬蹄子,小篆基於金文的形體,將筆畫歸一整體,但已經喪失掉大部分的豬的形象,隸書與小篆基本相同,筆畫上做了一些調整。。
豬作為人們重要的馴化動物,和人類的生產生活都密切關聯,在殷商時代,有用豬進行祭祀的例子,可見豬在當時除了作為肉食被人們食用之外,也是祭祀先祖的上等佳品。《說文解字》的解釋是:“豕,彘也。竭其尾,故謂之豕。象毛足而後有尾。”“豕”即豬。《詩·小雅·漸漸之石》裏有這樣一句話:“有豕白蹢,烝涉波矣。”這裏的豕即豬。但“豕”並不像馬和犬那樣受到人們的喜愛,有關豕的記載,從語言的層麵來看相對比較少,但從文獻來看,大豬一般指“彘”和“豕”,而小豬有“豚”和“豬”這樣的稱法。《說文解字》中記載有“豬”這個字,其繁體寫作“豬”,以豕為偏旁,“豕而三毛叢居者。”豬即豕,是三根毛叢生在一個毛孔中的動物。《墨子·法儀》中說:“此以莫不犓羊、豢犬豬,絜為酒醴粢盛,以敬事天。”這裏的豬即豕,是說人們都喂養牛羊豬用來祭祀天神。《說文解字》豕部下總共收錄18個字,這些字中“豰”即小豚,小豬,而豚本身也指小豬,三個月大的豬稱為“豯”、六個月大的豬稱為“豵”、三歲大的豬稱為“豣”;而母豬稱為“豝”,公豬稱為“豭”。
我們今天也視豬為寶物,能聚財,是財富的象征,因此在生意場上,可以看到“金豬”的造型。
成語
狼奔豕突三豕渡河魯魚亥豕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事
“事”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的這個字是一隻手持物狀,右下部件是一隻手,上麵部件是手所持的物件,對於這個物件的說解不一,有的研究者認為是捕獵的器具,有的認為是旗幟的省略符號,也有人認為是記事用的筆,無論哪種說解,大致都可以理解為做事。金文的形體結構基於甲骨文,上下構件與甲骨文相同,小篆的形體直接承襲金文,形體有所規整,筆畫有所增減,隸書的“事”字則將字形方折化,難以解讀其取意所在。
按照上述說解,“事”的本義應該同狩獵、出使、記事等行為有關,在甲骨文中“使、事、史”三者的字形是相同的。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事,職也。從史,之省聲。”“事”是官職職務。而古代有記事史官,也有出使大臣,這些從本義的角度都可以說通。作為官職講的“事”可見於古文獻,例如《詩·小雅·雨無正》中所說的:“三事大夫,莫肯夙夜。”“三事”即三種官職。“事”的常用意義是表示事情、做事,例如《論語·八佾》中所記述的:“子入太廟,每事問。”這裏的“事”是指的事情,再如我們今天的“婚事”、“喪事”、“國事”、“家事”、“事業”,等等也是做事情講,再作引申就有了“天下多事”、“事故”等說法,表示變故,而《論語·學而》中還有這樣的句子:“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這裏的“事”是用作“侍”講,表示侍奉的意思。
成語
事不宜遲事半功倍
事在人為事與原違
歇後語
班頭打他爹-----公事公辦
半斤對八兩-----一碼事
抱著蠟燭取暖-----無濟於事
諺語
有事叫公公,無事臉朝東。
鞭打的快馬,事找的忙人。
不會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來。
隻要苦幹,事成一半。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甲骨文小篆隸書
視
“視”的甲骨文從目從示,上麵是“示”,下麵是“目”,表示看見。小篆從“示”從“見”,“示”同時表示字的讀音,而“見”表示字的相關意義,字是用眼睛看的意思。隸書和小篆形體結構一致。
“視”所表示的意義是看、看見,《說文解字》中認為:“視,瞻也。從見示。”“瞻”即看的意思。例如《荀子·勸學》中說的:“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是說眼睛因為不能同時看兩個事物所以才變得清晰,這裏的“視”就是作為“看見”講。現在所說的“近視”、“遠視”、“注視”等中的“視”也是看、看見的意思。我們今天使用“視”作為動詞表示“看、看見”的含義,通常不會單獨使用,單獨使用往往出現在古籍文獻中,而口語中一般直接用“看”、“看見”。但也有例外,例如我們現在有“可視電話”,這裏的“視”就表示看見的意思,是可以看見通話雙方的電話。“視”可以引申表示“觀察、考察”的意思,例如《論語·為政》中所說的:“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其中的“視”就是觀察的意思,“視其所以”是觀察一個人所做的事情。現在說的“巡視”中的“視”就是“觀察、考察”的意思,但我們通常會以雙音節詞“視察”來表示“觀察、考察、審察、巡視”等含義。“視”還可以引申作為“看待、對待”講,例如“視死如歸”、“一視同仁”,等等。
成語
視死如歸視若無睹視而不見目不斜視側目以視混淆視聽橫眉怒視
諺語
智者能視苦為樂。
視名利淡如水。
歇後語
近視眼打靶——目的不明。
近視眼穿針——大眼瞪小眼。
耳朵眼裏灌稀飯——混淆視聽。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室
“室”的甲骨文是個會意兼形聲字,這個字的外部件是房子的形體結構,即後來的“宀”,內部件為“至”,是一支箭射至地麵,這個字表意屋內居室,至,止息之處。金文的這個字和甲骨文形體結構完全相同,小篆基於甲骨文、金文,形體結構和其相同,隻是筆畫略有加長和規整劃一,隸書的“室”字,表意更加清楚,從部件的分解中可以解讀出字的用意所在。
“室”是古人所居處的一種建築,在上古時代“室”就是“穴”,在殷商時代才有了版築式的建築,這個時候的室才和穴分別開來,於是就象《詩·王風·大車》中所說的那樣:“穀則異室,死則同穴。”根據《說文解字》說解來看:“室,實也。從宀從至。至,所止也。”以“實”來聲訓“室”,實即滿的意思,因此描述的是室的功能,是人和物的居處存放處。室的本義即居室,引申指住宅。例如《詩·小雅·斯幹》中所記載的:“築室百堵,西南其戶。”其中的“室”就是住宅居室的意思。由這個意義還引申用來計量,表示“戶”,例如《管子·乘馬》中就有以“室”來計數人家數目的,“千室之都四”,其中的“室”就是家、戶的意思。
“室”在古代的建築中,後來具體是指的堂屋後麵正中的那個房,因此有這樣的說法“升堂入室”,指的就是先要進入堂,才能進入室,室是在堂後麵的房子。我們今天將“室”的意義引申可以表示“辦公室”、“教室”、“科室”、“”教研室”等具有房間性質的工作場所,而人體某些具有空間性質的器官也可以用“室”來指稱,例如“心室”。
成語
掘室求鼠登堂入室一室生春
十室九空引狼入室宜室宜家
歇後語
溫室裏的花朵——經不起風雨
浴室裏的燈——模模糊糊
閱覽室裏翻報紙——大有文章
引狼人室——自取滅亡
金文小篆隸書
手
“手”見於金文中,是手指和手臂的象形,甲骨文中沒見到“手”字,小篆的形體和金文很相似,隸書的形體再也看不出這個字的象形特征了。
《說文解字》對“手”的解釋是:“拳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又補充說:“今人舒之為手,卷之為拳,其實一也。”也就是說人們習慣將手掌打開的形式稱為“手”,而五個手指握攏的形式稱為“拳”,這其實是手的不同的表現形式,本質是一樣的,都應該稱為“手”。《詩·邶風·簡兮》說:“左手執籥,右手秉翟。”手即是本義用法。“手掌”“手心”“手腕”“手工”“舉手”等,這類都是本義用法。生活中有些器具的功能類似手,或者能夠代替手,也稱作“手”,例如“扳手”“觸手”等,進一步引申又用於“拉手”“把手”“護手”“提手”“抓手”等協助手動作的器具。人的手可以做很多事情,最重要的就是拿取東西,因此“手”有“拿取”的意思。例如《詩·小雅·賓之初筵》中說道:“賓載手仇,室人入又。”其中的“手”作“取”講。人類用手進行生產生活,創造發明了很多東西,於是又引申指具有某方麵技能特征的人,或者說擅長某種技術的人,於是我們就有了“能手”“歌手”“水手”等說法;甚至還有“手稿”“手跡”的說法,這顯然是手的握筆書寫功能的引申用法。
我們現在買東西,除了新貨原貨之外,還有別人使用過的貨品,這些東西被稱為“二手貨”“轉手貨”。因為人們購買東西需要用手支付和接取,使用過的物品進行第二次交易的時候,仍然要履行第一次的交接行為,於是就第二次被人手傳遞,就有了“二手”“轉手”的說法,實際是將“手”表示次序了,和第一次相對而言。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受
成語
舉手投足手舞足蹈眼高手低
手足無措遊手好閑觸手可及
歇後語
巴掌被蚊咬——手癢
打著手電筒走夜路——前途光明
諺語
執子之手,與爾攜老。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