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1 / 3)

第七部分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男女的“男”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個會意字,這個字除了上麵的第一個形體之外,還有第二個形體,字由兩個部件構成,一個耒形的耕具和一個“田”,字表示用耒來耕田,而這樣的農耕活動大多是男性做的,因此這個字表示“男”。金文的形體基於甲骨文,形體結構同甲骨文,一個“耒”加上一個“田”。小篆的形體在金文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將兩個部件上下放置了,筆畫也進行了紋飾,隸書的“男”字從田,從力,筆畫更加方正,會意致力於田耕者。

“男”的本義是從事農耕活動的男性,即男子。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男,丈夫也,從田從力。言男用力於田也。”許慎的解釋是“男”是成年男子,“男”字是男子用力耕作田地的意思。成年男性稱為“男”,這是與“女”相對而言的,即指的有一定的勞作能力的男性,例如《易·家人》中所說的:“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男、女同時列舉出來了,這裏的“男”即指的成年男性。但《左傳·哀公三年》中所記錄的:“南氏生男,則以告於君與大夫而立之。”這裏的“男”就不是指的成年男子了,而是剛出生的嬰孩、男嬰,即兒子。在古代有五等爵位中,其中的“男”就是第五等爵位,即所謂的“公、侯、伯、子、男”。

我們今天的語言中,“男”就是與“女”相對的泛稱,也作為性別的標誌,例如“男廁所”、“男人”。

成語

飲食男女癡男怨女男尊女卑

善男信女重男輕女

諺語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爹娘麵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

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男要俏,一身皂;女要俏,三分孝。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逆”的甲骨文是由上下兩個部件構成的,上麵是一個倒立的人,即“大”的甲骨文的倒寫形,下麵是一隻腳,即甲骨文的“止”,整個字表示人倒著行走,後來又加了表示道路的“彳”,明確了這個字是與行走有關。金文的形體結構就是沿襲了甲骨文的構造,左邊是“彳”,右邊是一個倒立的人,下方是一個表示腳的“止”。小篆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整合,左邊寫作為“辵”,右邊演變為“屰”,隸書和小篆保持了一致,後期“辵”寫作為“辶”。

“逆”所表示的意義是倒行,人通常都會順著方向行走,在迎接賓客的時候會逆行,方向正好同賓客來的方向相對、相反,因此引申表示迎接。《說文解字》就是這樣解說的:“逆,迎也。從辵,屰聲。關東曰逆,關西曰迎。”“逆”即迎接的意思,在方言上關東的稱“逆”,關西的稱“迎”,可見在古漢語中“逆”和“迎”表示的含義相同。例如《國語·齊語》中所記載的:“桓公親逆之於郊。”是說齊桓公親自迎接他。由“迎接”這個意義可以引申表示接受,例如《儀禮·聘禮》中所說的:“眾介皆逆命不辭。”這裏的“逆”即接受的意思。而《管子·大匡》中記載的:“興師伐魯,造於長勺,魯莊公興師逆之,大敗之。”這裏的“逆”是指的接受挑戰,即迎戰的意思。因為“逆”是倒行的意思,引申就有了顛倒、相反,甚至退卻的意思,例如《周禮·考工記·匠人》中說:“囷窌倉城,逆牆六分。”“逆”為“退卻”的意思,而我們常說的“逆行”即向相反的方向行走,此外還有“逆流”、“逆水”、“逆風”等。“顛倒、相反”引申就有了“抵抗、違背、不順從”等意思,因此就有了我們熟悉的“順者昌,逆者亡”、“忠言逆耳利於行”這樣的說法,還有“叛逆”、“逆子”、“逆臣”等說法。

成語

大逆不道忠言逆耳逆臣賊子

逆風惡浪逆水行舟莫逆之交

諺語

忠言逆耳利於行。

順水行舟一人易,逆水劃船十人難。

逆境出人才。

歇後語

逆風放火——引火燒身。

忤逆子戴孝——裝模作樣。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從“年”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字的本義實際上和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年月”的“年”相差很遠。字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字的上麵是我們前麵說過的“禾”字,字的下麵部分是側立的“人”。整個字是像一個人背負著收割的禾苗,表示豐收,因此“年”的本義應該是豐收。從字形來看,甲骨文到金文的變化不大,而小篆也能看出大致的形狀,隻是下麵的人多加一橫,這是筆畫的誤寫,小篆之後的隸書變化更大,已經完全看不出“年”字的字形原貌了,也難怪今天的人不知道它的本義是豐收了。

“年”作“豐收”講,在殷商時代的甲骨卜辭中最為顯著,例如“癸卯卜,亙貞:我受黍年?”這句卜辭貞問的事情是我商王朝能不能得到上天賜予的黍豐收呢?《穀梁傳·桓公三年》記載:“有年,五穀皆熟,為有年也。”從《說文解字》的解釋來看:“年,穀熟也。”指穀物成熟,也即豐收。上古農作物從栽種到收割需要經曆十二個月的生長周期,因此稱為一年,據此借用來作表示時間的詞。而這個用作表示時間概念的“年”字越用越頻繁,於是對於它的本義人們就開始忽略和淡忘了,而人們後來又造了表示豐收意義的字“豐”,於是“年”就專門用來表示時間概念了。

這個表示一年意義的年,隨著意義的引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牛申拓展,又用來指年歲、時代,如“年齡”、“年邁”、“年代”、“元年”等等。

成語

風燭殘年猴年馬月

諺語

有誌不在年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這是鳥字,甲骨文的“鳥”是一隻鳥側立的形象,有尖尖的鳥嘴和鳥頭、鳥身以及鳥爪子,而金文進行了省略和簡化,減去了鳥的肚子,變成了一條線,但卻將鳥的爪子形象化了,到了小篆,依然能夠看出鳥的象形,是側立的鳥,還有羽翅和鳥爪子,和甲骨文形體更加接近,隸書的“鳥”字,將鳥的爪子部分改寫成了四點,而鳥的翅膀變成了中間最長的那一橫,鳥頭變成了方形,鳥字最上麵的一撇,應該是從鳥嘴錯變而來的。

鳥是一種飛禽,在現實生活中很容易見到,《楚辭·七諫·自悲》記載有:“鳥獸驚而失群兮。”句中的鳥即飛禽類,是說鳥獸受到驚嚇而四散而逃。《說文解字》解釋“鳥”為:“長尾禽總名也。象形。鳥之足似匕,從匕。”而《玉篇》鳥部對“鳥”的解釋更加合理,認為:“鳥,飛禽總名也。”即指泛指鳥類。

漢字中從鳥的字很多,大多與鳥相關聯,例如“鴻”即大雁,“鳶”即老鷹,“梟”即貓頭鷹,等等。

我們今天的生活中,養鳥和養狗一樣常見,鳥籠、鳥食、鳥糞、鳥鳴、鳥槍等都成為了司空見慣的詞語了。

成語

鳥槍換炮鳥語花香鳥盡弓藏

歇後語

百靈戲牡丹——鳥語花香

炮打林中鳥——一哄(轟)而散

網裏的魚,籠中的鳥——跑不了

諺語

人投人,鳥投林。

近山知鳥音,近水知魚性。

砍柴上山,捉鳥上樹。

“牛”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作為牲畜用於社會生產生活。甲骨文的“牛”是個象形字,是牛的正麵速寫圖,上麵是兩隻牛角,下麵是兩隻牛耳朵,中間一豎表示牛頭。整個字形簡單而形象,金文將牛耳朵拉直成一線,小篆繼承了金文的形體結構,但到了隸書,這個象形的特征已經消失了,無法判斷這是怎樣與牛的形狀有關聯的,但溯源可以看到這個演變的痕跡在牛角的分化,變成了一撇和一短橫。

牛在古代社會是重要的生產工具,但是同時又是重要的祭祀用品,常常作為犧牲。在甲骨卜辭中,常常可以見到以牛作為祭祀的記載,例如“乙亥又歲於大乙,牛一茲用。”(《粹》17)《說文解字》說:“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認為牛是一種大的牲口,並且指出字形記錄了牛頭和角以及尾巴的形狀。“牛”的本義就是一種體型大的牛科反芻類哺乳動物,有頭角蹄尾。《詩·小雅·無羊》記載有:“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其中的“牛”就是牲畜。

牛是一種力大的是動物,因此是農業耕作的重要家畜,我們所熟知的“牛耕”、“牛車”就是這方麵的記載,尤其是漢字“犁”來源就是與牛相關聯,這個字從牛從利,是個形聲字,《玉篇》牛部解釋為:“犁,耕具。”又《說文解字》耒部說道:“人耕曰耕,牛耕曰犁。”牛是力大氣粗的動物,尤其是脾氣粗獷,尤其是沒有馴化的野牛,比如西班牙的鬥牛場的牛,因此從牛這個特點,有了“牛脾氣”的說法,是指脾氣倔強。古代有牛人的說法,我們今天也有,但古今含義相差很大,古代的“牛人”是專門飼養管理牛的人,這是一種官職,而我們今天的“牛人”,是指的能力強的一類人,含有能幹的含義,這也和牛的勤懇幹活的特性有關。

成語

牛鼎烹雞汗牛充棟九牛一毛牛溲馬勃

對牛彈琴庖丁解牛

歇後語

有駱駝不講牛羊——光揀大的說

野牛闖進瓷器店——危在旦夕

諺語老牛抬頭朝天嗅,雨臨頭;馬嘴朝天,大雨在前。

好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人類經曆了母係社會和父係社會階段,在母係社會,婦女是整個社會和生產的主導者,因此對於人自身的記錄的漢字算是基本字。女這個字的甲骨文就是女子雙手交叉跪坐的形狀,這是上古的坐姿禮儀。金文也同甲骨文,隻是在女子的頭頂多出一個像發髻一樣的部件,而後期金文這一橫則消失了,例如金文的第二個形體,這就是小篆字形演變的基礎,小篆和金文形體頗為相似,隻是小篆的女子表示手的線條變長了與腳齊平,而到隸書楷書,這種形象性特征已經無法看出來了。

“女”的本義就是女子、婦女。甲骨文卜辭中關於女字的記錄也很多,女字在甲骨文中常常和“母”字相借用,從形體上看,二者相似程度很高,可參見前麵的“母”字條。在甲骨卜辭中我們可以看到寫作“女”字,卻用作“母”字。《說文解字》解釋作:“女,婦人也。”這是一個象形字,許慎的解釋即女的本義。《易·家人》中說的:“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其中的“女”即女性、女子。未婚女子也用作“女”,典型的例子是《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裏的女子是君子所求之人,即未婚待嫁的女性。

通觀整個漢字庫,我們可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從女偏旁的漢字,這部分漢字其中有對母係社會遺留的記錄,例如“姓、薑、姬、妣、婦”等,有對女性在社會曆史中地位變遷的記錄,例如“奴、婢、妾”等,也有對女性品德容貌的記錄,例如“嫻、好、姝”等,這些漢字構成了一幅中國古代婦女發展圖。

而今,婦女的地位有了顯著的提高,“女權”、“女強人”這樣的詞也成為了高頻詞。

成語

女中豪傑女流之輩女扮男裝

女織男耕男尊女卑善男信女

歇後語

朝廷的閨女——金枝玉葉

鐵匠女兒嫁石匠——硬對硬

諺語

女怕選錯郎,男怕選錯行。

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

好男不跟女鬥。

甲骨文小篆隸書

“排”字的甲骨文是由上下兩個部件構成,上麵是“非”,下麵是一雙手,是將相背離的事物“非”托舉推出去、推擠出去,“非”標示讀音。小篆的形體在甲骨文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左邊寫作“手”,右邊寫作“非”。隸書將“手”寫作為“扌”。

“排”的本義是推出去、推擠、推的意思,《說文解字》認為:“排,擠也。從手非聲。”就是說“排”表示排擠、排開的意思,這個意義實際已經在本義的基礎上有所引申了,例如《莊子·在宥》中所說的:“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這裏的“排”作“排擠”講,而《楚辭·遠遊》中記載的:“命天閽其開關兮,排閶闔而望予。”其中的“排”作“推”講,“推閶闔”是指推開天門,這是使用的“非”的本義,還有“排山倒海”、“排除萬難”等中的“排”都作本義講。“排出”還引申可以表示消除、疏通,例如我們通常所說的“排廢氣”、“排水”、“排澇”、“排汗”,等等。

疏通之後的事物會變得更加有序規整,“排”就有了序列的含義,是“疏通”意義的引申,因此“排”可以表示排列、編次、序列的意思,例如“並排”、“排名”、“排行”等,“竹排”的排來自就是竹子並排編紮,這個意義後來成為了量詞,例如“一排樹木”、“三排桌子”,等等。但我們最為熟悉的是“安排”這個含義,這個意義基本上是普通話中的常用意義,例如“排班”、“排戲”、“排課”等。軍隊編製也有“排”,例如“排長”,還有運動器材名“排球”。

成語

力排眾議解紛排難排沙見金

排山倒海論資排輩排斥異己

諺語

河邊樹成排,不怕洪水來。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排籬笆三個樁。

歇後語

矮子排隊——倒數第一。

兩個人打排球——推來推去。

淺灘上放木排——拖拖拉拉。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旁”字的甲骨文是由上下兩個部件構成,上麵是“凡”,也有說象四方之形,下麵是“方”,“旁”是“方”的同源分化字。金文的形體結構和甲骨文的完全一致,小篆在甲骨文、金文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正,上麵的“凡”結構省略寫作為“二”,隸書又將短橫寫作為一點,長橫之下增加兩點。

我們今天對這個字的理解是表示“旁邊”的意思,這個意義原本是來自“方”,中心周圍的部分稱為“方”,引申出“旁邊”的含義,而這個意義後來由“旁”字承擔了,而“旁”在古文中也可以看到它和“方”的淵源聯係,“旁”可以表示“四方”,例如《管子·輕重乙》中有記載:“請與之立壤列天下之旁”,而《漢書·循吏傳·黃霸》中記載的:“吏出,不敢舍郵亭,食於道旁。”其中的“旁”就作“旁邊”講,而《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旁,溥。從二,闕;方聲。”“旁”是表示大、龐大、廣大的意思。例如《逸周書·大武》:“四聚:一酌之以仁,二懷之以樂,三旁聚封人,四設圍以信。”“旁”作“大”講,這個意義實際上也是來自於“四方”地域的引申,因為“四方”地域很廣大。再引申就有了廣泛、普遍、大量的含義,例如我們常說的“旁征博引”中的“旁”就是“廣泛、大量”的意思。

“旁邊”因為不是中心,又可引申出次要的、輔助的、其他的意思,例如“旁人”、“旁係親屬”、“旁聽”、“旁證”,等等。“旁門左道”中的“旁”表示偏、非是正規的。而漢字有“偏旁”,其中的“旁”實際上也是來自於這個含義的引申,表示次要的部分。

成語

旁門左道大權旁落觸類旁通

旁敲側擊旁若無人冷眼旁觀

諺語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隻要信任你自己,旁人才不出賣你。

歇後語

打鼓不打麵——旁敲側擊。

大路旁的小草——有你不多,沒你不少。

灶旁的風箱——煽風點火。

垃圾堆旁聊天——滿口髒話。

七根扁擔丟一旁——橫三豎四。

甲骨文金文隸書

上古時代曾經通行過貝幣,而玉在當時也是貴重之物。甲骨文的“朋”字是一個象形字,是像兩串貝相並聯的樣子,王國維認為“兩串為一朋”。金文的形體結構基於甲骨文,也是兩串相並聯的貝掛。《說文解字》中沒有收錄“朋”字,隸書的“朋”字從二“月”,表示二月相並為“朋”。

“朋”的本義是一種貨幣單位,古人以貝為貨幣,因此認為五貝為一係,而兩係為一朋。朋是一種貨幣,在《詩·小雅·菁菁者莪》就記載有:“既見君子,錫我百朋。”“錫”即“賜”,賜給我百朋,即賜給我貨幣錢財。從字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朋”即我們通常意義的一雙,有聚集、聚合的含義在裏麵,例如《山海經·北山經》中所說的:“有鳥焉,群居而朋飛。”鳥有結群居住遷徙的習慣,我們知道的大雁、野鴨等都表現出這樣的群居群遷的特性,因此這裏所說的“朋飛”是一起、結群飛徙的意思,也無怪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解“鳳”字的古文形體時這樣提到:“,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從聚集、聚合這個意義又可以引申出“比”和“類”的概念,用在人身上,於是就有了“朋黨”、“朋輩”、“朋友”等說法,朋黨是因某種目的而結合在一起的人,朋輩是誌向相似的同輩人,朋友是誌同道合的友人。而《詩·唐風·椒聊》中所說的:“彼其之子,碩大無朋。”“無朋”則可以理解為無以類比、無以倫比的意思。

成語

朋黨之爭狐朋狗友三朋四友

呼朋喚友狂朋怪友酒肉朋友

歇後語

泥鰍黃鱔交朋友——滑頭對滑頭

狐狸找羊交朋友——居心不良

諺語

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友。

柴米夫妻,酒肉朋友。

朋滿則虧,水滿則茲。

金文小篆隸書

“皮”字見於金文,對其形體結構的解釋有如下:一說像一隻手持去皮的器具,字的上部件為器具,右下部為一隻手;一說上麵部件形狀像獸頭,中間部件形狀像獸皮,下麵的部件為手剝皮的形狀。小篆對金文的形體結構做了改變,但右下角的手沒有變化,隸書的“皮”字喪失了形體結構的解讀性。

“皮”在先秦時候是專門用來指稱獸類的皮,《詩·鄘風·相鼠》中所說的:“相鼠有皮,人而無儀。”“皮”即指的獸皮。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解道:“皮,剝取獸革者謂之皮。從又,為省聲。”意思是說“皮”即剝取獸皮。而先秦時候,人的皮稱之為“膚”,“皮”是單一的用在獸類身上,例如《孟子·告子下》中所說的:“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裏的“膚”就是專門用來指人的皮,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漢代,這時的“皮”才引申用在人身上,表示人的皮膚。因此,我們今天有“豬皮”、“牛皮”、“狗皮”、“兔皮”、“虎皮”、“馬皮”、“羊皮”等說法,以及由此所產生的係列附屬品,例如“皮帶”、“皮包”、“皮鞋”、“皮箱”、“皮球”等,當然也有“人皮”的說法。在古漢語中,“皮”還區分有毛的皮和無毛的皮,有毛的皮稱之為“皮”,去除毛之後的皮稱之為“革”。“皮”是包裹在動物身體之外的一層組織,它的這種特征和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具有相似性,於是“皮”從本義就可以引申表示事物外在的一層包裹物,因此我們可以見到這些熟悉的表達,諸如“封皮”、“樹皮”、“書皮”、“包子皮”、“餃子皮”,等等。甚至一些輕薄的物品也成為皮,例如“豆腐皮”、“奶皮”、“嘴皮”等。

成語

虎皮羊質豹死留皮相鼠有皮

黃皮寡瘦黏皮著骨

歇後語

挨了刀的皮球——癟了

大熱天穿皮襖——不是時候

肚皮上磨刀——冒險

諺語

皮不之存毛將焉附。

打不完的官司扯不完的皮。

人看一顆心,鼓打兩張皮。

人怕沒誌,樹怕沒皮。

甲骨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的“牝”字是一個會意字,這個字的左邊部件是一隻牛的象形,右邊部件是“匕”,有的解釋說這是表示雌性的符號,而在殷墟刻辭中,這個字的左邊部件還有用羊、豬、鹿等來表示。小篆的形體基於甲骨文,左邊為牛,右邊為匕,是一個形聲字。

“牝”的本義是表示雌性的牛、羊、豬等動物,這個意義是從甲骨文的形體分析上得出的。但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牝,畜母也。從牛、匕聲。”“牝”是表示雌性的牲畜動物。從殷商時代到東漢,文字的發展由多形、不定型到單一、定型,從漢字的篩選中,從牛的“牝”字最終被保留下來了,在意義上也進一步概括化,由以前的牛、羊、鹿等多形表同義的情況歸結為一個意義,即雌性牲畜動物。《書·牧誓》中所記載的:“牝雞無晨。”其中的“牝”就是雌性牲畜的意思,因此“牝雞”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母雞,母雞在早晨是不會打鳴的。“牝”表示雌性動物,但不用於人。

關於性別的稱謂,除了牝、牡之外,最常見的就是雌、雄,而對於我們人類則通常使用男、女。在我們今天的語言使用中,使用“牝”的場合和比例都減少了,甚至很難見到,取而代之的是“母”,例如稱母牛,而不稱牝牛,稱母豬,而不稱牝豬,對於牲畜動物的雌性類一般都換用“母”表示,諸如母獅、母貓、母象、母狗、母馬、母鹿、母老虎,等等。

成語

牝雞司晨牝雞牡鳴

牝牡驪黃牝雞司旦

諺語

牝雞司晨,家之不祥。

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歇後語

種馬見了牝馬——抖起來了

老牝牛擺尾巴——閑磨水門兒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妻”的甲骨文左邊是一個跪立的長發女子,右邊是一隻抓住長發的手,這是一個會意字,表示抓取婦女為妻,反映了上古社會的婚俗習慣。金文的“妻”形體結構和甲骨文基本相同,而將右邊的手與婦女頭上的發結合在一起了,更加形象逼真的表現出了掠奪、抓取的概念,而小篆直接源自金文形體,和金文形體結構相同,隸書的“妻”字如果比照小篆,仍然還能解讀出基本的造字信息。

“妻”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表示妻子,即男子的配偶。《說文解字》的說解是:“妻,婦與夫齊者也。從女從屮從又。又,持事,妻職也。”許慎的說解中認為“妻子”就是婦女,是與丈夫位置相當的配偶,這是正確的。因此表示配偶關係的,“妻”隻能和“夫”對舉,於是就有“夫妻”這樣的說法。例如《易·小畜》中所記載的:“九三,輿說輻,夫妻反目。”這裏的“夫妻”就是配偶關係的“夫”和“妻”。“妻”從字形的分解上,反映的是上古的搶婚習俗,人類社會經曆了一個由群婚製向對偶婚製的轉換時期,部落之間搶奪女子為妻,這些現在在漢字字形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