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小篆隸書
娶
這是一個從女的漢字,從它的結構造型我們可以看到,甲骨文所展示的是一個跪坐的女子,右邊是一隻手持一隻耳朵,甲骨文的右邊的結構就是我們前麵提到的“取”字,和“女”相組合,就構成了我們今天的“娶”字,而小篆依然能看到這些部件的原形,也能從字的結構組合中解讀出這個字造字之初的表意所在,這是一個形聲字,從取得聲,從取、女得義。
《說文解字》對“娶”字有這樣的解釋:“取婦也。從女從取,取亦聲。”清代說文四大家之一的段玉裁在其《說文解字注》中說道:“取彼之女,為我之婦。”這實際上說解的就是娶的本義,“娶”表示婚娶女子,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娶媳婦兒。我們從許慎和段玉裁的解釋中,可以看到,他們都是用的“取”字來解釋“娶”字,這說明在古文中,這兩個字常常可以通假借用,那麼從出現的先後來看,“取”應該是“娶”的本字,也就是說加女旁的“娶”是後來才產生的,即所謂的古今字的區別。例如《左傳·隱公元年》:“鄭武公娶於申”,此處的“娶”即取字。
娶為何會同取字相關聯呢?民俗學家們對此做過一些研究,從我們今天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婚俗習慣來看,仍然保存著搶婚的習俗,而這個習俗也正是“娶”這個字從取的一個字源說解。從“取”字的結構意義分析來看,“取”開始是一種武力行為,而搶婚在人類婚娶發展曆史上是確鑿無疑的一種形式,這是父係社會取代母係社會的一個寫照。
成語
明媒正娶停妻再娶明婚正娶
歇後語
打發閨女娶媳婦——兩頭忙
過年娶媳婦——雙喜臨門
玉帝娶親——天大喜事
諺語
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財。
男大當娶,女大當嫁。
謎語
娶了小妾跑了老婆。(猜一成語)
——因小失大
剛娶媳婦,父母失蹤。(猜一成語)
——一來二去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去
關於行走的記錄,在文字上有記錄,不同的走路方式,古人都會以不同的漢字去記錄和表示。甲骨文的“去”字由兩個部件構成,上麵是一個正麵的人,人的腿下有一個“口”形體,表示城市,表示人從這裏離開。金文的形體結構與甲骨文一致,上麵為人,下麵為口,表示離開某處。小篆的形體基於甲骨文、金文,隻是“口”字變成了不封口的“凵”,而隸書因此而寫作為“厶”。
“去”的本義是離開的意思。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去,人相違也。從大凵聲。”人離開某地稱之為“去”。例如《詩·大雅·生民》中所說的:“鳥乃去矣,後稷呱矣。”“去”在這裏是離去、飛走的意思。又如人死稱為“去世”即離開人世。但我們今天的“去”是“到、往”的意思,例如我們說“去學校”、“去四川”,是到學校、到四川的意思,而不是離開學校、離開四川的意思,但“去”表示到、往含義在古漢語中也存在,隻是產生時間稍晚。
“去”由本義可以引申表示距離,例如我們常說的“相去甚遠”,其中的“去”就是距離的意思,而離開表示一個事物從原位置到另一個位置,也就意味著這個事物從原位置消失了,因此,“去”又可引申出消除、去掉的意義,例如“去屑洗發水”、“去汙洗衣粉”,等等,表示除去頭屑、去掉汙漬的意思。
成語
陳言務去不如歸去來去無蹤
遷善去惡呼來喝去否去泰來
歇後語
財到光棍手——一去無回頭
武大郎上牆頭——上得去,下不來
諺語
隻有上不去的天,沒有過不去的山。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犬
“犬”即今天我們說的狗,甲骨文的“犬”是犬的象形,包括犬頭、身、腳、尾、耳朵和嘴,到金文犬的身體部分省略成一條線,但形體仍然和甲骨文相似,到小篆,犬就完全變形,中間被變形為一個“人”字,而將金文的“犬”的頭部和耳朵變作一橫一豎彎,到隸書的時候,徹底失去了犬的形象,以點、橫、撇、捺結束了犬的形象性特征。
“犬”在上古也是重要的家畜之一,人類很早就認識了犬這種動物,並且將其馴化成為家犬,成為人們生活中的看家護院的助手。《說文解字》說道:“狗之有縣蹏者也。象形。”許慎所謂的犬,是指有一種腳不落地而懸空的犬,屬於狗的一種。古人對與犬的認識有犬、狗之別,一般而言大的稱之為犬,小的稱之為狗,通稱一般用“犬”。《詩·小雅·巧言》記載有:“躍躍毚兔,遇犬獲之。”這裏的“犬”即許慎所指的犬,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獵犬。《說文解字》中實際有“狗”這個字,其解釋為:“孔子曰:‘狗,叩也。叩氣吠以守。’從犬句聲。”在許慎看來,這裏以“叩”來解釋“狗”,根據清代的《說文解字》研究者的觀點來看,是一種以聲音來解釋的方式,也就是狗這種犬,它的叫聲如“叩”。
犬,或者狗,它們所具有的特點非常明顯,有靈敏的嗅覺和聽覺,忠厚老實,深得中國人的喜愛,因此中國人喜歡養狗,無論貧賤富貴的人都可以養狗。狗的種類很多,有些品種也很珍貴,獵犬、警犬、狼犬、牧羊犬、哈巴狗、金毛狗等等;狗對主人總是忠實,由此借用在人身上,表示一種謙稱,比如“犬馬”,而“犬子”是稱自己的孩子。但“狗”這個字,卻常常帶有貶義,例如“狗命”、“狗眼看人低”、“落水狗”、“瘋狗”等等。
成語
雞犬不寧雞犬升天犬牙交錯
犬馬之勞驢鳴犬吠喪家之犬
歇後語
鷹犬捕獸——上下夾攻
不叫的狗(犬)——暗下口
諺語
人敬有的,狗咬醜的。
朝裏有人好做官,家裏有狗好看門。
甲骨文小篆隸書
成語
先發製人形勢逼人血口噴人一鳴驚人怨天尤人仗勢欺人歇後語
挨打的狗去咬雞——拿別人出氣
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半空中放風箏——總有牽線人
諺語
常用的鐵不鏽,常練的人不病。
人是衣裳馬是鞍。雀
麻雀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鳥,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這種鳥的身影,無論是繁華的都市,還是安靜的山嶺,都是它們棲息生活的地方。甲骨文的“雀”字是一個會意字,由上麵的“小”部件和下麵的“隹”部件共同構成,“隹”是一種鳥,“小”和“隹”會意表示小鳥,即麻雀。小篆的形體結構來自甲骨文,由“小”和“隹”構成會意字,隻有筆畫的調整,隸書的上麵是“少”,古漢語中“少”和“小”可以互用,因此“少”也表示“小”。
“雀”的本義是指的麻雀,是一種體型小巧的圓頭小鳥,不足一個巴掌大小,體毛以褐色為主,背上的毛上有黑色的斑點。《說文解字》解說為:“雀,依人小鳥也。從小、隹。讀與爵同。”是說麻雀是一種喜歡棲息在有人居住的地方的一種鳥。例如《詩·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這裏的“雀”就是麻雀,但在古漢語中,“雀”後來成可一種泛稱,泛指小鳥,例如“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其中“雀”都是泛指的小鳥,又如我們現在所說的“孔雀”、“銀雀”、“朱雀”、“雲雀”、“蜂雀”,等等。因為麻雀背上的黑色斑點和人皮膚上的斑點有相似性,因此我們現在稱臉上皮膚長的斑點為“雀斑”。
人們常常會說“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就是指的麻雀這種小鳥雖然個小但身輕靈活,並且樣樣具備,這個常常用來比喻體積規模小的事物但內容卻很齊全。
成語
明珠彈雀雀目鼠步鴉雀無聲門可羅雀黃雀伺蟬燕雀之見
諺語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歇後語
八個麻雀抬轎——擔當不起。
半天雲裏打麻雀——空對空。
孔雀戴鳳冠——官(冠)上加官(冠)。
麻雀搭窩——各顧各。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人
人類最先認識的是自己,除數字“一”“二”之外,“人”是所有漢字中最簡單的字之一。“人”這個漢字自古至今形體和意義都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甲骨文的“人”,像人的側立狀態,金文和小篆也幾乎一致,頭、頸、手、身、腿一並齊全。小篆將甲金文“人”的左麵部件(人下垂的手形)延長。隸書和我們今天的楷書“人”字,筆畫更加平穩勻稱,將甲金篆的側立人形變化為更像人跨步行走的形狀。
《說文解字》裏說“人”是“天地之性最貴者”。人之所以成為人而不同於其他動物,在身理結構上看,“人”從四肢著地演化為直立行走,從而促進了人的思維和語言的發展,開闊了人類的視野,人才最終成為天地之性最貴者。而這個簡單的“人”字合情合理地揭示了“人”這個概念,這是字母語言所不能及的。甲骨卜辭中記錄有“人”字的辭條高達700餘條,在一定程度上可見“人”是社會生活的中心和主力。而造字之初,先民對於自身的認識精確而明了,也使得這個字從古至今一直被沿用而未作大改。
除了側立的人之外,漢字還記錄了正麵佇立的人,即“大、天、夫”等。我們還可以發現,漢字構形表意都是以人為本的,也就是說“整個漢字的精神,是從人(更確切一點說,是人的身體全部)出發的”。人體部位成為構字的主要符號,如從“長”“身”“棄”“保”“交”“立”“夭”“自”“取”等可窺見一斑。漢字從“人”(亻)之字大都與人有關,如二人相隨而為“從”,三人相從為“眾”,人累而憩為“休”,等等。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日
“日”的甲骨文是個象形字,這個字是太陽的象形,中間的點是太陽,而點外的圓圈是太陽的光芒,由於契刻的原因,所以顯得不夠圓滑;到金文的“日”寫法先後不一,上麵所列的第一個金文形體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省去了中間的小點,而金文的“日”的寫法還有上麵所列的六種,從這些寫法來看,有和甲骨文相似的,也有將日寫成實心體的,也有就以圓圈表示的,但到小篆的時候,已經開始定型化,小篆所依托的形體是圓中帶點或小橫的“日”,隸書和楷書形體和小篆最為接近。
“日”的本義即太陽,這是人類最早認識的宇宙事物之一,因此有“後羿射日”的傳說,說明先民對日的認識很早,太陽既可以帶來溫暖,也可以導致幹旱。《說文解字》中這樣說解道:“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從囗一。象形。”太陽是光明的精華實體。在古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關太陽的記錄,例如《易·係辭下》:“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這裏的“日”即天體太陽,和月相對而出。能見到太陽的時間,人們稱作白天,因此“日”被用來表示白晝,和“夜”相對,於是有“日夜”、“日以繼夜”的說法,在這個意義上將“日”用作計時的單位,表示“天”,也就是太陽經過一次東升西落的周期,即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於是有“日月”、“日常”、“日記”、“明日”、“今日”等等說法,古詩詞中也常有記載,例如“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宋李之儀)“日”在表示時間上又進一步泛化,用來指稱時間,於是就有了“日子”、“往日”、“昔日”等等說法,文獻中也有這樣的用法,例如《左傳昭公七年》記載有:“日我先君共王。”這裏的“日”即往日。
成語
一日千裏白日做夢白虹貫日暗無天日夜以繼日日暮途窮
歇後語
大年初一看曆書——日子長著哩
三十晚上盼初一——指日可待
諺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甲骨文小篆隸書
肉
人類社會經曆了刀耕火種的時代,也經曆了田獵時代,狩獵的結果必然會涉及到獸類的肉體,因此人類在很早就開始接觸這個概念,甲骨文的“肉”就是獸類的一塊肉的象形,小篆的形體基於甲骨文,隻是在形體內部將筆畫變複雜了,就像肉的紋理,隸書的“肉”字由於筆畫的方折化,已經難以再從形體上進行說解了。
“肉”的本義就是肉,例如鳥獸的肉。《說文解字》這樣說解:“肉,胾肉。象形。”即大塊的肉,這是對“肉”的形體的最直接的解釋。從現代科學的認識的角度看,肉包括皮膚、脂肪和肌肉。我們通常會說“皮肉”、“骨肉”、“肌肉”,等等,都是這個意義的使用,而尤其多見的是用在動物身上,比如“豬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鴨肉”、“鵝肉”、“馬肉”、“貓肉”、“鴿子肉”、“魚肉”,等等,這些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現的,作為人們的食用對象的動物,我們都常常以“動物+肉”構成,肉是動物身上的肌體部件,是構成這個生物體的重要因素,因此由此再引申到植物果實,於是就有了“果肉”、“桂圓肉”、“杏肉”、“桃肉”,等等說法。
上古漢語中記載了以“肉”指稱鳥獸,而人身上的“肉”則稱為“肌”,鳥獸身上的“肉”隻能稱為“肉”,而不能稱為“肌”,這個現象在我們古代漢語中有完整的保留。而現代漢語中對於人身上的肉不再稱為“肌”了,而同樣也稱為“肉”。
成語
衣帛食肉行屍走肉掛羊頭賣狗肉
挖肉補瘡髀裏肉生心驚肉跳
歇後語
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入
吃口櫻桃塞了嗓子眼——小心眼
豆腐幹煎臘肉——有言(鹽)在先
核桃裏的肉——不敲不出來
諺語
老牛肉有嚼頭,老人言有聽頭。
沒吃到羊肉,惹了一身臊。
癩蛤蟆想吃天鵝天肉。
甲骨文小篆隸書
如
中國古代社會要求人們要順從、要言聽計從,而社會附加給女性的要求和束縛遠遠多於男性,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一個體現。“如”字的甲骨文是一個會意字,字由一個跪坐的女子和一個大大的口組成,會意女子要聽從來自家庭、社會的命令和要求。小篆的形體結構和甲骨文基本一致,左邊為“女”,右邊為“口”,隸書的結構和小篆是一致的。
“如”的本義就是上麵所分析的,表示順從、依從的意思。《說文解字》認為:“如,從隨也。從女從口。”“如”即是指的依從的意思。例如《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有:“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這裏的“如”即表示順從、答應的意思。又如我們常說的“如願以償”,其中的“如”也是作“順從”、“依從”理解。順從、答應之後就會去做這件事情,而不會違背和反悔,於是就引申出“往、去”的意思,例如《左傳·隱公六年》中記載有:“鄭伯如周,始朝桓王也。”“如”即作“去、到”講。
而“依從”是按照既有的規定做事,也就是比照約定做事,因此“如”就有了“如同、好像”的意思,例如《詩·王風·采葛》中說:“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天沒見到,就好像隔了三年沒見了。而我們說的“字如其人”、“正如我說”等中的這個“如”也是這個意思,作“如同”講,“這件衣服不如那件衣服。”其中的“如”作“比”、“比得上”講,是“如同”意義的引申用法。
在古漢語中,“如”更多的被用作連詞、助詞等,例如表示假設關係,《詩·秦風·黃鳥》中說:“如可贖兮,人百其身。”而在我們普通話中這種用法是很常見的,“如下雨就不去”。“如”用來表示例舉,是今天我們用得最多的,“成都好吃的很多,如串串香、麻辣燙、火鍋,等等。”
成語
今不如昔安如盤石安適如常
愛國如家愛如己出鼻息如雷
諺語
口裏甜如蜜,心裏黑如漆。
養子不教,不如不要。
長兄如父,長嫂如母。
歇後語
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
如來佛掌上翻跟頭——跳不出去。
“入”字的甲骨文是個象形字,象尖頭的物體,可以插入別的物體,有人認為像屋頂,代表房子可以進出,也有人為是來自甲骨文“六”字的上半部分。金文的形體結構和甲骨文一致,更加凸顯了尖頭,小篆將筆畫變得更加圓滑,將金文上麵的尖頭變成了一條短豎,隸書直接寫作成一撇一捺。
“入”的本義是表示進去,《說文解字》說:“入,內也。象從上俱下也。”“入”即從外到內、進入的意思。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記載說:“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這裏是說大禹治水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過,“入”是進入、進去的意思。“入”的這個意義在今天是一個基本意義、常用意義,例如我們會說“入場券”、“入門”、“加入”、“進入”、“入關”、“入境”、“入睡”、“入主中原”,等等,這個意義引申可以表示“加入”、“參加”的意思,例如“入籍”、“入冊”、“入團”、“入黨”、“入學”,等等。再引申就有了“接納”、“接受”的意思,例如《詩·大雅·思齊》中所寫到的:“不聞亦式,不諫亦入。”“入”是接納、采納的意思,是說進諫就會接納。從上交的人的角度看,“入”還有繳納、交納的含義,例如《墨子·貴義》中所說的:“今農夫入其稅於大人,大人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入”是交納的意思,“入其稅”即交納自己的稅賦,而征收稅的大人就有了“稅收”,這稱之為做“收入”,因此“入”也可以表示“收入”,例如我們常說的“入不敷出”,這個“入”就是“收入”。
成語
入木三分病入膏肓病從口入
長驅直入操戈入室超凡入聖
諺語
寒從腳起,病從口入。
入國問禁,入鄉問俗。
歇後語
扳手緊螺帽——絲絲入扣。
放蚊入帳——自找麻煩。
蓮藕炒粉條——無孔不入。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若
“若”的甲骨文是一個跪坐的女子正在梳理、理順長長的頭發,金文的形體和甲骨文比較多了一個“口”,跪坐的人變成了半立的人,這個人也是在理順長發的樣子,小篆的形體在金文的基礎上進行了變化,原來甲骨文、金文上麵表示人的頭發、雙手的符號變成了“艸”頭和“又”,下麵實際為“右”,隸書就小篆的形體進行了變化,下麵直接寫作為“右”。
“若”本義不難看出表示“順”,引申表示順從、順應,例如《穀梁傳·莊公元年》中說:“不若於道者,天絶之也。”“若”即順從、順應的意思。“若”既然是順從,引申就有了回應、答應的意思,即“諾”。“順從、依從”是按照已有的規定行事,因此這個和“如”字類似,可以引申表示“如同、好像”的意思,例如我們所熟悉的名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以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等,其中的“若”都作“如同、好像”理解。同樣的,和“如”一樣,在這個意義上還可以引申表示“及、到、比得上”,例如《論語·學而》中所說的:“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這裏的“若”作“比得上”講。
“若”在古漢語中常常被用作代詞,表示第二人稱“你(的)、你們(的)”、指示代詞“這、這個、這樣”等,例如《史記·項羽本紀》中有記載說:“吾翁即若翁。”“吾”與“若”相對出現,“若”表示“你的”意思,而《孟子·梁惠王上》中說:“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若”即“如此、這樣”的意思。除此之外“若”還被用作連詞、副詞等,最為常見的是表示假設關係,例如“天若有情天亦老”、“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等等,其中的“若”相當於“如果”。
成語
若有若無上善若水悵然若失
安之若素呆若木雞大智若愚
諺語
若要莊稼好,天天起個早。
知子莫若父。
若要人敬已,先必已敬人。
歇後語
叫花子做駙馬——受寵若驚
夏天的螢火蟲——若明若暗
關雲長刮骨療毒——若無其事
甲骨文小篆隸書
桑
甲骨文的“桑”是桑樹的象形,下麵是根,中間是枝幹,上麵的分叉上長有桑葉。殷墟卜辭中所記錄的“桑”字有兩種,一種是如上麵所示,這是一種“地桑”,比較矮小,另外一種是“樹桑”,比較高大,人們采集桑葉需要爬上桑樹,並且背負籮筐進行,這樣的“桑字”寫作甲骨文的第二個形體,樹間所展示的“口”字形的部件,有研究者認為是采集桑葉的籮筐,這個甲骨文在卜辭中借用作“喪”。金文沒有明確的“桑”字記錄,但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上也發現了,女子采桑的圖畫,其中的桑樹形狀和甲骨文的相似。小篆基於甲骨文,將“桑”下麵寫成了“木”,上麵的桑葉寫成了三個“又”,從隸書和楷書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到這種演變。
“桑”是一種落葉喬木,《說文解字》說解道:“桑,蠶所食葉木。從叒、木。”《詩·鄭風·將仲子》有記載:“無踰我牆,無折我樹桑。”這裏的桑即指的桑樹,而桑葉可以作為養蠶之用,因此有“桑蠶”、“桑蠶絲”的說法,《詩·衛風·氓》所記載:“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其中的“桑”即桑葉。
傳說中的黃帝的正妃嫘祖就是中國養蠶的始祖,養蠶業從古至今一直沒有衰退過,由桑蠶的養殖而使得絲綢業興盛不已,絲綢的種類品種也很多,有綾類絲綢、羅類絲綢、絨類絲綢,等等。“桑”的本義到今天依然沒變,隻是在和個別語素結合的時候,會形成新的含義,例如“桑榆”、“桑梓”,指暮年和故鄉、老鄉。桑樹結的果實,各地方言中稱呼不同,在四川方言中稱為“桑苞兒”,因為果實紫色,而形狀光亮,有小的顆粒組成,像燈泡一樣。
成語
滄海桑田桑榆晚景田月桑時
指桑說槐桑樞韋帶雞犬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