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2 / 3)

中國古代社會在進入父係社會之後,男性就一直掌控著社會政治乃至生活的大權,處於主導地位,而婦女僅僅是從屬地位,因此“妻妾”等現象並不奇怪,妻和妾實際上都是丈夫的配偶,妻的地位高於妾。但進入現代社會之後,妾的現象消失了,“妻”就成為了具有名分的合法的配偶身份。

成語

妻妾成群周妻何肉夫貴妻榮

封妻蔭子殺妻求將徙宅忘妻

歇後語

矮夫矬妻——各有短處

夫妻倆吵嘴——常有的事

老公(丈夫)打扇——淒(妻)涼

夫妻推磨——盡繞圈子

諺語

家貧思賢妻,國亂思良相。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娶妻莫貪靚,嫁女莫貪財。

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財。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齊”的甲骨文是一個象形字,字像麥穗整齊的排列的樣子,金文的形體結構和甲骨文是一致的,小篆的形體在甲骨文、金文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並且在麥穗之下增加了兩條橫線,徐鍇解釋為土地,是麥穗生長的地方。隸書將三個麥穗進行了筆畫的改寫,左右分別寫成了“刀”和“刀”的反寫,中間為“丶”“一”“丫”。

“齊”的本義就是這個字所展示的含義,禾麥整齊的意思。《說文解字》說:“齊,禾麥吐穗上平也。”是說禾麥長出的穗平整的樣子稱為“齊”。這個意義引申就有了一般意義上的“平整、整齊”,例如《禮記·中庸》中說:“齊明盛服。”“齊”就是“整齊”的意思。在某一範圍之內的事物形成了整齊的狀態,在一定意義上說,彼此之間就具有了一定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因此“齊”引申出“相同、相似、一致”的意思,例如《論語·裏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就是說向聖賢們看齊,以他們為標準、榜樣,學習並努力達到他們的修養境界、高度水平。我們常說的“齊心協力”、“並駕齊驅”,當中的“齊”都是作這個意思講,而“齊頭並進”、“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齊名”、“齊奏”、“齊步走”等中的“齊”又可理解為“一起”、“同時”的意思。“齊”具有的這種一致性、相似性引申可以表示“全”,例如《荀子·王霸》中所說的:“天下為一,諸侯為臣,通達之屬莫不從服,無它故焉,四者齊也。”“齊”即“全”、“齊全”、“完備”的意思,我們平常會說“人到齊了。”“齊”也是這個意思。

成語

齊頭並進百花齊放見賢思齊白首齊眉良莠不齊並駕齊驅

諺語

兄弟二人心不齊,手裏黃金要變泥。

雁無頭,飛不齊。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歇後語

冷水齊腰——涼了半截。

十五麵鑼鼓一齊敲——七想(響)八想(響)。

十八隻嗩呐齊奏——全吹了。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的“啟”字是一個會意字,上麵所列的三個甲骨文字形都是表示這個字,所列的第一個形體是一扇門下麵有一張嘴(寫作“啟”),第二個形體是一扇門右邊是一隻手(寫作“啟”),第三個形體是前麵兩個形體的彙合(寫作“啟”),三個形體都會意開門。金文的形體以甲骨文為基礎進行了微調,右邊的“又”變作為“攵”,但形體結構和甲骨文保持了一致。小篆的形體基於甲骨文、金文形體進行了筆畫的調整,第一個由“戶”和“口”構成,第二個形體與金文形體一致,隸書以小篆第二個形體為標準進行了筆畫的規整。

“啟”的本義正如上麵字形分析得出的結論一樣,表示開門,引申為打開。《說文解字》中“啟”的意思是“開也”,打開的意思。例如《左傳·昭公十九年》中說的:“啟西門而出。”“啟西門”就是打開西門的意思。我們今天說的“啟封”即打開信封、封口;“啟齒”即打開牙齒、開口。由“打開”引申可以表示開發、拓展的意思,例如《韓非子·有度》中記載有:“齊桓公並國三十,啟地三千裏。”“啟”即指的開拓、擴展的意思。而我們所說的“啟動”、“啟用”當中的“啟”作“開始”講,古人把“立春、立夏”稱為“啟”,這大概也是來自於這個意思。

“啟發”的“啟”是由“啟”的本義引申而來的,是用言語來開啟人的大腦智慧,從而使人得到教導。這個意義在古文中又寫作“啟”,《說文解字》解釋為“教也。”《論語·述而》中記載有:“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其中的“啟”就是教導啟發的意思,教導要開口,於是又引申出啟奏、稟告的意思,例如《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說到:“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啟阿母”就是稟告阿母的意思。

成語

承上啟下承前啟後不憤不啟啟寵納侮不逞啟處光前啟後

諺語

過度親密,易啟侮慢之心。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人無笑容休啟店,會打圓場自落台。

歇後語

啟航趕上了順船風——機不可失。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氣是一個象形字,甲骨文寫作三橫,像氣在空中飄浮的狀態。金文的形體結構差不多,也是三橫,隻是筆畫更粗短,這和金文鑄造性質有關。但已經出現第二、三這樣的形體,並由小篆繼承。隸書的“氣”字增加了“米”部件,變成了一個形聲字,失去了象形的特征。

按照我們現在的理解,“氣”應該是指的氣體。《說文解字》這樣解釋到:“氣,雲氣也。象形。”“氣”是指的雲氣。例如《墨子·號令》上所說的:“巫祝史與望氣者,必以善言告民,以請上報守。”這裏的“望氣者”,是觀看氣象的人,是通過雲氣的變化形狀來推斷吉凶等,即所謂的“觀雲識天”。《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有:“天有六氣,降生五味……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其中的“六氣”即古人所謂的陰、陽、風、雨、晦、明六種自然氣候變化的現象。通過氣不僅可以辨別吉凶,還可以進行時段的切分,即所謂的“六氣”為“一時”即一個季節,因此我們今天有“節氣”的說法。“氣”的本義是雲氣、氣體,因此生活中凡是和氣的性質狀態相似的、相關的事物都可以稱作“氣”,例如“氣味”、“臭味”、“氣門”、“氣閥”、“廢氣”、“氧氣”、“氣息”、“屏氣”,等等,甚至包括“賭氣”、“生氣”、“運氣”等抽象意義。

“氣”的繁體字“氣”實際上是個後起字,換句話說“氣”是“氣”的古文字,“氣”按照《說文解字》的說解是:“饋客之芻米也。”也就是送給別人的糧食。“氣”和“氣”有相借關係,於是氣就用來表示氣體了,而又另外加食旁作“餼”表示饋贈芻米的概念。現在我們通行的簡體字又恢複了古文字“氣”的用法,而將“氣”作為它的繁體。

成語

沉心靜氣哀聲歎氣財大氣粗

才氣過人頤指氣使神清氣朗

歇後語

八十老太學吹打——上氣不接下氣

吃了鳥槍藥——火氣衝天

矮子打嗬欠——氣兒不長

諺語

吃多傷身,氣大傷神。

人憑誌氣,虎憑威勢。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棄”是一個會意字,其來源與上古一種習俗有密切的關係。甲骨文由三個部件組成,從上到下依次是“子”“其”“廾”,分別解釋為孩子、簸箕和雙手,整個字會意手持簸箕將簸箕中的小孩倒出去。有的甲骨文在“子”的周圍多出幾個小點,表示孩子身上的羊水,因此可以推斷出這是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小孩。這反映了上古社會的一種“棄頭生子”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古文獻中頻頻被記載。例如,周人的始祖名“棄”,即後稷,傳說就是他的母親薑嫄踩到巨人的腳印而懷孕,這樣出生的孩子被認為不明來源,多半不吉利,於是便將其拋棄。從記載來看,後稷被薑嫄拋棄過多次,但卻沒有死去,人們認為是神意庇護,於是又把他撿回來,取了個名字叫“棄”。金文的“棄”字,簸箕中的“子”字頭朝下,和甲骨文剛好相反,簸箕的形狀更加複雜,下麵同樣是一雙手。小篆基於金文,筆畫、形體變得規整,但同樣可以分解為上中下三個部分。到隸書便簡化為“■■”,上麵的“子”隨小篆寫作“”,下麵的雙手變成了“木”。“棄”是簡化字,實際上是“■■”的古文,屬於異體字。

《說文解字》對“棄”解釋如下:“捐也,從廾推■≮棄之。從,逆子也。”“棄”的本義是拋棄、丟棄嬰孩的意思。倒“子”寫作“”,解釋為“逆子”,即逆生之子,難產之子。後來拋棄、丟棄的對象泛化。如《詩·小雅·穀風》說:“將安將樂,棄予如遺。”是說安樂了,你卻拋棄我,像遺忘了我似的。“棄”的對象不僅泛化,而且抽象化。如“背信棄義”,“棄”作背棄、違背講。

成語

棄暗投明自棄自暴棄筆從戎背信棄義

歇後語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棄美玉而抱頑石——糊塗到頂了

諺語

不誠則欺心而棄己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數詞中比較大的單位是百、千、萬、億,在甲骨文中就有千、萬這樣的大數字,用來計數用。甲骨文的“千”字,字形是由一個側立的人,在人的身體中部又增加了一橫,以此構成數字“千”。至於為何加“一”為千,說法不一。有的解釋為借“人”聲,加“一”表示一千,而是不是以人的這個身體為單位,加一來指事這個數字,還需要更多的考證。金文的形體和甲骨文一致,也是一人加一。小篆形體沿襲了甲骨文、金文形體。到隸書以及後來的簡化字也依舊如此,隻是規整筆畫的痕跡更加明顯。

千,數詞,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說文解字》中的說解是:“千,十百也。從十從人。”“千”就是十個一百為“千”。這個數詞在漢語語言中一直被使用著,應該算作基本詞一類,它的意義甚至字形都沒有發生過多的變化。例如《書·泰誓上》所記錄的:“予有臣三千,惟一心。”“三千”就是數詞,三十個一百。由於“千”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個比較大的數詞,因此由本義引申表示數量很多、很大的意思,因此李白有詩句說:“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裏的“三千尺”並非實實在在的三千尺,而是一個泛指,為了描寫飛流直下的長度很驚人。再比如《韓非子·難勢》中所記錄的:“且夫治千而亂一,與治一而亂千也,是猶乘驥駬而分馳也,相去亦遠矣。”“千”和“一”是相對而言的概念,表示“多”這個意思。由這個意義進一步引申,可以表示程度上“多”、“很”、“非常”、“務必”,例如“千萬”,“你千萬不要出去。”“千”作為貨幣的計量單位,為了避免別人隨意修改,於是可以大寫為“仟”。

成語

千方百計千辛萬苦千山萬水萬紫千紅千絲萬縷一諾千金

歇後語

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頭發絲吊大鍾——千鈞一發

諺語

一根線,容易斷;千根線,能拉纖。

千裏之堤,毀於蟻穴。

一失足成千古恨。

甲骨文小篆隸書

“欠”的甲骨文是一個象形字,字象一個跪坐的人長大了嘴巴打嗬欠的樣子,小篆的形體上麵是三撇,象氣體升起的樣子,實際上是小篆“氣”字的反寫形式,而下麵是一個站立的人,表示氣體從人體呼出並升起,即打嗬欠。隸書下麵結構也從人,上麵結構經過演變寫作為“”。

“欠”的本義是打嗬欠,是人在疲倦的時候張開嘴吐氣以鬆展身體的一種方式。《說文解字》說:“欠,張口氣悟也。象氣從人上出之形。”“欠”是打開嘴巴將氣吐出來的意思。例如《禮記·曲禮》中記錄的:“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侍坐者請出。”其中的“欠伸”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打嗬欠、伸懶腰的意思。我們今天對“欠”的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含義是表示“虧欠”,例如“欠債”、“欠錢”,這個意義是來自於本義的引申,因為人體是在精力不足的情況下會打嗬欠,因此這個意義引申就有了“不足、不夠、缺少”的意思,例如我們所說的“狀態欠佳”、“精神欠佳”、“身體欠安”、“欠考慮”,等等,是指的狀態、精神、身體不足、不夠飽滿,沒有達到最好的情況,缺少周全的考慮。四川話中有“心欠欠”的說法,通常是指的沒有滿足、有所缺失的心理狀態,例如“他今天吃飯沒有喝到白酒,隻喝了點紅酒,心欠欠的。”是說他因為沒有喝到白酒而感到有點失意。由“缺少、不足”再引申才有了“虧欠”這層含義,而這個意義上“欠”多與錢財關聯著,以至於大多用來指借錢、借財沒有歸還的這種行為,當然也有指其他的“虧欠”,例如“欠人家一份人情”。

此外,我們也說去“欠身起立”,“欠身”是來自於打嗬欠伸懶腰這種向前、向上的肢體動作,在山東一些方言中引申用作“開始”的意思。

成語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嗬欠連天

諺語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三九欠東風,黃梅無大雨。

歇後語

矮子打嗬欠——氣兒不長。

河馬打嗬欠——好大的口氣。

眨眼打哈欠——揚眉吐氣。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妾”這個漢字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已經退出了常用詞的行列,但這個字確實是一個有著曆史身份的漢字,在這個字的身上記錄了中國的一些社會文化曆史現象。甲骨文的“妾”字是一個跪立的女子,但女子的頭上有一個三角形狀的東西,有人認為這個東西是服刑的標誌,是一種刑具,也有人認為是一種發髻。金文的“妾”字和甲骨文相似,也是上麵一個三角形部件,下麵是一個跪立的女子。小篆的形體結構基於甲骨文、金文,字的上麵部件演變為“辛”字頭,下麵部件為“女”,隸書、楷書與小篆形體結構一致,筆畫有所平直化。

根據許慎《說文解字》的說解,“妾”的本義是:“有辠女子,給事之得接於君者。從■從女。《春秋》雲:‘女為人妾。’妾,不娉也。”是說妾的身份是有罪的女子,是供職於君王的人。這種人是不進行問名這樣的婚禮而直接就成為別人的妻子。按照這樣的說解,妾的身份在古代實際上很低下,是女奴的身份,本義應該是女奴。由於妾的特殊身份,因此在古代社會又往往成為男子正妻之外的女子,即小妻,偏房,這個意義也是我們今天的人最熟悉的一個意義。妾由於身份的特殊,地位的低下,因此往往成為古代女子的自謙之詞,是一種賤稱。例如杜甫《新婚別》詩句中所說的:“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這裏的“妾”就是一個謙辭。

成語

妻妾成群三妻四妾

夫婢妾賤妾婦之道

歇後語

小妾當家——做不了主

為妻罵妾——迫不得已

老子納妾兒姘居——上梁不正下梁歪

諺語

寧為房上鳥,不作屋裏妾。

欲使人家不和,教人娶小老婆(妾)。

朋友妻,不可欺;朋友妾,不可滅。

“禽”的甲骨文像捕獵用的工具,上麵是網狀的器具,下麵是握柄。金文的“禽”字是個形聲字,字的上部件為聲符“今”,下部件為形符,小篆直接基於金文,並將握柄橫置,於是就有了隸書、楷書的形體。

“禽”在甲骨刻辭中是一個動詞,表示捕獲、擒拿的意思。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禽,走獸總名。從厹,象形,今聲。禽、離、兕頭相似。”禽為走獸的總稱。但從甲骨刻辭來看,這個字最開始應該是做動詞擒獲,後來再以此來稱呼擒獲到的獵物為禽,於是才成為了一個名詞。“禽”作為動詞用的例子很常見,在甲骨刻辭中就有“禽鹿”、“禽虎”等的記載,表示擒獲,又如《逸周書·世俘》所記載的:“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這裏的禽就是擒獲的意思,作為動詞用的“禽”後來增加了“扌”旁,變成了“擒”,於是“擒”便成為了動作擒獲的專用字,而“禽”則變成了擒獲的獵物的名稱,而所獵獲的既有飛禽也有走獸,因此最開始“禽”在指稱獵物的時候應該是一個泛指概念。但在先秦的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禽獸”連用的情況,說明“禽”、“獸”在這個時候是有區別的了,“禽”在開始的時候可能既包括飛鳥類也包括走獸類,例如《莊子·馬蹄》所記載的:“禽獸成羣,草木遂長。”後來隨著語言的發展使用,“禽”的語義範圍開始縮小,專門用來指稱飛鳥類,而走獸類則用“獸”來表示了。例如我們今天常常說到的“飛禽走獸”,實際上就已經將“禽”和“獸”分別開了,“禽”是“飛禽”指鳥類,“獸”是“走獸”指地上爬行奔跑的動物類。

成語

衣冠禽獸禽獸不如飛禽走獸

束手就禽七縱七禽禽困覆車

歇後語

猴兒戴帽子——衣冠禽獸

雞穿大褂狗戴帽——衣冠禽獸

諺語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責主而仕。

德禽鳴福壽,義犬保平安。

禽逃飛、獸狂叫,地震要來到。

甲骨文小篆隸書

古人對四季觀察細致,在文字的記錄上,也采取了以物代名的方式,秋季在甲骨文是如何被記錄的?甲骨卜辭中記錄了上述形體,這個形體像一隻昆蟲,研究的人認為它像蝗蟲。而蝗蟲在秋天會成群出現在田野中,吞食成熟的糧食作物,大致因為如此,因此,這個字實際上代表的就是我們今天的“秋”這個概念。而甲骨文的第二個形體,蝗蟲的下方還有一個“火”部件,《說文解字》所收錄的字頭正篆從禾、從火,即小篆所列的第一個形體,但它的籀文(小篆的第二個形體),左邊為“禾”和“火”部件,右邊為“龜”部件,“龜”字的甲骨文寫作“”,與甲骨文表示蝗蟲的這個形體有相似之處,不難看出,籀文右邊的“龜”是誤寫的結果。隸書的“秋”字基於小篆,從禾、從火。

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秋,禾穀孰也。從禾,省聲。”“秋”是指的穀物成熟。《禮記·月令》中說:“麥秋至。”“秋”即成熟收成。穀物成熟的時間是秋天,因此“秋”作為季節講,這個意義也是我們今天的常用意義,因此有“秋收”、“秋水”、“深秋”等說法,《詩·衛風·氓》中所說的:“將子無怒,秋以為期。”秋即秋天的意思。由此引申為時期、日子,《史記·魏公子列傳》中記載的:“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效命之秋”即效命的時間、時期,我們常說的“這是一個多事之秋”,其中的“秋”即時期的意思。而“秋”作為收成、莊家成熟,一般要經曆一年的周期,因此,“秋”可以表示“年”的意思,例如我們說“千秋萬代”、“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春秋歲月”,其中的“秋”都是“年”的意思。

成語

暗送秋波冰壺秋月春花秋實

落葉知秋明察秋毫千秋萬歲

諺語

一葉落知天下秋

立秋十天遍地黃

一場秋雨一場寒

歇後語

秋後的瓜棚——空架子

秋後蟬鳴——聲嘶力竭

秋後的蚊子——飛不了幾天

秋後的柿子——越老越紅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這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左邊從耳,右邊從又,即手,組合成“取”字,表示用手取耳。金文對甲骨文的耳部件有所改變,更加凸顯耳朵的外形輪廓,小篆在金文的“耳”部件的基礎上,將一些筆畫加長並且連貫起來了,較難看出這是一隻耳朵的形狀,隻是“又”這個部件仍然保存著手的形狀,到了隸書和楷書,“耳”已經完全不像耳朵了,而右手則寫成了“又”。

古時有取左耳記功的習俗,因此在文獻中我們能看到這樣的記載,《周禮·夏官·大司馬》說:“大獸公之,小禽私之,獲者取左耳。”鄭玄注:“得禽獸者取左耳,當以計功。”許慎《說文解字》解釋道:“取,捕取也。從又從耳。《周禮》:‘獲者取左耳。’《司馬法》曰:‘載獻聝。’聝者,耳也。”取的本義是割取,後來引申為拿、取得、獲得、捉拿之義,例如:《書·召誥》上說:“太保乃以庶邦塚君,出取幣,乃複入,錫周公。”這裏的“取”就是拿的意思,我們今天到銀行取錢的“取”,也是拿的意思;又如“取暖”、“吸取”的“取”則是獲得、取得的意思,而高考錄取中的“取”,是在獲得的基礎上進一步引申,有挑選的含義在裏麵,在獲得的人中擇優挑選;當然我們還有“取命”的說法,實際是做本義講,即割取、割殺,也可理解為引申義拿、拿下。

在古漢語中,“取”往往又借作“娶”字,通觀漢字,“趣”字也是一個從“取”的字,從取從走,《說文解字》解釋為:“趣,疾也。從走取聲。”這個字的取意大概也是和取有關,為了迅速得到某個東西而疾跑,因此許慎解釋作疾,疾走之義。

成語

自取其咎自取其死自取滅亡

歇後語

長衫改夾襖——取長補短

沙漠裏烤火——就地取材(柴)

唐僧上西天——一心取經

瞎子背瘸子——各取所長

諺語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軟處好取土,硬處好打牆。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