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1 / 3)

第六部分

小篆隸書

“領”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未見記錄。小篆的“領”是形聲字,左邊是聲旁“令”,右邊是形旁“頁”,“頁”表意,表示人頭。隸書和今天簡化形體是一致的,隻是繁簡區別。

領的本義應該是指脖子,《說文解字》的說:“領,項也。從頁令聲。”“領”就是項,而“項”即脖子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中說:“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這裏的“領”是指的脖子的意思,“引領而望”即伸長了脖子仰望的意思。脖子的位置正好與衣服的衣領位置一致,因此引申表示“衣領”。《荀子·勸學》說:“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其中的“裘領”即裘衣的領子、衣領。這個意義今天也很常用,例如我們還會說“領夾”“領帶”“領章”“領結”等,其中的“領”都是衣領的意思。我們還有“藍領”“白領”的說法,直接的理解是藍色的衣領和白色的衣領,但現實生活中實際喻指做體力勞動的一類人和做腦力勞動的一類人,可能是因為體力勞動容易弄髒衣領,於是用藍色來比喻,而腦力勞動則相反。

脖子在人體中很重要,有橋梁的作用,而且位置靠前,和人的腦袋直接相連,“領”從而引申出“重要”“首要”“在前麵”的含義。例如有“領袖”“領頭”“領路”“領銜”等說法。被領的人或事物是接受領袖者的意願的,因此引申出“接受”的含義,例如“領會”“心領”“領教”等。再進一步引申就有了“管轄”“管帥”的意思,於是就有了“統領”“領土”“領空”“領域”等等說法。

成語

標新領異方領圓冠神領意得

提綱挈領遙遙領先翹足引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中國古代社會講究尊卑上下關係,甲骨文的“令”字是有兩個部件組成,上麵的部件有的解釋為古代的“木鐸”,即鈴,有的解釋為屋頂,還有的解釋為一個張大的嘴正在發號施令,下麵的部件是一個跪坐的人,整個字會意人跪坐著接受上級的指示。金文的“令”字和甲骨文形體結構完全一致,小篆也和甲骨文、金文形體結構一致,隸書根據小篆形體做了規整變化,原來的短橫寫作為“丶”,原來的跪坐的人寫作為“”。

從字形會意來看,“令”的本義應該是命令的意思。《說文解字》的解釋是:“令,發號也。”即指的發號施令的意思。這個意義在古代也是常見的意義,例如我們所熟悉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其中的“令”就是命令的意思,是挾持天子向諸侯發號施令。“令”被用作名詞,可以表示“法令”、“命令”,也就是上級的指令可以成為律法,例如《周禮·秋官·朝士》中所說的:“犯令者刑罰之。”這裏的“令”就已經上升為國家的刑法,觸犯法令的人要處以刑罰。而“命令”往往是讓別人去做、使別人去執行,因此這個意義上包含有“使、讓”的色彩,於是“令”就引申表示為“使、讓、叫”,例如我們今天常常說“他令我很失望。”這個“令”的意思就是來自這裏。表示某個節氣的到來我們會加一個“令”字,這或許是因為上天發的命令,於是就有了“夏令”、“秋令”、“冬令”、“春令”等時令。此外,我們今天尊稱別人的父親、母親、往往會加一個“令”字,例如“令尊”、“令堂”,這個“令”是一種“敬稱”,這和“令”的本義似乎關係不大,但古文中“令”字可以用作表示美好的意思。

成語

利令智昏令不虛行軍令如山猜枚行令從令如流五申三令秋行夏令靜言令色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龍是華夏民族的圖騰象征,代表著吉祥、活力和勇敢。甲骨文的龍字是有身有頭,頭頂上還與“辛”字飾物。金文和甲骨文的形狀相似,隻是龍口中多出尖牙,到小篆則變化比較大,變得更加繁複,分為左右兩個部件,而甲骨文金文的龍頭龍嘴部分變作了“月”即“肉”,右邊是增添的部件。

關於龍的解釋,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說道:“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龍是一種有鱗甲的動物,也是這類動物中的首要代表,而且變化多端。龍能騰雲駕霧,因此《易·幹》說:“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作為中國古代四靈“龍、鳳、龜、麟”之一龍,向來為曆代帝王將相所喜愛,是皇帝的代表和象征,《呂氏春秋·介立》中記載有:“晉文公反國,介子推不肎受賞,自為賦詩曰:‘有龍於飛,周徧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這裏的“龍”是人君的代稱,即晉文公。我們從曆史古跡中,尤其是皇宮庭院中可以看到,龍是皇帝的象征,也是皇帝可以擁有的飾物,龍袍、龍座、龍床等等,故宮有一塊九龍壁,就是天子的象征。

由龍而產生的語言現象很多,例如龍卷風,這就是和龍的呼雲喚雨的特性有關,龍即可飛天也可以潛水,因此,將天上的颶風現象和龍的本領聯係了起來,於是就有了龍卷風這樣的稱法。而四川方言中有“龍門陣”一說,相傳是唐代薛仁貴所創的一種軍事擺陣法,後來用來指談天說話,因此有擺龍門陣的說法。

成語

乘龍快婿屠龍之技龍騰虎躍

龍肝鳳髓龍盤虎踞生龍活虎

諺語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

葉公好龍,真龍必出。

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歇後語

龍王爺的脾氣——摸不透

龍珠跟著龍尾轉——不對頭

小篆隸書

“樓”這個概念的出現也比較晚,從中國建築發展史來看,上古居民一般都是在高腳的地基上的建築房屋的。因此,甲骨文、金文中不見這個字的記錄。小篆的“樓”是一個形聲字,左邊的“木”為形符,表明樓房建築的主要材料,而右邊的部件為聲符“婁”,隸書的形體結構與小篆,筆畫有所變化。

“樓”字的產生是伴隨“樓”這種事物的出現而產生的,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軍事作戰守望的樓台實際上已經產生,但僅僅作為觀望使用,不是後來用於居住的建築。在這個基礎上,後來在戰國末年才產生了用於居住的所謂的“樓”。因此《說文解字》中這樣說道:“樓,重屋也。從木,婁聲。”也就是說“樓”是一種重疊的房子、兩層以上的房子。例如。《孟子·告子下》中所記載的:“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樓”即重屋,兩層以上的閣樓。又如《荀子·賦篇》中也有這樣的記載:“誌愛公利,重樓疏堂。”指的就是居住用的重疊的閣樓以及寬敞的堂屋。

在我們今天生活中,高樓大廈是最熟悉不過的建築了,而“樓房”也隨處可見,從“樓房”這種居舍,又引申出指樓房的一層,例如“一樓”、“二樓”、“三樓”等。

成語

樓閣台榭樓閣亭台樓屢闌珊

人去樓空樓船簫鼓瓊樓玉宇

歇後語

跛子爬樓梯——步步難

積木搭高樓——一推就倒

老太婆住高樓——上下兩難

諺語

山外青山樓外樓,前進路上無盡頭。

過了河莫拆橋,上了樓莫斷梯。

東風吹過夜,大水浸樓棚。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鹿

鹿的甲骨文最凸顯的就是鹿角,從這個標誌性特征,我們就可以很快的判斷出這是什麼動物,甲骨文的鹿是個象形字,刻畫了鹿頭、眼耳以及身體和四肢,形象逼真;金文與甲骨文相似,但變得更加規整,小篆還能看出一點鹿的形象,這種形象主要來自鹿角,而隸書則完全失去了鹿的形象性。

鹿在上古時代是一種常見的動物,也是被獵殺的重點對象,在殷商時代,商王尤其熱衷於逐鹿射殺活動,在已有的甲骨卜辭中我們不難發現,商王一次捕殺鹿可高至幾十頭,而鹿本身所具有的特點當然也是被獵殺的原因。《說文解字》說道:“鹿,獸也。象頭角四足之形。”《詩·小雅·鹿鳴》所寫:“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描繪的就是鹿的形象。鹿在上古時代是帝王田獵的愛物,後來數量減少了,但仍然是皇室田獵所喜歡的對象,因此有“逐鹿中原”、“鹿死誰手”等說法,這裏的鹿實際上已經由鹿這個動物引申指一種政權、權勢,《史記·淮陰侯列傳》有這樣的記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這裏的鹿就是政權、權勢的代名詞。

鹿全身都是寶,例如鹿茸、鹿骨頭是名貴的中草藥材,我國範圍內的鹿的品種也很多,常見的有梅花鹿、白唇鹿、駝鹿等。

成語

鹿死誰手指鹿為馬

歇後語

被獵人追趕的金鹿——慌裏慌張

豹狗子吃馬鹿——好大的胃口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的“旅”字是一個象形兼會意字,字的外部件是一麵旗幟,內部件是兩個側立的,人站在旗幟下,表示遠征的軍隊、軍旅。金文的形體基於甲骨文,字的部件未變,外部件為旗幟,內部件為兩個人。小篆的形體以甲骨文、金文為基礎,旗幟被寫為“■”,而兩個人沒有變化,形體結構更加規整。隸書的“旅”字由於筆畫的改變,將兩個人寫成了“”。

“旅”的本義是軍隊。《說文解字》的說解是:“旅,軍之五百人為旅。從■從從。從,俱也。”是說有五百人的軍隊稱為“旅”。例如《詩·大雅·皇矣》中所說的:“王赫斯怒,爰整其旅。”“旅”即指的軍隊。古代的軍隊的主要編製單位有“師、旅、軍”,《周禮·地官·小司徒》記載有:“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旅”的本義是遠征、外出的軍隊,因此引申出“寄居、客處”的含義,軍人出門在外,身份就如同客人一樣,因此就有了“旅客”、“旅館”的說法。

“旅”有遠征的含義在裏麵,而“逰”(今寫作遊)也有遠行的含義,因此古人有“旅遊”這樣的說法,即旅行遊覽的意思,古人也有“旅行”的說法,但古人的“旅行”是集體行進、群行的意思,例如《禮記·曾子問》中所說的:“三年之喪練,不羣立,不旅行。”

成語

人在旅途陳師鞠旅昌亭旅食

旅進旅退一成一旅

歇後語

吃飯館,住旅店——啥事不管

旅店裏租被子——另搞一套

旅店裏的臭蟲——吃客

小篆隸書

我國最早的有文字記錄的鞋,稱為“屨”,相當於今天說的草鞋,而“履”是皮革做的鞋子,通俗說就是今天的皮鞋。“鞋”這個字的出現比“屨”和“履”更晚,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才出現。“履”是一個會意字,表示人腳穿著像舟一樣的鞋子在路上行走。

“履”的本義是穿鞋行走、踐踏的意思,例如《詩·小雅·小旻》中記載:“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其中的“如履薄冰”,就是像踩在薄冰上一樣,這個“履”就是用的本義。而《說文解字》對“履”解釋是:“履,足所依也。從屍從彳從夊,舟象履形。一曰屍聲。”是說“履”是腳上穿的東西,即鞋子,這實際是本義的引申了。例如《莊子·山木》說:“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履”是鞋子的意思。到漢代以後,“履”作為鞋子的稱呼逐漸取代了之前的“屨”。由“鞋”還可以引申出“穿鞋”的含義,例如《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後一個“履”是動詞。整句話是說張良為他取回了鞋子,並且跪下為他穿上了鞋子。

“履”既然和行走相關,就和人的經曆有了聯係,因此引申表示“經曆”,例如戴震《與方希原書》中寫到:“凡事履而後知,曆而後難。”凡事要經曆之後才知道。我們今天求職用的“履曆”,也是這個含義。“經曆”是要去做一些事情,引申表示“履行、實施”,例如《禮記·表記》中說:“處其位而不履其事,則亂也。”是說在他的位置而不履行他該做的事情。能履行、實施一定事情方案的人都處於一定的位置,因此“履”又引申表示“居、處”,例如《新序·雜事四》中說:“夫執國之柄,履民之上。”“履”作“處”講。

成語

鄭人買履步履蹣跚冠上履下削足適履

履穿踵決分香賣履不衫不履履險如夷

諺語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金文小篆隸書

麻的金文從廠從林,廠是屋簷的象征,而“林”實際是麻皮掛屋簷下麵的樣子,而小篆和隸書將廠字頭訛變作了廣字頭,今天的楷體也如此。

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是:“麻,與同。人所治,在屋下。從廣從。”“麻”這個字展現了人在屋下治理麻的情況。從本義來看,“麻”是一種莖皮纖維植物,《詩·陳風·東門之池》中記載道:“東門之池,可以漚麻。”這裏的“麻”即本義的使用。“麻”的最大用途就是用於織布,我們至今也能看到的“麻布”就是用麻治理出來的纖維所織的布,《詩·陳風·東門之枌》記載說:“不績其麻,市也婆娑。”是說女子不績麻線,反倒去跳舞。古人以麻為孝服的原料,因此有“披麻戴孝”的說法。

我們所說的“麻”實際上有兩種,一種麻是上麵用作衣物的原料,一種麻是五穀(黍稷麥豆麻)雜糧之一的“麻”。此“麻”非彼“麻”。這種麻是用於提煉食用油的主要原料,即“芝麻”,我們今天家庭所用的“麻油”就是這種麻所提煉而成的。

纖維麻需要治理才能用作織布原料,也就是需要將麻皮中的麻纖維一根根的剝離出來,形成一條條的細線,在剝離的時候需要仔細,由這個意義引申出“紛亂”的含義,例如“麻煩”、四川方言中還有“麻咂咂”的說法,是指人說話做事想以混亂過關、再有“你不要麻我”這樣的說法,這裏的“麻”是以混亂來欺騙;而芝麻是細小的,有黑色、白色、黃色,這和斑點有相似之處,於是我們就有“麻雀”(羽毛有斑點)、“麻子”(四川方言中指人臉上的痣)這樣的說法。此外,還有“麻痹”、“麻藥”等說法,是由芝麻給人不平整,不光滑的感覺引申而來的不舒適、無知覺含義。

成語

意亂如麻紛亂如麻桑麻之交

披麻戴孝頂針續麻快刀斬麻

歇後語

麻繩提豆腐——別提了

錯把洋芋當天麻——好歹不分

麻稈搭橋——擔當不起

麻姑娘搽雪花膏——觀點模糊

諺語

不怕亂如麻,隻怕不調查。

蚯蚓路上爬,雨水亂如麻

全是生薑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馬是人類最早馴化的牲畜之一,甲骨文的馬字就是馬的側立象形,最形象的是頸背的馬鬃。金文中的馬已經開始線條化了,省去了甲骨文“馬”的繁複的結構,如馬肚子。而到小篆,這種變化更加明顯,尤其馬頭部位,將馬的眼睛完全線條化,結束了“馬”字的圖畫性質。隸書則使字體結構更加方正,便於書寫。

許慎《說文解字》對馬字有這樣的解釋:“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從他將一個待勢即奔的、動態的馬的形象闡釋出來了,認為馬是一種昂首怒目的、威武的動物。“馬”這個象形字,是馬的整體外形的刻畫。許慎在當時可見到的就是鍾鼎銘文,而他通過“馬”的古文和籀文的揭示,結合現實中的馬的形象,對馬這個字給予了恰當的描寫,說這是一個有馬頭、馬鬃毛、馬尾巴和馬腳的象形,這個解釋無可非議。

古人關於各種不同的馬,有著很多很複雜的叫法,足以見古人對馬的喜愛和了解程度。比如,按個頭分,高八尺以上曰龍,七尺以上曰騋,六尺以上曰馬(見《周禮·夏官·廋人》),還有駒(五尺),駻、驕(高六尺)、駥(高八尺)等;從顏色來分,凡馬身有白色部位的,就有駂、馼、駓、駱、駰、驄、駺、驃、驤等,四川辭書出版社《漢語大字典》收錄的不同顏色的馬的叫法,有六十多種;從年齡來看,一歲稱,兩歲稱駒,三歲稱騑,四歲稱駣(也說三歲),八歲稱。

成語

馬首是瞻一馬當先馬到成功汗馬功勞

諺語

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

平路跌死馬,淺水溺死人。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人類在自己擁有私有物品的時候,產生了交換的行為,進一步發展就有了“買賣”行為,這些最初的痕跡都被文字記錄了下來,甲骨文的“買”字是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麵是一張網,下麵是貝殼,貝殼曾經被作為貨幣、貴重物品,因此整個字會意用網打撈貝殼,意思是買進東西,賣家獲利。金文的形體結構和甲骨文完全一致,隻有細微的不同,上麵是“網”的樣子,下麵是“貝殼”的樣子。小篆的形體是以甲骨文、金文為基礎進行的調整,字體更加勻稱,線條更加流暢,上麵寫作為“網”字,下麵寫作為“貝”字,隸書將“網”改寫為了“罒”。

“買”的本義表示與錢財獲利有關的交易,即購進東西。《說文解字》認為:“買,市也。從網、貝。《孟子》曰:‘登壟斷而網市利。’”古代做交易的地方稱為“市”,因此“市”也表示“買”,因此許慎這裏是用“市”來解釋“買”,即“購買、購進”的意思。例如我們所熟悉的寓言故事“買櫝還珠”,這裏的“買”就是“購進、買進”的意思。購進物品需要支付錢財,雇傭人做事也需要支付錢財,兩種行為從本質上具有相似性,因此“買”在古代有“雇傭、租賃”的意思,例如《韓非子·五蠹》中有:“澤居苦水者,買庸而決竇。”其中的“買庸”就是雇傭工人勞力的意思。買東西對於購買者來說意味著得到這樣東西,而“買”的東西除了客觀事物之外,還有人情關係,例如為了拉攏人際人情關係可以通過錢財的賄賂,於是“買”就引申出了“收買、博取、獲取”的意思,例如《管子·法禁》中有:“說人以貨財,濟人以買譽。”“買譽”就是博取名譽。此外,還有我們所熟悉的“買官求利”、“收買人心”、“買通關係”,等等。

成語

買櫝還珠招兵買馬買東買西

買上囑下買靜求安買賤賣貴

諺語

買盡天下物,難買子孫賢。

買賣不成仁義在。

有錢能買鬼推磨,有錢能買高官做。

歇後語

半夜做買賣——暗中交易。

服裝店裏的買賣——一套一套的。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麥的甲骨文是上麵一個來,下麵一個止,實際上麥的本字應該是“來”,甲骨文中的“來”寫作“”是麥的象形,有穗、葉、莖和根,甲骨文中的表示“麥”的字形實際上應該是表示行走往來的“來”字,而“來”字應該是表示植物的麥字。金文基於甲骨文,也寫作麥,上麵是來,下麵是止,小篆依然能看出其原形,隸書在小篆的基礎上對筆畫進行了調整。

麥是重要的農作物,北方多產,是重要的糧食,磨成粉之後就是我們熟知的麵粉了。《說文解字》解釋道:“麥,芒穀,秋種厚薶,故謂之麥。麥,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從來,有穗者;從夊。”本義是一種有芒的穀子。《詩·豳風·七月》記載有:“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麥是“黍、稷、菽、麻”等眾多農作物中的一種。

“麥”即“來”,“來”的本義應該是麥,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解釋道:“從夊者,象其往來之狀。”因此,我們在文獻中可以看到“來”作“麥”講的例子,《詩·周頌·思文》說道:“貽我來牟。”其中的“來”即“麥”。

麥作為一年或兩年生的植物,從古至今的用法都比較單一,我們生活中所出現的與麥有關的字或詞都是有限的,例如“麰”、“麧”、“”、“麩”、“麵”等,指的是麥子、麥粒或者麥皮;麥是釀酒的原料,從文字上也有記載,例如“”、“”等。我們今天還有“麥芽”、“麥穗”、“燕麥”、“麥片”等這樣的合成詞。

成語

麥秀黍離麥丘之祝兔葵燕麥

不辨菽麥麥穗兩岐種麥得麥

諺語

寸麥不怕尺水,尺麥但怕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