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殘燈末廟不遷之廟朝夫子廟
神謨廟算一生隻大水衝了龍王廟
歇後語
擔著石磨趕廟會——負擔太重
扛魚網進廟堂——勞(撈)神
雷公躲進土地廟——天知地知
諺語
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廟。
病急亂投醫,逢廟就燒香。
淺水養不了大魚小廟留不住大菩薩。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民
甲骨文的“民”,上麵像一隻眼睛,下麵像一帶刃之物,表示用帶刃的物體刺眼睛。金文類似,根據郭沫若的說解,這個字表示以刃刺左目,在當時的社會代表奴隸。小篆變化較大,已經不容易辨出形體。隸書則更難以看出形體所表示的含義了。
“民”的本義按照相關研究以及文獻記載來看,表示一種身份特殊的群體,地位低下的奴隸。《說文解字》說:“民,眾萌也。從古文之象。”民是無知的人群,例如《論語·學而》說:“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人、民同列,“民”側重指被統治的階層,為上層服務、服役、勞作的階層,而“人”可以是泛指概念,也可以指和“民”相對的統治階層。但“民”也可以用作泛指,指“人”,例如《詩·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薑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這裏的“民”顯然是個大概念,指一般的人。實際上隨著奴隸製度瓦解、封建製度建立,民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發生變化了。不同階層的人,都可以用“民”來稱呼,甚至包括當官的人,《穀梁傳·成公元年》記載:“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這四民,其中的“民”實際上就是一種泛化概念,大致等同於今天的“人”。
我們今天的語言中,更將“民”和“人”合並使用,即說“人民”。此外還有“民眾”“民工”“民兵”等等說法,其中的“民”即人民。而“民”還有“大眾”的含義,因此有“民間”“民歌”等說法。
成語
國富民強勞民傷財
以寬服民蠹國殃民
歇後語
藏民穿皮襖——露一手,留一手
(林衝)上梁山——官逼民反
諺語
官多一分廉,民增一分福。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名
人都有名,即我們今天所說的名字。甲骨文“名”,字形由左右結構組成,左邊為“夕”,右邊為“口”,有人將其會意為天黑看不見人,隻好開口叫人的名,以便取得聯係。金文的“名”字變成了上下結構,“夕”在上麵,“口”在下麵,小篆的結構和金文基本一致,一直到後來的簡化字。
古人都是有“名”的,自出生後不久,大致三個月,便會由長輩取名,這個名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小名,成年之後會取字。取名從古至今、中外都是一致的,因此《說文解字》這樣解釋說:“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名”即指的自己稱呼自己的名,為了讓黑暗中的人能辨識自己。姓名、人名、名單、花名冊、簽名、原名,等等中的“名”都是指的名字。“名”還可以用於事物身上,例如“品名”、“器名”、“山名”、“水名”,等等。“名”作為一個人的身份的標簽,引申可以表示名氣、名義甚至名譽,例如名存實亡、師出名門、沽名釣譽、名家名流,等等。“名”在古文中常見它被用作動詞,表示“叫做”的意思,例如孔子名丘,老子名耳,即指的孔子的名字叫做丘、老子的名字叫做耳。當然我們今天很少用“名”作動詞用了。“名”是一人一物對應一名,因此又被用作量詞,例如“三十名同學”、“他的學習成績在班上是第一名”,即指的三十個同學,名次是第一。四川話裏麵有這樣的表達“你在搞啥子名堂?”意思是你在做什麼,有責難的意味在裏麵。
成語
名揚四海沽譽釣名欺世盜名身敗名裂名存實亡
諺語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爭名於朝,爭利於市。
盛名之下,其實難符。
人怕出名豬怕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明
“明”的甲骨文是一個會意字,字的左邊部件是“月”的象形,右邊部件是“日”的象形,先民最早對於光亮的認識在這個字上有很好的體現,日與月相對應表示光亮、光明。金文的形體結構基於甲骨文,與甲骨文的第二個形體完全一致,左邊部件是窗戶的象形,右邊部件是月的象形,表示月光投射到窗戶上,光亮的意思。小篆的形體與金文的第二個形體基本一致,但筆畫進行了紋飾,左邊是窗戶形狀,右邊為月,《說文解字》“朙”字下所收錄的古文形體(見上麵小篆的第二個形體)與甲骨文一致,從日、月,而隸書的“明”字也從日、月。
從以上字形分析不難看出,“明”的本義是光明、光亮的意思,與暗相對。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明(朙),照也,從月、從囧。”即說“明”為光照、光明的意思。《荀子·天論》中所說的:“在天莫明於日月。”又如《易·係辭下》中所記載的:“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其中的“明”作光明、光亮講。“明”是光亮之處,能讓事物清晰可見,因此古人有“耳聰目明”的說法,這裏的“明”用來形容眼睛明亮,視力好,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所說的:“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說的就是眼睛明亮,能看清楚事物的細節末端。我們今天所謂的“聰明”在上古時代是“耳聰”、“目明”,表示智商高是後來的用法了。
天亮的時候是光明到來的時候,因此“明”又用來表示天明,例如《詩·齊風·雞鳴》所說的:“東方明矣,朝既昌矣。”東方即太陽升起的地方,“明”即天明、天亮。殷墟卜辭中用來表示時間明天、第二天這個概念的是“翌”,但“明”字還沒有這種用法,“明”用來表示與“今”相對的時間概念要稍晚於“翌”。
成語
明心見性明察秋毫明目張膽
明察暗訪自作聰明明眸皓齒
歇後語
鼻子上掛燈籠——明眼人
肚皮裏點燈——心裏明
諺語
明槍好躲,暗箭難防。
星星明,來日晴。
明人不做暗事。
金文小篆隸書
末
“末”是一個指事字,這個字可考證的字體是金文形體,金文的“末”是一棵樹木,在樹梢處有一點,指事樹梢的位置,樹梢是樹木的最高點,因此這個字取意“末”、“最後”。小篆的形體基於金文,字是將金文筆畫變得更加規整劃一,指事符號變化為一橫。隸書的“末”字,形體筆畫更加平直。
“末”的本義是樹梢。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我們可以看到:“末,木上曰末。從木,一在其上。”“末”即指樹梢。例如《易·係辭下》所記載的:“其初易知,其上難知,本末也。”這裏的“末”即樹梢。由樹梢引申指事物的末端,於是就有了“末流”、“歲末”、“強弩之末”、“世紀之末”、“末尾”,等等說法,表示事物的末尾、結束的地方。樹梢枝葉細小的地方,因此“末”就有了細微、細小的意思,象“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舍本逐末”這樣的說法裏的“末”即指事物微小之處,不重要的地方。我們甚至還有“粉末”、“碎末”這樣的說法,實際也是這個引申意義的用法。
“末”表示樹梢,在我們今天的語言中,已經換作“梢”,即樹木的末端。我們今天用“樹梢”來表示“末”的本義。
成語
本末倒置舍本求末
棄本逐末窮途末路
歇後語
秦叔寶賣馬——窮途末路
閻王下請貼——離死不遠
趕大車的拉煤末兒——倒黴(煤)一道兒
諺語
頭伏蘿白,末伏蕎麥。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莫
從甲骨文來看,“莫”是太陽落到樹叢裏麵,會意日落,是個會意字。甲骨文字形也有寫作日落於草叢的,如甲骨文第二個形體。金文的形體是對甲骨文形體的完全繼承,上下左右為草叢,中間位太陽,小篆對這個形體的保存上除了筆畫之外是相當完整的,我們完全能通過字形讀懂文字的所要表示的意思,而隸書將字形下部的草叢寫成了“大”。
從上麵的字形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莫”這個字的本意是表示日落,《說文解字》的解釋是:“莫,日且冥也,從日在茻中。”這就是對“莫”的本義的解釋,即日落。《詩·齊風·東方未明》中記載有:“不夙則莫。”這裏的“莫”與“夙”是同時出現,“夙”表示“早”,而“莫”相應就是表示“晚”了,是日落的時候。“莫”實際上是我們後來常用的“暮”的本字,“莫”在古文中被借用表示否定的副詞,例如《國語·魯語下》中所記錄的:“女知莫若婦,男知莫若夫。”以及“莫須有”、“莫愁”等說法,其中的“莫”都表示否定,於是後來就在“莫”的下麵加了一個“日”字專門用來表示太陽落山的時間,即“暮”,這是一個形聲字,“莫”表示讀音,而“日”表示意義。因此我們今天常見到的就是“日暮”這樣的寫法,而太陽落山表示白天的盡頭和黑夜的開始,因此“莫”又引申表示“時間將盡”,於是有“暮年”、“暮春”、“日暮窮途”等說法。
成語
罪莫大焉莫可名狀懊悔莫及
莫衷一是莫名其妙變幻莫測
歇後語
參謀皺眉頭——一籌莫展
地頭蛇請客——禍福莫測
鐵公雞身上拔毛——莫想
站在山頂趕大車——鞭長莫及
諺語
日月莫閑過,青春不再來。
好事一做到底,壞事一次莫為。
人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莫要見人就交友,莫要見錢就伸手。
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到無時想有時。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母
甲骨文的“母”字是一個象形字,這個字展示的是一位跪坐的女性,這個女性雙手交叉,字中有兩點表示乳房,以表示此女性與生育和哺育有關。金文的“母”字基於甲骨文形體,隻是在字的上部多添了一橫,金文中也有形體完全同甲骨文的,小篆的形體就和甲骨文形體相似,隻是字體變得更加規整,但隸書的“母”字從形體結構上來看已經無法看到人體的形狀,因此難以解析出這個字的所要表達的意思。
“母”的本義就是表示母親、媽媽。《說文解字》這樣解釋到:“母,牧也。從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聲訓為牧,即養牛的人,比喻人哺育子女,像懷裏抱著孩子的樣子,又解釋說像給孩子喂奶的樣子。從女性的生育功能的角度來看,許慎的解釋是可行的。“母”從古至今一直在使用,而且從意義來看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詩·邶風·日月》中所記載的:“父兮母兮,畜我不卒。”“父、母”同時列出,這裏是表示母親的意思。由本義引申出為女性長輩的通稱,例如“祖母”“伯母”“叔母”“姨母”“姑母”“舅母”,等等,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能聽到“母牛”“母豬”“母狗”“母貓”“母馬”等說法,這裏的“母”已經由本義引申指性別,即表示雌性的動物。
我們今天在一些方言,尤其是北方方言中可以聽到對“母”或“母親”的別稱,例如稱“母親”為“娘”,自古就有之。而稱“媽媽”是一種更口語的稱法,在正式場合和書麵語當中常常還是用“母”“母親”或“家母”表示尊敬。
成語
孟母三遷子母相權穀父蠶母
召父杜母母以子貴賢妻良母
歇後語
帶崽的母老虎——分外凶
老母雞下蛋——臉紅脖子粗
母雞跌米缸——飽餐一頓
諺語
兒行千裏母擔憂。
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
養兒方知父母恩。
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牡
“牡”的甲骨文左邊部件是一隻牛,右邊部件是表示雄性動物的符號,整個字表示雄性的牛,實際上在甲骨文的形體記錄中,還可以見到左邊的動物部件用羊、鹿等來充當的,都是表示這一類動物中的雄性類。金文的形體基於甲骨文,而字形不像甲骨文那樣多樣不定,在金文的形體中,這個表示雄性動物的符號選擇了“牛”,而字的右邊增加了一橫,誤寫為了“土”字了。小篆和金文的形體結構完全一致,都是形聲兼會意字,左邊的“牛”表示意符,右邊的“土”表示聲符,隸書的形體結構同小篆,隻是筆畫平直有變化。
這個字和“牝”是一類字,也是意義相對的字。這個字從上麵的形體分析不難看出,本義就是雄性生物。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牡,畜父也,從牛、土聲。”“牡”表示雄性的牲畜動物。例如《詩·邶風·匏有苦葉》所記載的:“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這裏的“牡”是指的雄雉。在表示雌雄的字詞當中,牝、牡的使用對象隻能是牲畜動物,而一般不能用於人類。古人把和“牡”具有相似性的事物也稱為“牡”,例如“鎖鍵”,《禮記·月令》中所記載的:“壞城郭,戒門閭,修鍵閉,慎管籥。”鄭玄的注解是:“鍵,牡;閉,牝也。”可見,古人將鎖須比作牡。
我們今天的生活中還有一些和“牡”搭配使用的事物名稱,例如“牡丹”、“牡蠣”等,這些“牡”不是雄性的含義,這些說法隻是假借的用法而已。
成語
雄者牡麻牝牡鸝黃牝雞牡鳴
諺語
欲食好魚金針鯧,欲娶雅牡蘇六娘。
歇後語
牡王八爬上牝王八的背——按規定辦事
牝王八爬上牡王八的背——不按規定辦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木
“木”是一個象形字,從形體來看,甲骨文、金文形體一致,字的上部為樹枝,中間為樹幹,下部為樹根,從字形的演變來看,“木”字從甲骨文到楷體字,它的部件沒有增減,隻有筆畫規整劃一、直曲的變化。
《說文解字》說:“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其中的“東方之行”即指東方屬五行之木,五行之木借自樹木之“木”,而“木”的本義是樹,我們今天用作“木料”、“木材”的“木”,是在樹這個本義的基礎上引申而來的,如“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孟子·梁惠王下》)“木”即樹。上古時候,表示“樹木”這個概念常常用“木”,用作動詞意義的栽種、種植則是用“樹”,在紀元前後,“樹”才用作名詞表示樹木,從而取代了木。在現代漢語中,不能單獨用“木”來表示樹木,隻能用“樹”,而表示樹木的“木”則僅見於合成詞當中,例如“木馬”、“草木皆兵”、“木已成舟”、“行將就木”、“獨木不成林”。
木是實心質地,是生產生活的重要材料,因為具有堅實的性質,於是又從其本義引申出不靈活、愚鈍的含義,“木”便同人聯係了起來,如樸實遲鈍叫“木訥”,而“木偶”常用來形容癡呆的神情,癡呆不知所措的神情叫“木然”,形容發呆的樣子叫“木呆呆”,愚笨或不靈活的人叫“木頭人(兒)”。
上古時代,先民對於植物的認知就已經從個體實物提升到抽象的高度,兩個木並列在一起為“林”,眾多的“木”在一起即“森”,在基本字的基礎上重複使用該基本字,以表示眾多之意,這也是漢字所獨有的功能。
成語
木人石心木心石腹
木石心腸木訥寡言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目
“目”是一個獨體象形字,從甲骨文和金文的形體,我們很容易看出這個字的取意所在,是一個眼睛的象形,有眼瞼和眼珠,小篆的形體是在甲骨文、金文的基礎上將“目”直立方正化,便於筆畫的書寫,隸書和楷書則一脈相承。
“目”的本義就是指的眼睛,《說文解字》中這樣說解:“目,人眼。象形。”例如《詩經》所記載的:“美目盼兮。”這裏的“目”就是眼睛的意思。《國語》中有這樣的記錄“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這裏的“目”實際是名詞動用,表示“看”、用眼神示意的意思。我們今天用“眼”或“眼睛”來表示“目”,但從研究來看,古人所謂的“目”和“眼”是有細微區別的,後者更側重“眼珠子”。“目”和“眼”在上古都可以使用,但有所側重,“目”正如甲骨文、金文形體所表示的概念一樣,是包括眼珠和眼眶在內的整個器官,而“眼”則更集中指的眼珠這個概念。到中古之後,“眼”逐漸取代了“目”,用以指代整個眼器官。關於目和眼的區別,實際在一些成語中也有蛛絲馬跡可尋。我們常常“眼”和“睛”並用,這裏的“眼”實際上和“睛”是同一個概念,《玉篇》中這樣解釋“睛”:“睛,目珠子也。”而我們有個成語這樣說“目不轉睛”,實際上就明確出了“目”和“睛”概念的類屬關係,因此也不難推出“目”是整體概念,而“眼”是局部概念的關係。
而我們今天還有一些說法,比如“目的地”、“目標”、“目錄”、“名目”,等等,都是在“目”的本義的基礎上有所引申或者假借而成的。
成語
不堪入目目不斜視目中無人
本來麵目比目連枝閉目塞聰
歇後語
船頭上撒網——綱舉目張
大家看電影——有目共睹
飛機上觀天——目空一切
諺語
耳聞不如目見。
獐之頭,鼠之目。
名句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牧
“牧”的甲骨文是一個會意字,左邊是牛的象形,右邊是手持鞭子的樣子,整個字會意揚鞭趕牛,表示放牧。金文繼承了甲骨文的形體,小篆也差不多,右邊寫為“攴”。隸書的“牧”字從“牛”從“攵”。
“牧”的本義就是放牧的意思。《孟子·公孫醜下》說:“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其中的“牧”即放牧的意思。《說文解字》又說:“牧,養牛人也。從攴從牛。《詩》曰:‘牧人乃夢。’”可見“牧”還指放養牛的人。這是在放牧這個行為動作的基礎上引申而來的,《詩·小雅·無羊》中說:“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其餱。”這裏的“牧”即放牧的人,俗稱牧民。牧民牧養牲畜的行為同君主統治天下民眾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古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類似“牧人者”這樣的說法,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說:“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人牧”實際上就是指的君主、統治者,老百姓成了他們牧養的對象。此外還有“州牧”的說法,“牧”即成為一種官職。
上古時代養牲畜有專稱,和時代的特征有一定關係。《左傳·昭公七年》上說:“馬有圉,牛有牧”也就是說“圉”是養馬的,“牧”是養牛的。這隻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實際上“牧”的對象很寬泛,牛羊馬等都可以成為其對象。
今天對“牧”的使用不像古代那麼細致複雜,已經比較單一。
成語
十羊九牧牧豕聽經禁中頗牧
卑以自牧牧豬奴戲洗兵牧馬
名句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