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2 / 3)

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麥要澆芽,菜要澆花。

歇後語

大麥去了皮——白人(仁)

下雨天打麥子——難收場

針尖對麥芒——針鋒相對

一根麥稈打鼓——不想(響)

金文小篆隸書

“毛”的金文像毛發的形狀,小篆基於金文形體結構,筆畫結構變得更加對稱,隸書的“毛”字失去了毛發的彎曲形貌,而變得平整便於書寫。

《說文解字》說:“毛,眉發之屬及獸毛也。象形。”“毛”是指的眉毛、頭發之類,以及動物的毛發。“毛”最開始嚴格意義上是指的動物身上的毛發,例如《左傳·僖公十四年》上所記載的:“皮之不存,毛將安傅?”“皮”和“毛”同時出現,“毛”是動物皮上粘附的絲狀物。廣義上的“毛”可以指動植物以及人身上的毛,例如人身上的可以有“毛發”(頭發)、“汗毛”(身上的細毛)、“眉毛”、“眼睫毛”等。通常生活中與毛有相似特征的事物,都可以稱之為“毛”,例如食物過期而發黴,我們俗稱“長毛了”,我們每天洗臉所用的絨布稱為“毛巾”,毛巾的表麵是一根根伸出來的短毛,和皮上粘附著毛的狀態是一致的,因此稱其為“毛巾”再合適不過,此外還有“毛線”、“毛衣”等,它們的材質是羊毛、兔毛等。“毛”的狀態給人淩亂的感覺,因此由本義就引申出“粗糙”的含義,於是就有了“毛糙”、“毛躁”、“毛手毛腳”、“毛坯”等說法。

而我們在生活中接觸比較多的是“毛筆”,毛筆是文房四寶之一,自古既有之,從殷商時候的甲骨文開始,就已經發現人們使用毛筆進行書寫了,因此人們人毛的利用曆史久遠了,毛筆是從材質來看,使用的是動物的毛,毛筆因毛的種類不同而稱呼不同,有羊毫、狼毫等,這裏沒有用“毛”,但是卻用了“毫”,“毫”就是“毛”,但卻是動物身上比較粗而銳長的毛。

成語

毛遂自薦毛手毛腳毛舉細故

愛毛反裘頰上三毛飲血茹毛

歇後語

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

起重機吊雞毛——大材小用

諺語

嘴上無毛,辦事不牢。

月亮生毛,大雨滔滔。

先下毛雨無大雨,後下毛雨無晴天。

金文小篆隸書

帽子的“帽”最開始寫作“冒”,首先可查的是金文形體,這個字下麵是一隻眼睛,代表頭,上麵是一頂帽子,小篆形體結構基於金文,外部件為帽子,內部件下麵是一隻眼睛,這是一個會意字,表示的是“頭衣”即帽子蓋在頭上。

冒是“帽”的初文,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冒,冡而前也。從冃從目。”即蓋在頭上的頭衣,即帽子。“帽”這種實物的產生比“冠”要早,遠古時代人們就已經會使用動物的皮毛製作帽子,可以禦寒取暖。“帽”不象“冠”受到一定的等級製度的限製,所有的人都可以戴帽,因此“帽”實際上更加廣泛和普遍,但是漢人戴帽子是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才普及。於是,我們可以看到這段時期的文獻中對“帽”有所記載,例如《晉書·輿服誌》:“帽名猶冠也,義取於蒙覆其首,其本纚也。古者冠無幘,冠下有纚,以繒為之。後世施幘於冠,因複裁纚為帽,自乘輿宴居下至庶人無爵者皆服之。”這段話分別了“帽”和“冠”的區別,更指出了帽的穿戴者沒有等級限製,上至貴族下至平民都可以穿戴,也正是這個時期,“帽”在口語中取代了“冠”,而成為頭衣的總稱。

“冒”後來被引申表示“冒”即冒出,於是就專門造了一個“巾”字旁的“帽”字來專門表示“頭衣”。帽子的形狀、位置等特征和我們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具有相似性,因此在指稱上也采用了“帽”字,例如“螺帽”、“筆帽”等,在籃球和排球比賽中有一個術語叫“蓋帽”,這個動作在排球比賽中指的是運動員空中起跳雙手成“帽狀”扣壓對方過來的球,在籃球比賽中則是指的運動員跳起時單手或雙手將球舉起投籃時被對方隊員破壞進球的這個動作。

成語

穿衣戴帽雨巾風帽

烏帽紅裙鞭絲帽影

歇後語

草帽當鑼打——想(響)不起來

草帽爛了邊——頂好

穿衣戴帽——各有一套

諺語

有雨山戴帽,無雨雲攔腰。

水缸穿群山戴帽,大雨快來到。

春不減衣,秋不加帽。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的“眉”字是一個象形字,字的主體部分是一隻眼睛,眼睛上麵是眉毛,這個字是以眼睛來凸顯其上的眉毛。金文的字形基於甲骨文,將人眼和眉毛分開標示,眼睛在下,眉毛在眼睛的上方,以三根毛來表示,古漢語以數量“三”來表示概數,泛指多。小篆的形體是對金文的省略改造,將甲骨文、金文的象形性抽象化,文字的部件的位置也有所調整,原來的眉毛部分是豎立的,而眼睛則寫作“目”,放在了字的右下部分。隸書的“眉”字,將小篆的眉毛部分寫作成“”。

甲骨文中就對人的眉毛進行了記錄,說明人們對自身的認識始終是處於首要的地位。“眉”的本義就是眉毛。《說文解字》的說解是:“眉,目上毛也。從目,象眉之形,上象頟理也。”是說“眉”是眼睛上方的毛。《莊子·漁父》中說的:“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須眉交白。”這裏的“眉”即眉毛,是說須眉都是白色的。“眉”在古代還用來代指美女,例如《詩衛風·碩人》中所記載的:“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裏的“蛾眉”是說眉毛細而長,形容女子貌美。又和“媚”通假,表示嫵媚。我們常常有“壽眉”的說法,是來自長壽的老者眉毛長而白,因此古人以“眉”為“老”,例如《詩·豳風·七月》所說的:“為此春酒,以介眉壽。”這裏的“眉壽”即長壽的意思。而我們今天的網絡語言中有“美眉”一說,在古文中它出現在“黃色美眉,長耳大目”中,是晉代的葛洪《神仙傳》中對老子形象的描繪,不同於今天網絡語言的“美眉”,這個“美眉”實際是來自“妹妹”、“美妹”的諧音,但用字上使用了表示美女含義的“眉”字。

眉毛的位置在麵部的上方,因此生活中和這相似的事物也可以命為“眉”,例如“眉批”,是指書頁或文稿上端空白的位置處的批校等文字。

成語

眉開眼笑眉來眼去喜上眉梢

迫在眉捷揚眉吐氣蛇眉鼠眼

歇後語

鼻尖上著火——迫在眉睫

強盜照鏡子——賊眉賊眼

諺語

眉毛胡子一把抓。

寧吃開眉粥,不吃皺眉飯。

寧吃開口湯,莫吃皺眉酒。

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中沒有梅的形體,金文的“梅”字,上麵部件為木,下麵部件為梅樹枝上結酸果的樣子,這個字與《說文解字》所收錄的“梅”字下的或體右邊部件相似,隻有部件位置上下變換為左右,可參看上麵小篆第二個形體。小篆的形體為形聲字,“木”為形符,“每”為聲符。隸書的形體結構與小篆相同,筆畫有所平折。

“梅”的本義應該是結果實的梅樹,是一種薔薇科落葉喬木。古文“梅”寫作“楳”,從木,某聲。而某是“楳”的初文,梅、某、楳三字是異體字關係,《說文解字》收錄了“某”字,許慎的解釋是:“某,酸果也,從木、從甘。”“某”即梅是一種酸果,這是說的梅樹所結的果實味道酸甜。例如《詩·召南·摽有梅》中記載有:“摽有梅,其實七兮。”朱熹集傳:“梅,木名,華白,實似杏而酢。”“梅”常常是文人騷客的筆下客,例如鮑照的《東門行》中寫道:“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梅”即是梅子,是梅樹所結的果實,味道酸苦。梅子產在江南一帶,正當江淮一帶雨季的時候,就是梅子黃熟的時候,因此稱這段時期為“梅雨時節”,這時的雨也叫作“黃梅雨”,正如陸遊《夏日》詩之二中所寫到的一樣:“新泥滿路梅黃雨,古木號山月暈風。”

生活中和梅、梅花相似的事物都可以稱之為“梅”,例如“梅花鹿”是因為鹿背上的白色斑點似梅花,故命其為梅花鹿;“望梅止渴”,是梅的酸味能激起唾液的分泌;“梅花拳”是由五個木樁組成,形似梅花。

成語

妻梅子鶴以梅為妻望梅止渴

青梅竹馬雪胎梅骨梅開二度

歇後語

北冰洋的梅子——寒酸

五朵梅花開一朵——四肢(枝)無力

落了三年黃梅雨——絕情(晴)

諺語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謎語

盡是草地(猜一植物)——梅花(沒花)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上古的人們對美的認識已經在文字上反映出來了。甲骨文的“美”字是一個正麵站立的人,人的頭上佩戴有裝飾物,一說像羊角,一說像錦雞的華麗的羽毛,從甲骨文的形體來看,說像羊角更加合適,這個字的上半部就是甲骨文“羊”字的上半部。古人以羊為“給膳”,因為其豐滿甘肥,而自古“羊”就是少數民族的圖騰之一,人們對羊的崇拜也是根源可循的,古代的羌族就是如此,因此羊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是很深刻的,羊角佩戴在頭上,有裝飾美化的作用,更是一種崇拜的象征。金文的“美”字與甲骨文形體相似,人頭上的羊角更加凸顯。小篆的形體基於甲骨文、金文,隻是進行了筆畫的整改,從羊、從大。隸書的形體結構源自小篆,從羊、從大。

“美”的本義是美麗。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美即味道甜美,這種認識大致來自對羊的食用功能上。例如《孟子·盡心下》中所說的:“公孫醜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這裏就是對比食物的味道,即味美的意思。而作為一般意義上的美麗、好看,在文獻中也常見,既可以形容美色,也可以形容服飾等美好的事物,例如《詩·邶風·靜女》記載道:“彤管有煒,說懌女美。”這裏是指女子容顏美貌;《戰國策·齊策》中又說:“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吾孰與城北徐公美?”這裏是鄒忌與徐公比美,“美”是指男子的穿著容貌的美麗。而《孟子·梁惠王下》中所說的:“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這裏是指裝飾的美麗、好看。因此,“美”在這個意義基礎上所針對的事物開始泛化,人世間美好的事物都可以以美來形容,例如我們今天說的“美女”、“美景”、“美好”,等等。

成語

精美絕倫成人之美黃粱美夢

香草美人良辰美景美言不信

諺語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美貌不代表一切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妹”的甲骨文是個形聲字,字的左邊是聲符“未”,右邊是形符“母”,甲骨文中的“母”有時和“女”相通用。金文的“妹”基於甲骨文,形體結構完全同甲骨文,小篆在形體上左右部件進行了位置的置換和固定,左邊為形符“女”,右邊為聲符“未”,隸書的“妹”也和小篆形體結構相同,唯一不同的是筆畫平整規一了。

“妹”的本義是指的女子,是同父母而年齡較小的女子。正如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所解說的一樣:“妹,女弟也。從女,未聲。”女子中同父母而後出生的稱為“妹”。《詩·衛風·碩人》中所記載的:“東宮之妹,刑侯之姨。”這裏的“妹”即後出生的女子。《爾雅·釋親》中有這樣的解釋:“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男子謂女子先生為姊,後生為妹。”這裏就明確指出了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但在古漢語中“妹”還可用來泛指年輕女子,而不局限於親屬關係,這種現在現在也保留在一些方言當中,例如四川方言中,稱年輕的女孩為“妹妹”、“小妹妹”、“小妹兒”、“妹子”,等等。我們的生活中和“妹”有關的搭配還有“妹夫”(妹妹的丈夫)、表妹、姊妹,等等。

歇後語

賈寶玉愛林妹妹——好夢難圓

鍾馗嫁妹——鬼混(婚)

妹妹穿姐姐的鞋——一模一樣

姊妹找婆家——各得其所

諺語

三兄扛一妹,嫁妝無地下。

哥是花針朝前走,妹是花線隨後跟。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古代的門不大同於我們今天的門,我們今天的門多是單扇門,而古代的門是兩扇,甲骨文所展示的“門”字,是門的象形,象兩扇門的樣子。金文的形體結構完全與甲骨文相同,小篆、隸書的變化也不大,從字形就能解讀出字的取意所在,但是簡化後的“門”字則隻剩下一個“門框”了。

“門”顧名思義,就是房屋的出入口的遮擋物,其質地有木質的也有金屬的。《說文解字》中對“門”的說解是:“門,聞也。從二戶。象形。凡門之屬皆從門。”“門”是內外可以互相說話的地方,也就是房屋的出入口。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所記載的:“門啟而入,枕屍股而哭。”在古人的觀念中“一扇曰戶,兩扇曰門”,於是門也分不同建築的門,除了家門之外,還有城門、宅門、廟門,等等,建築物的大門一般都是兩扇開合的門,我們今天去寺廟,廟門就是兩扇,故宮的大門也是兩扇,因此在古人的眼中,最外麵的大門,一般都是兩扇開合的門,裏麵的小間的門一般為單扇,稱為“戶”。

一門往往對應一家人,因此用“門”來指稱家庭,於是就有了“豪門”、“寒門”這樣的說法,日常生活中凡是和“門”具有相似性的事物,往往都會用門來指稱,門是出入口的地方,因此從這個特征出發就延伸出了“閥門”、“氣門”、“油門”等說法。門所具有的特征是獨體為戶,由此就有了派別的意思,於是就可以說“門派”、“宗派”,等等。

成語

門庭若市雙喜臨門門牆桃李

程門立雪侯門如海布鼓雷門

歇後語

半夜出門做生意——賺黑錢

半夜下館子(飯館)——吃閉門羹

抱著孩子拜天地——雙喜臨門

諺語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古人有歃血為盟的做法,甲骨文的“盟”字是一個器皿中裝有血塊的樣子,當中的血塊表示血液,是來自被殺的牲畜。金文保持了甲骨文的形體結構,也是器皿中有血塊的樣子,但後期金文在形體上變得更加複雜,小篆在甲骨文、金文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將金文的形體進行了改造,上麵寫作為“囧”,下麵寫作為“血”。隸書依據小篆的古文和篆文,寫作為上麵為“明”或“朙”,下麵為“皿”。

《說文解字》說:“盟,周禮曰:‘國有疑則盟。’諸侯再相與會,十二歲一盟。北麵詔天之司慎司命。盟,殺牲歃血,朱盤玉敦,以立牛耳。從囧從血。”是說國家之間如果有猜疑就會召開盟會,十二年舉行一次盟會。盟會的時候有會殺牲取血,向天神祈拜盟約。因此“盟”這個字的本義就是在神靈麵前立約結盟。例如《詩·小雅·巧言》中所說的:“君子屢盟,亂是用長。”諸侯國之間存在猜疑的時候可以通過會盟立約來約束彼此。今天我們有盟國、盟友、盟軍、結盟等這些說法,這裏的“盟”就是立約聯合的意思,生活中偶爾也能聽到“盟兄、盟弟”的說法,“盟”也是來自這個意義,但有結拜的含義。由“立約”引申表示發誓、誓言,例如《莊子·齊物論》中記錄的:“其留如詛盟。”“盟”即指的誓約,而“海誓山盟”中的“盟”是表示發誓的意思,是向海、向山發誓保證。

成語

城下之盟海誓山盟歃血為盟咬血為盟攻守同盟鬆柏寒盟牛耳之盟

甲骨文小篆隸書

做夢是每個人在睡覺的時候通常會發生的事情,我們的祖先對於這種難以解釋現象也用相應的文字記錄了下來。“夢”的甲骨文是由左右兩個部件構成的,字的左邊是一張床,右邊是一個躺在床上的人,這個人睜開大大的眼睛,仿佛是做了一場噩夢一樣。金文尚未見到這個字,小篆的形體結構在甲骨文形體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夢”的上半部分是來自甲骨文的躺臥的人,人眼睛上的眉毛變成了“艸”頭,而人所躺的床換成了“夕”,表示夜晚,隸書隻是做了筆畫上的一些調整。

“夢”的本義應該是做夢,但按照《說文解字》的觀點來看,這個字是表示“不明也”,這個意義顯然應該是“夢”的引申義了,我們發現《說文解字》中還有一個字解釋為“寐而有覺也”,這個意思就是做夢,字形上多了一個“宀”,表示在家裏,並還原了表示床的部件,這個字是“夢”的分化字。我們所熟悉的“莊周夢蝶”的故事,就是說的莊周做夢的時候夢見變成了蝴蝶。做夢的時候,人是處於不清楚的狀態,因此引申表示不明、不清楚,例如《詩·小雅·正月》中所記載的:“民今方殆,視天夢夢。”“夢夢”在這裏是指的混亂不清的意思。四川方言中有“打夢覺”的說法,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渾噩不清的狀態,例如說“這個人一天到黑都在打夢覺。”是說這個人整天無所事事、渾渾噩噩。我們今天常常會說“夢想”,這裏的“夢”實際上是來自於“夢”具有虛幻的色彩、想象的色彩的特點,也就是在大腦中構想的、尚未實現的情況。

金文小篆隸書

成語

黃粱美夢南柯一夢好夢難成

白日做夢浮生若夢大夢方醒

諺語

舌長事多,夜長夢多。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歇後語

板凳上睡覺——翻不了身。

狐狸做夢——想投機(偷雞)。

夢裏見黃連——想苦了。

甲骨文小篆隸書

“米”的甲骨文實際上就是米粒的象形,上下三點表示米粒,中間以一橫線隔開,這個橫線象是穗杆兒;金文中殘缺這個字,小篆和隸書實際上是相似的,將甲骨文上下的米粒連接成一條豎線,而其餘四點則各自有所延伸,構成了我們今天的“米”字。

“米”是我們最熟悉的食物,也是東方人的主要糧食。從我國的情況來看,南方人的主食就是米,當然生產大米的地方卻出在東北,俗有“東北大米”之稱。對“米”本義的解釋,《說文解字》說道:“米,粟實也。象禾實之形。”“米”是粟(小米)的果實,也指去皮的稻穀(大米)的果實。因此“米”即穀物的子實。

漢字中從米的字都和糧食作物相關聯,例如“梁”(粟)、“粗”(粗糧、糙米)、“粒”(米粒)、“糜”(粘粥)、“糟”(米糟、糟酒)”等等,由米而生成的東西也很常見,例如雲南米線,米粉、米糕等等;由米的形狀小而用來形容細小的狀態,例如“蝦米”是指蝦類中形體極小的蝦,因其細小如米,故稱作“蝦米”,再如“米雪”是小粒雪珠、四川話中的“花生米米兒”、“米米眼兒”其中的“米”都是細小的意思。在四川方言中,例如成都話裏,我們常常有“櫻桃米米”、“柑子米米”、“桃子米米”這樣的說法,這裏的“米”實際上是指果實或果核中的核或仁兒。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常常看到的是“米”用作長度單位。

成語

以戈舂米柴米夫妻吹糠見米

米珠薪桂無米之炊魚米之鄉

歇後語

篩子過米——漏洞百出

包米麵做元宵——捏不到一塊兒來

熱鍋裏爆米花——亂蹦亂跳

諺語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偷雞不成蝕把米。

謎語

粥變米。(打一成語)——左右開弓

“廟”出現在金文中,上述形體是一個形聲字,“廣”為形符,而“朝”為聲符。小篆的形體結構同金文,隻是筆畫更加繁複,而隸書的“廟”字將“朝”的右邊寫作為“月”了,但形體結構沒變。

“廟”,最先讓我們想到的就是廟宇。《說文解字》中這樣說解道:“廟,尊先祖皃也。從廣、朝聲。”因此我們不難看出,廟的本義並非廟宇,而是指的祖廟、宗廟,是供奉祖先牌位,進行祭祀的地方。《詩·周頌·清廟序》中記載的:“清廟,祀文王也。”此處的廟即宗廟,古人崇尚祭祀祖先,家族、皇族以及一般的老百姓,都有宗廟、祖廟的供奉,以表示對祖先的追思敬慕,也希望得到祖先的庇護,也是古代宗法製度的一個體現。這種習俗至今還保存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清明掃墓,其實也就是這種形式的一種變體。由於“廟”具有祭祀祖先的功能,因此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由於“廟”得這種功能符合佛教的宗旨,就被用於佛教境地,表示的就是供奉,段玉裁這樣說過:“古者廟以祀先祖,凡神不為廟也。為神立廟者,始三代以後。”佛教所供奉的可以稱之為“神”了。但在古漢語中,“廟”實際上也用來表示朝廷,皇宮貴族治事的地方,稱為“前殿”,因此範仲淹有這樣的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這裏的“廟堂”實際上就是指的前殿,國君朝見臣僚、商議政事的地方。